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記錄三位末期病人冠瑋、瑤華、育姍在離開人世前,如何面對死亡的每一刻。冠瑋被告知生命剩下一個月,他苦惱來不及看著就讀小學的雙胞胎兒子佑佑和廷廷長大;瑤華希望在家安寧,但回到家后,家人之間的不和睦讓她感到害怕;育姍長期在海外工作,生病返臺治療被判定為末期病人,因為女兒不在身邊,育姍擔心臨走前見不到女兒最后一面……《回眸》細膩呈現(xiàn)三位末期病人各自對生命抱有不同的執(zhí)著與情緒,用生命故事向大眾展現(xiàn)他們對生的不舍、對死的恐懼與以及過程中靈性照顧給他們的勇氣。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薄拙右住堕L恨歌》 “王侯螻蟻,畢竟成塵?!薄懹巍肚邎@春》 《回眸》是一部平靜而又激烈的紀錄片,平靜是因為它講的是終極關懷,講的是家人親朋的無限關愛;激烈是因為它講的是生死。 生死者,死也。在語言學上,這叫“偏義復詞”。當我們說“悲歡離合”的時候,更多的不是在說“歡”與“合”,而是在說“悲”與“離”。在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說到:“死生事大,豈不痛哉”。王羲之是大文學家,也當過不小的官,所以他的生死觀是豁達的、浪漫的、非凡的。所謂非凡,就是不是凡人、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沒有深厚的生活經(jīng)歷,沒有詩意的人生態(tài)度,沒有瑰麗的終極想象,想看破生死,是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就像這部影片中的大部分病人都還處于中年一樣,他們不甘于過早地離開世間。因為在這個營營茍茍的世間,沒有取得“顯赫”的成績,沒有攀上令人咂舌的高位,沒有讓別人驚羨的聲名,只有生活中的不堪回首和一地雞毛,所以我們不甘,所以我們痛苦。 我覺得,生命其實本就是悲欣相合的。生死只是放大器,它不創(chuàng)造任何東西,它只是放大你原有的悲歡。生命從長遠來看也是無常的,它像紅綠燈一樣,一會兒黃一會兒綠,朋友會關心你,也會冷落你,因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家人孩子會理解你,也會和你爭執(zhí),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觀念;領導同事會幫助你,也會和你競爭,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計劃……這從來都不是一個究竟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個恒常的世界。在佛家,這叫“眾緣和合”。 佛教挺有意思,它有那么多的經(jīng)典,金剛、法華、楞嚴、華嚴,但它又強調佛法就是“悟空”。當你真正“了空悟幻”之后,它又告訴你不要執(zhí)迷于空,不要走“斷滅空”的邪路。當你“深入經(jīng)藏”、覺得自己真的已經(jīng)懂得很多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還是全新的,經(jīng)書中沒有具體的情境與指引,你還是得靠自己的判斷力來生活,甚至依靠直覺。這當然不是說佛法就是騙人的邪路,這只是在提醒你: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獨一無二的,你無法通過模仿別人來進行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活終究還是得自己來決定,自己來創(chuàng)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影片中的法師們其實做的并不夠。當然我們也不能苛責他們在幾十天內就讓一個人實現(xiàn)重大轉變,但是我們知道:一個人他必須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有自己獨特價值的、符合他內心的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真實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不會讓你后悔。 當你努力活好每一天,并在每一天中都有所創(chuàng)造并堅持自己的理想時,那么你就不畏回頭。因為那時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種更深意義上的遠望。
我不知道怎么評星了??,3位病人最后瘦的真是可憐又可怕,小孩子真的會被嚇到吧!祈求自己到后來不會那么那么那么瘦,不過現(xiàn)在的我也是蠻瘦的了,是不運動,是懶得動……再者:是4歲孩子說的那句話驚到我了:媽媽因為有身體所以會死,愛沒有身體,所以愛不會死!愛不會死,是哦?。。?/p>
臨終關懷。影片節(jié)奏過于被人物本身限制了。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爾入世的自強不息,也是這個片子里出世的渡人渡己。所以生的定義是前者的動詞活著也是后者的名詞往生。而本來同一的佛教,在大陸臺灣兩個完全不同文明等級的社會也變得多義,為橘為枳一目了然。所以結尾那首描詩出家人的小詩“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币仓豢赡苁欠鸺以谂_灣的回眸。
靈性關懷不只是讓一個人體面地走,而是讓人放下我執(zhí),放下曾經(jīng)的遺憾和不滿,讓心被愛充盈,即使在死亡面前,也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準備。死亡讓所有冰山之下的恐懼浮起,撕開了欲望的缺口,曾經(jīng)那些用來傍身的東西,在這一刻失去了作用。只有當我們真正地接納病痛,接納過去,接納現(xiàn)在,從死亡的恐懼中回到本心,去關懷自己最真實的感受,我們才能夠對此生完成一次真正的回眸?;仨恢皇腔仡^看,而是檢視自我的一個過程,學著重新去審視自己,不苛責不恨不怨,找到心安的力量,找到靈魂的安放之處,就算肉體死了,愛還會繼續(xù)留下。沒有人能在死亡課拿高分,因為我們對死亡終歸只是一種想象,而正在經(jīng)歷的人,才知道這門功課有多難。
死亡,是很難界定的一件事,因為它一生一次,不能重來。關于這件事,我們想要做什么樣的準備嗎?可能到頭來都是枉然。擁有一個外部力量,引導我在那個時刻平靜,該是合適的。這部影片,提出一種選擇?;蛟S,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只等有生之年去挖掘。讓自己在那個時刻里,無負擔~
臨終關懷,渡己渡人,彌補醫(yī)院里的空白。面對死亡,人終其一生,追尋的也不過是愛與被愛。
蒙昧之人在假裝思考死亡,上帝都沒空理你。愚人們啊,連死都還在鏡頭前表演
對于沒有近距離接觸過死亡的人,這部記錄片給人的感覺還是挺震撼的,死亡的過程是痛苦的,疾病吸干了人所有的能量,人在最后一刻的本能還是抗拒死亡;總以為死了就可以擺脫痛苦了,現(xiàn)實卻是越?jīng)]有活出自我的人死亡愈加痛苦,唉,還是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吧
人有身體,所以會死,愛沒有身體,所以愛一直都在~
人生不過生死之間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旅程?!鳖}材很好,拍得一般。
很雞湯。
【C】
臨近死亡的這段時間,愛別離苦體現(xiàn)的非常明顯
感動,少有關於臨終關懷的紀錄片。
不得好死
國內就拍不出來這種人文關懷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