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煌,已故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李天祿因入贅陳家,長子按規(guī)定得姓陳。父親巨人般的身影、異姓父子的特殊關(guān)係,為兩人種下難解心結(jié)。2009 年,高齡七十九歲的陳錫煌離開家族庇蔭,只帶著紅盒子內(nèi)供奉的戲神田都元帥,用自己的名字另創(chuàng)劇團,成為深獲國內(nèi)外肯定的人間國寶。然而,傳統(tǒng)布袋戲的快速沒落,卻又讓他面臨空有一身絕學、慷慨授藝不藏私,可是後繼者寥寥可數(shù)的困境??。
楊力州愛看布袋戲,工作室取名「後場」,意指拍紀錄片一如為布袋戲敲鑼打鼓的樂陣,是在陪襯鏡頭裡的精彩人生?!都t盒子》製作歷時十年,不只紀錄八旬長者的傳承使命、探究兩代國寶間的矛盾,更以大銀幕展現(xiàn)老師傅為戲偶注入靈魂的掌中技藝,企圖將傳統(tǒng)布袋戲的獨特魅力,重新帶回常民生活。
Chen Hsi-huang is the eldest son of Li Tien-lu, the renowned Taiwanese glove puppeteer, but hi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ather had always been strained. At the age of 79, Chen set up his own troupe, which soon earned recognition all over the world.
Nevertheless, Chen finds no one to pass on his great skills...
本片與2010年為NHK剪輯的一小時內(nèi)版本不同
我痛恨《我們的那時此刻》,但我喜歡《紅盒子》。
??
《紅盒子》以傳統(tǒng)布袋戲操偶師陳錫煌為被攝對象。電影不全然介紹布袋戲位于臺灣的文化定位,反倒專注耙梳陳錫煌的個人身分。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兒子”這項身份。陳錫煌是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長子,依據(jù)華人父權(quán)的繼承思維,他理當繼承戲團。可惜遺憾來自于他的姓氏,“陳”。因為父親當初入贅陳家,長子的他就此姓陳,更因為這個姓氏使他不得寵,甚至無法繼承父業(yè)。
導演楊力州很聰明,他將己身的父子關(guān)系帶入紀錄片本身。這策略使得觀眾透過他的主觀旁白轉(zhuǎn)化為個人(以為的)主觀感受。觀影過程中,對照陳錫煌活在父親陰影下渴望認同,令我(與觀眾們)不自覺想起與父親那種親人近乎陌生人的情感政治。
臺灣電信業(yè)者廣告鼓勵我們開口說“愛”;但我們就是開不了口。我質(zhì)疑,究竟說不出口的那些真的是愛,或者是根本就沒有愛?我相信楊力州認為是前者,他才會如此剪輯安排。在電影后段,導演在訪談請陳錫煌對父親或是兒子說幾句話,他說不出口,覺得無話可說。反倒導演請他改對神明說話,他侃侃而談。
很諷刺地,陳錫煌得不到父親的愛,他作為父親也說不出對兒子的情感。這種吊詭的輪回令人傷感。
??
最后十多分鐘的布袋戲演出,是全戲最精采的片段。這段沒有楊力州旁白的情緒引導或是過于矯情趨于煽情的配樂,僅僅是“紀錄”。情緒由觀者自行醞釀。銀幕上,觀眾得以仔細端詳陳錫煌的精湛手藝,望著人偶細致磨墨蓋印,叫人贊嘆師傅功夫的絕頂功力。
贊嘆的同時,我們被導演先前旁白:“請再看一眼,這也許是最后一眼?!彼凳?,了解這或許是此生最后一次目睹布袋戲。畢竟在臺灣資本主義盛行的士紳化社會,文化僅只是政策宣傳手段,除了偶爾上臺表彰外,文化人根本分配不到足以存活的資源。不向市場靠攏,堅持“傳統(tǒng)”的布袋戲終將失傳。
??
盡管人生如戲,但戲以外的人生依舊“精采”。隨著《紅盒子》上映,繼承李天祿衣缽的“亦宛然掌中劇團”于網(wǎng)路上抗議電影的片面視角。聲明文指控陳錫煌得不到父傳在于品行不良并非在于姓氏,更回應文化必須“忠實誠實”斥責電影的偏頗觀點。
真實始終是紀錄片電影討論的大哉問。電影紀錄片的“真實”,真的是“真實”嗎?然而,這世界又存在著百分之百的“真實”嗎?
