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信(劉子楓 飾)是某礦山公司的工程師,為人忠厚,工作勤勉。下棋是趙書信為數(shù)不多的愛好之一,他對自己那副棋子也格外珍惜,卻于一次出差歸來時發(fā)現(xiàn)丟失了一枚,情急之下冒雨前往郵局,發(fā)了一封“黑炮丟失301找趙”的電報給旅館,尋找棋子。豈料這封電報招致郵局方面的懷疑,上報 公安局立案偵查,上升成了所謂的“黑炮事件”。 受此事件影響,趙書信被調離原來崗位,更阻止其參與正在進行的德國合作項目。公司將精通德語的專家趙書信換成了旅游翻譯馮良才,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重大影響。不久,郵局送來一個寄給趙書信的郵包,礦山公司高層領導秘密將其打開,發(fā)現(xiàn)里面竟是一顆棋子…… 電影《黑炮事件》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yōu)秀故事片獎 、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劉子楓)。
如果《黑炮事件》“劉子楓”像49年《第三人》奧遜?威爾斯只在片尾出現(xiàn) 甚至全程不露面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reviews 之前兩年五月的評述鏈接
以及相關“電影人”評述豆列(應該需要登錄豆瓣)
//www.douban.com/people/1180239/doulists/all
還有香港電影魔鬼辭典
//www.douban.com/doulist/152095448/(計算機頁面 可點擊“香港電影魔鬼辭典”各條目開頭的“李翼的廣播”鏈接 進入比較“人性化”的排版:(
1986年的《黑炮事件》,改編自張賢亮老師的小說《浪漫的黑炮》,篇幅不長,以一種寫作教學的口吻展開,在蕓蕓眾生中尋找主角“目標”,甚至就此進入對方的意識中,幾近附體。當然這種筆法也談不上新鮮,《紅樓夢》也可以說是如此,開始時兜來轉去的,既是避諱,也是卸責,甚至可以說是“以下皆是小說觀點,不代表作者立場”,好象接下來的文字,皆本天成,作者不過是順勢而為,友情提供了文房四寶而已。
如果從電影的角度而言,也有點像諾蘭的處男作《追隨 Following 》般,那就更直接,在大街上隨機選中一人,接下來以跟蹤視角,展開故事。不過諾蘭是典型的復雜敘事,跟《黑炮事件》顯然差別很大……
那還是以安東尼奧尼的《放大 Blow-Up》為例作“對比”,一個攝影師在戶外拍攝,卻意外“見證”了一起謀殺案,于是把照片細節(jié)不斷放大,回到現(xiàn)場……但那起謀殺案,以及尸體,似乎都不再重要,就如同片尾默劇表演中的網球及球拍一般。
《黑炮事件》中的黑炮,重要嗎?既重要,也不重要。它當然是事件的緣起,收尾,無聲的見證了一班眾生相;但同時又不重要,因為它不過是從一處寄到了另一處,不管是從物質,或精神領域,似乎都沒有被附加任何“新”的含義!
這可能就跟日后那部《智取威虎山》(評述:如果《智取威虎山》中八大金剛各有“走向”,楊子榮《十二怒漢》般引導分化及擊破//movie.douban.com/review/15234821/)里的“坦克”類似……但你能想象《智》一片就圍繞“坦克”這一誤會展開嗎?
但《黑炮事件》就是這么做的,不管是小說,或是電影。
據(jù)說電影本身被刪減了多處,“僥幸”過審,原先還有保安處負責人對于男主角的“如影隨形”,現(xiàn)在應該只剩下前者在門口通知,接下來不用后者負責翻譯了!
但問題是,審查對于此片的影響,是否和一般電影,或者想象中那么大嗎?
另外,此片編導在之后的代表作中,似乎也無意于再走“老路”,在先鋒三部曲后,便開始改走較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道路……不管怎么樣,反正那種意象與符號為主的思路,便被“擱置”了。
那如今回頭來看,這算是另辟蹊徑,還是“知難而退”,或者像《黑炮事件》這樣的電影,本身又有什么“歷史局限性“嗎?
