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為獨立紀錄片導演蔣能杰留守兒童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兩部分別為《路》和《加一》,蔣能杰致力于用影像關(guān)注社會,用鏡頭呼吁更多人關(guān)注留守兒童,重視鄉(xiāng)村教育。
本片榮獲第三屆 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 最佳紀錄長片獎、法蘭克福影展 一等獎。
2009年:首次走進村小,鏡頭記錄臨時學校的22個學生(其中17個為
留守兒童),同時關(guān)注村小艱難申請重建。
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調(diào)來張老師教兩個班,代課十幾年的張老師老
為轉(zhuǎn)正問題煩心和奔波,跟拍的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生活也面臨
著種種問題。
2011年:代課的 張老師因種種不滿,已離開村小,跟拍的孩子們面臨
的問題愈加嚴重。
2012年:由于媒體的力量,村小的物質(zhì)條件有所改變,但好像無力改
善更多。
2013年:留守兒童生活看是沒什么變化,其實在悄悄變化著。
2014年:又是一年春節(jié),而跟拍的留守兒童家庭 …… 。
2009: First glance at the village school, in which the lives of 22 students including 17 left-behind children, together with the unsmooth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s reconstruction, were focused on.
2010: Teacher Zhang, a supply teacher with more than 10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was assigned to the reconstructed school. While in charge of two classes, he was concerned about, and striving for the obtainment of permanent teaching status. Meanwhile, folks began to doubt on the quality of the school buildings, a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facing numerous problems in life, study and emotion.
2011: Mr. Zhang left the school out of dissatisfaction. After he left, the problems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confronting with became more serious.
2012: Thanks to the media, the material condition of the village school began to turn around. However, it still had a long way to go.
2013: The situation of those left-behind children seems unchanged, but it turned out to get changed day by day.
2014:As another Spring Festival comes, what is going on in those left-behind families?
0333
對于村小的孩子這部影片,雖然我沒有看完,只看了前面一部分,但還是想說說我的感受。從影片一開始放,我就有一種想哭的沖動,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孩子,從一開始可以看出來,孩子們對于學習還是非常富有激情的,但是由于鄉(xiāng)下的條件以及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不能夠擁有一個好的環(huán)境進行學習。在影片的最前面有一個女孩子說,她長大之后想去打工,那時候心情有點復雜,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因為村小的孩子們,真的很難去出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所以在他們的認知范圍內(nèi),出去打工才是一條最終的道路,但是我覺得像這些孩子們其實未來也是有很大的發(fā)展?jié)摿Φ摹?