我沒有答案。但我想提出一個問題:
假若你因為虛假╱片面事實而“感動”,是這份“感動”重要,還是“事實”重要呢
臺語戲被國語戲所取代 布袋戲被批為落伍走下電視熒幕
傳統(tǒng)民間戲劇被網(wǎng)絡、流行文化而取代
不只是布袋戲 黃梅戲 花鼓戲甚至京劇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它們隨后變成一塊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牌匾亦或是教科書上一帶而過的過時的文化
看片的時候替他們著急 為什么國家不能多給他們一點扶持他們可是大師誒 不努力尋找后人就會失傳
可是轉(zhuǎn)念一想 等待扶持的可能是千千萬萬個布袋戲
尤記得爺爺患阿茲海默癥之前桌旁散亂的磁帶和老舊的收音機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消遣 而如今聽戲的主流人群已經(jīng)漸漸老去 爺爺也不再聽戲 只是坐著自言自語
而戲也隨著時代的洪流逐漸黯淡...
臺語戲被國語戲所取代 布袋戲被批為落伍走下電視熒幕
傳統(tǒng)民間戲劇被網(wǎng)絡、流行文化而取代
不只是布袋戲 黃梅戲 花鼓戲甚至京劇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它們隨后變成一塊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牌匾亦或是教科書上一帶而過的過時的文化
看片的時候替他們著急 為什么國家不能多給他們一點扶持他們可是大師誒 不努力尋找后人就會失傳
可是轉(zhuǎn)念一想 等待扶持的可能是千千萬萬個布袋戲
尤記得爺爺患阿茲海默癥之前桌旁散亂的磁帶和老舊的收音機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消遣 而如今聽戲的主流人群已經(jīng)漸漸老去 爺爺也不再聽戲 只是坐著自言自語
而戲也隨著時代的洪流逐漸黯淡...
其實單看電影三星,但是內(nèi)容題材太值得拍值得記錄值得被銀幕展示,導演的真誠也確實感受得到,所以一定加一星。以紀錄片來講,兩條線,父子與傳承都有點斷斷續(xù)續(xù)的,結(jié)構(gòu)有點混亂。導演本人顯然投入很多感情,已經(jīng)不能說是個單純記錄片,導演旁白太多以至于自己想表達的太過直白。除去所有技術(shù)方面的問題,觀影感受是充滿震撼,感動以及遺憾的。當老師傅的手在銀幕上緩慢清楚地示范動作的時候,眼淚便會止不住,努力想要發(fā)展傳承,卻敵不過時間更敵不過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布袋戲不斷式微是必然,堅持臺語則觀眾會更加少??墒沁@門技藝又如此精妙有趣,人的兩只手居然能操控簡單的木偶作出各種羞赧,跋扈等神態(tài)。
映后交流的時間幾乎變成了導演個人分享會,導演講了他想描寫的父子關(guān)系,傳承的阻礙和困難,以及其他創(chuàng)作動機啦,拍攝十年間發(fā)生的許多故事。導演本人很可愛,我在看到感動的時候抹眼淚,幾乎總感覺到旁邊那男的在大幅度擦眼淚,最后知道是片子的導演,還挺有趣的。 會為自己作品感動的人,有那么多要說的話的人,他們的作品,我都覺得珍貴。之后也是問了導演才了解到,我聽說過的霹靂布袋戲跟布袋戲并不是同一種木偶戲,臺灣似乎還有很多傳統(tǒng)藝術(shù),也許大部分都逃不過進博物館的命運吧。
