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集結(jié)洪金寶、袁和平、程小東、元華、甄子丹、錢嘉樂等華語電影最強“武師陣容”,首次全方位揭秘香港龍虎武師長達六十余年風云變幻,展現(xiàn)中國功夫影人搏命人生路。
可以說是比較系統(tǒng)地梳理了香港動作電影的發(fā)展歷程,沒有特技,只能靠拼命,那個時代的武師用幾個字總結(jié)就是“玩命,敢拼,揮霍無度,幻滅,懷舊?!蹦茉谂膽蛑谢钕聛砭褪且环N幸運,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保護措施,就是拼著膽子上,所以也完成了很多用特技也完成不了的東西,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或許也解釋了為什么那個時代能拍出很多經(jīng)典的原因吧,通過回憶的形式也認識到了很多曾經(jīng)引領(lǐng)動作片發(fā)展潮流的人,比如胡金銓,李小龍,劉家良,洪金寶,成龍等,影片細致地將香港動作電影劃分為幾個時代,先是逐步成型期,動作戲成型于月粵劇與京劇,早期在動作上基本上是照搬了,比如在胡金銓導演的戲中,但是戲劇中虛化的美自然不能直接照搬到電影的實物當中,李小龍的橫空出世,可以說是為影片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李小龍將武俠動作和那種好萊塢式的冒險緊緊結(jié)合,那種“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格斗氣勢在電影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充分填補了動作戲中的“實”的部分,每一個動作,每一下?lián)]拳都是經(jīng)過了精密設(shè)計,這樣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一下子就緊緊抓住了觀眾的眼球,也為香港動作電影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這樣的影片對于武師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為他們必須牢牢記住自己所要做到個每一個動作,在打擊上也要做到拳拳到肉,正當動作電影蓬勃發(fā)展之時,李小龍的猝然逝世,也可以說是給這個產(chǎn)業(yè)帶來了一次打擊,影片也有詳細介紹武師的生活狀況,這一行不差錢,但是沒有多少武師知道自己該怎么理財,基本上就是有錢就會去賭,肆意揮霍,等到?jīng)]有工作的時候,也沒有錢了,就會陷入低谷,甚至回去開出租,做搬運工,甚至粗活等等,可以說武師是用自己的生命換錢,又沉醉在醉生夢死的生活中。 但是這一次低谷期并沒有令香港電影一蹶不振,隨著七十年代末洪金寶和劉家良所代表的功夫片再度崛起,武師這個行業(yè)又一次迎來了春天,這個時候隨著香港社會的一系列發(fā)展,功夫片電影中開始融入一些別樣的元素,比如喜劇,比如浪漫,開始呈現(xiàn)出一些多元化的趨勢,電影中也詳細介紹了幾個比較有名的培養(yǎng)武師的組織,比如成家班,比如洪家班,也有充分說到北派和南派功夫的區(qū)別,北派穩(wěn)重厚實,南派以柔克剛,北派大張大合,南派細致精巧,北派體現(xiàn)變化幅度,南派講究整體之感,南北的碰撞使得動作片的武術(shù)種類開始變得多元化,而且武師在拍攝電影的時候,其實也是非常辛苦,并且拼命的,比如我記得電影中就有舉到《A計劃》中成龍從鐘樓上摔下來的鏡頭,也沒有什么保護措施,真的就是敢打敢拼,還有就是《龍少爺》中,據(jù)成家班成員火星回憶,有一場從2樓摔的戲,地上啥也沒有,只是將沙土稍微弄松軟了一些,而且在摔的過程當中還要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問題,可以說是非常艱難,還有一場戲(電影名字忘了)是一群人跳樓,(我記得應該是)錢小豪回憶,當時還要從二樓那個地方在那么摔一下,然后再摔下來,下來之后整個人基本上就是傷痕累累,現(xiàn)在在仔細想想,回憶一下自己曾經(jīng)看過的這些電影,真的就感覺這些鏡頭是那么的經(jīng)典,或者說這些用命去拍攝的鏡頭,是不可再復刻的,又或者說是老外拿著再多的高科技也弄不出來的。 