上文曾提及,把小說《黑炮事件》的開場,跟諾蘭電影《追隨》的起始相比,并不太合適,因為后者的這一緣起,是一直貫穿始終,更別說諾蘭電影不斷的反轉,不管是通過故事本身,或剪輯完成的……
《黑炮事件》顯然不是如此,更別說影片主創(chuàng)似乎更傾向于安東尼奧尼的那一路,不管是敘事,還是構圖,或色彩。
但問題在于,像《放大》這樣的電影,幾乎是可一而不可再的,因為太過反類型。偶爾為之,可能會認為是大膽,甚至是經典,但不管從何種角度與標準,不可能一直如此。于是安東尼奧尼后來拍的更為抽象,符號化,比如《紅色沙漠》?!逗谂谑录分械囊恍ê螅┕I(yè)化場景,以及色塊的運用,很難讓人不聯(lián)想起《紅》,甚至有些明顯的刻意。
不過,在內容方面,其實類似《放大》的,還有像1981年布萊恩·德·帕爾瑪 Brian De Palma的《兇線 Blow Out 》,兩者最大的區(qū)別,當然是前者是通過靜像,后者是經由聲響,來“追查”一件兇案。
當然帕爾瑪跟一般的懸疑電影導演,甚至包括希區(qū)柯克都有所不同,他更劍走偏鋒一些,也從不壓抑自己對于某些惡趣味的偏好,比如《兇線》中的女子尖叫……于是《兇》也和一般標準的政治懸疑有所不同,不過當然要比《放大》在情節(jié)上曲折得多,而不只是把所謂謀殺,僅當成一個意象來處理。
應該有人會說,這是風格與取向不同,更何況《放大》是金棕櫚獎得主,在所謂藝術價值上,完全碾壓《兇線》。
可就如同上文提及的,《兇線》是可以復制,甚至不斷提升的,而《放大》不可以。帕爾瑪在這之后,還能拍出相近類型的《粉紅色殺人夜》《危情羔羊》《蛇眼》《黑色大麗花》,甚至《碟中諜》這樣的政治懸疑……這本身可能沒有太大的了不起,但對于一個接下來不管是走平民現(xiàn)實主義路線,還是革命青春主旋律電影道路的電影編導來說,帕爾瑪所能起到的啟示作用,應該還是大于安東尼奧尼的。
說回電影《黑炮事件》本身,不管刪掉了什么,祛除了多少,故事本身非常簡單,甚至為了“荒誕”本身,變得更為簡單。原因在于,出了一件似是而非,甚至是捕風捉影的事件后,“追查”本身卻是最不重要的,當事人的陳述,或“口供”也毫不重要,重要的僅僅是“防患于未然”。
于是電影中所能呈現(xiàn)出的,無非就是“防患于未然”這一種狀態(tài),這讓我不由希望影片中一處看臺場景,刷墻不只是把白墻刷成紅墻,更應該把“防患于未然”五個紅字,醒目的刷上去,更為切題。
男主人公趙書信是個工程師,還臨時充當?shù)挛姆g,跟德國專家漢斯見面時,趙書信直言自己身上的這身西服是借的,于是漢斯稱贊東方人誠實。
這當然應該視為又一個諷刺……但與此同時,為什么像趙書信這樣的人,沒能成為“主流”,當然也包括所謂“誠實”的品質?另一方面,趙本身是否有反省的必要?而不是像電影里那樣,一直被蒙在鼓里,或者說一直就“安靜”的處于道德的某種制高點上?
本來很容易搞清楚的一個“諜戰(zhàn)”烏龍事件,偏偏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是電影中呈現(xiàn)更多的是上回趙書信與漢斯間的工作閃回,領導開會,趙書信的私人生活,以及新翻譯與漢斯間的沖突,以及更大的烏龍!
