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的猶太人都講意第緒語,基本算是一種德語方言,越往東,語言中的波蘭語白俄語烏克蘭語俄語成分似乎就越多,開頭講的聽起來像德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意第緒語。如果是的話,還真是挺難的吧。估計Seth Rogen應該不會講Yiddish,只能現(xiàn)學一些。
猶太人和哥薩克人真的是有血海深仇啊。電影里面特別強調(diào)了猶太人對哥薩克的仇恨,他所指的哥薩克基本也就是俄羅斯人。
總的來講,猶太人就是仇俄吧。我看目前來講猶太人討厭俄羅斯遠遠的超過德國。其實德國在納粹之前,反猶情緒一直不如俄羅斯嚴重。歐洲一般就是越往東,越不開化,越野蠻(雖然有點簡單化,并且有歧視傾向,但基本是個事實,東歐人在西歐人眼里就是“野蠻的東方人”,可以和成吉思汗相提并論的野蠻暴君)。在俄羅斯帝國的Pale of Settlement境內(nèi),也就是今天的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俄羅斯西部等地,從1880年亞歷山大二世被刺殺,一直到1920年蘇俄內(nèi)戰(zhàn)基本結束,不斷地爆發(fā)反猶劫掠和屠殺。那時的俄羅斯帝國也是世界上猶太人數(shù)量最多的地方,由于俄羅斯不斷向西擴張領土,尤其是兼并了波蘭之后,國土境內(nèi)就有了大量的猶太人,估計那時候數(shù)量級在500萬上下。在烏克蘭,猶太人大量分布于第聶伯河西部,哥薩克大量分布于第聶伯河東部。猶太人從前因為波蘭兼并了一部分烏克蘭,波蘭地主老爺讓猶太人當管家和中間人,去管理烏克蘭農(nóng)莊里的烏克蘭族農(nóng)奴,因此直接遭到烏克蘭人的記恨。哥薩克組織形式類似土匪,打家劫舍,活躍在第聶伯河,頓河的各個灘頭,專門搶猶太人的家產(chǎn),猶太人不是喜歡做生意嗎。1880-1920年,基輔,基烏納西等城市每隔幾年就爆發(fā)反猶暴動,少則死亡幾十人,多的時候能達到2000人。這段時間也讓猶太人大量逃離俄羅斯帝國,1880-1920年40年間有200萬猶太人離開俄羅斯前往美國。有看過《美國往事》的同學應該知道,那個電影講的就是猶太人早期移民到美國的黑幫犯罪組織。
記得Woody Allen在Anne Hall 里面一段話大概是說,我奶奶和你這么大的時候正忙著被哥薩克人QJ呢。猶太人居然見到伏特加都嚇得害怕。
不過話說猶太人仇恨哥薩克(俄國人),但是它們的飲食習慣真的和俄羅斯人挺像(除了不吃豬肉)。猶太人吃的腌黃瓜和烏克蘭俄羅斯吃的都差不多。腌黃瓜估計也是猶太人對美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貢獻,就連麥當勞的牛肉漢堡里面的都要放一片腌黃瓜。猶太人對美國的飲食貢獻,大概就是腌的酸黃瓜,Bagel面包,該有Pastrami and rye了吧。
一些黑色幽默加一些段子堆砌的電影,笑過之后,發(fā)現(xiàn)還是有些深度,其實還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不僅僅只是打發(fā)時間。
一開始,一條烤魚(也許是咸魚),促進了曾祖父老兩口的愛情。而老兩口的愿望,一個是買得起墓地,一個是喝得起汽水。實在樸實得。。。。。。太接地氣了。
我以為喝汽水的愿意更容易實現(xiàn)。但其實,他們放棄了喝汽水,而是先買了墓地。