“每個男孩都要二次出生的啊,一次是母親的子宮,一次是離開父親”,陳錫煌的父親是入贅到陳錫煌母親家庭的,因此他們兩夫妻生的頭一胎無論男女,都得跟母親姓,于是陳錫煌姓陳,他父親姓李,李天祿是他父親全名,無獨有偶,李天祿的父親也是入贅到李天祿母親家庭的,于是李天祿跟母親姓李,他父親姓許。
李天祿是臺灣傳統(tǒng)布袋戲國寶級別的人物,他就向巨人一樣籠罩在一個入贅的家庭,籠罩在一個跟隨母親姓的孩子身上,巨人無論到哪里都是巨人,甚至連身影都是巨大的。這部歷時10年制作的紀錄片,我想不止記錄的是臺灣傳統(tǒng)布袋戲興衰史,同樣在里面的還有隨布袋戲消失的父愛,對于古早的人,舊社會的人,姓氏決定了你的寵愛程度,認同程度,姓氏對于他們來說大于血緣關(guān)系,大于世俗常理,當代人會覺得這是荒唐,冥頑不靈,可就是這樣一種荒唐,冥頑不靈在那個時代卻是一種正常的風氣,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平常簡單。
可能每個家庭的父子關(guān)系都是由寥寥數(shù)語到沉默再到寥寥數(shù)語這樣一個過程,當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對身邊的生活有意識的時候,我們會寥寥數(shù)語的想父親提問,再到長大一些,寥寥數(shù)語猶如卡在喉嚨里,怎么也說不出口,再到大些的時候,當父親褶皺的皮膚出現(xiàn),頭發(fā)花白,我們?nèi)滩蛔蚋赣H表達寥寥數(shù)語的關(guān)心。
李天祿對于兒子陳錫煌姓氏的耿耿于懷,沒有把陳錫煌應得的父愛如期出現(xiàn)在他應該出現(xiàn)的歲月里,相反的是,陳錫煌一輩子沒感覺到父愛的存在,我從這部影片看得到的是似乎是一種惡行循環(huán),在被提問到有無跟父親講的話是,陳錫煌很嘲諷的很“虛偽” 的像一般人一樣對父親說注意身體健康,但下一秒一臉正色的說我跟父親并沒有話,一句也沒有。
因為對于姓氏的怨念,作為臺灣傳統(tǒng)布袋戲的國寶級大師,在自己的家庭里,李天祿把偏愛解釋得淋漓盡致,血緣關(guān)系未免是個笑話,但又因為血緣關(guān)系陳錫煌一輩子活在了父親這巨人的陰影之下,他永遠是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無論布袋戲演出,教學,講座,采訪,人們提到的永遠是“讓我們歡迎李天祿大師的兒子陳錫煌”,而他這輩子背也只活在了模仿父親,復制了他父親這條道路上。
當人們不再有需求時,落寞,淘汰似乎一件事物,傳統(tǒng)文化的唯一下場,曾經(jīng)的萬人空巷,一個時代的娛樂方式,甚至精神糧食,在一個演變的時代,它逐漸被置于末端,物質(zhì)文化遺物或者非物質(zhì)文化遺物只能說明,在這個時代被置于末端的事物它僅剩的標記,現(xiàn)代人不是無情的,至少在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者神明的節(jié)日,現(xiàn)代人都會請戲班請布袋戲來唱戲給神明看,雖然神明沒得選擇,但神明并不會跳出來說我不喜歡這個戲,神明沒有像傳統(tǒng)文化在這個時代被淘汰,并不只是因為心靈的寄托,而是無論這個社會的哪個階級人們都會去想盡一切辦法去崇敬神明,因為信徒相信神明是存在的,即使它是被人本身創(chuàng)造出來的。