但諷刺,特別是黑色氣質的,就只能這樣“顧左右,而言它”嗎?特別是之后,還要面對刪減的考驗時……
老實說,現(xiàn)在《黑炮事件》影片本身的內容是很不夠的,別說有反轉,就是一般的鋪墊,與起伏都缺乏,這可能就跟郭德綱的相聲段子一樣,包袱就那么幾個,抖來砸去,說來唱去,不管好不好笑,至少其中絕大多數(shù)的內容,跟這段相聲的“標題”,一般都是無關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處理,會讓這種意象式的黑色電影(暫且扣這么一頂帽子),容易和很多這邊的電影類型一樣,“出道即巔峰”,因為本身不具備升級換代的功能與空間……畢竟在類型片的空白上,有“零的突破”,確實不簡單,但更難,或者說更需要的是,讓這種類型片具備推陳出新的能力!
又到了自以為是“建設性意見”的環(huán)節(jié),我個人覺得雖然劉子楓老師因為這片中的表演,還得了獎,而且他也確實是“天生”一副知識分子的感覺,瘦弱,但在某些關鍵時候,卻又非?!捌珗?zhí)”的敢作敢當,老實說,思路跳遠一點,這跟早年臺劇選擇葉童演許仙,應該是類型的想法。
但氣質上符合是一回事,正如上文還提及,雖然趙書信是男主角,事件本身也是圍繞著他轉的,但電影本身不是。所以很容易就看出來,他對于整件事的影響,其實只在開頭和結尾,發(fā)電報,和找出工程翻譯錯誤……而且不是屬于烏龍性質,就是亡羊補牢……
在現(xiàn)在的版本里,他在中間也被加了不少戲,甚至很多是小說中沒有的,但至少在我看來,更多還是那種意象,比如教堂,多米諾“磚”牌之類的,雖然我不得不承認磚塊互撞的聲音很特別,既不太清脆,也不會沉悶,倒是有一種“無產階級”的聲響感覺。
但這顯然不足以“彌補”趙書信在片中的地位,以及真正有效的戲份。
所以,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像1949年《第三人 The Third Man》奧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的角色一樣,雖然整個故事都“圍繞”他展開,但他只在片尾小露廬山真面目……甚至更“極端”些,趙書信在電影《黑炮事件》中全程都不露面,只是別人在開會討論,談論,回憶,甚至跟蹤(沒準還改下人設,讓趙工已婚,跟蹤是先以外遇調查開始,接下來隨著事態(tài)的發(fā)展,被改了“性質”)……
這么處理,可能才更符合這種黑色意象,“明修棧道”電影的真正氣質。
我查了下,「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這話的確是毛主席說的。 外行插手內行,強行干涉介入。技術人員屈從于行政壓力,知識分子的思想與行為自由被「dang」所剝削。老話講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書記對趙工的懷疑,更容易讓人感受到某場運動遺存血緣的延續(xù):無事生非,小事放大,迫害妄想,固執(zhí)己見地認為自己的認真,是對「dang」負責,無錯之有。 最終真相大白,書記說的第一句話竟不是道歉,而是質問:「你為什么花一塊多錢的電報費,去尋找一顆不值錢的棋子呢?」 我都氣得罵街了:干你屁事?出了事兒一直問責任責任責任,你身為黨員的責任擔當呢,反思呢? 可再看趙工的回答: 「我錯了,以后我再也不下棋了?!? 一個唯諾本分,倍受迫害的知識分子形象,躍然而生。再次隱喻了紅旗年代發(fā)生的「奇聞異事」。 脆弱的信任連接著脆弱的彼此。
看的很過癮 一部暗諷社會制度風氣的佳作 只說說幾個有意思的鏡頭 1.黑炮 影片中關于黑炮一共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是開場大雨中,電報上寫“丟失黑炮301找趙”這九個字。第二次是趙書信家象棋桌上炮位置的盒子,一個代表了象棋的盒子。第三次是周書記與保衛(wèi)處打開包裹中的一枚象棋——黑炮?!昂谂凇弊鳛榫€索,貫徹始終。如果說“黑炮”第一次出場是引子,那第二次漢斯在趙書信家拿著那個代表黑炮的空盒的對話,則徹底的揭露了影片的荒誕主題,這只是個盒子?回答:是的 。盒子打開——空的,誰能想到真相就在這一句簡單的對白里,這個設計令人拍案叫絕。