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零零后

記錄片大陸2019

主演:池亦洋  王思柔  

導演:張同道

 劇照

零零后 劇照 NO.1零零后 劇照 NO.2零零后 劇照 NO.3零零后 劇照 NO.4零零后 劇照 NO.5零零后 劇照 NO.6零零后 劇照 NO.13零零后 劇照 NO.14零零后 劇照 NO.15零零后 劇照 NO.16零零后 劇照 NO.17零零后 劇照 NO.18零零后 劇照 NO.19零零后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4-04-11 04:56

詳細劇情

  這是一個跟蹤拍攝12年的故事,主人公從5歲兒童長成17歲青年。這是中國加入WTO后出生、成長的一代人。
  2006年,北京一所幼兒園。"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帶領一群男孩演習打仗,有時也會打人,被家長集體要求開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藝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話里,遭到群體排斥。升入小學,池亦洋因為成績不好,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絕望;柔柔進入家庭學校,自由自在,但父母為她的未來升學之路發(fā)生爭論。中學來了,突然遭遇的橄欖球帶給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復自信,賽場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卻連連受挫:早戀被批,申請美國學校遭拒;柔柔遠赴美國求學,成績連續(xù)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離。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選國家隊,代表中國出征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開幕式上他莊嚴地唱起國歌--這是他5歲時一度天天帶領男孩們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國,重返幼兒園做義工,認識到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立志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長篇影評

 1 ) 《零零后》導演張同道:孩子不是泥巴,不能捏成你想要的樣子

我的理想狀態(tài)是拍到這群孩子長大結婚生子,最后他們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跟孩子拜拜,一回頭,影片就結束了。

紀錄片《零零后》海報。

文|新京報記者韓雪楓 實習生黃鈺欽張藝

編輯|蘇曉明

?本文全文共4485字,閱讀全文約需10分鐘

對話人物:

張同道,男,1965年生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紀錄片中心主任,著名紀錄片學者和制作人。

對話動機:

8月20日,張同道執(zhí)導的5集紀錄片《零零后》開始在央視放映。該片從2006年開始拍攝,攝制組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10多位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記錄一直持續(xù)了10年。鏡頭下,孩子們一路從幼兒園升到小學、中學。這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放映后引起社會關注。

“這個片子不是一個百科全書,就從這個10年的變化中去看成長,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fā)。”張同道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說。

紀錄片《零零后》劇照。

兒童簡單背后藏著復雜的情感

剝洋蔥:為什么想拍一部以00后為主題的紀錄片?

張同道:我孩子是00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一般三歲以前動物性的需求會比較多,三歲以后就開始有思想,對事物的感知與我們差距很大。究竟差距在哪兒?為什么會有這些差距?這是讓我感到非常奇特的一件事。

某種程度上,拍這個片子我是在尋找,怎么能跟我的孩子更好的相處。

剝洋蔥:如何挑選拍攝對象?

張同道:紀錄片里的這些孩子是從近100名孩子中挑選的。不管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都要追求故事性,很多孩子很棒但是沒有拍,因為中規(guī)中矩,沒有故事。

剝洋蔥:如何取得家長的信任?

張同道:只能靠時間,另外就是真誠。第一次拍完粗剪的時候我們在幼兒園舉行了家長看片會,家長認為不想上的鏡頭統(tǒng)統(tǒng)拿掉。

第二次是孩子自己配音,孩子不喜歡的統(tǒng)統(tǒng)拿掉。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和很多孩子、家長成為了朋友。尊重他們,很多問題是在協(xié)商中定下方案,這是出發(fā)點。

剝洋蔥:讓孩子和家長參與后期制作,不擔心影響客觀性嗎?

張同道:不擔心。如果家長們堅持不要放進去,就不要放進去。即便由于家長不同意這段素材地使用導致片子做不成了,也不能讓孩子受到傷害。

剝洋蔥:在拍攝過程中你最難忘的瞬間是什么?

