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軍國主義的調調,兩個種族間的戰(zhàn)爭,細思恐極的陰謀,洗腦宣傳的可怕
保羅·范霍文是個怪才,拍得出撩到了一代人的《本能》,讓所有人肉疼的《機械戰(zhàn)警》,也搗鼓得出酣暢淋漓的《星河戰(zhàn)隊》。
這可能是最cult的大片,也是最正經的cult片。
1997年,我出生的年份,20年前,就已經把科幻大片拍到了極致,起承轉合,不慌不忙,還留有無窮的空間讓人遐想。軍國主義的調調,兩個種族間的戰(zhàn)爭,細思恐極的陰謀,洗腦宣傳的可怕。
一腔熱血的戰(zhàn)士只是政客們維護利益的棋子,這種事情可能并不只會在電影中發(fā)生。
2 ) 九十年代的綠茶婊,分分鐘教你做人
余憶童稚時,電視上流行一種付費點播:
5塊一次,一人點,全城看。
可以點播mv,電影…
被點播次數(shù)最多的是:
那姐這個,很經典的征服mv
天后唱功好是一部分
但這個mv在電視點播上火爆更多是因為
車開得快...
快的讓孩童時代的我直接看呆
(這么高速的車可以在電視上彪,居然還有人吐槽我大天朝沒有性教育?)
除了上面那支高速mv,點播量奇高的
還有這一節(jié)電影片段:
這段經典的(漏點)飆車大戲,讓連高速路都少見的小城百姓,多次的在電視上體驗著飆車的快感
其實,這飆車只是這部神片的冰山一角。
下面來看看更夸張的:
瞠目結舌的男女混浴
十個手指都數(shù)不過來的花式殺人:
這樣..
這樣..(經典吸腦)
見過幼兒園的校車么?
這部電影的尺度就和那校車一樣:
又紅又黃!
這部電影大名叫做《星河戰(zhàn)隊》
拍攝于1996年,由于內涵太多血腥和露點鏡頭,被美帝的廣電總局分級為R(17歲以下觀看需有家長或成年人指導)
耗資9500w美刀,使用了超過500位群演,是當之無愧的巨型制作。
宏大的人蟲戰(zhàn)爭背景
屌爆了的太空堡壘
以上兩個用心至極的特效,放在今天也不知高過那些五毛雜耍多少倍
除了大場面,《星河戰(zhàn)隊》的人設也非常豐滿:
用女主角卡門來舉例:
她像芭比娃娃,有天使臉蛋魔鬼身材;
智商還超高,成績可以吊打廢柴男主;
有謀略還有膽識;
一般像卡門這種高大全人設,放在在大部分的商業(yè)電影里都是這樣的:
莫名其妙的好到發(fā)指,
對任何人都推心置腹,
可以巴心巴肝的,
為了廢柴男主浪費自己的優(yōu)秀資源
有好的行為,卻沒有好的原因
假的不像真人
但是,《星河戰(zhàn)隊》沒有讓女主角的人設,走入這種蒼白的空洞
因為《星河戰(zhàn)隊》的女主:
1.有謀略,懂得利用人際關系保持地位:
上高中的時候和球隊隊員好
上大學了和優(yōu)秀學長好
2.目的明確,絕對不會讓自己拎不清
唯有事業(yè)誠,男人皆可拋
該分手時就分手(拍短視頻分手很有創(chuàng)意,但是夠渣)
雖然,這些性格特點會讓人覺得女主角很婊,但是,卻讓女主角成為了有血有肉,有自己訴求且付之行動的真人,逃脫了假人白蓮花形象。
但是,這部場面好看,情節(jié)人設也真實合理的《星河戰(zhàn)隊》,卻只在北美收入了五千多萬美圓的票房。相比較接近一個億的制作成本,《星河戰(zhàn)隊》的投資商賠了個底朝天。
Why?為什么?
