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四部卓別林喜劇了,以為是講流浪漢逆襲,迎娶白富美的幸福故事,卻沒想到劇情的走向出乎我預料。再說馬戲團,那時候是融合了魔術、雜技表演、搞笑小劇場的綜合表演形式,影片生動地表現出了馬戲團給人們帶來的歡樂,這是人們枯燥生活中的快樂之源。
看過許多影視作品,基本看一半就能猜個大概,比如男女主角能不能走到一起,是happy ending或者bad ending。然而《馬戲團》讓我結結實實挨了一個巴掌。大師就是大師,花了大部分篇幅描寫流浪漢誤闖入馬戲團,與暴戾的馬戲團老板女兒相識、暗戀、付出、產生嫉妒的過程。
最后花一點點篇幅講述男主的轉變。送給他的情敵戒指,領證后還給他們撒花,用現在的流行詞就是“大冤種”。正期待著女孩能夠回心轉意,發(fā)現他的好,卻沒想情節(jié)戛然而止。卓別林在送別兩人后孤身一人,重回流浪漢生活,這樣的結局實在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仔細想了想,好像現實中就該是這樣。愛一個人總不會想將心上人拱手相讓,所以初識總是濃墨重彩;等到突然失去心上人的時候,就再也找不到聯(lián)系的理由了,對于她的記憶也就戛然而止了,即使再心酸、不舍也終究要放手。這樣的電影才真實呀,比起現在的許多討好觀眾的狗尾續(xù)貂之作。
吃雞蛋那段,雖說才認識不久,流浪漢就愿意把面包分一半給梅娜,被暴戾的馬戲團老板發(fā)現后,他還不忘偷偷塞雞蛋給她。喜歡一個人就是這樣,總想把一切好的都給她;獅籠里那段,梅娜擔心他說獅子危險你快出來,明明怕得要死的流浪漢為了在心愛的人面前表現勇敢,竟然又關上門靠近了獅子,雖然傻卻能夠理解;走繩索那段驚險刺激,自告奮勇替Rex上場的流浪漢不顧摔死的風險,只為了向梅娜證明他能做到的我也可以。
卓別林知道自己是流浪漢的情況下愛上了馬戲團老板的女兒,卻又因為自己是流浪漢選擇了放手,選擇了成全情敵,而自己回歸原本的生活。這才是最有趣和真實的地方。后面才知道這部電影獲得第一屆奧斯卡特別榮譽獎,這么看實至名歸。
無論是愛情還是生活,誰又不是的翻版的卓別林呢?
第8屆#法羅島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第1個放映日為大家?guī)黹_幕片《馬戲團》,下面為大家?guī)砬熬€戲團翹楚的孤獨治愈的評價了!
果樹:
單拆開每個段落都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絕,拼合成全片又笑中帶淚意味深遠。
淋酒:
有一種前二十分鐘把才華用盡的感覺,后面故事趨于平淡,就顯示出了卓別林拍攝上的單調,不過,這也是他的標簽,一部卓別林電影。
飛檐:
他使得生活變輕,又給它增加曲折的重量。馬戲團的種種元素太好玩了,看卓別林總覺得孤獨又治愈。
曉風與你殘月:
老實人才懂愛情,一個用生命和熱情來詮釋自己對表演對電影熱愛的人真能讓人不愛。真羨慕那個時代電影的創(chuàng)造力,如今只是創(chuàng)作而不是創(chuàng)造。
子夜無人:
我總是很開心,明明是闖入殘局都有新生機;我總是很開心,因為你的笨拙讓我小心翼翼; 我總是很開心,屬于你幸福的一半是我放棄;我總是很開心,我在畫地為牢的原點懷念你。
法羅島島主:
女演員愛上鋼索雜技師,小丑單相思很痛苦卻成人之美,我懷疑金熊《心聲幻影》偷師《馬戲團》。一個鉆獅子籠,一個鏡子迷宮,兩個橋段足以留名影史。左翼色彩依舊很濃,團主壓迫日,小丑反抗時,促成佳人偶,孑然空歸去。
zzy花崗巖:
影片是一部笑中帶淚的佳作,喜劇橋段應接不暇,鏡子迷宮、獅籠逃生、吊威亞走鋼絲等橋段尤為經典。更重要的是,片中主人公對馬戲團老板女兒的愛,令人心碎。因為愛,他才可以逗笑眾人,但歡樂背后卻是他的孤獨與落寞。結尾太傷感。