張同道:有兩個瞬間記憶比較深。

葆葆覺得樂樂搶走了自己的朋友毛毛,便和他發(fā)生了一次沖突。沖突之后會怎么樣呢?按照我們成人陰暗庸俗的心理,覺得兩個孩子之間肯定會產(chǎn)生隔閡,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一天你又看到三個孩子在一起玩,而且玩得那么的高興,那個場面讓我非常感慨。

就像園長說的“孩子是高貴的”,孩子是多純凈,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那么的美好。

一個秋天,毛毛午睡醒來,一個人坐在那里,秋天的陽光照在她臉上,她伸著手去抓陽光,那么專注,就像童話一樣,美極了。

不久毛毛轉學了,但是樂樂和葆葆還在那個班上,他們就從此形同路人,這是不是個奇跡?三個人以前玩得那么美好,毛毛轉走之后,一切都變了。即便兒童,看似簡單背后也都藏著復雜玄秘的情感和心理。

剝洋蔥:在拍攝過程中你最大的遺憾是什么?

張同道:還有很多特別美好的故事沒有拍到,尤其是后來我們定點拍,不是天天在。當我們不在的時候故事發(fā)生了,也沒法讓故事重新再來一次。

紀錄片《零零后》劇照。

“你拍10年誰掏錢?”

剝洋蔥:在拍攝過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

張同道:每個階段困難不一樣,總體感受是越拍越難拍。

在幼兒園因為孩子年紀小,拍攝最大的好處是自然。

到了小學,有的孩子心里比較敏感,情感也很細膩,有的東西不愿意讓我們拍。學校的阻力也很大,多數(shù)學校不愿意讓拍攝,拍好了他們也沒有政績,萬一出現(xiàn)問題他們會擔心有負面影響。為了進學校、進教室,我也花費了很大的工夫,動用了各種的關系。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自孩子和學校的壓力都在增大。

剝洋蔥:開始拍的時候有過預料能拍10年嗎?

張同道:沒有,哪個時候哪里敢想這么遠的事情,第一部能拍出來已經(jīng)不錯了。

2006年對中國紀錄片來講是一段非常低落的時間,投資少,電視臺播放的機會也很少。2000年以后中國電視進入了收視率為王的時代,紀錄片基本上在這個時候退出了電視的主流平臺。

拍紀錄片不像寫作,曹雪芹忍受清貧即便喝粥也寫,但是拍攝不一樣,沒錢拍不了,它需要技術裝備,也需要集體合作。你拍10年誰掏錢?你為了理想,別人為了什么呀?再說理想也總得有飯吃。

剝洋蔥:那怎么堅持下來的?

張同道:到處找錢吧。首先,是對這些孩子們好奇,他們小時候是這樣,那么再過幾年是什么樣呢?再換個環(huán)境是什么樣呢?因此在每個節(jié)點發(fā)生轉換的時候我就重新去拍攝,看看能不能捕捉到他們的變化。

其實生活給我們的答案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我們本來以為孩子是個泥巴,我們怎么捏孩子就是什么樣,很長時間我們都過于強調(diào)教育的作用,在這種想法下我們把教育的措施也使用得非常強硬,對孩子壓制得較多。他在父母的強力下被迫改變,當他一強大后,又回去了,而且時間證明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東西未必好。

紀錄片《零零后》劇照。

“我對于人性的關注遠比階層性強烈”

剝洋蔥:你認同80后、90后、00后這種以10年為界劃分人群的方法嗎?

張同道:年代的劃分是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比如說60后、70后這個概念就不是很成立,1965到1975年這部分的感覺是一致的,1979到1982年這部分人的感覺是比較一致的,因為1978年是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00后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這是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非常迅猛的10年。從2001年往后,全民的收入在整體地提高,比如私家車的普及就是生活方式的一次變化,出國游也由過去的極少數(shù)人擴展成城市中產(chǎn)階層的一種生活方式。

剝洋蔥:你覺得00后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張同道:2000年后出生的這一代人視野跟過去的人不一樣,更國際化。而且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關注空前提升,這恰好也是我們片子產(chǎn)生的背景:過去人們還在為基本生存而奮斗,但是2000年后很多家庭開始思考什么樣的教育是適合孩子,更符合他個人的發(fā)展。

剝洋蔥:你片中的主人公們?nèi)潜本┲挟a(chǎn)階層的孩子。網(wǎng)上有評論說,他們不能代表全部的00后。

張同道:這種質(zhì)疑在某種程度上也有道理,但是中國這么大,我不相信有一部作品能夠把所有的類型都拍盡了。拍個00后大全?不可能。沒有一部紀錄片能做到這一點。

大城市小城市、南方北方、少數(shù)民族、沿海西部……如果按照社會學去拍,那就是一個社會學調(diào)查,不再是一個片子了。

剝洋蔥:你更關心人本身,而不是社會問題?