但是武師這個行業(yè)最后也可以說是沒落了,一方面就是香港電影的衰竭,很多武師都轉(zhuǎn)行了,要么去做動作指導,要么去做制片,這一行業(yè)真的是吃青春飯的,一但年齡過了,也就只能去做別的事情,隨著香港兩大電影公司邵氏和嘉禾的衰竭,動作片可以說也是不復往日的輝煌,邵氏的大片廠直接不復存在,承載著很多武師回憶的拍攝地點,也早已經(jīng)是斷壁殘垣,嘉禾更是直接破產(chǎn)倒閉,隨著兩大巨頭失去了往日的輝煌,曾經(jīng)的香港動作電影就像是一場泡影一般,隨著泡沫的炸裂化為虛幻的泡影,新一代武師不足也是一個巨大的問題,不過動作片的場景拍攝也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像某個人在影片中回憶的一樣因為有些場地根本就租不過來,所以就只能去現(xiàn)場拍攝,有的時候拍一些追車戲,甚至會遇到真警察,反正感覺香港動作電影真的就是血與肉創(chuàng)造的輝煌,而且年輕人也幾乎不愿意再去做武師了,一個是不可能做一輩子,另一方面也是隨著香港電影的沒落,也沒有什么戲可以拍,老一代的武師有些轉(zhuǎn)型了,有些就消失在了時間長河當中,感覺影片更多的還是對于一個輝煌時代的悼念,以及對新一個時代的感慨,即使輝煌不復存在,也依然可以再次創(chuàng)造,希望香港動作電影還有自己的繁榮。 完。
我也不知道別人是怎么從這部紀錄片里看出熱血和情懷的,我看到的只有一個血淚行業(yè)大寫的一個慘: 最早一批初入行的武師全是貧家兒,從小就給家里送去學戲(可以回想一下霸王別姬小豆子他們學戲那一段),然后京戲沒落,電影興起,于是都改行去做了武師; 沒有保險,沒有G會,保護近乎為零,只有所謂大哥的一句“你受傷了,我管你”。而且大家也沒讀過什么書,沒有別的出路,只能用肉身去搏那些高風險動作,傷殘累累,還有癱掉或直接摔死連名字都沒在影史中留下來的; 就是這種高危職業(yè),還拼搶激烈:你今天想出一個高難度動作,明天我就要想出一個更難更危險的,不然就沒有行業(yè)競爭力——和斗獸場差不多,連觀眾都是斗獸場同一掛的; 確實是高薪,但武師們拿到錢之后也不過今朝有酒今朝醉,去喝去賭——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自己會不會掛掉;沒人存錢,一旦沒工可開就只能去洗衣廠做工或者去賣血維生; 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出頭,少部分人可以留在圈內(nèi)做武指,大部分人年紀大了打不動之后,就只能去做最底層的職業(yè),甚至鋌而走險步入歧途,終歸是潦倒終身; 直到袁和平出現(xiàn),八爺拯救了這個血淚行當:電影不是真的,是把假的東西拍成真的。他應該是第一批懂得借助鏡頭和剪輯,把打斗場面拍得精彩好看又不需要肉身搏命的專業(yè)電影武指了。
唉,慘莫慘過貧家兒。
看完《七小?!吩倏吹谋酒杏|更深,武行可能以后都不會再輝煌,但以前的一點一滴都在記錄前人的成就和技術(shù),后人可能無法繼承,時代的浪潮,留下遺憾的痕跡。
記得《七小福》里于占元師傅說過,“10年才能出一個小生”,這種高強度訓練,還有生活所迫義無反顧學藝的孩子可能不復存在,武行青黃不接在所難免,而更重要的原因,《龍虎武師》里其實有提過,就是李小龍的早逝。
最近找成龍早期在邵氏拍的電影看,發(fā)現(xiàn)那時候香港動作電影由戲劇班風格主導,動作夸張,打斗套路得明顯,李小龍的出現(xiàn)改變了觀眾口味,要真實打斗,拳拳到肉,一擊制勝。電影有人說如果李小龍沒那么早離世,動作電影會發(fā)展得更好。我十分贊同,雖然翻滾跳樓等特技動作不可避免走下坡,但如果有李小龍,動作特技人會提前很多年進入系統(tǒng)、科學的培訓,更早在戲劇特技和真實打斗間找到平衡點,像《導火線》這樣結(jié)合MNA的電影可能提早很多年就會出現(xiàn)。但是,現(xiàn)實沒有如果,珍惜以前靠“搏命”去比肩荷里活特效的動作電影,那些都是出色的武行留下的珍貴影像。