除了被詬病宣傳納粹和軍國主義(地球聯(lián)盟的標志像納粹的鷹)
還有人覺得:
卡門冒犯了大眾對女主角的期望
在1996那個淳樸的白云黑土年代,女主角必須是貞潔烈女。什么欲望、勢力,對女主角來說都是禁忌
觀眾覺得像卡門這樣,能夠為了自己的訴求去耍手段的人:
再美也絕不能是女主角。
觀眾可以容忍邦德濫情
容忍張無忌牌中央空調
卻不能容忍女性角色為自己的欲求行動
所以,為了討好觀眾的喜好,逐利的資本讓市面上充滿了這些東西:
丑化女性高層,把她們描寫成帶有狂躁癥特質的獨裁者,或者是婚姻極其不幸的孤獨者。
(成功女性=偏執(zhí)孤獨)
“洗白”歷史上的女政治家,把她們通過殘忍手段殺出來的血色登基路,“美化”成因為貞潔美德而得來的眾星捧月。
這些垃圾就像毒藥一樣,讓人覺得只要有所謂的“美德”:
就可以不努力,反正有貴人掏心的付出;
就能無招勝有招,干翻所有的心機婊
然而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
心機婊們已經靠著自己的努力,
變得優(yōu)秀與無懈可擊,
愛情事業(yè)豐收,走向人生巔峰
那些幻想自己就是瑪麗蘇的人,則沉浸在無才無爭就是德的迷夢中,虛度光陰:
皮膚一天一天的松弛,
精神一天一天的貧瘠
天上掉餡餅的幾率太小
沒有人會莫名奇妙的來幫助你。
只有自我爭取,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3 ) 一個書呆子的軍國主義理想國,和其顛覆
這片子第一次看覺得是荒唐喜劇,后來又不停的重新看,乖乖,越看越好看,真好像一盤怪味雞,慢慢咀嚼,味道層出不窮。
原因在于作者Robert A. Heinlein是個軍迷里的Nerd。說他是軍迷,因為他參過軍,但沒上過戰(zhàn)場。說他是Nerd,因為他在軍隊里做技術研發(fā),而且還特有一套自己的理想國理論。
Starship Troopers的聯(lián)邦政府是軍國主義+民主選舉+無種族無國界的理想國大雜燴。Heinlein抱定一個犬儒工程師的態(tài)度,制定了這么一個理想國。有讀者說他宣揚好戰(zhàn),但他闡明戰(zhàn)爭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有讀者說他宣揚法西斯,但他筆下的政府還挺民主。還有人說他照抄斯巴達,他自己說,俺是喜歡瑞士那一套制度。
他有個觀點很值得思考:都說人人平等,個個有爭取自由和幸福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到底是與生俱來的,還是憲法上的一句廢話?如果人人都要實現(xiàn)自己的權利,最后肯定是拳腳相加。人類歷史早就給出答案了。
所以Heinlein的結論是:權利一定是要自己爭取來的。但又不能成天搞民變兵變,所以制度一定要這樣制定:沒有給聯(lián)邦做出貢獻的人,就沒有權利。具體措施是:沒有自愿服過兵役的人,就沒有選舉權。在征兵制度大行其道的50年代,這個自愿兵役制的點子真是超前。
再繼續(xù)解釋自己的理想,Heinlein就提出了更有趣的點子。比如,歷史課只能由退伍老兵來教;不能服兵役為祖國作貢獻,作幾次義務獻血也行.....這種提議在我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在西方也肯定是找人罵的事。
說到底,這是個書呆子的一廂情愿而已。小說發(fā)表的年代是二戰(zhàn)老兵艾森豪威爾作總統(tǒng)的年代。那時候冷戰(zhàn)逐漸升級,麥卡錫也樂得宣揚“劃清界限“,但最后美國還是沒有走軍國主義,而是選了肯尼迪和他背后的財團。Starship Troopers里面的“民主軍國主義“被放在書架上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一起歸檔。
小說出版于50年代末,當年就有很多人罵它。最難抵擋的批評莫過于作者沒有上過真正的戰(zhàn)場,他對于戰(zhàn)爭的恐怖和冷酷沒有任何體驗,所以這個沒參戰(zhàn)的技術員反倒比老兵們更加鐘情于軍國主義。倒是很多老兵動筆寫了不少反戰(zhàn)小說。其中邏輯,想來和那個不遺余力為Jochen Peiper辯護的律師Everrett的心理歷程類似。