張同道:我對于人性的關注遠比階層性強烈,更有興趣。即便是同樣一個階層的人,他們有不同的性格,發(fā)展也會是不一樣的。我對人物不同的性格,以及這種性格帶來成長上的不同問題興趣更大。

剝洋蔥:為什么不把選擇范圍放大一點,讓片子更有代表性一些?

張同道:這個片子不是一個百科全書,就從這個10年的變化中去看成長,看我們的教育能不能從中受到啟發(fā)。能夠讓家庭更和諧,讓孩子在成長中更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力,養(yǎng)成自我人格,我就滿意了。我覺得這個片子的價值就實現(xiàn)了。

即便城鄉(xiāng)有差距,富有程度有差距,在孩子成長的問題上,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上,在自由教育還是傳統(tǒng)教育的選擇上,沒有核心差距。

剝洋蔥:核心差距指什么?

張同道:比如孩子和父母的關系,不是說有錢關系就好,沒錢關系就不好。父母尊不尊重孩子和錢沒有關系。

紀錄片《零零后》劇照。

想拍到00后結婚生子

剝洋蔥:拍片10年,你自身的教育觀念發(fā)生了變化嗎?

張同道:最早拍的時候我傾向所謂素質(zhì)教育,給孩子更大的自由,但是拍攝中我開始懷疑,哪一種方法是對的?甚至僅僅從方法論上你都很難說,比如是充分尊重孩子讓他自己來做選擇,還是需要你督促他、要求他、引導他?

如果說教育上最大的變化,就是教育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恐怕是下一步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就是說我們大工業(yè)生產(chǎn)式的教育會錯失很多孩子,尤其錯失那些有個性有才華的孩子。

剝洋蔥:英國有一個類似的片子,《人生七年》。拍攝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0四個七歲的小孩子,每7年拍攝一次,拍了50年,去記錄出生階層對孩子人生的影響。

張同道:是做一個社會學的拍攝還是個人人生,這是兩種拍攝方法?!度松吣辍肥且粋€社會學的拍攝,所以會注重人的階層區(qū)分。它是一個非常棒的片子,用50多年對英國社會做一個研究,目的不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從根本上來講和《人生七年》只是外在的相似,內(nèi)在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想研究的核心是生命的成長,究竟是什么東西最終塑造了人的性格。

剝洋蔥:你找到答案了嗎?

張同道:現(xiàn)在很難說。我注意到原來我的紀錄片《小人國》里面的主人公池亦洋,他在幼兒園里面是孩子王呼風喚雨,可一到小學他日子過得很痛苦,天天被老師批評,孩子的性格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但有意思的是,在他小學四年級的暑假,參加了一個拍電影的夏令營,一到夏令營那個孩子王又回來了。

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換一個環(huán)境他表現(xiàn)出的生命某個特質(zhì)就被壓抑了,那究竟哪一個是真實的孩子?兩個都是,也可能不止兩個,再換一個環(huán)境,孩子可能又有新的特質(zhì)。

但是哪種力量最終在孩子身上發(fā)揮了作用,成為了他最終的人格,這是非常復雜的,不是一個數(shù)學公式,有必然性?,F(xiàn)在的教育就是一個模子,工業(yè)化生產(chǎn)。我希望通過這個片子來給老師們、家長們提供一些案例,當我們再去教育引導孩子的時候,可能會有更多的方法,而不是用一個簡單的模子生產(chǎn)。

剝洋蔥:這些孩子已經(jīng)拍了10年,你還會繼續(xù)拍下去嗎?

張同道:我的理想狀態(tài)是拍到這群孩子長大結婚生子,最后他們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兒園,跟孩子拜拜,一回頭,影片就結束了。

從他們上幼兒園,到他們送孩子進幼兒園,是一個輪回。那個時候他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觀念是什么,我覺得會比較有趣。

紀錄片《零零后》劇照。

“中國沒有產(chǎn)生跟這個國家的災難相匹配的作品”

剝洋蔥:你做紀錄片這一行有多少年了?最初是什么樣的契機讓你選擇走這一條路?

