文森特·威廉·梵高,這位用明亮鮮活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天才畫家,卻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自己37歲的年輕生命。他傳奇不朽的一生已多次被搬上電影銀幕。此次,由導演Andrew Hutton執(zhí)導的本部戲劇式紀錄電影,將重現梵高絢爛而短暫的一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這位天賦異稟且卓爾不群的瘋狂大師,而其弟提奧則由杰米·帕克 Jamie Parker飾演。劇中的一言一語皆來自于梵高寫給提奧及親人的信件。
本片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入木三分的描摹再現,贏得了2011年在班夫世界媒體節(jié)上的最佳藝術紀錄片洛基大獎。
生活對于我來說是一次艱難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乃至沒過嘴唇,甚至漲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渴望生活-梵高傳》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蘭鄉(xiāng)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職業(yè)生涯屢屢碰壁,他做過藝術品代理商、教師,還做過礦區(qū)的傳教士。27歲那年,失業(yè)、窮困而彷徨的梵高搬去鄉(xiāng)下與父母同住。但是,繪畫讓他燃起了生命的希望和激情。這一年,梵高開始繪畫。在他37歲去世之前的這十年中,梵高創(chuàng)作了八百多幅油畫、一千多幅素描。
梵高早期的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tǒng)繪畫與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非科班出身的他,曾苦練素描等基本功,對透視、比例、陰影等繪畫技術細節(jié)有著近乎執(zhí)著的追求。常在他手邊的參考書是約翰·馬歇爾的《藝用解剖學》,書里有大量關于手足等的解剖示意圖清楚實用。從骨骼到肌肉,正面到背面,為了把透視法練好,他花費了很多精力去鉆研,他自己也說“這需要時間,更需要極大的耐心”。
法國畫家米勒是梵高的男神。后人說“米勒喚醒了梵高,也喚醒了法國”。梵高臨摹米勒的畫作不下百幅,他立志當農民畫家,就像農民耕作土地一樣耕耘自己的畫布?!冻酝炼沟娜恕肪褪沁@一時期的代表作。
“我想表達的是,借著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33歲那年,梵高來到巴黎投靠弟弟提奧,此間結識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也接觸到了日本的浮世繪作品。1888年,35歲的梵高只身前往風景優(yōu)美的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勒。在離開巴黎之前,他和弟弟提奧去聽了一場理查德·瓦格納的音樂會。瓦格納富有戲劇性的音樂色彩,從此扎根于梵高的靈魂深處。
梵高在給弟弟信件中,曾多次提到瓦格納:
“使用濃烈的色彩,也可以達到寧靜而和諧的效果。就像瓦格納的音樂,即使由大型樂隊演奏,也依然不乏親密之感?!?/p>
“我們在繪畫的世界,是多么需要一個瓦格納啊!”
“在我的色彩和瓦格納的音樂之間,我感到了如此強烈的聯(lián)系?!?/p>
眼界的開拓,讓他的畫風在這幾年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充滿了濃烈的色彩和情緒的宣泄。
梵高的一生,同他的畫作一樣,充滿了亢奮而濃烈的藝術激情。他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宣泄在畫布上,讓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畫布看到他滾燙的心:向陽而生的金色向日葵、風吹過的麥浪、璀璨的星空、麥田里的播種者、夜幕中的咖啡館、阿爾勒的小臥室……一幅幅都是來自梵高孤獨內心最深處的激情、彷徨和掙扎。
用繪畫表達情緒的過程,簡直太美妙了。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一刻也不愿放下畫筆。那種前所未有的、超凡而強大的感受力,令我震撼。”
“我對別的東西越來越不感興趣。隨著雜念被逐漸排空,我的眼睛開始發(fā)現越來越多的美。藝術需要艱苦地工作,不顧一切地工作,以及持續(xù)不斷地觀察?!?/blockquote>—— 梵高給弟弟提奧的信是愛而非恨,是熱情而非冷漠
“在別人眼中我是什么呢?一個無用的,反常與討厭的人,一個永遠也不會有社會地位的人?即使這是事實,我也有雄心以作品證明,這樣毫不足取的人內心是怎樣的。它的基礎是愛而非恨,是熱情而非冷漠。”——梵高
人生的最后兩年,梵高是在精神和病痛的雙重折磨下度過的。隨著病情的惡化,他經常感到“陣陣暈眩,如同噩夢”,筆下的景物,仿佛也滿溢著旋轉而焦躁的情緒。