時間到了90年代,導演Paul Verhoeven決定用無敵的大眾媒體來一次真正的破口大罵。沒辦法,文藝工作者都喜歡反戰(zhàn)。于是他征集了擅長搞黑色幽默和冷嘲熱諷的自由文化人們,拍出了這個Starship Troopers的電影。
Verhoeven很懂得如果教育下里巴人:第一眼,他就給片子里為民主軍事聯(lián)邦獻身的熱血青年披上了各式納粹軍服。俺私人最喜歡的軍事情報官Carls Jenkins穿的就是帥到天理難容的黑色皮大衣。
除此之外,Verhoeven和編劇用了很人文的角度來解釋這種荒誕的軍國社會還是有可能實現(xiàn)的,所以說,其危險性還是存在的。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政治宣傳,一幫熱血青年,戰(zhàn)場上的手足深情,和壯觀浩大的星際戰(zhàn)艦編隊,這些娛樂因素,對于每個正在發(fā)育期的年輕人都是極其危險的誘惑。時間不再是50年代,已經沒有老兵來提醒大眾戰(zhàn)爭的殘酷性,但Verhoeven可以用銀幕上的血肉橫飛來嚇唬熱血愣頭青們。
自然有愣頭青只看到了愛情vs.肉體,暴力vs.勇氣,青春vs.死亡......一部作品能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隱諱又直白的咄咄逼人,果然是大手筆??!
原著中主人公所在的部隊是什么“精英“部隊,鬧得跟LAH的海報似的。劇作把它改編成了普通的機械化步兵,扛著沖鋒槍去做蟲子飼料。改的好,改的妙,改的呱呱叫?。ㄞ酆又?...)
但讓人笑不出來的是,雖然Heinlein是個書呆子,雖然他心目中的理想國是個泡沫,但他預計到的,提議過的各種具體策略,都或多或少被應用了。第一就是志愿兵役制,這玩藝兒在美國已經定了。其次是機械化步兵的高科技發(fā)展方向,他小說里的各種技術,設備和戰(zhàn)術在50年后都在美國大兵的單兵裝備上看到影子。這本小說本身也是美軍三大軍種的必讀書本之一。再后來,他的“太空“空降兵的“登陸”,和“機甲”裝備的作戰(zhàn)方式是如此切實,James Cameron很高興的把它應用到了自己的Aliens的電影里。那個有名的" Bug Hunt"的用詞,就是從這里來的。想來有朝一日美軍要攻克月球,大致也會使這么套兵法。
再看看,影片里的“非敵即我“,“對方挑釁在先“等等戰(zhàn)爭前的鼓吹和宣傳,在過去,現(xiàn)代和未來都一遍遍重演著,而且次次都奏效。雖然作者Heinlein象所有試圖建立理想國的書呆子一樣,寄希望于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青年們,但事實證明,戰(zhàn)爭和政治歷來都是依靠缺心眼兒的下里巴人的。人天生命賤,真沒辦法。
哦,對了,知道在原著中,那些蟲族們指的是誰嗎?前赴后繼的黃繼光們。如下:
It turns out that Heinlein really, really hated communism. He started the book right after the Korean War, and just by coincidence, the implacable, inhuman menace that the brave soldiers of the future have to fight is a horde of collectivist, expansionist insects. As if the symbolism wasn't obvious enough, he adds lines such as, "We were discovering, expensively, just how efficient a total communism can be when used by a people actually adapted to it by evolution. ... Perhaps we could have figured it out about the Bugs by noting the problems the Chinese Hegemony gave the Russo-Anglo-American Alliance."