張同道:我做紀錄片有20年了。我學文學的,一直讀到博士。一個偶然機會,我去了陜北采風,看到了剪紙的老太太,她們基本都不識字,可是她們的剪紙不僅在美學上有很大成就,在文化上也很深。

這個事很觸動我,我研究的現(xiàn)代詩在中國有幾個讀者呢?且不要說農(nóng)民、工人,就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又有幾個讀的呢?我突然意識到我從事的工作和廣大的人群沒有關系,我對自己價值產(chǎn)生了懷疑。

我想把這些老太太給記錄下來,我最擅長的武器是文字,我為他們寫過報告文學式的東西,寫完了后我覺得根本不行,因為文學是你主觀認知,你說這個人是瓜子臉,一個瓜子臉你能找出500人,能準確記錄的唯有紀錄片,我就下決心干這個事。那時候想著我去搞個一年兩年,這事兒搞完了回來繼續(xù)搞我的文學,結果一下去就上不來了。

剝洋蔥:做紀錄片這么多年,有過無力感嗎?

張同道:無力的地方太多了。紀錄片應該大顯身手的很多地方,你現(xiàn)在都做不了。

我不講我個人的經(jīng)歷,就說說幾個問題。在這個時代很該做的但沒有做,城市物業(yè)和業(yè)主的沖突是不是該拍一部很棒的紀錄片?遍地都存在的,沒有,因為拍不到。

煤礦工人,阻力太大了,那些煤礦的老板根本不會讓你接近。城市建筑,這么大的歷史變化,農(nóng)民們進了城,一磚一瓦給你們蓋起來,蓋完了你們?nèi)プ?,他走了。目前拍的這些都是力量感不夠的,思考不夠的。文革是不是該拍?文革再不拍這些人都快死光了。紅衛(wèi)兵是不是該拍?但這些很難拍。反右、大躍進,再不拍可能親歷者就死光了。

人類歷史上這么重大的一次幻象以及幻象的粉碎式衰落。我一直覺得中國沒有產(chǎn)生跟這個國家的災難相匹配的作品,文學上因為莫言的出現(xiàn),回答了一些問題,但一個莫言也不夠,中華民族這么多的災難,我們沒有跟這些歷史事件相匹配的藝術作品,不管是哪個類型的。我是覺得我們做紀錄片有很重大的歷史責任、現(xiàn)實責任。

剝洋蔥:你什么時候最有成就感?

張同道:沒有成就感,我現(xiàn)在也沒有成就感。我覺得我們做得都不夠。

剝洋蔥:曾經(jīng)有人說如果有一天某一部紀錄片的票房破了1000萬,就說明中國紀錄片的春天來了。最近《二10二》獲得了近兩億的票房,你覺得這標志著中國紀錄片的春天到了嗎?

張同道:《二10二》的出現(xiàn)本身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以前很人問我,中國大陸的觀眾沒有看紀錄片的習慣?我說臺灣觀眾過去也沒有,現(xiàn)在有了;韓國觀眾過去也沒有,現(xiàn)在有了。中國大陸未來也會有,但是我不知道是哪部電影。

現(xiàn)在《二10二》實現(xiàn)了,我覺得特別好。像《二10二》這樣質(zhì)量的片子,每年至少有10部,它們之所以沒有這么好的票房,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運作,有了這樣一個美好的開端,每年紀錄片出現(xiàn)四五部過億的紀錄片,這是預期之中的事。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 剝洋蔥 往期內(nèi)容

獄警盲人大院太極村蘋果代工廠消防隊長22年殺人逃犯自閉癥鄭州尬舞蛐蛐江湖肖全鄉(xiāng)村毒品池子楊德武綠皮火車西單女孩郭文貴長沙老偷最后一代火柴人地鐵探傷員視頻尋親緬甸老兵2|緬甸老兵1吉他少年家暴死刑犯村醫(yī)楊全鴻文藝專列聶母張煥枝程青松投海老人|高利貸地鐵故事大齡自閉癥少年沉江雀圣自閉癥少年托養(yǎng)中心尖子生之死研修生陳滿李利娟法官遇刺留學生強制結扎男子沒有性欲的人劉金李春平生門節(jié)育環(huán)偷渡客賣槍小販種樹老人家庭施暴者艾滋男童空鼻癥患者

本文系新京報 剝洋蔥原創(chuàng)。如需轉載請豆郵。

合作、建議、故事線索,歡迎于微信后臺或郵件(xjbpeople@163.com)聯(lián)系我們 。

想看更多人物故事,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剝洋蔥people(ID:boyangcongpeople)