過了一百年,在酸黃瓜醬缸里腌制了一百年的曾祖父,重新回到了人間,見到了他的曾孫子。
看到他心滿意足地喝了一杯曾孫自制的汽水后,那一瞬間,我也想擁有一臺那樣的汽水機。
之后,祖孫倆各種斗智斗勇,笑料層出。曾祖父居然靠撿來的黃瓜、玻璃罐子,鹽和天降雨水,建立了自己的腌黃瓜產(chǎn)業(yè),而失敗的曾孫子不停使壞,讓曾祖父一再受挫。神奇的是,曾孫子居然沒有斗過被時代拋棄了一百年的曾祖父。被送回到曾祖父曾經(jīng)生活過的波蘭。然后兩個突然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理解了對方,也原諒了對方。
最終祖孫倆相逢一笑泯恩仇,重新攜手,創(chuàng)造他們的泡菜帝國。
里面關于推制,關于互聯(lián)網(wǎng)左右時代、左右人們的思想等,讓人在看過之后,覺得還是可以思考一下。
典型的美式正能量?混雜了宗教的影子。都說美國是宗家國家,我看查不到,至少是在面上他們裝的很像。典型的美式正能量?混雜了宗教的影子。都說美國是宗家國家,我看查不到,至少是在面上他們裝的很像。典型的美式正能量?混雜了宗教的影子。都說美國是宗家國家,我看查不到,至少是在面上他們裝的很像。
首先,這是一部穿越片,毋庸置疑,他有著穿越片必有的搞笑元素。
其次,他和一般的穿越片只考慮笑料或者前穿、后穿的不協(xié)調(diào)之外,他多少描寫了點傳承與親情。
先說,傳承,比如老頭子言必談我的家族,我的后代,可惜他的孫子輩除了留著相冊,緬懷下外,已經(jīng)置先輩的墓碑于不顧,同時更沒有了家族榮耀感。
再說親情,老頭子說到老婆,說到兒子老淚縱橫,可是孫子輩多少沒了那種滋味。
豆瓣評分只有5.6的一部HBO網(wǎng)大(我覺得這種的都是美國的網(wǎng)大),掉進泡菜缸的猶太人移民穿越到2020跟曾孫子相愛相殺。
這片子味太正了:時間“移民”、猶太人、程序員曾孫、家庭、網(wǎng)紅、輿論,還有開頭老泡菜的對美國現(xiàn)代性的種種疑惑(為啥兩個女人在一起&猶太曾孫不信教),故事發(fā)生的地點還有紐約的布魯克林!而且片名叫做 an American pickle,讓人不禁想起 Mr. Pickles 腌黃瓜先生 第一季(豆瓣有個影評相當尖銳),那是一部白右立場的極端動畫片,而這一部充滿了白左符號,但是顯然美國的極左與極右思想不具有向性。
最近侃爺和歐文的反猶事件導致這倆人事業(yè)相當受打擊,可見言論自由外衣下面的政治正確反猶是最敏感的那條神經(jīng)。這片子對猶太人的各種吐槽真是看的人直冒汗,好在是通過猶太人身份的主角表現(xiàn)出來的,自嘲不算數(shù)對吧就好像只有黑人能互稱倪哥。
整部片子小而美,整體基調(diào)還是通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沖突(也帶著點右派和左派的沖突)化解掉家庭矛盾。轉折和情節(jié)布置的都相當精巧,觀感有點像哈利波特。整體觀影狀態(tài)比較舒緩,尿點少,包袱拋的都是觀眾意料之中的,這么一部電影給個五分半就好像大家消費升級涮個海底撈像快餐一樣。
白人家庭的家庭矛盾拳拳到肉,你來我往感覺有點什么血海深仇大家也彼此不咋考慮,我看著有點錯愕,還是瞬息全宇宙抓心抓肺暗潮涌動符合東亞人口味。