4 ) 隱藏在蟲子尸體背后的東西
根據(jù)海因萊因的小說《星船傘兵》改編的電影。原著我沒看過,無法評價電影與原作相比如何如何,只能就電影本身來說一說。
故事的背景被設置在未來世界,那時候整個地球是一個聯(lián)邦(federation),但卻并不是聯(lián)邦中的所有人都能成為“公民(citizen)”,這個稱號或者說資格是需要為聯(lián)邦作出貢獻來換取的。正值人類與外星蟲族發(fā)生戰(zhàn)爭,于是許多有志成為“公民”的畢業(yè)生參加了部隊,加入到人蟲大戰(zhàn)中。這其中,有我們的主人公和他的朋友們。在戰(zhàn)爭中,他們變得成熟起來,同時很多東西也隨著成熟發(fā)生了改變。
影片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流暢、合理,畢竟有科幻大師的小說打底。作為一部科幻片,這就可以了,畢竟不是以故事取勝。戰(zhàn)斗場面很血腥,基本上就是人屠殺各種大蟲子,和被各種大蟲子屠殺,綠色的蟲子血和紅色的人血常常濺滿屏幕。對于人物心理的把握也很到位,一部科幻片,能把人物的感情糾葛處理成這樣,已屬難能可貴。
可是我覺得,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講一個流暢的故事,展示刺激的場面,傳達戰(zhàn)爭中人物的內心感受,還在更深的層次上表現(xiàn)了一些別的東西。影片中不斷穿插著新聞節(jié)目,它實際上起到了提示情節(jié)、埋設伏筆、揭示主題等重要作用,也正是它,傳達了一些荒誕的信息,比如戰(zhàn)爭開始后,節(jié)目中播放了一些鼓舞士氣的畫面,其中包括一群孩子爭相把玩士兵手中的槍,士兵看著孩子們開心地笑,還有一群孩子奮力踩踏幾只甲殼蟲,以表達對外星蟲族的仇恨和對戰(zhàn)爭的支持。這些內容我看了很不舒服,可是在片中,似乎都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思考一下影片中的“聯(lián)邦”。
事實上,“聯(lián)邦”是個高度專制的政體,“公民”則是這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上的部件,他們存在是因為“聯(lián)邦”需要他們。影片中沒有出現(xiàn)過“聯(lián)邦”的領導者或者說統(tǒng)治者,但是他/她顯然通過新聞媒介和學校教育牢牢控制著民眾的思想。影片讓我們看到了在戰(zhàn)爭中這種制度強大的動員能力,但是也暴露了其對于人性的壓抑和扭曲。導演對于“聯(lián)邦”顯然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他似乎一邊在嘴角泛起譏諷的笑,一邊舉著話筒對演員下達指令,或者是操作設備對影片進行剪接。因為這種態(tài)度,他把“聯(lián)邦”拍得越強大,就越表明他對這種制度的抨擊。說白了,就是西方民主制度對于東方專制制度的影射。
5 ) 一寫科幻,作家就集體開掛
2000年左右在親戚家看的,現(xiàn)在回來重溫覺得真是經典。里面用了很多醉人的設定:躍遷,激光束,外星系生物侵略,修復艙,循環(huán)液。貌似原著小說更吊,1959年出版的,97年搬上銀幕,雖然投資了一個億,不過還是刪減了一些設定。
20世紀下半頁是個科幻小說的井噴時期,很多扛鼎之作都是那時候出產的,作家們像集體開掛了一樣,在遙望銀河的時候噴薄出極其超前,富有浪漫想象力的概念。