第三次周書記和保衛(wèi)劉,倆人私開趙書信的包裹,意圖找到證據(jù),然后包裹打開,一枚黑炮象棋,兩個人懵逼的臉與隨之走來的趙書信形成強烈的諷刺效果,周書記作為影片中一個愛護知識分子并堅守原則的老黨員,在這一幕成功成為了本片諷刺的第一對象。 2.爭執(zhí)的紙片 紙片也出現(xiàn)了三次,第一次是別人敘述,趙和漢斯為紙片爭執(zhí)并以擾亂治安被罰款2元。第二次是趙與漢斯對峙時被前臺小妹看見。最后是馮翻譯要到上交大會審批。 這個一直引發(fā)爭執(zhí)的紙片代表了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印象最深的是紙片第二次出場,趙書信拿著演算紙片對漢斯說他們設計有問題,對著他的外國好友,趙書信毫不留情,為了國家利益與好友對峙。豐滿了趙書信耿直、專業(yè)、忠誠、愛國的人物形象,也進一步對比出工廠對趙書信處理過程的荒唐。趙書信在技術方面對國外高工據(jù)理力爭,而在面對廠內對他的不公正待遇時,他卻敢怒不敢言,只能服從。對外專業(yè)強勢,對內明珠蒙塵。在我們的歷史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3.招待所會德語的女孩 前臺女孩只有一句話。李經理問她他們用德語在爭吵什么。女孩一一翻譯,李經理非常驚訝于她居然懂德語,有意栽培,誰知姑娘只說了一句:“像趙工這樣的都不被信任,更何況我這樣自學的?!边@種翻著白眼的嘲諷讓李經理無地自容。女孩兒代表了一類人在發(fā)聲,人才有什么用?人才在這個國度是最被重視卻也最不被重視。 4.馮翻譯 馮翻譯是個可憐的娃,明知自己只會德語日常交流對專業(yè)工程翻譯一竅不通,不是這個金剛鉆卻被逼著攬下瓷器活。有意思的是書記一句話,就讓這位義憤填膺的小哥偃旗息鼓 ,“小馮?。〗M織知道你有困難,不過現(xiàn)在公司需要你,你好好干,到時候我以公司名字給你們單位寫一封表揚信,你們不是馬上就要評職稱了么?” 輕飄飄的一句話就讓馮翻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個中深意,你品,你細品。 5.純白色會議室 白色背景下的會議室,莊嚴肅穆,像個虛幻的烏托邦王國。在這片白色背景下發(fā)生著一次次可笑的事情。李經理是廠里的負責人,卻沒有任何權利,他一次次抗爭在這里被壓制。黨總書記坐在上位,扮演者慈祥的和稀泥角色,而副黨委書記則是忠實的馬列教徒,其他人則見風使舵或沉默不語。就是這樣一幫人左右著趙書信的命運,控制著工廠的運作。讓人不禁反省,我們的生活是否也是由這樣的“高層”在控制著?外行領導內行,就像漢斯和趙書信都知道,現(xiàn)在世界上有最新的技術,而工廠為國家買是落后的。趙書信身為技術工程師多次建議,但無人理會,最后行權的是一幫忙著搞斗爭的“高層” 。這就是中國現(xiàn)狀,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亦如此。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那時候還沒有受賄一說。相比幾年前爆出的某知名國企高管收授幾千萬賄賂,向國外引進落后設備,致使國家損失百億。黑炮那個時期還算得上純真年代。 6.天主教堂 趙書信受到誤解,忠于國家忠于崗位的男人崩潰了。他走在街道上,看到教堂 卻不敢進入,他站在門口,望著教堂內做彌撒的眾人,尋求內心的解脫。跟他一起站在門口稚童就像是另一個次元的自己。我理解為這里隱喻的一顆赤子心報國無門。 7.鐘表 只是很單純的喜歡表的設定,所以拿來說一說。鐘表其實一直都隱藏在故事發(fā)展中,融在會議室的巨大背景中。直到最后的鏡頭,表的時針分針都落在12的位置,鐘聲響起,故事結束。這里不想分析鐘表的隱喻,只是單純喜歡這個安排,因為這種圓滿的形式莫名心安。最后一星是加在這上面的,這種處理讓人很舒服。 分析到此為止。我認為這是一部有硬核內容、有色彩美學、有細節(jié)渲染的好電影。 真正的好電影并不是看完一笑而過,而是能促進國人思考,讓觀眾在荒誕的電影情節(jié)中反思現(xiàn)實社會問題。最后希望以后中國能多一些有意義的佳片。
大膽的構圖、色彩、布景。教堂那段很震撼。電影體現(xiàn)的批判性和諷刺性,讓人疑惑為什么現(xiàn)在比80年代還敏感?