紅:
驚艷;我頭一回完整看完卓別林的電影,太好玩了,故事的結尾也很有意思,小人物樸實的內心,好像是那個時代特有物;現在很少有人這么寫人物了。馬戲團里,臺前幕后的關系有點意思,臺前的爆笑都是隨機的,幕后的苦澀卻是真實的。技術上也非常過關。
我略知她一二:
靠馬戲團場景而聯(lián)結在一起的段子集錦,并不認為這是一種表現電影很好的方式。除了卓別林的其他角色沒有任何的靈魂,連卓別林本身在多數時刻也更像是一個機械的木偶。整體上概念先行而讓人忽略了沒有主題的事實,思想也不夠純粹,情感也不夠動人。飽滿而充實的配樂在默片維度中也僅僅是優(yōu)秀而達不到杰出的程度。如果僅僅是為了在茶余飯后博君一笑,那么我認為卓別林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本意和最終呈現出來的東西也確實和影史沒什么關系。
#FIFF8#DAY1的主競賽場刊評分稍后會為大家釋出,請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到評論里有人夸結尾,但看不上其余的部分。真不識貨。這部影片前部分,尤其是開頭十幾分鐘的好處,以經被說爛了,我就不復讀了。
這部影片的前幾十分鐘不輸當時的任何影片,只是結尾很奇怪,之前還對鋼絲男咬牙切齒,中間沒有任何鋪墊,轉手就把姑娘讓給人家,有強行悲劇的嫌疑。卓別林講:“一切都是自傳”,可能他太想在電影里重演自己的真實經歷,才故意這樣拍。
前邊也有很多情節(jié)在瘋狂暗示:
姑娘的家暴爹。
分姑娘一半面包、提醒她慢慢吃別噎著。
生活在公眾視線中和走鋼絲一樣難。有收錢的人背后拉扯、還能維持不算壞的公眾形象,然而安全繩是那么脆弱,一旦斷掉,立馬就被當眾扒褲子羞辱,甚至險些喪命。觀眾中有人驚呼,有人吃爆米花看熱鬧。
籠中的獅子是他患精神病母親遺傳給他的致病基因,雖然沉睡,隨時可能醒來吃掉他。狗子是當時對他圍追堵截、要搞大新聞的媒體們,狂吠著要叫醒獅子。所以影片中查理聽到犬吠后,第一個舉動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他不想聽,可聲音透過他的指縫,刺激他的神經。1927年一月,卓別林在紐約和朋友去看戲,在售票處聽報童喊著自己的名字賣八卦報紙,因此生病,在床上躺了快兩個星期。他的醫(yī)生講:“不知這種精神和身體的崩潰會走向哪里,甚至可能會導致他的死亡?!?/p>
結尾是在1915年的The Tramp中復制粘貼來的經典卓別林式結局,只是沒有了1915年的卡哇伊橢圓臉頰。車隊揚起的塵埃中,他那么孤單、那么瘦,帶著病容。犀利晨光的照射下,仿佛一年以來的經歷都寫在他臉上。
當年日本的電影廣告。
“二年有半的苦衷,黑發(fā)淋霜,欲語而不能的血淚,‘馬戲團’終于到來。你聽,代我等將人類的煩悶悲哀向上天傾訴的悲曲,你看,為了我等的笑顏,將嘆息和淚水藏在胸中的、他的寂寞身影?!?/p>
六月上影節(jié),和女朋友看了《馬戲團》,美琪大劇院浩浩蕩蕩百十號人,來老戲院看一場4K修復的、93年前的電影。獨立字幕條極其old school,在銀幕下方,想要看清需要伸長脖子。偌大電影院,前面的觀眾全場需要左右搖擺調整,就像千頭觀音。
一個小時多一點,卓別林他老人家自然是有能力讓人全場笑到尾。三毛流浪記式開頭,到六尺巷式結尾,成全金童玉女一對,目的是讓觀眾再對他獻上同情。
卓別林在1927年拍攝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和Lita Grey離了婚,母親去世。第一屆奧斯卡,1929年舉行典禮。影片四項提名都沒獲獎,但卓別林拿到了一個Special Award,“for versatility and genius in acting, writing,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The Circus”.全能的卓別林。