《2001太空漫游》開創(chuàng)了母船系統(tǒng),后來被用爛了,基本只要有探索未知域的情節(jié),都有智能母船。我記得當時還有平板電腦,休眠艙,反重力系統(tǒng),月球基地,黑石,有的被現(xiàn)在的科幻創(chuàng)作沿用為基本設定,有的則直接成為了現(xiàn)實中的產品。還有陪伴某國人民成長的《ST》系列電視,了不起的人文關懷與未來展望。我還記得有人說《異形I》里面初遇抱臉蟲那一段被稱為整個影史上最動人的外星生命探索畫面。當然,雖然這部《星河艦隊》的蟲類也是高智商生物,但設定貌似沒有異形那么牛。我覺得他們也是蜂群結構體,不知道為什么這個社會結構被很多類型的小說認為是一種先進的體制,我想它在原著中也許是在影射中央集權、專制社會。
小說原著被翻譯成《星河傘兵》,用以和電影區(qū)別,一個強調集體,一個強調個人,剛好和電影與原著的側重點相符。原著更加注重主角成為公民的歷程,電影更注重觀眾的腎上腺素。
可以看出很多現(xiàn)有模式的延續(xù),把陸軍和空軍改頭換面成陸戰(zhàn)隊與飛行隊,然后合并成一個艦隊,達成海陸空一體。這在眾多以幻想未來為背景的網絡小說中都成了常用設定。將來還可以給陸戰(zhàn)隊裝外骨骼,讓飛行隊駕駛機甲,這樣就把另一條常用科幻線結合起來了,但我還是不喜歡機甲。不過,或因想象力某種程度上受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片中最厲害的武器還是核彈。而且男主炸蟲洞的時候居然用一個加農炮筒發(fā)射核彈頭,他怎么吊的這么不科學?我不明白的是,為什么在訓練的時候大家都用激光束射擊,上戰(zhàn)場的時候反而降檔換回機關槍?激光束沒有后坐力就不用兩手端槍了嘛。男主所在的陸戰(zhàn)隊好歹還訓練訓練,女朋友直接就上手開戰(zhàn)艦了嘛,這是什么發(fā)展?開你倒好好開呀,調自動駕駛就算了還改航線。反正看得挺高興,你噴一臉綠的,我滋一身黃的。剛開始我還在想,蟲族只是虐殺人類,不吃肉不吸血,無法以食物鏈確定生物等級高低,后來才想起來,人家只要腦部精華。
以前我覺得這只是一部灑血漿的標準商業(yè)片,現(xiàn)在覺得蟲族設定別有深意。電影開頭解剖課老師就說了,人類總以為自己是萬物之長,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殊不知一人一蟲,其實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大的區(qū)別。她的話很有意思,日常生活中,人通常因自居靈長類動物,而特別看不起昆蟲,節(jié)肢類的低等動物。當你極端蔑視某事物時,常常會將其“視為螻蟻”,似乎是最高級的鄙視。但是,想想劉慈欣在《三體I》中說的吧,人類和蟲子,差了多少級的技術,幾千年來,人還是無法控制或消滅自己看不起的螻蟻害蟲。而人類本身,也被高級生命體當成是蟲子一樣的存在,如果出現(xiàn)了沖突,人類會存活嗎?所以說,不要看不起蟲子,不然分分鐘把你切片。
原著政治意味比較濃,聯(lián)邦政府管制全人類,而且還有陰謀論,這里就不說了。本來給五星的,但是,為什么未來還是有prom,football team,cheesy love line。某國人民能進步一些嗎?為這個減一星。
希望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有暢游星系,擁抱群星的機會。說多了容易傷感,我們的時代在后來者眼里應該屬于不上不下的過渡期吧??萍紱]有發(fā)達到使人類可以回頭內自省的程度,如果真要在百年內將暢游星際發(fā)展成一項普世便民的技術,不指望著幾次科技大爆炸是沒戲的。
但是,對未來的美好想象,對無垠宇宙的神往是誰也拿不走的。因為我雖身在果殼之中,卻仍自以為無限空間之王。
6 ) 星河戰(zhàn)隊
《星河戰(zhàn)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科幻戰(zhàn)爭巨作,它通過人類與蟲族的斗爭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為他們的理想和前途而拼搏的過程。