“當我畫太陽,我希望能感覺到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發(fā)出駭人的光熱。當我畫麥田,我希望能感覺到,麥子正朝著最后的成熟而拼命努力。當我畫一個男子,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span>
《星夜》(Starry Night) 1889年這個世界給梵高的是世態(tài)炎涼的悲傷,但梵高還給這個世界的卻是絢爛的陽光。他畫下阿爾勒醫(yī)院窗外的院落,賦予它一片五光十色的絢爛。
《阿爾勒醫(yī)院的庭院》1889年1888年底,保守而排外的阿爾勒人,終于對梵高不堪忍受。在給市長的請愿書里,超過80人把梵高描述成危險的精神病人,要求緊閉梵高。此時,梵高畫下的這幅《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是給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現梵高當時在阿爾勒的精神狀態(tài)的自畫像。
《包扎著耳朵的自畫像》1989年1889年4月,梵高在弟弟提奧的安排下,從阿爾勒醫(yī)院離開,來到距離阿爾勒20公里外的圣雷米的圣保羅精神病院“療養(yǎng)”。他陷入了對精神病的恐懼和對前途的迷茫中。他在這里的活動范圍非常有限,就視線之所及的景物,有什么他就畫什么,他努力用畫筆描繪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在精神病院的這一年,梵高大概創(chuàng)作了150幅左右的畫作。他期待自己快點好起來,可以創(chuàng)作更有詩意的題材。
梵高在圣雷米圣保羅療養(yǎng)院的房間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作《紅葡萄園》(400法郎,約相當于現今1000美金),死后他的畫作價值幾千萬美元。在一部梵高的紀錄片的結尾,有這樣一句話:
畫家一死,人們就會出大錢買他的作品。People pay a lot for the work when the painter himself is dead.耐人尋味。
《紅葡萄園》1888年看過英劇《神秘博士》的梵高迷應該對這一幕印象深刻:
梵高穿越回現代,在巴黎奧賽美術館的梵高展廳,他親眼目睹了人們對他畫作的欣賞和贊美:“表現痛苦很容易,但用自己的痛苦和激情,去表現人間的喜悅和壯麗,在這一點,沒人能比得上梵高。在他之前沒有,在他之后可能也不會有。所以對我而言,他在任何時代,都是最偉大的藝術家?!?/span>
聽到這里,梵高淚流滿面。
終于,世人讀懂了你。
就算我作為一個儼然已經十年的忠實梵高粉也從來沒有想過伊也有可能是個美人嗚嗚嗚嗚??以及,最后看到被長春藤纏繞的兩塊墓碑真是無法自抑的打雞血呀,這才是宿命的糾纏好不好!好不好!
extreme loneliness
我熱愛的演員演了我熱愛的畫家... T T美死我了!
據說最忠于事實的版本,阿缺還挺百搭
漂亮的影片,手法精致,演員到位。bc能為自己每一個角色創(chuàng)造一套表情,這點太妙了,唯一詬病的是他表演的哭泣幾乎一成不變,瞬間讓我想到夏洛克里頭好么
整個故事在一年之前聽蔣勛老師講西洋美術史的時候聽過,二缺哥的表演給這個人物加分太多。
It's so unfair that we mediocre people get to enjoy life while the talented was left in darkened night.
與《渴望生活》有很多不同
英國版梵高,BC的每一個畫面都好糾結啊~配樂非常感人~
Benedict shows another side of Van Gogh that I hardly know. 雖然知道梵高的信件有厚厚一疊但從來沒想過去讀,但從Benedict口中說一遍后就從此完全不同了。這片更像是Benedict主演的一部舞臺劇,大段的獨白很過癮
我之前并不知道。用星空當桌面的時候。每次打開電腦都感到一種悲傷。才知道你作畫時的孤獨。
BBC用了很大膽的方式去展現梵高的一生,隔離式的戲劇表演,稍有不慎便會弄巧成拙,幸好幾位代入感頗強的演員硬是啃下了這份情調。我們唏噓嘆謂地目送梵高鉆進生存的宅門,他則用寬廣的色調與大膽的才情給世人煊赫出一種癲狂的不敗。
梵高的生平就不贅言了,很喜歡這種拍攝手法,有點像呃。。。cos(?。┘幢闳绱薆enedict的演繹還是很動人,每次含淚都讓人心碎。劇中實景和梵高畫作的穿插也很吸引,可惜找不到高清版,希望bbc快出碟。
結尾收的過于倉促。將梵高與提奧通信的內容直接化為臺詞是亮點。
沖著BC去的。本身也是很棒的紀錄片。BBC確實靠譜。
不錯的片子,但紀錄片里梵高對著鏡頭的各種獨白讓我不適,反而無法產生代入感。Benedict很俊,演得也很好很用心,但缺乏了一種力度,他的眼中,沒有我期盼能看到的,一種寂靜而瘋狂的燃燒。
鮮明的bbc式的精致,Cumberbatch發(fā)揮的也很好,但由于本身氣質所限,難以演出梵高那種瘋狂和掙扎
看了一半,感嘆下黃瓜啊,各領域大師都找你演啊。
無聊的傳記紀錄片,導演,你讓梵高面對鏡頭跟觀眾訴說生前的獨白不感覺有點太奇怪了嗎?
Benedict Cumberbatch 果然適合演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