說說后面吧,后面建了一個學校,并且還請了代課老師,我覺得這個代課老師還是很負責的 ,他會去關(guān)心這些孩子們的學習,關(guān)心他們作業(yè)進度,但其實我覺得他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可以采用更好的方法,不那么直接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因為我覺得孩子們本性是愛玩的,如果沒有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可能會更容易激起孩子們內(nèi)心的叛逆,讓他們對于學習更沒有動力。而且由于教師資源匱乏,代課老師少,一個老師要帶兩個班,不能同時兼顧到兩個班,班級管理上的缺失,導致孩子們沒有強烈的學習意識。 因為沒有來得及看后面的部分,所以我就說說自己對于前面這小部分的感受,反觀我自己我覺得我們真的幸運很多,有專門的老師專門的學校供我們學習,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是村小的孩子卻只能待在鄉(xiāng)下,對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會對攝影機好奇,甚至連國家主席都不知道,所以對于鄉(xiāng)村教育這一方面,真的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現(xiàn)如今,其實國家對于教育這一塊也在不斷改革,努力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大力培養(yǎng)教師,相信在今后村小的孩子們都可以接受到系統(tǒng)的教育,走出大山深處,迎接精彩的未來。
一開始帶著輕快的心情把這部紀錄片看起來,后面慢慢地就讓我想到了我作為一個留守兒童的小孩經(jīng)歷。
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目的地是東莞白石崗,家里大人是爺爺奶奶,陪我一起長大的是姐姐妹妹。每年的春節(jié)是爸爸媽媽回來團聚的日子,在前一天他們會打電話回來說,第二天凌晨他們就會到家,到了那個早上,我就會醒得很早,跑到街上,聽著呼嘯而過的大車們,每次聽到一個,我就向左右兩邊探探頭,很少會等到他們,我就繼續(xù)在家門口等著他們回來。回到了,就幫他們把行李搬到家里的二樓,我再也睡不著了,然后就去刷牙洗臉,吃爸媽帶回來的零食。
爸爸媽媽不在的那大半年的時間里,我過著有規(guī)律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起很早,一般都是五六點,然后開始看電視,之后才去刷牙洗漱,然后吃早餐,然后背著書包或者拎著袋子,去上學。爺爺奶奶很喜歡喝酒,他們基本管自己的吃喝與玩樂,對于我們的管教基本沒有。每天的零花錢是幾毛錢,甚至這幾毛錢還要求他們給。
我不認為自己有多努力,但是在學校的成績就還不錯,爸爸媽媽總會拿來夸耀,我并不喜歡。我學習好也不是為了取得他們的肯定與開心,我也不知道我是為了什么,也許是真的沒有什么好玩的事情。
那個時候最喜歡看電視。冬夜里我會先泡腳,然后打開湖南衛(wèi)視,看完最早的變形記,然后最后一個睡覺。在冷的日子里,我會起得很早,然后打開少兒衛(wèi)視,看那個每年相約的米菲兔,躺睡在奶奶的旁邊,而她總是睡得很熟。
后來奶奶去世了。爺爺會等我們周末或者放假的時候,帶我們?nèi)ジ钏?,拋秧之類的,太陽很大,季?jié)基本在春夏,還有收地里的花生,總是弄一個下午也不能結(jié)束,我有時會偷吃那些剛從地里出來的花生們,生生的,卻很好吃,我當時好像也沒有拉肚子吧。
在暑假的時候,我們喜歡看電視里播放的喜羊羊與灰太狼,非誠勿擾,男生女生向前沖,湖南衛(wèi)視等等,趁著廣告時間我們就三個人派一個人去離家不遠的小賣部買冰淇淋雪條之類的吃吃,而我總喜歡跑快點,我怕慢了就不能看到電視了。
留守兒童總會進行對比,比如放學的時候從來沒有父母來接,爺爺奶奶更不可能了,還有下雨的時候,從來沒有大人來接我,只能等雨小淋著雨回家,不能指望著別人。開家長會的時候每一次都是爺爺來,沒有想過爸爸媽媽給我開家長會。
等到他們從廣東的電話屋打電話回到這沒有裝修過的紅磚頭房子,我總是用每次一樣的話語敷衍他們,嗯嗯啊啊,好的,很好,之類的說辭,因為每天打這種電話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會讓當時的我不耐煩,所以很快就會掛掉電話。
春節(jié)的時候他們總會拉扯我們?nèi)齻€去走親訪友,收獲的壓歲錢我也不記得我放在哪里,總之我記得要走很多的路,要坐很久的車,我總會睡著。還記得爸爸很喜歡用摩絲打扮自己,而媽媽沒有太多的妝容打扮。當時縣里盛行三輪車,所以我們總是坐三輪車,從這個城鎮(zhèn)到另一個城鎮(zhèn),每次我都會很困,繼而睡著。