影片的劇情并不復雜:充滿樂趣的校園生活,絢爛深邃的太空星河,勇往直前的上陣殺敵,整部片子似乎與蟲族的智商一樣簡單。但是看得越多,疑惑卻越多,片中許多“不合理”之處甚至達到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接下來就讓我們對這些貌似不合理的“bug”做一番解析。
關鍵詞:自大、瘋狂、軍國主義、公民、反諷
一、故事背景
(一)、根源
原著《星船傘兵》發(fā)表于1959年,那時正值冷戰(zhàn)時期,離此最近的世界性大戰(zhàn)是朝鮮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的一方——以整個西方世界為主的聯(lián)合國軍與另一方——東方的共產主義分子展開了十分激烈的爭奪戰(zhàn);爭奪的焦點是貌似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亞洲門戶小國——朝鮮半島的控制權;爭奪初期,聯(lián)軍主帥叫囂著“圣誕節(jié)讓士兵回家”,“勝利在望”,聯(lián)軍大意輕敵,認為對方只是一群農民;之后便對排山倒海般涌來的共產主義分子產生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聯(lián)軍元帥被撤職;最后,這場兩敗俱傷的戰(zhàn)爭成為西方人再也不愿提及的“被遺忘的戰(zhàn)爭”。
電影《星河戰(zhàn)隊》中,聯(lián)邦軍隊與蟲族展開了異常兇險的爭奪戰(zhàn);爭奪的焦點是一個假大空的虛名——銀河系的統(tǒng)治權;戰(zhàn)前,聯(lián)邦星際大元帥發(fā)誓要“消滅蟲族”,“勝利倒計時”,并認為蟲族智商低下;但聯(lián)邦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后發(fā)現(xiàn),蟲族數(shù)量太多,星際大元帥被迫下臺;最后,局面演變成了無止境的拉鋸戰(zhàn)。
因此,整個故事取材于現(xiàn)實,人類世界的自大與殘酷被搬上了熒幕。
(二)、基調
影片的第一個復雜之處在于其色調。片中大部分場景描繪的是人類社會的正常暖色調。但與此極為不協(xié)調的是,影片中段關鍵部分的色調卻是深藍色的冷色調:幽深的太空星河,黑暗的蟲星夜空,藍色的蟲族炮火將戰(zhàn)士們的盔甲和心情全部印成深深的藍黑色;此外,影片開頭采用倒敘手法首先展示了這一片段,在觀影之初就給觀眾強烈震撼。這兩個重要片段給影片留下了陰影,正如戰(zhàn)爭給經歷過滄桑的老兵留下不可磨滅的記憶,蟲族在人類光明的歷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傷痕。
看不厭的大片典范,太空+槍林彈雨,可以讓所有男人滿足。弱弱地質疑了一下暴力。掌握暴力即成為公民,沒有支配權就只能當平民。當具體的死亡數(shù)據(jù)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知道暴力只是一種犧牲。
經典通關boss模式 最后血腥吶
很小時候看的,長大看了原著感覺被改編成了膚淺的爆米花電影,今天又仔細一看,居然是諷刺杰作,原著高度推崇軍國主義,電影里則是露骨的諷刺軍政一體,制服動作全都納粹化,導致里面的大兵作戰(zhàn)越奮勇,諷刺感越強烈
美國要保衛(wèi)的永遠不會是美國,而是地球
重溫。哇,小時候看覺得好刺激。現(xiàn)在看,納粹,軍國主義,越戰(zhàn)式的propaganda war,不是高級黑我不相信。完全可以理解為人類主動發(fā)起的侵略戰(zhàn)爭,通過電視宣傳讓一波波在體制下接受洗腦的青年前仆后繼地充當炮灰。
多牛逼啊我操當時來看簡直是CULT片
在家看碟,到電影里人家脫衣打炮的時候我叔叔就關了電視機快進?。?!靠?。。。。。?/p>
出生前的經典,怪蜀黍怪阿姨的最愛!