1927年的加利福尼亞,城市女士留著卷卷短發(fā),看照片的話,Lita Grey甚至和馬戲團女主長得一模一樣。男士在用發(fā)油梳好頭發(fā)之后戴上軟呢帽子,呼喊妻子幫他買一頂新的Fedora。但全能的卓別林,閃耀著金光,走著八字步,鄙夷這高雅的一切。
想想覺得驚訝,在九十多年后,我們還是可以為相同的事情笑得前仰后合。在影院看黑白默片,卓別林永遠是最簡單的正確選擇。
卓別林一生拍了88部電影,其中67部是在30歲之前拍的,大多是電影行業(yè)發(fā)展初期那種十幾分鐘的短片。后來,能夠自主策劃和導演默片54年,并且在有聲電影風靡歐美的情況下,他的默片還能頗有利潤,很多一部分還賣的比那些有聲電影還好。據作者的自傳中透露,他來源于一個父親是一個舞臺演員,母親是一個舞臺歌唱家的家庭背景,加之父母感情不和,故而自己很少和父親在一起,只得和母親以及哥哥相依為命,之后因為母親喉嚨沙啞的原因,中斷了演唱的工作,也就沒了生活來源,所以一家三口和父親的直接聯(lián)系就是靠每周父親給他們的生活費,或者說孩子的撫養(yǎng)費。有時父親給的微薄費用根本滿足不了生活開支,因此作者的非同胞兄長去了客船當幫工,自己也成為報紙印刷廠的工人、臨時劈柴工,私人家庭的打雜工等等工作,后來因為母親的社會關系,自己被送往雜劇舞團學表演,掌握一些舞臺基本功底之后應聘一家表演公司(當時為實時表演,并沒有膠卷,攝像機可供記錄圖像),由此正式進入演藝圈。接著聲名鵲起,進行多地巡回演出,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讓他邂逅了他一生也是最開始最喜歡的女孩——海蒂·凱利,當時他19歲,她15歲,在作者追求她的時候,對方以年齡太小,還沒打算結婚為由婉拒了自己,以致在后來作者絕大多數影片的女主角都是以她為原型拍攝的,也許是為了之前那一段不圓滿的結果吧。即使后來她不幸患病死了,這在青年時期的“鋼鐵俠”小羅伯特·唐尼在《卓別林》電影中飾演的卓別林亦有提及。關于這部電影的前半部分都是充滿喜劇氛圍,到后來由于走鋼絲的男二號出現才漸漸地轉為悲劇的氣氛,在男主偶然聽到女主心目中男友形象的表述時,再聯(lián)系下自己的體貌特征,感覺非常符合,而喜悅的手舞足蹈這一段與男二號的出現之后,同樣的場景,也是男主聽聞(第二次算是偷聽)女主對最佳男友的形象復述,對此聯(lián)系自己的社會現實,而覺得自己壓根就沒有被女主喜歡,她喜歡的是那位皮膚微黑,高大英俊的走鋼絲演員,因此感到異常悲傷,再加上哀婉的背景音樂,更讓這兩幅畫面形成強烈反差。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作者本人的自傳中,也提及道,每當在生活應酬時,看見高大英俊的男子就會感到莫名的自卑感,對于作者身高外表并不及當時美國(作者并未入美國籍,只是因為工作需要,長期定居于美國)大眾公民的整體標準,而在其他人眼中看來是個小個子(1.73米)。繼而不難理解他的電影既來源于不美滿的生活又超出于現實。正如英國作家莫姆認為,悲傷的成分反映了卓別林留戀窮苦生活的陰郁心情,他是一個生活在一個不合理的社會里,一個可笑而又可悲的社會里,而這些可笑而又可悲的成分不僅現在他本人身上,也反映在他所演繹的電影里,這就使懷抱同情的觀眾笑時不禁流出了眼淚,也就是本片結尾,當女主從雜劇團團長老爸那里賭氣出走,找上自己時,自己卻勸說她之后,又把她交付于男二號之手,等到劇團要更換場地演出時,自己卻沒有隨同前往,只讓鏡頭留下一個落寞的流浪漢背影!