說到三輪車,我記得我很喜歡坐在靠近窗的位置,因為我可以控制進入窗的風的大小,我也可以一直觀察與三輪車相向而行的各種車與人。
春節(jié)的假期很少,等到爸爸媽媽坐上前往東莞的硬臥長途班車的時候,我總會憂郁帶淚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明天就見不到我的父母,就會很感傷,但是我無法抽離,只是會說出那些流淚的話。
今晚看了紀錄片《村小的孩子》——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畢業(yè)后用近六年的時間對一個村子留守兒童和家庭的進行的跟拍。六年的時間,孩子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從單獨到三姐妹;而不變的是,要想很久才能記得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的爸媽的模樣,要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走路上學,風雨無阻。 或許貧窮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各個角落,但令人不解的是這六年來,當外界的關(guān)注點逐漸轉(zhuǎn)向他們的時候,為何孩子的上學路還是如此艱辛? 每一位農(nóng)村的孩子都需要一束光,這束光,可以是一位好的老師,也可以是一位紀錄片里那些好心的大學生志愿者,也可以一次去過大城市的機會。只有外侵機會的到來,才能讓他們看到差距,知道自己怎么回事,處在哪種境遇,明白讀書與努力的意義,見到了這束光,往往就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開始。 農(nóng)村孩子生處的環(huán)境是惡劣的,學習環(huán)境很差,教學質(zhì)量更差,父母的背景也都是來自廠里的打工人,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教育機會和視野。他們會讓孩子好好讀書,可是自己卻并不是榜樣,當然這里面各有原因,每個父母都有他們的困境與苦衷,加上又是爺爺奶奶帶大了,這里面缺乏的與父母之間的溫情與指導更少了,所以農(nóng)村出生的孩子,苦是吃過的,性格會堅韌,但是因為視野狹窄缺乏溝通會變得極端和敏感,自負與偏執(zhí)。而這些問題,又 需要他們通過教育不斷成長與改變自己。
知道蔣能杰,是因為紀錄片《加一》,那是一部比較特殊的留守兒童紀錄片,在那部片子里出人意料地展現(xiàn)留守兒童屬于孩子面的快樂和純真,當然,也有我們眾所周知的孤獨和愁苦,展現(xiàn)了這個時代獨屬于他們的特殊的生活狀態(tài)。
這次看《村小的孩子》,卻在淚水中一再收獲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這種不舒服,來源于《村小的孩子》是一部原原本本的紀錄片,并且它的跟拍時間很長,各色人等的嘴臉都能在其中比較完整的呈現(xiàn)。這種真實的呈現(xiàn)既讓那些冠冕堂皇、形式主義的官員嘴臉無處躲藏,也讓人從另一種視角脫離情境看到我們針對留守兒童所采取的各種行動里,究竟哪些是出于情真意切的同理心,哪些是出于私欲或者虛榮心的自我感動。在作為一個行動者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反映的行動者”,時時刻刻保有一種自我反思與靈活行動的能力。
留守兒童是苦,農(nóng)村生活是苦,這些都不可否認。但就如觀影之后蔣能杰導演所言,留守兒童的苦,更多的并不在于困頓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過早參與的農(nóng)事勞動,真正的苦是父母陪伴的缺失,是教育的缺失。這與城市人的想象是非常不一樣的。
關(guān)于父母陪伴的缺失和教育的缺失,這兩點外界的想象和兒童自身的認知其實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的。在寫碩論的時候我就曾針對這一點進行細致的反思,孩童的心思是非常簡單的,他們聰明地反映周遭的觀點。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他們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一切其實某種程度上都是在迎合在外界的期待,從心理學上來說,兒童這個時期尚處于鏡像階段,他們內(nèi)心尚未形成獨立的自主判斷。所以,當我們真的與這些留守兒童相處的時候,才是真的要小心地對話,而不是像紀錄片中出現(xiàn)的那些來自大學的志愿者們,將自身視為一種神圣的救世主,煞有介事地安排一場蔣恒蔣鑫兄弟與父母的一場視頻,并完全忽略孩子本身的語言體系強逼著孩子們說出拗口的“我愛你”。在那個鏡頭里,所有的眼淚,大概都是為志愿者們而流。
難道常見的因為相隔太久而稍顯陌生的,接起電話尷尬地背書不是另一種孩童般的體貼嗎?