當傳統(tǒng)文化淪為宣傳手段并且為政治家資本家弄虛作假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會被情懷所煽動在影片里,當陳錫煌出席某些商業(yè)活動時,他本身是奔著被繼承被弘揚的理想去的,但卻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只是被借來傳統(tǒng)文化的名聲更像是乞討者被強盜搶光了積蓄,當向社會求救時還被唾罵,如此卑賤,卑賤似乎也是每一沒落傳統(tǒng)文化的標簽,影片里談論的是陳錫煌如何想要的去把布袋戲傳承下去,但有幾句臺詞我卻記憶尤新“大家都在作假,政府也知道,可問題是他們在執(zhí)行一個業(yè)務,你看到一灘很清的水,你可以看著它,但麻煩不要攪動它,攪動它底下就是爛泥巴”我們在如今的生活可以很明確很堅決的去跟傳統(tǒng)文化說,我不需要你們了嗎 我要把你們統(tǒng)統(tǒng)扔掉,沒有人會去這樣做也沒人敢去這樣做,于是傳統(tǒng)文化就只剩半口氣在那吊著
臺灣的布袋戲。曾經(jīng)有過輝煌,但最終被時代的發(fā)展,娛樂的豐富多彩,自身改良的不足等原因沖擊到幾乎沒了存在空間。
想起了我們鄉(xiāng)下的鬼頭戲(木偶戲),有小木偶的(單人表演,托棍木偶),也有大木偶的(多人表演,也是托棍木偶,通常三個人,有男有女,方言成為“三腳撐”,這個比較少見,記得只看過一次)。童年時在鄉(xiāng)下,鬼頭戲風行,那時娛樂少,露天電影、鬼頭戲、狗乸戲(草臺班子演出些言語咸濕粗俗的小戲小品,類似二人轉(zhuǎn)),還有大戲(粵劇戲班),這些常常會引來方圓村落農(nóng)場的老老小小聚集觀看。我那時候太小,看不懂,就是人多湊熱鬧,只記得鬼頭戲里有個奸角叫“歪嘴四”,還有個“漢奸頭”,通常唱的戲文是穆桂英、楊家將之類(我們村姓楊哈)。奶奶最喜歡鬼頭戲和大戲了。我是很久沒看過鬼頭戲了,聽說隨著老藝人的陸續(xù)離世,很多都后繼無人,大有失傳之勢。娛樂多樣化,老一輩觀眾的減少,年輕一代又并不喜歡這些,即使列入非遺,也難逃最終或許只在視頻上存在的命運。忽然想,那些抖音、快手的網(wǎng)紅其實可以去傳播這些啊,比那些捉魚下田釣魚吃老鼠什么的有意思多了。
李天祿經(jīng)歷的是布袋戲的黃金時代,甚至80年代以前都可以成為布袋戲的黃金時代。
陳錫煌也經(jīng)歷過輝煌,但卻也活在父輩的陰影下,想證明自己并不容易,因為父親太厲害了。對于導演的“弒父”母題,個人覺得有點牽強,陳錫煌如果要“反抗”父親,他可以選擇不走布袋戲這條路,當然,選擇用父親最擅長的來打他臉也是最直接的一個方法,但也是最大機會失敗的一個方法。陳錫煌想證明自己厲害,甚至比父親厲害,這無可厚非,相信大部分男人都希望比父親更出色,但去不去到要挑落父親王座(弒君篡位)這樣的地步呢?
最后那段布袋戲表演真是爐火純青,太驚艷了!
人生這個命是不可能移彎的。
每個男孩都要(經(jīng)歷)兩次出生,一次是離開母親的子宮,一次是離開父親。脫離父親的影響,并不是仇恨父親,而是向父親證明兒子已經(jīng)可以真正獨立,成為下一任父親。
請再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
《紅盒子》上映的版本與金馬首映的有些不一樣,如果沒記錯的話,分別在影片的頭與尾素材有增減,但是整體是影響不大?!讣t盒子」在片中可有各種解釋,有授予、第一把交椅、傳承……等。而紅盒子表面之意,陳錫煌師傅習慣演出時,用紅盒子攜帶著戲神田督元帥。紀錄片不是觀眾表面期待的傳承,也不是布袋戲在當代社會的新樣貌,而是技藝消亡。從全盛時期到被時局利用,必須強塞意念,高喊著保護文化資產(chǎn),最後成為特定場合的吉祥物?!都t盒子》抽絲剝繭層層剝開,回到父子之情,陳錫煌師傅永遠被稱作李天祿的兒子,也許都是真正熱愛布袋戲的,但不知覺承襲這樣的藝術(shù)的使命,必須超越父親來證明自己,但終究處在框架之中,最後時光飛逝人潮散去,戲也得演下去,還得達成保護文化資產(chǎn)的期待。影片給了提問:「會不會最後看到的不是傳承,而是無奈的演出?