HBO新電影《美國腌黃瓜》(An American Pickle)里的素材只夠做一枚月餅,但硬生生給攤薄成一張大餅,所以很多地方出現(xiàn)漏洞,無法保持形態(tài)上的完整。電影希望尋找20世紀初從東歐移民來紐約的第一代猶太人和21世紀初生活在布魯克林的第四代猶太人之間的聯(lián)系,故事的主要串聯(lián)物腌黃瓜是猶太人對美國食品的重大貢獻之一,美式三明治的靈魂與核心,也就是大家勉強能夠咀嚼下咽的主要推動力。代際傳承經(jīng)由腌黃瓜得以順利實現(xiàn),100年前掌握的手藝仍然大受歡迎,但第一代移民的另一項共享情懷已經(jīng)從美國猶太人基因里基本消失。與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鬼子進村相似,東歐猶太人歷史上長期遭受哥薩克人侵擾,以至于到美國的第一代移民只要見到伏特加的廣告就會出現(xiàn)嚴重生理不適。伍迪·艾倫曾經(jīng)開玩笑說,自己祖母這一代的女性當初在東歐的生活只有兩種狀況,擔心被哥薩克人侵犯和正在被哥薩克人侵犯?,F(xiàn)在的美國猶太人見到伏特加已經(jīng)跟見到威士忌或者龍舌蘭沒有區(qū)別,都是促成酒精中毒的介質(zhì)而已。
我的大白胖子只會在綜藝崴泥。
Grandpa Pickles is on the stage
撇開意識形態(tài),喜劇里多次從低谷爬出很令人敬佩
泡了一百年皮膚都沒有起皺,我好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了
諷刺不痛不癢也罷了,最后那些事先張揚的大和諧戲才是真正帶著腌了百年的腐朽氣
調(diào)侃第一修正案比較有意思,太少這種戳穿政治正確畫皮的嘗試了,畢竟都是老左。
定位非常奇怪,但是看完狂吃酸黃瓜,看生肉的艱難與快樂。故事有些小奇異,但是總的來說是個傳統(tǒng)的故事。有種看著塞斯羅根長大,演技也越來越好的老媽媽欣慰感!
云尼拿伏特加哥薩克之仇,新鮮雨水腌黃瓜發(fā)家史,當代美帝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學考,故事很一般,但惡搞東歐風情和家族恩怨還不錯
故事還可以,比較適合拍成穿越片。整體還挺幽默有趣的。
我蠻欣賞肉根的室內(nèi)設計品味,可以上 r/malelivingspace 榜首
孫兒對祖宗真狠
[2021_Film_37] 很可以!腌黃瓜戳到我的點了
說句題外話,我真的超喜歡腌黃瓜。一整根的那種。搭配牛肉漢堡吃。
背叛跟和好都來得有些莫名其妙,布魯克林賣純天然無添加醃黃瓜真是長在我的笑點上。
穿越一百年后靠賣腌黃瓜發(fā)家致富,設定有些扯,后半段還有些看困了,回歸家庭和直抒胸臆被作為一種罕見的現(xiàn)象存在,但塞斯羅根把這樣的東西拍得很有諷刺意味,他不和喬納希爾,腐蘭蘭搞在一起還是挺有本事的
4/10這片子完美的詮釋了什么叫強扭的瓜不甜
將穿越的人與當代生活的荒謬性進行對比作為笑料很有趣,但影片又想轉向嚴肅就變得沒說服力和說教。不過把Seth Rogen拍得顏值很高【?
爆笑的梗不多。肢體和語言上的笑料都少。我在考慮,要不要淘寶上買個汽水機。
所以,一個錘老鼠的員工為何在咸菜缸里泡100年就參透了酸黃瓜廠的核心奧義?
其實一點也不喜劇,不過本片的視角很有意思,通過一個100年前的“穿越者”身份,與一個后代做了比較,闡釋了作者認為現(xiàn)代人所丟失的那些原本自己的先輩們所擁有的東西,屬于那種有腦洞,但是腦洞不足以展開并支撐一整部電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