“
在我們的社會中, 勞動不僅是經(jīng)濟的范疇, 而且是道德的范疇?!? ——教育家·馬卡連柯 「逝于1939年4月1日」 代表作品:《教育詩》 <本文節(jié)選自 宅總有理 公號>
1980年,成龍在洛杉磯拍《殺手壕》。 拍片間隙,紐約一檔著名節(jié)目邀他出席。大哥高興得合不攏嘴,趕緊飛往紐約。結(jié)果到了排練場,主持人說你別講話,上去耍兩招就行了。成龍還沒來得及發(fā)作,主持人又說,節(jié)目取消,你可以走了。帶著滿腔怨氣的大哥,一心想影片上映后能打美國人的臉,沒想到巴掌啪啪打在自己臉上。 《殺》上映后,白人并不買賬。大哥買票跑去電影院,發(fā)現(xiàn)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老鄉(xiāng)支持自己,灰溜溜地就回了香港。 痛定思痛,回港后,成龍誓要在動作戲上開創(chuàng)新局面。這時,李小龍離世已7年,拳拳到肉的打斗滿街泛濫。別說美國,香港都不愛看了。為開拓一片新氣象,成龍到處去找武行兄弟,組成拳威公司。 隨后打出旗號:成家班。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2年后,他和編劇鄧景生寫了個《海上剿匪記》。受《奪寶奇兵》啟發(fā),設(shè)計了大量追逐、打斗戲。最著名的鏡頭,就是經(jīng)過一連串街頭追逐,爬上旗桿,跳上鐘樓,然后從上面直直跳下。落地距離高達15米,中間僅有幾層布阻擋。開拍前,成龍站上鐘樓7次,7次都不敢跳。 后來洪金寶來了,問: “你他媽到底跳不跳?全劇組都等著你!” 成龍一閉眼,跳了。而且為拍攝效果,跳了三次。電影上映前,改名為《A計劃》。從此,大哥確立了后半生拍片的風格。
一言以蔽之,十二個字: 危險動作,真人搏命,往死了整。
也是從《A》開始,“成”“洪”二班開始了數(shù)十年的暗斗。當年在《A》片場,凡是洪金寶的戲,成家班就上去挨打,凡是成龍的,洪家班就上去挨打。兩幫兄弟輪著來,比誰動作漂亮,挨打挨得更狠,摔得更慘。10多年斗下來,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成家班拿了7次,洪家班才拿2次。 原因也簡單,拿成家班自己的話說: “我們能贏,是因為殘廢的人多。”
02.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成家班玩命,全靠成龍在前頭壓陣。 為了向全世界證明自己,跳鐘樓已是小兒科,什么懸崖跳海、抓直升飛機、滑大廈樓壁、飛撲熱氣球,成龍拍了個遍。 最危險的一次,差點喪命。 1985年,成龍跑去南斯拉夫拍《龍兄虎弟》。里面有場戲,要在毫無退路下,猛喝一整瓶酒,飛身抓住一棵樹蕩到懸崖邊。 由于戲前去日本做宣傳,在飛機上睡了兩天,體力嚴重下降,喝酒的鏡頭又NG多次,成龍在空中一蕩,不幸脫手墜落。頭撞到一個石墩,當場血流如注,昏迷不醒。送到醫(yī)院拍片后,耳側(cè)頭骨凹陷,碎骨內(nèi)移。要不是運氣好,有個瑞典專家在南斯拉夫講學,他恐怕出不了手術(shù)室,更沒辦法成為傳奇。 成家班的人,都是這么練出來的。 那時科技不發(fā)達,安全系數(shù)低。當年的威亞綱絲,不像后來能吊住大象,稍有不慎就會斷。從高空摔落是常事。拍《警察故事》時,飛車要在兩堵墻之間飛過。結(jié)果車子飛到半空掉下來。落地后,4人進了醫(yī)院。 兩個斷腿,兩個盆骨開裂。 即便危險不斷,導演一聲“上”,也得收拾頭臉,繼續(xù)演。曾有一個武行,拉著林青霞的替身從高空跳進泳池,因為視線被遮擋了,起跳前才能看到泳池,直栽到泳池邊,差點斷子絕孫。結(jié)果成龍拿著擴音器喊: “跳得像個死人,再跳一次!” 武行當場號啕大哭。 類似的劇情,每天都在上演。 當初“成家班”拍戲,片場外停著一輛面包車,被稱為“白車”。里面的座位全部放平,誰一出事,立馬抬走送醫(yī)院。早上五六點開工,夜里十二點下班。每天都有人被它送進醫(yī)院。在醫(yī)院,“成家班”還有7張專用病床。今天來一趟,養(yǎng)好了,隔兩天又來。 骨裂、燒傷、噴血,家常便飯。 正是這份搏命,鑄就了“成家班”的聲名。 1995年,香港電影滑坡。憑借《紅番區(qū)》,成龍一雪前恥,打入好萊塢?!俺杉野唷憋L姿不改,拍起危險場面,一個個磕出血來。 美國人看完,都跪了