我還是覺得楊力州導演在紀錄片裡面加了太多個人情緒。但是,從陳錫煌師傅的技藝看到一門傳統(tǒng)的衰微,在種種時代因素底下思考如何保留住技藝的純粹,很難不被電影裡被攝者的真誠打動。
布袋戲傳承以及逃不開的“豬母稅”命運
配樂好用力,加上陳錫煌師傅的真情流露,實在太煽了。已經(jīng)極力克制了,可還是在李天祿老師傅跟陳錫煌師傅你一句我一句講述身世時忍不?。和瑯痈赣H入贅,同樣隨母親姓,同樣看清命運無法改變。聽到師傅會不自覺打壓大徒弟的時候,深感命運也是重復輪回的。最后播放的布袋戲表演,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布袋戲,實在太精彩了,神乎其技。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842208165896540
每個男孩或許都要出生兩次,一次是離開母親的子宮,一次是離開父親。
20190314第二次看了完整版。發(fā)現(xiàn)第一次(臺灣上映前)(沒看前面20分鐘)的觀影感受更加良好,第一次錯過了開頭的父子強調(diào),從傳承的失落開始講似乎更加符合認知邏輯?;叵肓艘幌?,前一版本的淚點完全進行過處理(似乎也有李家的原因)如果按照這次的版本好像4分最多了,有意思。人的感受真是瞬息萬變。20181020哭成狗了,以前只知道歌仔戲,看了片子才對傳統(tǒng)藝術(shù)有了些許認知。電影透露了很多東西,層次很多。
題材加一星,導演做到了最後一眼的基本誠意也是一星,其他敘事混亂主軸不清題旨發(fā)展不完全的問題大概是導演標配。
唯一的缺陷或是導演糅雜了諸多元素,強化弒父主題(哪吒 & 男孩的二次成長),實際上困境的本質(zhì)是難以用精準的言語表述、但能心領(lǐng)神會的東西。不過,楊力洲即便用力過猛,也足夠感人肺腑、發(fā)人深思,功力十足。
在第十一屆香港華語紀錄片節(jié)看了《紅盒子》,在影院里止不住淚水,動人心弦,情深意重。一位臺灣布袋戲大師的歲月宏歌,一段傳統(tǒng)文化魅力在歲月中的消磨,一位一直在父親壓制下的布袋戲大師的歲月,感慨萬千,內(nèi)心洶湧澎湃。似乎看了好像看陳錫煌大師一輩子堅持的東西。對於父親、師父、老師的界線明顯清晰,一輩子堅持自身所愛,用盡全力去付出。感謝有《紅盒子》這樣棒的影片出現(xiàn),感謝有陳錫煌布袋戲大師為人類帶來豐富的藝術(shù)文化。感謝楊力州導演及團隊所有幕後工作者的所作所為。《紅盒子》會留存於歷史的舞臺,陳錫煌是真正的大師!無論如何,都是瑰寶藝術(shù)的存在!電影已於昨日在臺灣上映,祝票房大賣?。?!歲月安好,一切都在進行時?。?!
大銀幕中的手、偶,那麼有生命力,好美好深刻,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看過之後才了解是不容易拍的片,牽扯龐大的家族、個人意識、國家文化的發(fā)展(急於保留傳承)看得出楊力州在主題選擇上的些許掙扎,本片功能性居多(包含其後積極錄製操偶技法與劇本重抄之檔案保存),花十年做教案是好事。並不是弒父情結(jié),是擔憂傳統(tǒng)凋零最令人流淚,片中所有人都處在焦慮、很當下的狀態(tài)中。兩位弟子的今昔談話更為沈痛。「對他們來說不是藝術(shù),是他們每天要做的事」 亦宛然要表示,其他劇團都還很努力扎根傳承,也請不要判傳統(tǒng)布袋戲死刑。
CineCina紐約華語電影節(jié)
誠懇
2018/10/8 有些東西,你知道他會消失,你也沒能力將他留下,但至少你的行為、記憶與模樣都還沾染著一點它的影子??我想這是身為這一代的自己值得慶幸的地方。
至少真誠,雖然或多或少(搭配亦宛然聲明)那段接管戲團的紛爭有點偏頗,甚至有避免談及,和後期弟子的傳承與斷絕。但撇除個人癥結(jié),用手一手一布袋戲的技法,用影像紀錄,看到是一個臺語和布袋戲的消逝,出發(fā)點及成果令人動容。同樣的文化,對照是粵語和廣東歌。關(guān)於「父親」,既離開,也存在。
老師傅的敬業(yè)令人動容,傳統(tǒng)的式微令人唏噓
第二遍,知道盒子里是田都元帥。
講述了時代的悲哀,最難過的地方不是傳統(tǒng)布袋戲要失傳,而是阿煌師的爸爸李天祿為什麼不能寬容自己的親生兒子。傳統(tǒng)雖然好,但還是要與時俱進,不然終究會被淘汰。阿煌師的技術(shù)要保留,保留後要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繼續(xù)流傳。希望能出續(xù)集。
身為一個小時候?qū)ε_語與布袋戲也因為不熟悉而有許多誤解的人,這段錯過的文化,一段可能很快就會消失的文化,以及其中的愛恨情仇成為一層又一層的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