 2 ) 人生就是一場虛無的角色扮演

北京的中學生就是這個樣子的,北京的爸媽就是這個樣子的。當年的同學就是這樣,當年見到的家長也是這樣的。從幼兒園就聽出來這幫孩子的京片子,中學以后又加了北京孩子的貧嘴,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你哪兒不會啊”“我哪都不會啊”的對話,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教室,跟同學們聊天兒的日子。片中兩個爹都在輔導孩子作業(yè)時候發(fā)脾氣:“為什么啊”“我問你了你說不知道,那我只能瞎蒙了唄”,有理有據(jù)無言以對。奮斗小學,三十五中,三帆,十一,在海淀孩子看起來這基本就是家門口拍的。如果我以后留在北京,估計十幾年后我的孩子也是這樣的,我也會成為這樣的家長。我小時候遇到的事情,在這部片子里的00后也一模一樣無可避免。在看完片子的某個瞬間,我甚至想現(xiàn)在就去死以避免重復這已經(jīng)上演了無數(shù)次的人生。
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國家能夠繁榮穩(wěn)定,在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狀況下,人們的生活就可以這樣平穩(wěn)地,可以預見地度過一生。成熟穩(wěn)定的社會里,人們的選擇也會自由一些,但驚喜也比過去少了許多。人的生活未必一代比一代強,不過是近代歷史缺乏穩(wěn)定,給了我們這樣的錯覺而已。1840年出生的亂離人,未必過得比1839年去世的太平狗好。也許之后我們也沒法期待子孫會比自己更上一層樓。片中孩子的父母預計都是高知,而這還有另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父母基本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會平庸。從輔導作業(yè)就看得出來,高智商的父母來看再簡單不過的題目,以小孩子的大腦發(fā)展,理解確實需要時間,而他們的父母多半沒有這個耐心去等。
在穩(wěn)定的生活里,人確實容易失去斗志,每天重復同樣的事情,小學六年,中學六年,但上學期間,總還有個畢業(yè)年限,升學給人壓力,也給人希望,更好的學校,更廣闊的天地,如果可以順利跨過去,世界也會越來越大,選擇也會越來越多。而開始工作以后呢,企業(yè)出于成本考慮,當然希望員工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調(diào)薪可以預期,升職卻未必有保證。人在暫時的穩(wěn)定和可以預期不會結束穩(wěn)定的日子里,結婚生子似乎是個順理成章的選擇。也許一份工作三四十年,一晃而過,而期間生活的最大變化,是自己的孩子從小小的一坨肉變成了大人。人們仿佛是有所期待,對自己教子有方頗有成就感。而細想起來,這個小人兒也不過是重復了父輩前二十年的生活而已。所有的事情都有前人嘗試過一遍,并且不斷嘗試出更好的辦法。什么事情都會有人專職教學,如何把妹,婚慶公司套餐,孕婦營養(yǎng)科學育兒,如何面對子女青春期,子女離家如何調(diào)整心態(tài),如何享受退休生活,養(yǎng)老保險,遺囑公正,都有定例可循。而且經(jīng)證實這樣還不錯,自從我不再自創(chuàng)菜譜之后,做飯越來越好吃了。大家都這樣,那么每個人只要選定一個職業(yè),加技能點即可。以前玩游戲我最喜歡術士職業(yè),到半路又突然想當藥師幫隊友加血,但是技能點兒不夠用,中途轉行的成本格外高,于是要么刪號重來,要么一條道走到黑。那么人生和角色扮演游戲是一模一樣的。
自畢業(yè)以來,我覺得工作仿佛只是為了找個地方朝九晚五地呆著,免得無聊又沒錢,免得無聊到四處花錢和沒事兒找事兒。社會不需要步子太大的變革,人也只好順應趨勢。片中兩個男孩子的所謂體制內(nèi)外的不同,本質(zhì)上是中國的體制和日本的體制而已,日本的升學壓力和各種規(guī)矩,并不比中國少。樂樂要去美高打橄欖球,也是希望在美國體制下做一個受歡迎的高中生。那業(yè)余愛好呢,小孩子從小培養(yǎng)特長,也不過是為了有個固定項目來打發(fā)掉下班和上班之間多余的時間。內(nèi)向的人也許讀書,技術宅,打游戲,外向的人也許是泡吧,桌游,攢局??傊?,把多余的時間打發(fā)掉,把多余的錢花掉。游戲一局結束仿佛感受到無盡的空虛,而人獲得成功或是達成目標之后,也會覺得空虛,要今早找到下一個目標才好。大學四年我在圖書館有五百多本借閱記錄,但是并沒有什么用處,不過是聽上去仿佛我用更高尚的事情填補了些空虛,知道了譬如“茴”字有另外三種我一時也想不起來的寫法而已。所以人生的意義則是在于給自己找些事情來填補這些空虛而已。
那么這一輩子,我到底要扮演什么呢。如果像《馬丁的早晨》一樣,每天都有新內(nèi)容再好不過,而這顯然不現(xiàn)實。我想片中的一一應該早已悟到這一點,那么將來她選擇扮演什么,是不是可以抽離出一部分來置身事外。雖然不是上帝視角,但可以算是個導演吧,告訴當演員的自己,此時應該怎么做。但是人格真能分裂還是挺困難的,入戲深了也能體會喜怒哀樂,但是淚水和笑臉都不會是永恒,消散后的情緒還不是無影無蹤。
為了避免這重復了無數(shù)遍的無聊人生,那去改變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歷史的車輪能夠碾軋那么多人,顯然是質(zhì)量巨大慣性也巨大的,雖然它無法阻擋,而加速也是挺難的。先驅者只能在身后留名了,多半活著的時候也不會好過。選擇扮演這個推動者是需要巨大的勇氣。選擇安穩(wěn)得一眼望得到自己墳頭草的生活,也許更符合人類本能。