大銀幕上,全世界觀眾只看到成龍一個英雄做各種危險動作,以命相搏。實際上,他的每一部戲,都有大量“成家班”的武行撐場,付出無盡的汗水、血液。這些人都和成龍一樣,遍體鱗傷,幾度與死神擦肩而過。 所以后來《王牌見王牌》節(jié)目里,成龍對兄弟們說:“奧斯卡給我一個終身成就獎,應該和你們一起分享?!? 然而,時代只記錄了舞臺上英雄的身姿。 人們看不到幕后的酸楚。
03
武行是香港電影輝煌的產(chǎn)物。 那些年,香港電影走上坡,武俠片、功夫片、動作片日漸鼎盛。飆車、爆破成標配。“早上跳樓,晚上撞車”,亦為武行基本功課。 這是一份非常殘酷的工作。 首先,是搶手。當時港片體量巨大,戲多、錢多,太多人涌入這行。無論多危險,都有人做。曾志偉講過一件事,當初在“洪家班”,一場戲要從高樓上往下跳。沒有護具,生跳。一個武行上去,看了一眼,傻了。氣得洪金寶親自上場,從樓上跳下來。 一屁股坐在地上,當場失禁。 元彪武替時,從4米高的梯子跳到彈床上,由于廣東數(shù)月下雨,床布早就壞了,人落到布面直接掉下去,當場把腳戳斷。元彪說: “有些動作明知危險,但你一定要做。你不做,就會丟掉飯碗,給人淘汰掉。賺武行這份錢,誰的腰、腳、手沒斷過?” 其次,是危險。什么骨折、昏迷、肌肉萎縮乃至死亡,必須面對。香港特技人陳一言拍《海市蜃樓》,車開到懸崖邊上,吊著鋼絲從車里跳出來,身邊就是萬丈深淵。飛車跨越峽谷后,他連人帶車跌落山崖,全身多處骨折,昏迷28天。那個年代沒特效,拍跳崖戲,“緩沖設(shè)備”只有爛棉被。 劉德華在《刀劍笑》里的替身張國偉,去新加坡給馬景濤替戲,由于威亞斷裂,從10米高中墜下,當場摔壞了腰。養(yǎng)傷期間,沒機會進組,經(jīng)濟來源被切斷。此后,只要能下地,就算打著繃帶,他也要繼續(xù)工作。 他曾縫過30針,不到七天就拆線回組,結(jié)果再一次摔倒,傷口崩到噴血。 成龍回憶武行歲月時也說:“剛?cè)胄?,每天摔無數(shù)次,導演問有沒有事,我永遠都說沒事。因為只要說有事,明天就沒得開工了。” 再者,就是難熬。武行吃青春飯,過了35歲,別指望了。就算轉(zhuǎn)行,選擇也不多。一身傷病,腰肩受損,出租車都開不了。干這行,最幸運的無非從替身干到武師再到指導,最后升任導演。大部分人,干到武指前就廢了。 當初成龍入行,干了三年,卻一無所獲。去澳洲探親時,他爸對他說:“我燒菜能燒到60歲,你當替身能到60歲嗎?” 返港后,成龍發(fā)誓要做武指。 只是他命太好,直接成了巨星。 然而,成龍只有一個。這么好的命,不是人人都有。在一個成龍的身后站著的,是無數(shù)受傷、病痛、默默無聞的小替身。
被汽油彈燒傷、炸傷,替戲時斷胳膊、斷腿,像“成家班”那樣拿命去拼,是武行不得不面對的生存處境。想出頭?要等,要看機會。 比如大名鼎鼎的的羅禮賢,去《警察故事》里當特技車手,然后被吳宇森看中,為《喋血雙雄》設(shè)計動作,這才從一個普通替身,成為亞洲特技指導第一人。 得不到這樣的機會,只能熬。 把身體消磨了,拿命換錢。
04
香港電影好的時候,武行確實賺錢。 哪怕吃青春飯,也吃得痛快。 洪金寶當年給“洪家班”的人,月薪開一萬五千港幣,沒戲也照開不誤。此外,電影市場好,有大量上位機會。元華、元彪、林正英、曾志偉,都是武行出身。 只要腦子好、肯學,搞好關(guān)系,被上面的人看中了,演電影、導片,不在話下。 然而,千禧年后,港片垮掉。創(chuàng)作系統(tǒng)遷移北上。內(nèi)地影視崛起,武行的主戰(zhàn)場,也轉(zhuǎn)移到了內(nèi)地。不像當初香港給那么高的月薪,還有每天9小時的工作制。內(nèi)地武行,靠的就是“價廉物美”。由于薪酬低、工作任勞任怨,短短幾年,就占到了整個行業(yè)三分之二。電視劇產(chǎn)量提高后,替身人數(shù)劇增。 而在橫店拍戲,如果不是專業(yè)武行,以群演身份做替,大場面,130塊一天,對打,180塊一天,某些危險動作,也不過200塊一天。