趙書信真是個絕妙的象征化人物:城市中年輕人的活力與單位里領導層的死板、國內同事的委蛇和國外專家的真誠,種種矛盾將這個無黨派的前天主教徒死死擠壓在時代的夾縫中;紅色陽光照大地,白色墻面滿虛佞,正午的時針指向十二點,孩子將倒下的多米諾磚頭重新扶起,趙書信帶著公文包與笑容走向已知的未知,一切早已篤定。
30年了,1986年誕生了兩部內地電影史上最“大尺度”的電影,“膽大包天”的那種大,一部是《T省的八四、八五年》一部是《黑炮事件》。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給了《聚焦》,對于提名名單上的其他影片而言這其實是一個保守而折中的選擇,對于中國電影,我們離這種“保守”都還有一大段漫長的黑暗。
本片的最出色之處,在于真實再現(xiàn)了黨委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的公司黨委會:荒唐,可笑,無奈,低效,繁冗。。。本片絕對是不可多得的華語佳作,它源于那個過去的時代,但絕對超前于時代,也高于時代。
《careless whisper》和《阿里巴巴》標識80年代風格,無論題材或手法都相當前瞻而高級。印象最深的幾處:1、會議室里的鐘面背景,所有人都處在同個藩籬中;2、教堂場景,心里郁結的派遣,與之前交代的曾信教呼應;3、危機排查出來后,以風扇為視角的環(huán)形鏡頭。(其他不能說的見微博)
荒誕的世界里,丟了棋子,正確的做法不是把棋子找回來,而是不再下棋。當全世界奇怪只剩你正常時,你就被成為奇怪的那個,這時多數(shù)人會選擇變回一個“正常人”。趙書信的珍貴在于,一閃念間扔掉黑炮的他立刻把它拾了回來。鏡頭兩次給到他和孩子的對視,以及先后兩次關于他信教的描寫,強調印證他心地單純之外,也是在說對成人現(xiàn)實世界的失望和不信任。極度荒誕的現(xiàn)實諷刺,批判的對象到最后沒有反思,鏡頭只好在12次警鐘聲中轉向此前一直聚焦的這個封閉的工廠之外,望向整個中國,將問號拋給觀眾。骨牌倒塌(惡果向未來傳遞),球(官)場混亂,巨大機械(體制)前渺小的人(屢屢被壓過的人聲),邊緣擠壓的人物構圖,處處神筆。
形式感和表現(xiàn)性挺強的。按我的理解,趙書信這個人物尤其有意思。觀眾看得見的是他的老實,看不見的是他的狡黠。對德國工程師他懂得誠實,但他并不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誠實。他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他其實也是,但他對組織說他不是。然而在教堂里,看得出來,他從里沒放棄過他的信仰。狡猾的知識分子。
脆弱、壓抑和內向化的知識分子(總感覺他在十幾年前遭受了打擊),巨大的工廠、機器和巨型載重卡車的車輪?;闹嚨捏w制,無聊的會議,莫須有的懷疑理由。今天的現(xiàn)實,印證了結尾下一代的多米諾骨牌(雖然跟宗教一樣有些刻意)
資料館2012.12.5.7pm 太好看,太中國,太好笑,太心酸。趙書信(劉子楓)作為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寫照,再也不下象棋之語,直接打黨委的臉呀。巨大抽象時鐘和白色長桌是無效率無意義會議的絕妙具象(諷刺)。黨企至今無法分離,所指出的“不用專家、瞎指揮、內耗高、低效率”依然存在于各行各業(yè)。
同志們,這是中國最早的國產CULT片啊,致敬!猶記少時觀看,被里面刻意布局的顏色和光影鎮(zhèn)住,原來現(xiàn)實的故事可以這么超現(xiàn)實,牛啊~
“一個象棋子值多少錢?你為什么花一塊多錢的電報費去尋找一顆不值錢的棋子呢?”這句話是多么的耳熟。正如法官說:如果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她?為什么要送她去醫(yī)院?為什么不向家屬討要墊付的200元錢?