 3 ) 10/10/2019 完結

誠然,這部紀錄片還存在著其他豆油所提到的,諸如階級覆蓋不全面等問題。 但是我覺得我們更應該關注到的,是即使是在社會經(jīng)濟相似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以及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也仍可以是千姿百態(tài)。 作為把孩子帶到這世上來的人,家長該如何調(diào)整并找到對應自己孩子天性的教養(yǎng)方式,如何精準拿捏對孩子付出的時間精力,使其不會太少也不會太過。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教師又該如何恰當?shù)卣业胶⒆觽兊奶攸c并加以引導,如何保留孩子天性的同時,又能使其適應將來必然的社會化生活。 第一集中如何平衡二胎和老大之間的關系;第二集中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體系;第三集當孩子孤身一人并享受孤獨時需不需要加以干預;第五集家長對孩子的關愛控制于哪個度才好。這些都是如今教育工作者叩待思考的和解決的問題。

另外我覺得芭學園園長大李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都十分值得學習。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她做到了將理論與運用高度結合。

———————————— 第五集 錫坤把小朋友們的鞋、凳子、足球等一切他夠得著的東西,都丟進了幼兒園園子里那個大大的垃圾桶。 可能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包括我這個立志將來從事兒童發(fā)展心理的科研與科普工作的人,能夠想到的也最多只是,心平氣和并義正言辭地教育這個兩歲半的孩子罷了。 而芭學園的園長大李卻說 ,“當這個鞋子從垃圾箱外面扔到垃圾箱里面的時候就不見了,這對錫坤來說,是一個對世界的空間的一個探索”。 當然,教給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固然重要??墒俏覀円苍摃r時刻刻關注,孩子在做一件事時背后的動機

 4 ) 父母的責任,太重太重....

站在客觀的角度,對比中英兩國的同樣類型的紀錄片,我覺得英國的要好很多,中國版有很多可以完善的方面。 ①剪輯手法有點亂,完全可以按時間順序講述。 ②挑選的樣本是2000年的北京三環(huán)中產(chǎn)階級及以上,沒什么代表性。但也許是2020年之后,所有新一代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方式。 ③全都是從家長出發(fā),感覺在記錄家長養(yǎng)育的艱辛,而不是孩子思想轉變的過程。不管多宏大的問題,去問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回答。 先看了錫坤這一集,只想感嘆,養(yǎng)孩子真不容易,作為放養(yǎng)型選手,能平安健康快樂地活到現(xiàn)在,真感謝我爸媽。但對錫坤母親,選擇辭職,投入全部的精力去養(yǎng)育孩子,不能理解。so 現(xiàn)在生育的意義到底是什么??苦樂參半還是痛苦焦慮更多??