冷戰(zhàn)風格美國大兵對抗邪惡的經典主旋律式星戰(zhàn)片。人類真是摯愛蟲族啊,靠杜撰一個龐大的敵人來維持奮戰(zhàn)到底的幻覺。似乎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把“勇氣”這種正面能量貫徹到底么?勇氣往往源于“憤怒”和“仇恨”,正能量來自負面情緒,真是奇怪。我本來還以為這是個越戰(zhàn)反思類的反戰(zhàn)片呢。
經典的美式英雄主義大片,小時候看個熱鬧,現(xiàn)在覺得濃濃的諷刺感
居然是在電視上的點播臺節(jié)目里面,一段一段,顛三倒四地看完的。
第一部還是很經典的,1997年拍成這樣很不錯了。印象最深刻的橋段是長官掏出槍,你以為他要殺蟲子,其實他是想給被抓走的軍人一個痛快。后來當他被吃掉雙腿,他也叫下屬給他一槍。讓人想起《阿甘正傳》的丹中尉,與其茍且偷生,他寧愿戰(zhàn)死沙場當烈士。蟲族設下圈套導致人類大軍差點全軍覆沒的橋段也拍得很自然,不是為了反轉而反轉。雖然第2部、第3部也有反轉,但是都是強行反轉,再也沒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覺。還有戰(zhàn)艦遨游太空的鏡頭也很震撼,難以想象是90年代拍的。尤其是蟲族發(fā)射毒液攻擊艦隊的一幕,已經超越怪獸片進入了科幻片的范疇,讓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美中不足是定位僅僅是一部爆米花電影,要是劇本再好一點,對人性、科幻、外星種族的探討再深入一點就更好了,而這也正是本片和《異形》的差距所在。
十分法西斯情調,軍國主義的勝利?
Fucking High
藍光重刷,上一次還是在高中政治課上看的投影。電影一開場就拋出公民和平民的概念,之后不斷予以豐富,服役成為公民,才有從政、生育等資格,另外還有鞭刑、類似納粹的軍裝等元素,頗似一些東亞國家的現(xiàn)實。但這些軍國主義傾向的表達在這部電影看起來非常協(xié)調,為復仇、為愛情而加入戰(zhàn)斗的主角們、不要命的拍攝各種血腥實況的新聞攝影師、電視里看著孩子踩蟲子而狂笑的母親……這些匯聚成了一種狂熱的戰(zhàn)斗熱情,陸軍士兵與時代背景不相稱的簡陋裝備也支撐了各種近身肉搏的場面,通篇沒有反戰(zhàn)主義那些濕噠噠的論調。女一女二都是范霍文式大女主,主意堅定執(zhí)行堅決,女二為愛情不惜性命的支線很催淚了。場景營造非常厚道,堆積群演、多全景、光都打的很足,讓你盡情審視這足夠原始野性的人蟲大戰(zhàn)。全片不少帶著痛感的喜劇、乍然出現(xiàn)的裸露與花樣繁多的死亡
很小的時候看過,至今都還記得那些惡心的蟲子。。。不過劇情不錯
有一幕大BOSS吸了一個人的腦髓 小時候的我當時就震驚了
針對范霍文美國時期電影的評論軌跡呈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一開始,總是被斥責以空洞愚蠢。但假以時日,卻總能以相同的名義獲得救贖,“這是一部因太過聰明含蓄而導致其中的顛覆性不能被當時的影評界立刻把握的辛辣諷刺劇”。甚至那部《星河戰(zhàn)隊》,也被重新評定為范霍文最憤怒、最具思想性的諷刺作品之一。該片以極端保守主義文本為底料,重新加工調配一番后陡變?yōu)楸迵槊绹饨徽咭约败姽ぜ瘓F剝削根基的檄文。但在1997年,此片被影評界嗤之以鼻,甚至更被徹底誤讀為在替暴力背書!很少有導演能如此執(zhí)著地被主流所誤讀。“如果你對此片感覺不錯,你可以稱其具有預言性。但我們從沒把它當做一種警示。當年只是看到了一個很軍國色彩的東西,很右翼,感覺有點法西斯趨向,于是感覺能以諷刺或其他含義對其嘲諷一把?!?/p>
經典科幻片,劇情和邏輯都在線。
公認的譏諷片(2和3雖然投資小,但意思表達得更明確),在中國竟有許多人當正劇看,真是詭異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