困了,明天再貼
像我們這一代,也是從小看香港影視作品長大的,每次看成龍電影到結(jié)束時,還會有配著滾動字幕播放的花絮,花絮里往往都是歡樂開心的動作ng場景。這部紀錄片,把特技演員生活的全貌展開了,在歡樂的后面,更真實的樣子。當然會有開心的時刻,驕傲的時刻。但開心的底色是迷茫盲目,驕傲的底色是流血傷痛。 “特技演員永遠不能說不行。”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一直在思考,這種龍虎武師精神的代表slogan,是英雄主義折射的光芒嗎?當我看到片子配曲的一句歌詞,忽然明白這句話折射的是什么,“我那愚蠢輕狂的年少啊……”片子里說那一輩的武行很少有小學能畢業(yè)的,都是學武學戲出身的,沒有別的出路走到了電影這條路,就這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拍出來。看到別人能玩命,自己就要更玩命。玩命也不能用護具,不然就會被人笑。明知不可為也要做,因為你不做,明天就沒有工可以開。有工開,有錢拿,平常人一個月賺100,跳個樓就能拿三五百。賺了錢就去大吃大喝,賭錢賭馬。
這部影片我以為主角會是一幫鐵骨錚錚的男人,然而看完才發(fā)現(xiàn),只是一群輕狂盲目的少年,帶著香港動作片金色烙印的,那年代那樣一群人迷茫的、傷痛的、激情的,青春歲月。
魏君子本人其實在影片中出現(xiàn)了多次,那個有點禿頂、有點油膩、戴著眼鏡的中年男子。
大概十八、九年前,當魏君子還在河北的一個縣城電視臺一邊打盹一邊寫香港電影的時候,我就成了他的博客讀者。
我是一個看著香港電影、TVB電視劇長大的廣東孩子,懂粵語。當年,我自詡是一個比較懂香港電影的影迷,卻發(fā)現(xiàn)有一個來自非粵語地區(qū)的影評人,對香港電影掌故的了解,遠勝于我。
我汗顏,也有點不服。
那時候,網(wǎng)絡(luò)方興未艾,DVD也剛剛起步,很多香港電影還沒有發(fā)行帶有花絮的DVD。我很好奇,魏君子是如何得知那些幕后故事的?
也許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他對香港電影的專注程度,遠遠超過了我。我雖愛香港電影,但我還愛美國電影、歐洲電影、日本電影、中國老電影等。我不是一個專情的影迷,而魏君子是。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我?guī)缀踝分喿x了魏君子博客上的所有的文章,鮮見他寫香港電影以外的電影。
后來,這些博客文章主要整理成了兩本書:《江湖外史之港片殘卷》(2006)、《香港電影演義》(2010)。
在成功賣出第一個劇本后(《追影》【2009】)后,魏君子開始進軍影視圈。2004年,魏君子成立了北京集智映像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借助他因愛香港電影而積累的人脈,參與電影的出品、策劃、發(fā)行等,而他合作的導演,主要是香港導演。
在《龍虎武師》之前,魏君子以編劇和制片人身份參與的電影,在某知名評分網(wǎng)站上的評分,都在及格線之下。魏君子絕對是寫香港電影的最佳作者之一,但“寫”電影和制作電影,是兩碼事。魏君子在電影創(chuàng)作上,未能延續(xù)他在“寫”香港電影上的成功。
“寫”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是用愛發(fā)電,至少開始的時候是這樣的?!洱埢⑽鋷煛返暮茫∏∈俏壕友永m(xù)了他“寫”香港電影的精神,用愛發(fā)電!
當年讀魏君子的那些關(guān)于香港電影的掌故的文章有多爽,今天看《龍虎武師》就有多爽——情懷不改,夢回初心。
看《龍虎武師》,不只是在看一部關(guān)于香港“武行”的紀錄片,也是在回顧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還是舊日時光不可復制的一聲嘆息。
魏君子,他還是最愛香港電影的那個人!