有空再補,還沒看完。

 5 ) 零零后,不再是隨波逐流

繼君君的他鄉(xiāng)的童年后,看的第二部關注兒童成長的紀錄片,零零后作為中國跨世紀的一代,是伴隨著中國迅速發(fā)展期成長的一代,從家長對零零后的教育中可以看出,人民的生活明顯幸福了,在教育上不僅僅關注考試成績,更看重小孩全方面的發(fā)展,會根據(jù)小孩不同的性格往不同方向培養(yǎng),同時引導他們獨立自主,這一點比作為九零后的我的成長跨出了一大步。非常喜歡幼兒園的園長大老李老師,總是能關注到每個小孩的不同,從孩子成長的長遠角度出發(fā),去很耐心的教導每個小孩,像朋友般跟他們探討一些不足一些成長角度需要補充的規(guī)矩,或者抱著小朋友講道理,或者給家長合理的建議,在小孩的成長中起了舉足輕重的力量。最喜歡的小孩就是一一啦,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因為跟我小時候很像,很執(zhí)著的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影響,也同樣的在成長過程中放下了自己,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但內(nèi)心卻是佩服童年自己的堅持,可能作為內(nèi)向的人都有這樣的矛盾吧

 6 ) 論內(nèi)向

一一的故事我看了很多年,之前一直把一一的“要求每個內(nèi)向的人都外向是不公平的”以及“內(nèi)向的人有自己的優(yōu)點,他們更能夠安靜的思考”這樣的話當做自己的一個個鼓勵:

我就像一一說的那樣暗示自己,我是一個內(nèi)向的但也有自己優(yōu)點的人。我雖然不愛和人打交道但我也可以很自然的和別人群居在這個似乎只接受群居這種生活方式的社會里。我是一個可以冷靜思考的喜歡安靜的人,這不應該讓我不自在,我應該有一種平靜的力量。

還好讓一個小孩子教自己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是一個漸漸變得不再尷尬的事情。

但是當我真的靜下來假裝自己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內(nèi)向性格的人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內(nèi)向和一一的內(nèi)向不一樣。

一一是一個喜歡安靜但是能夠表達自己且自信的孩子。我是一個不喜歡安靜但是不敢表達自己而自卑的孩子。 我們只是在外人看來是一樣的,一樣的安靜,一樣的舉止略微怪異,一樣的怕被拉攏又怕被遺忘。

但我們其實不一樣。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我可以怪一下父母嗎?或者曾經(jīng)的老師呢? 好像不行,我誰都不能怪。

但我同時也不能怪自己,我還沒有記事時我就是這樣性格的人了,我還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個人的時候,我就已經(jīng)很清楚的表現(xiàn)出了我害羞靦腆,認生怯懦的模樣了。

所以,我要與自己和解,內(nèi)向對我來說也許不像一一說的那樣是一個優(yōu)點,他只是我的一個設定,設定是外界給扣的帽子,我不能因為發(fā)現(xiàn)了一個和我有一樣癥狀的人成功分析出了自己的病癥就尋思著要和他吃一種藥。我不能因為有人和我被扣上了同一頂帽子就自認為我們是一樣的人。

我們或許是犯了同樣的罪,但我們可能不是同樣的契機不是同樣的理由。

給我扣的帽子,就是給我定的罪,他們說,我犯了內(nèi)向的罪。

我一直被要求摘掉這個帽子,一直被引導要除去自己的害羞靦腆怯懦,一直被要求大膽的表達自己,一直被推上舞臺去展示自己的才藝。

沒有用的,因為我缺的不是勇氣,我缺的是鼓勵,是自信,我是一個外向的隱性表現(xiàn)者。如果我的父母能夠在我唱完一首歌的時候鼓勵我“唱得不錯”,我的長輩能夠在見到我時說一句“你一直都很棒”而不是“你變得漂亮了,變得愛說話了,性格變好了”。我可能至少不會繼續(xù)偽裝自己,我可能早就真正的表現(xiàn)出了我的外向性格。

被剪過繭子的蠶是飛不起來的,被推出去外向的孩子是自信不起來的。他們只是看上去有一個會飛的翅膀,他們裝出來的自信是很脆弱的。

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知道,紀錄片拍的不是很好,他不典型,不全面,充滿著各種對內(nèi)對外的誤解,甚至充滿了對自己錯誤的認知和莫名其妙的幻想。

不好在他沒有處理好幾個孩子的內(nèi)心,不典型在他只拍了有著目標的孩子,不全面在他沒有拍鄉(xiāng)村的孩子,誤解在他暗示我讓曾經(jīng)的我以為我真的也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我不是的。我一直泯然眾人,但我一直能夠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我一直排斥自己但又舍不得和自己分開。