觀影會結(jié)束,有一場與導演的見面會,有一位創(chuàng)建“貴族幼兒園”的校長站起來慷慨成詞,倒是令我想起了大學時的支教時光。那時我也抱著一種“烏鴉反哺”的心情每個寒暑假奔波到各個山區(qū)里開展支教活動,我們的社團簡稱為“下鄉(xiāng)”。一開始總以為自己可以改變很多,后來卻越發(fā)覺得這種大學生下鄉(xiāng)的支教活動的殘忍之處:我們眼睜睜地將繁榮的城市生活撕開一個口子給這些山區(qū)純真的小朋友們看,鼓舞他們向往另一種生活的心,卻渾然不去考慮究竟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能走到這一步的,又有多少人因為這一眼產(chǎn)生的暈眩而喪失了現(xiàn)實感,從此活在絕望之中。
而更更重要的是,我們就有足夠的資格對每一種生活做出一種高下的判斷了嗎?富饒的城市生活就真的比恬淡的農(nóng)村生活好嗎?先進的技術(shù)帶來的生產(chǎn)力進步就真的比男耕女織的小農(nóng)社會更先進更高級了嗎?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塑造成對生活只有一種想象的同批人類呢?
喪失想象力和包容心的我們,為什么就能居高臨下泯然眾生地草率地去干預另一代的人生呢,尤其是對于這些天真又尚未有自己成熟的判斷的孩子們,為什么不能先建造一個有無限可能的花園呢?
你長大了想干嘛?這個社會是否變成只允許孩子們選擇“打工”一種生活的社會?
問題被意識到的時候才是問題,而意識到問題卻將其歸結(jié)于體制或者別的原因選擇束手就擒的話,那意識到問題又能怎樣,除了表明你的慈悲之心,讓我在深夜之中用靈魂向你感恩嗎?我從來不去否認任何一種朝向留守兒童或者農(nóng)民工的行動,即若是最微小的行動也猶如燭火照亮了暗夜中前行的人,但我們就應(yīng)該沾沾自喜或者自我感動卻忽略每一個行動背后所能引發(fā)的蝴蝶效應(yīng)嗎?
不能。
越是行動者更要深切地省思,我是真正在行動,在同理,在撬動這不公平的世界,使其能否在不傷害任何一個生靈的前提下順利地發(fā)生下去。
共同體,從來不是集群主義,也從來不是少數(shù)人要服從多數(shù)人的利益,真正的共同體,是要在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倫理、道德、良心的叩問背負著某種罪惡感努力讓所有人都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跟隨容易,反叛難;批判容易,行動難。
人生很難,愛每一個encounter的生命吧。
這個學校就在我外公家隔壁的鎮(zhèn)上。甚至這些學生有些都和我有或多或少的血緣關(guān)系,聽到熟悉的口音真是莫明的心酸。我又想起當年我一個人搭車回老家的事情,那里有好山好水好人情,就是沒有最基本的教育資源。外公從北京回鄉(xiāng)之后做了一輩子的鄉(xiāng)村教師,也算改變了某些人的一輩子的命運,可是教育事業(yè)不應(yīng)該讓某一些人負責,誰甘愿一輩子做代課老師拿那點微薄的薪水呢?說白了,連養(yǎng)自己都不夠。
“首都是哪?”“不知道?!薄皧W運會在哪開的?”“不知道?!卑?,鳥巢扒兩塊草皮的錢,都夠給這些孩子建個新學校了。
跟立人合作時候來我們學校放映的。雖然宣傳效果不怎樣,到場觀看的大多是我們工作人員,但看完大家都被感動哭了。紀錄片分了幾年記錄了湖南一個鄉(xiāng)村小學里面的幾個留守兒童的生活,這么沒有介入的記錄,鏡頭和話語都真誠的打動人心。
我那一屆的村小同學,好像沒有上大學的,初中同學好像也就個把,我偶爾會覺得,我對他們負有某種責任。
我的昨天,他們的今天。而最悲哀莫過于我們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大多數(shù)人的未來會是怎樣。#中國現(xiàn)實的一種#