1、 李小龍
李小龍改變了香港的“武行”。
李小龍之前,香港動作片中的動作是偏舞臺化的,脫胎于京劇等傳統(tǒng)戲劇的舞臺動作。
李小龍帶來了兩個改變:
其一,相對寫實的動作設(shè)計,快、狠、準。
其二,日本武士片中的充滿儀式感的“決斗式”。
《唐山大兄》上映之前,嘉禾其實是不看好的。
李小龍的成功,確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jié)果,運氣的成分蠻大的。
洪金寶、成龍、元彪、林正英、元華、元奎、陳會毅、馮克安、火星等后來大展身手的“武師”,當年都跟過李小龍。
李小龍并沒有像洪金寶、成龍、袁和平、劉家良等人那樣成為“班主”,但他是很多“班主”的“精神班主”。
李小龍猝死后,整個香港的動作電影都大受打擊,“武行”中的不少人因此失業(yè)數(shù)月。大概五年后,香港的動作電影才又再度興起,并進入了全盛時代。
2、劉家良
出身洪拳世家的劉家良除了是一流的武術(shù)指導,在武術(shù)上也稱得上是“一代宗師”。
劉家良導演的《神打》(1975)、《少林三十六房》(1978)、《少林搭棚大師》(1980)、《十八般武藝》(1982)等影片,都是動作片中的經(jīng)典之作。
劉家良的“長鏡頭”太可怕了,一打就是幾分鐘,幾十招下來,每一招每一式都不能錯。沒有堅實的武術(shù)功底,根本演不了劉家良的影片。
劉家良的動作設(shè)計,不僅硬橋硬馬,有時候還真刀真槍,演員一不留心,就會掛彩。
論快,劉師傅的拳,不輸李小龍的腳。據(jù)徐克說,拍別的“武師”,攝影機要轉(zhuǎn)得快一點,這樣才好看;拍劉師傅,攝影機要轉(zhuǎn)得慢一點,因為劉師傅的動作太快了!
3、降維打擊
香港的動作電影為什么能夠征服全世界、影響好萊塢?
靠的就是降維打擊,冒險、蠻干、拼命?!拔鋷煛庇萌馍砣ケ硌莞鞣N高難度的危險動作。
從三層樓跳下來,除了帳篷之類緩沖一下,再沒有更多的保護措施。
七、八個人從七層樓跳下來,也只有紙盒、榻榻米之類的防護。結(jié)果,人砸人,拍戲現(xiàn)場還是變成了事故現(xiàn)場。
有五成把握就敢上,有三成把握就要試。當“武師”,隨時準備“大冒險”,兩眼一抹黑是家常便飯。
降維打擊帶來的真實感和強刺激,是好萊塢的動作片所不能企及的。
4、內(nèi)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動作電影有多“卷”?
主創(chuàng)們?nèi)タ磩e家公司的動作片的午夜場,回來后,一邊感嘆電影中的高難度動作,一邊絞盡腦汁設(shè)計更高難度的危險動作。
為了不斷帶給觀眾新的刺激,香港動作片的“難度系數(shù)”一直在上升,有時候致傷致殘都在所不惜。
5、“Cut(停機)!救人!”
香港動作片中的一些危險動作,導演或動作指導其實是預見了會出現(xiàn)受傷的情況的,但為了“好看”,導演或動作指導有時候會堅持讓“武師”們這么做。
于是,就有了“Cut(停機)!救人!”
6、安全第一
在香港動作片的片場,曾有“武師”在表演中一命嗚呼,而“武師”因工致殘致傷,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而且,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武師”們也是沒有保險的?!拔鋷煛笔軅?,全憑“大哥”照顧。當然,對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哥”往往都是很講義氣的——“武師”因工受傷,一般會得到比較周到的照顧或比較豐厚的補償。
但是,時代不同了。
“武師”的命也是命。如今拍攝動作片,一般不會有罔顧安全的了?!拔鋷煛眰兊娜松戆踩?,一般也會有保險作為保障。
安全第一,成為了“武行”的新原則。
號稱“天下第一武術(shù)指導”的八爺(袁和平)是比較早注重安全問題的香港動作指導。電影拍攝過程中,動作戲達不到八爺?shù)囊螅麑幙赡米约旱念^撞墻,也不愿意隨便讓演員去冒險。撞墻之后,八爺會冷靜下來,再想怎么才能夠拍好這場動作戲。
以上六條,都是《龍虎武師》告訴我們的“冷知識”。
片子拍的很有誠意,開頭看到魏君子和竹聿名的id感覺青春回來了。。。硬橋硬馬拳拳到肉的背后,是這樣一群“影帝影后”,極少數(shù)出了名但更多是籍籍無名甚至離去。短短幾十年之前的事情已經(jīng)需要記錄懷念,雖然很惋惜但也是時代巨輪前行的結(jié)果,人才斷層也難以避免,即便如此也有人一路堅持,或是因為愛好或是出于責任感。導演能堅持十幾年來鉆研那個年代的港片實在令人感動,另外錢嘉樂也太棒了吧。