我一直討厭新的一天但又期待這個世界。

 短評

誠實的紀錄而沒有任何評判。教育這件事,是博弈,像賭博。每一對父母都付出全部努力,結果卻不盡相同。為人父母的巨大責任,有時想一想,覺得真是太重太重。

4分鐘前
  • 炒蝦仁
  • 力薦

02集,論二胎對一胎的殺傷力。

8分鐘前
  • 米米
  • 推薦

清風不會畫畫,何必亂吹畫兒;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10分鐘前
  • 番茄
  • 還行

那個才3歲,叫「一一」的女孩,被幼兒園老師問到「別的小朋友都有好朋友,你為什么不需要呢?」時,回答了一句「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聽了這句話,我驚呆了。

15分鐘前
  • Layer
  • 還行

養(yǎng)育一個孩子,應有一份純粹的愛意,更應有科學的教育手段。評論中或有階級固化的詬病,但片中包含的育兒理念難道不是普世具有借鑒意義的嗎?

16分鐘前
  • 鞋舌不跑偏
  • 力薦

看完之后第一反應是:找結婚對象其實是給娃找個有愛心的負責的愿意犧牲的爸爸。

18分鐘前
  • 桔梗
  • 推薦

為一一瘋狂打call。

23分鐘前
  • 牛排口味的餅干
  • 推薦

北京三環(huán)內(nèi)中產(chǎn)家庭孩子們的喜樂悲觀。太喜歡獨立清醒的一一了。

24分鐘前
  • 廢物時鐘
  • 推薦

第四集 少女心智早熟就會不快樂

26分鐘前
  • 叫我姐姐
  • 推薦

像樂樂所說,外向的人總是有了一群摯友后又有另一群摯友,生命永遠是希望與前方,看似多情其實未免薄情,內(nèi)向的人總是陷于靜默、沉思、獨處、回首,正如辰辰,看似無情其實深情。孩子的天性是上帝的賜予??匆娨灰唬肫饍簳r的自己,人類社會正是因為內(nèi)向者的存在而變得高貴而美麗,深情而深刻。

28分鐘前
  • 如蕤
  • 推薦

一一從小就懂得獨處的樂趣,妙不可言

33分鐘前
  • 稍息立正
  • 推薦

我很喜歡第四集里面的一一,可以看出是看過很多書的孩子,被大人引導著進入社會角色,同時擁有自己的想法??吹桨艑W院里和她關系很好的有有,我想到了我初中畢業(yè)時和我一起去旅行的小孩之一點點,那會兒的我偶爾也愛獨處,也愛發(fā)呆,那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仿佛能夠洞悉一切,在我獨自一人時陪在我身邊

38分鐘前
  • 懶寶寶
  • 力薦

有倆小孩兒,從小身上就有獲得成功幸福人生的征兆,一個劉嘉陽,一個一一,前者發(fā)散性思維領導者,到哪兒都受歡迎,后者早慧。沉著冷靜,溫柔有力量。簡直是我之前跟別人形容的,兩種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好方式,向外的代表和向內(nèi)的代表

39分鐘前
  • 木寸木寸
  • 力薦

太片面了,這片子不要叫“零零后”,請叫“大城市中產(chǎn)階級零零后”。仿佛全國零零后都是這樣,明顯的精英主義立場。說實話這種成長環(huán)境的小孩在零零后整體里是小比例。

42分鐘前
  • 熊里的小木屋
  • 還行

世界上最奢侈的事情莫過于每個孩子都可以選擇長大或者不長大。

44分鐘前
  • 哪吒男
  • 推薦

第四集。小時候孤單,但自得其樂,而且壓根不知道自己孤單,所以并不在意。現(xiàn)在把疏離感隱藏起來,有了社會氣息,又無法全身而退,回不到自己封閉、孤獨卻完整的世界里。感到自己泯然眾人,眼耳口鼻無一不污濁,懷念小時候的少言寡語,又深知必須適應社會。沒辦法,不得不親手摧毀自己的小世界。

49分鐘前
  • 王惡
  • 力薦

中國版《seven up》

53分鐘前
  • 心晴若雨
  • 推薦

最喜歡一一。總體來說,如果沒有好的物質(zhì)基礎,很多都是白談。

54分鐘前
  • 南歌子
  • 力薦

單就它十年的跟蹤拍攝就值得五星

56分鐘前
  • ciFer
  • 力薦

歡迎收看大型國產(chǎn)紀錄片《北京三環(huán)內(nèi)的零零后·00后》

60分鐘前
  • 我的學號就是這
  • 較差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