在拍攝本片時,卓別林花了一周時間學會走鋼絲??鞖⑶鄷r由于沖洗不當,所有走鋼絲的鏡頭都給毀了,只有重頭再拍,拍了七百多次走鋼絲的鏡頭最后用于影片的僅有幾分鐘。關在獅籠里令人心驚膽戰(zhàn)的那場戲,也拍了兩百多次才結束,事后,卓別林說,影片中他臉上流露出的恐怖表情絕非在演戲。
本部影片中出現了好幾個可以說是卓別林是招牌動作,比如趁別人不注意,偷吃別人拿在手上的食物(這在之后的有聲電影里消失了),靦腆忸怩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這在《大獨裁者》中作者作為一個理發(fā)師對女主理發(fā)那個橋段表現的更為明顯),呆滯木訥的表情(代表的作品是《摩登時代》作者作為一名扭螺絲的工人身份),還有一個就是用腳往后踢東西,當然還有拐杖。對于這些東西,在后來有聲電影大行其道的情況下,作者在自傳里寫到:有時候我也考慮到是否可以拍一部有聲電影,但是一想到這件事我就很難受,因為它永遠也達不到我無聲電影的標準,如果拍有聲電影,我就必須拋棄我流浪漢的角色,也有人提議,不妨讓流浪漢說話,但這是一件無法想象的事,因為只要一讓流浪漢開口,他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物,再說他脫胎的那個模型和穿著那套破爛衣服,都是和他的不說話分不開的。所以在作者后期階段拍的5部(《大獨裁者》、《紐約王》、《城市之光》、《舞臺春秋》等)有聲電影都完全拋棄了流浪漢的角色。其中《紐約王》是以他本人共產風波經歷改編而成,《舞臺春秋》估計是他好幾段有始無終的婚姻改編而成,這部有聲電影與本部無聲電影亦有異曲同工之妙,本片是作者年輕時期生活或者愛情觀的反映,因為自己瘦小的自卑感而成全了心愛的人,后者是作者老年時期因為自己感覺自己年老,配不上一個年輕的而且有很大前途的舞蹈演員(即使一開始都在關心鼓勵女主),而為了成全她與當年作為一個商店收銀員時的初戀,并且后來那人也在追求她而獨自一人出走?,F實的生活差距帶給他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此使他不再過分向往愛情,而專心為電影事業(yè)做出貢獻,這也在另一方面造就了他電影表演非凡的才能和創(chuàng)造力。以致于他頂著影片被禁,演藝生涯終止的風險,毅然決然地拍攝出了叫好又叫座的《大獨裁者》。
他的背影越來越遠,那薄霧中彌漫著他所有的孤獨和痛苦。但他也依然是快樂的,他曾經追逐美麗的花兒,可后來終于知道自己不是花兒可以生長的土壤。于是他做了澆水的園丁,在旁邊靜靜的看著她變得美好。
就讓我為你作最后一出戲 假裝不愛你
在1928年的默片時代,卓別林就已經把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展現的淋漓盡致。結尾成全他人,讓我想起初中聽的那首《太早》,我明知道你走得太早,還要為你幫他買對車票。鏡子迷宮那段也被后世眾多電影致敬。簡單明了的劇情,完勝那些連故事都講不好的大師文藝片。靈魂出竅特效,影史吊威亞。
后半部分開始都是悲劇吧
⒈查理·卓別林憑此片獲得第1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⒉時過境遷,那些搞笑橋段依然讓我捧腹不已,感覺妙不可言,這便是經典的魅力;⒊前面警察抓小偷部分有些似曾看過,尤其是流浪漢站在門旁邊假扮人偶的部分;⒋他的君子成人之美,讓她得到了幸福,而他最后卻孤身一人繼續(xù)流浪;⒌馬戲之王→馬戲團。
「若你想尋找彩虹,不要低頭,抬頭望向天空?!柜R戲團老板說不要讓他知道自己才是演出成功的關鍵,正如觀眾們在發(fā)笑時通常不會意識到笑的是他人的窘迫,而這正是喜劇的憂傷之所在。又要引用衛(wèi)西諦老師寫過的——「單純的笑是轉瞬即逝的。除非我們在發(fā)笑之后,旋即發(fā)現這個世界值得憐憫或者如此可愛,不然笑就成為一種可鄙的行為」。卓別林自己創(chuàng)作的片頭歌與配樂。第一屆奧斯卡便已終身成就加身,可鏡子鏡子,你能否照映出查理全部的心情?9/10|觀看中想重溫《城市之光》與《舞臺春秋》。