比較像一個口述類的紀錄專題片,從結(jié)構(gòu)上還達不到記錄電影的水準,結(jié)尾有點倉促了,感覺可以做成一個劇集的。如果能有成龍和李連杰就好了。
可以說是一代香港武行的血淚史,從龍虎武師的發(fā)跡到人物志,再從片場追憶到武行如今的生存現(xiàn)狀,有逸事也有舊聞,追憶片場的驚險片段最讓人觸動,生存現(xiàn)狀則最讓人唏噓,不過每個受訪者憶往昔時眼神里滿是對這一行的鉆研和熱愛,言語中又有一份堅守和遺憾。曾經(jīng)的七小福、洪家班、劉家班、袁家班、邵氏、嘉禾……無不讓人感慨,唯有祝福香港武行在未來的電影市場仍有用武之地。
那個香港精神已經(jīng)離我太遠了 每每回光返照般瞥到一絲 仍能熱淚盈眶
真的要存錢,不要賭博,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夢,存夠了錢早點退休安享晚年,別被人利用了還幫別人數(shù)錢。
7分。即便自詡半個港片迷,在這部紀錄片還是可以看到很多之前沒注意到的內(nèi)容。這部影片主要還是可以讓這些平時沒那么受關(guān)注的武替,可以成為主角,讓大家去關(guān)注他們。雖然,因為篇幅有限,紀錄片還是有不少缺憾。但,終究是對那個時代的點滴記錄。也進一步說明,為什么那時候的香港武俠或動作片那么強,因為,他們真的是在搏命。
“為什么叫我影后,是影我后面,不是影我前面嘛?!睅锥嚅W光,幾多辛酸。一部在2021年連100萬票房都不到的電影,感謝有它出現(xiàn)。
看到彈幕里都在說“6塊錢就給我看這個”“騙子,紀錄片還要錢”“騙我6塊錢”……我就知道,那個時代徹底過去了。
如果打開我的書影音檔案,按照豆瓣的分類統(tǒng)計,我看過的動作片多達571部,在所有標記的2112部影視作品中占比高達27%,僅次于劇情片,可見我對動作電影的鐘愛了。因此這部龍虎武師的確讓我多有觸動,百感交集。華語動作電影已經(jīng)斷層多年,作為動作片影迷實在難過。本片是一首香港動作電影的挽歌,也是一次在如今港片集體式微年代對香港動作電影時代的一次深情回眸。有輝煌也有彷徨,有榮耀也有血淚,有巔峰也有反思,數(shù)十位曾經(jīng)摸爬滾打過來的武師親自出鏡講述構(gòu)成一部香港動作電影的微縮影像史,不夸張地說確實有很珍貴的史學價值??墒怯捎陔u肋的宣發(fā)和觀眾影院普遍對紀錄電影的偏見,這部電影經(jīng)過平淡的首周末后就會不聲不響地從院線中消失,實在有些可悲可嘆,唉。
把我看得可真是…百感交集 紀錄片技術(shù)和手法絕對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音樂毀了很多 但人訪內(nèi)容太令人唏噓和感動了 香港武行精神可不就是香港精神嗎 在夾縫中求變、求存的拼搏、努力 Never say no to your job 哭著也要上 我想這也可能是大家都沒提到的當年香港動作片風行的原因 香港人能在裡面看到自己 能不受歡迎嗎 僅僅是聽受訪者憶當年 都已經(jīng)是一種享受 講到如今的局面難免傷感 成功上位的武術(shù)指導北上 為內(nèi)地影壇培養(yǎng)了很多武術(shù)指導 將香港技術(shù)輸出到內(nèi)地乃至好萊塢 但同時香港電影式微 在香港的普通武行生活艱難 這何嘗不是整個電影業(yè)的轉(zhuǎn)變 錢嘉樂和工會培養(yǎng)年輕武行固然好 但聽到一個人打幾份工才能生存 這種整個香港年輕人的生存困境又令人難過了 是不是絕望之中尚有希望呢?竟然有臺灣女生特地來香港做武行 佩服……
成龍永遠的神!拼音縮寫yyds 表達不了我對他的崇拜
看這部電影你會感慨:原來那些年我們在港片里看到的每一場精彩絕倫、真實刺激、天馬行空的功夫動作場面,背后大多是由這些武打替身演員用命“博”來的?!澳隳軓陌藰翘M水里,我就能從九樓跳進火海。”在那個沒有特技的年代,這些擔任替身或龍?zhí)椎奈鋷焸?,在沒有任何保險的情況下,完成了一個個危險的動作場面。給觀眾帶來刺激沖擊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滿身傷病。魏君子不單通過這部電影記錄了香港動作電影的興衰史,更是表達了對這些具有香港精神的龍虎武師們的敬意。無論你是一個港片愛好者,還是普通影迷,相信你都會笑中帶淚的看完電影,并被這群人的專業(yè)拼搏精神所感動。做為一個港片迷,沒法不給五星并鎖定個人年度十佳,我愛港片!