代課教師為轉(zhuǎn)正而煩惱,村長為重建小學而煩惱,老人為小孩去鎮(zhèn)上念書而煩惱,怎么說呢,說白了就是經(jīng)濟原因,貧窮落后,一代接著一代,死循環(huán)而無所改善??墒牵@個問題真的解決不了嗎,真的不能改善更多嗎。
就像突然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好心酸,窮帶來的生活不便,認知匱乏。知識是真的可以改變命運。但其實小時候不光是片子里面的艱辛,也有很多快樂幸福的時光,小時候跟村里的小孩一起上山爬樹,下河抓蟹,還演戲來著,也是我時常想起來的情景。
張華在某城市重點小學上學,李萍在某私立小學讀書,我在村小。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影片中有一個問孩子們的片段:夢想是打工掙錢,中國國家主席是毛澤東,不知道中國的首都,不知道天安門, 不知道北京奧運會, 日本人全是壞人,經(jīng)常殺人。
看完片子回來的路上,我總是不由得想起片中的小女孩蔣云潔。這個乖巧懂事的小女孩心里是不是藏了很多很多的秘密。
現(xiàn)如今留守兒童依然是常態(tài),寄生城市的父母與留存家中的孩子永遠存在一道溝壑,給予的愛太少,肩上擔子又太重,父母對于很多留守兒童或許只是一個稱謂而已,甚至腦海里早已浮現(xiàn)不出樣貌。漸疏遠的感情與老人的蒙昧讓教育聽起來像一句笑話,偶有善解人意的小孩其實也都心事重重。扶貧援建的工程更像是玩笑,新教學樓潦草完工在滿是建筑廢料的操場前剪彩,所有人面帶偽善的自欺欺人,只有未處理的殘磚爛瓦最真實,還有那志愿幫扶的大學生,縱使都是韭菜,也總有人愿意幫助種子破土而出。
影片的社會意義大于文本價值,這個將近6000萬的兒童群體非常需要關(guān)注。影片的最大問題在于先入為主和慣性提問,拍攝指向過于明確,不斷重復一些話題,導致沒有能夠捕捉到更多生動的細節(jié)。
時間的跨度一直是個直觀簡易又深刻動人的命題,做容易堅持難,每次看這種題材都會譴責一下自己的偽善,但是曾為留守兒童,還是能感同身受的。幾段芒果臺的插播簡直讓人白眼翻出天際。
導演很棒!小孩很棒!作為曾經(jīng)的留守兒童,里面好幾件事情都做過,比如“厚葬”死掉的動物(她埋的是小鳥,我埋的是小狗),在田里和大人割水稻,凌晨5點起床走遠路上學。后面湖南衛(wèi)視和愛心組織的“介入”看得我快吐了,如何對待他人的苦難這堂課,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都再學習一下?
留守兒童問題看到的是整個社會生態(tài)、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問題。中國人的底色教育,除了強權(quán)就是眼淚,除了威脅就是煽情,鮮見冷靜的理性和平和的感性:“你要是不聽話就……”“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
貴在真實,也很殘忍。拍攝周期很長,但是有些重復有點多,而且時間線過的太快,沒什么連續(xù)性,覺得沒有長時間的生活在一起。不過方式和切入點比較多樣,湖南衛(wèi)視那個校車旁白配的太惡心了
父母和孩子隔著電腦哭,后面一排大學生志愿者姐姐跟著陪著哭,可是到底因為什么,制造出這樣多的眼淚?昧著良心的人太多了。
看看我們的后浪,他們選擇多嗎?
面對如此粗礪而真實的影像作品,任何評論,都顯得是一種輕浮的舉動。城鄉(xiāng)二元體制造成的留守兒童和流動農(nóng)民工問題,足以讓人深刻反思效率優(yōu)先原則下公平正義的嚴重被漠視。作者與其拍攝對象們同生活、共感受,雖然在“出得來”方面有一定欠缺,但這種知行合一地改善社會的態(tài)度,讓人肅然起敬。
五顆星。不是什么拍攝手法多高明,而是這樣的電影太值得大家給予給予關(guān)注。盛產(chǎn)悲劇的China,遍地都是悲情的鄉(xiāng)土,那里有2.5個億的無奈和悲傷和0.58個億的孤單和無助。芒果臺煽情的節(jié)目里,電視觀眾活在一片自我感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