馬列、宗教、黨委、上面、“我再也不下象棋了”,1986年公映電影《黑砲事件》如曇花一現(xiàn),導演黃建新最近的作品是《建國大業(yè)》和《建黨偉業(yè)》。
這片子絕對是當代絕佳的黑色喜劇。最大的荒誕就是那個公司黨委會,無中生有、有罪推定、捕風捉影、形式主義、官僚作風、WG遺風、政治指導,虛與委蛇內耗不止。黑白大鐘的黨委會議構圖也是一絕。這種片子在上世紀80年代末那個短暫的春天還敢拍,現(xiàn)在絕對是拍不成了。導演黃建新現(xiàn)在只有建黨、建國和決勝時刻了。有意思的是該片送審時因題材敏感無法審查通過,黃建新求助其老師吳天明與有關方面周旋,最終該片順利通過審查。電影為通過審查,改動了六七十處地方,比如在原片中保衛(wèi)處長的角色就像“影子”一樣時時刻刻隨著這個主人公,改動后則刪掉了保衛(wèi)處長這條線索 。(T省評論已被刪,沒犯法別刪我評論了謝謝。)8.5
如此良心之作居然沒有被禁!
老太:責任不在德方?現(xiàn)在的人有自信了,“責任全在美方”
八十年代是連接兩個黑夜的白色走廊——北島
不懂術語的德語翻譯,總和稀泥的一把手,疑心甚重的老太太,“一個棋子才多少錢?這不合邏輯啊!”……情節(jié)固然含諷,但此片留給觀眾最深印象的卻非文本之諷,而是以構圖布景為核心的視覺之美!甚至公司例會扯皮背后的大鐘,紅衣女抱怨無用武之地背后裝飾墻,都能給人以一種與前景人物或事件性質相反的舒暢愉悅之感。于是讓人想起了安東的“蝕”或“紅色沙漠”:科學技術與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本身是美好的,問題出在了參與的人!就黑炮而言,出在了仍然把持高位阻礙發(fā)展的那幾塊頑固勢力。但這種挫折感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整個城市已然充滿活力,年輕一代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甚至讓趙書信都自覺落伍。而要傳遞這種情緒,黃建新則必須以環(huán)境之美來平衡消解主人公內心之怨,使諷刺轉向溫和,對前途充滿信心。
“一粒棋子才值幾個錢,爲什麼要花一塊錢打電報呢?”(所以其間必定有著不可告人的勾當)黨員幹部們的邏輯和南京彭宇案的按常理推斷何其相似。黃健新應慶倖得了這麼好的一個題材和切入點,對中國官場和政治運作上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黑色幽默傳達的恰到好處,只是,導演還記得拍過這麼一部片子麼?
當時電影審查比如今寬松得多。影片對黨委對知識分子的不信任和不明智干預礦山公司決定有明顯批評,也對宗教持寬容態(tài)度(天主堂那場頗驚人)。有對“反特片”的戲仿。形式感探索值得關注,聲音蒙太奇,色彩(黑,白,紅)有象征意義。并有當時那首流行歌 “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
多次出現(xiàn)的時鐘充滿了對體制的調侃和無奈,對蹉跎歲月的惋惜。單調的色彩、把人物放在邊框的構圖突出壓抑感,有點像吉田,那種煞有介事的荒誕有近似岡本,只可惜受制于當時制作水平,表演和美工比較生硬,不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