為一個時代作結(jié)!跟導演聊過,其實整部片子還是不完整,更多的可能是一個嘉禾時代的電影記錄。因為導演說邵氏的版權(quán)太貴買不起
從南下的戲班子發(fā)跡,經(jīng)歷無數(shù)人血淚和多次革新到達巔峰,再慢慢被時代淘汰,又北上回到原初的地方,令人唏噓。是在大陸比較難得的關(guān)于幕后職業(yè)的非電視紀錄片,也是香港電影一個時代的挽歌,現(xiàn)在很難再有這么拼命的電影人,他們值得被記錄。
無比懷念那個拳拳到肉、曇花一現(xiàn)的香港武打片鼎盛時代。沒有特效綠幕,只有以命搏命的敬業(yè)精神,拍完不是喊收工而是喊救人。武行里出頭的不過三五人,更多人永遠活在幕后和鏡頭邊角落,然而正是他們扛起了“東方好萊塢”大旗。當初京劇的沒落成就了武打電影,而如今武打電影的沒落只催生了一堆視覺垃圾,我無比痛心...
一部扎實的紀錄片,數(shù)十位大咖現(xiàn)身講述,回望了香港武行從鼎盛到?jīng)]落的歲月,看得人熱血、感動又悵惋、唏噓。不在低谷時轉(zhuǎn)身離去,且身體力行地搶救著歷史,魏君子和榮超這幾位老港片迷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成龍洪金寶袁和平,那些默默無聞的武師晚年很多都貧困潦倒、病痛纏身,而大眾記憶里只有以一敵百的主角,沒有那些被主角揍倒在地、摔出樓外、豁出命給主角做危險動作替身的無名英雄們??赡懿恢刮湫腥ψ邮沁@樣,殘酷的游戲規(guī)則令人心疼無奈。映后徐克上臺,嘆了一口氣說,哎,能怎么辦呢?我們幾個都白發(fā)蒼蒼了。
非常納悶為什么可以繞過張徹導演不提,也完全沒有帶出唐佳師傅,源流有些沒交代清楚。但是如今能看到這么一部電影,還是感到了一絲慰藉。10.13二刷理清了電影脈絡(luò),后半段過渡是很順暢的,問題還是在于李小龍之前的標桿式人物都未被提及。P.S推薦一下B站up主“-食目-”的《1920-2020百年武打影史》
老實說從技巧還有形式上來看就也不見得就拍得有多好,因為基本上還是在以一種相對比較笨的口述史的方法來記錄,但還是看得人感慨萬千+感動不已。香港功夫片或許落寞了,但曾經(jīng)的輝煌是一個又一個“無名英雄”用命搏來的,這份精神永遠不會消亡。紀錄片看得人太疼了,多次看到我不由攥緊拳頭,一個時代逝去了,我會一直懷念它。獻給香港,獻給香港電影。
看了這片子才驚覺,連小侯、小熊、元德這些人臉上都已經(jīng)有老人斑了。熟悉批判視角的人當然可以指出,龍虎武師是資本主義加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孕育出來的不健康的搏命電影文化,可鄙人和無數(shù)的同齡人一樣,很榮幸地躬逢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從那些激動人心的名作里學會了血性、義氣和尊嚴,這些在當年的大陸電影里幾乎已經(jīng)絕種的可貴品質(zhì)。正是這些連小學都沒上過的電影民工們教會了我傳統(tǒng)的人情美和英雄氣。感謝老魏為他們留下了這一曲挽歌,但愿一個時代的落幕預示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兩處痛點:當年看得熱血沸騰的動作場面是真打,以及武師們?nèi)说街心旰蟮臒o奈。如今功夫電影有些“青黃不接”的味道,受技術(shù)、類型發(fā)展的影響,一些“大哥”的作品也難有原來的味道了。未來很難再有這樣的真功夫了,多以致敬為主。盡管本片在功夫片的梳理上不是很全面,不過重點還是把情緒渲染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