好悲涼的大團圓結局,背影孤獨得讓人心碎。
沒想到28年就可以拍出“兩個卓別林”了,技術發(fā)展的還真快。
這應該是默片時代卓別林的最后一部影片,雖然進入有聲片時期他依然拍了那兩部牛逼的默片。這也是卓別林的喜劇中笑料相對比較集中的一部,稱其為卓別林最爆笑的喜劇也不為過。當然卓別林不會忘記在結尾來一次落寞和傷感,不過這次傷感也只是愛情的得失,社會意義上的悲劇元素則相對較小。
這片的片段出現在卓別林第一次獲奧斯卡的現場,這片的結局被無數次的作為卓氏特色被引用,但《馬戲團》真正完美的闡釋了什么是小人物,什么是卓別林式的喜劇,它絲毫不遜色于孤、獨、城、摩、淘。尤其是那最后的一分鐘,真的應當作為影史經典永遠保存啊。
把歡笑奉向觀眾,把愛人牽往幸福,把悲傷留給自己。
他為了不拖累心愛的人,就親手把她托付給一個能讓她幸福的人,這結局太虐了。
卓別林才是真正的藝術家!那種對表演深入骨髓的掌握讓他完全可以舍棄對話,現在真的很少有演員是純依靠恰當的肢體語言讓人天真的笑出來的了,他的搞笑一點都不需要葷段子,貧嘴,或者故意的笨拙。他的角色總是用卑微的身份卑微的愛著一個卑微的姑娘。雖然每一部都是喜劇,但其實每一部都殘酷蒼涼。
這部片子就很好地證明了卓別林作品的藝術造詣遠高于一般喜劇。棍棒喜劇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重視演員的即興表演,在這部片子里面,查理如果選擇按照馬戲團的劇本有預謀地愚弄別人或被人愚弄,演出效果反而不好。老板發(fā)現了查理的過人之處,發(fā)現讓他做自己,完全即興,馬戲團的觀眾才會買賬。同時,卓別林一如既往地關注下層勞動人民,老板拖欠工資,或讓查理賣命表演,都揭露了資本家的虛偽和利己主義,隱含了對那個經濟蕭條的年代的反思和審視。結局甚是傷人,查理為心愛的女人做了最后一場戲。愛情,就像一場馬戲團表演,逗對方發(fā)笑成了終極使命,最后把悲傷留給自己。
看來卓別林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個吊威亞的,馬戲團是帶給人歡樂的地方,但其背后卻是痛苦與落寞,卓別林對喜劇本質的洞察無人能及,借助馬戲,他說了關于演員的孤獨,每時每刻都在扮演著其他人,就像那個鏡子迷宮,分裂的自我,觀眾永遠也不知道他的真心在哪里,永遠沒有送出去的戒指,一出自導自演的心酸離別,封閉的內心無法被體諒被撫慰,卓別林的每部電影都在精彩絕倫的喜劇場景背后構建了復雜的寓言,《馬戲團》不光是關于演員的,也是關于自由的,如同那些動物們,流浪漢的到來解放了他們的天性,瘋狂滑稽的表演是對規(guī)則秩序的反叛,女孩在秋千上望向天空,同樣是流浪漢讓她有了逃離的勇氣和愛的堅決,結局就是最完美的,流浪漢終究屬于荒野,因為他永遠都是自由的
我知道這個結局是故意的。。。但是。。。。唉。。。片子很精彩,28年,不算太早。腦海中分出一個幻影把情敵揍一頓,但其實什么都沒做。28年,拍出了這個。
我只想逗你笑,結果我卻哭了。那小小的背影和長長的寂寞誰懂了呢?
卓別林的偉大之處在于,面對再艱辛的生活也能永遠微笑面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自己的善良。
雖不若卓別林后幾部名作出色,但也足夠五星水準了。偷吃孩童熱狗,與小偷同被警察追逐,誤入鏡子迷宮,扮木偶打頭,馬戲表演示范的“滑稽戲中戲”,獅籠逃生,靈魂出竅揍情敵的效果同巴斯特·基頓[福爾摩斯二世],驚險走鋼絲,善良而落寞的愛情命途,孤獨結尾。(8.8/10)
聽到片頭卓別林的歌聲表示再次被驚艷。很喜歡這部電影,與我而言笑料很足,也有一個讓人感動的結局。最好的一場表演是不愛你什么的,在最后一個鏡頭定格在馬車開走后孤單的流浪漢,腫么就覺得那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