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切已成定局時,我們總是會頻頻回首,發(fā)現(xiàn)過往如此美好。那時我們對將要到來的苦難和疼痛都還沒有知覺,我們擁有一顆敢愛敢恨的心,那時一切都有可能。
有些東西是注定要讓人熱血沸騰的。
Matteo和Nicola送Giorgia回家的旅程是那樣的美麗,典型的意大利的夏日,攝影師仿佛帶著青春的過濾鏡,所有的圖像于是鍍了金似的,流動著溫和明快的調(diào)調(diào)。水洗似的透明感讓人激動不已。還有被風拂動的思緒,裊裊繞繞,盤旋而起。當Giorgia在火車上枕著Matteo的肩膀安睡時,她第一次走出了戒備的屏障。她的睡眠那樣安詳,讓兄弟倆的眼神染上溫柔的霧氣。 當他們在雜貨店里為了意大利隊輸球而歡呼時,當Matteo在自動售賣機上為Giorgia點歌時,他們的心息息相通起來。
A Chi,F(xiàn)austo Lealie 的歌聲讓我陷落。據(jù)說這首歌原來是來自美國,它的原版歌詞如下:
I am so hurt
Much more than you'll ever know
Darling I am so hurt
Because I love you so
而Fausto重新演繹了它,他的身音充滿了一種被壓抑著的痛楚,仿佛能穿越時空,穿越堅硬的殼。
我不懂意大利語,所以我無法參透這首歌的意思。我只知道他大約在說,當我憂傷無比時,我到底要向誰述說呢?這世上會有誰了解我并愛我象你這么多?
我愛上這部電影,象少不更事的孩子不可救藥地第一次墮入戀愛,不容置疑,全無余地。Giorgia在我眼中,代表著一種清澈,純潔和執(zhí)著的力量。她象一朵初放的羞澀的花,散發(fā)著一種柔和卻有殺傷力的氣息。她年輕時的固執(zhí)和笑容都打動我。
Matteo在我眼中像火焰一樣。他有一顆最敏感的心,他總是把心里復(fù)雜而細致的情感隱藏起來,而后辭不達意地與人交流著。他曾經(jīng)熱愛文學(xué),曾經(jīng)在圖書館里為Giorgia讀詩,安靜而無人的圖書館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去處。而后他又在圖書館里第二次邂逅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女人美拉莉。書在Matteo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沉迷于書中,來逃避對生活中的自己的不滿。美拉莉曾經(jīng)指責他,熱愛書,是因為書可以由他決定什么時候拿起和放下。而他的母親在他跳樓以后,坐在他的屋里,看著滿屋的書,仿佛浸潤在他的靈魂之中。最后母親挑了幾本他的書抱在懷里走,象抱著當年的那個嬰兒。當書滑落在地時,她眼里的痛楚那么深刻,就好像她不能抱住那個她摯愛的兒子。他不僅放下了書,也放棄了他的生命。
他是唯美的,所以父母的吵架讓他認得婚姻是不美好的。這個一直拿A,是父母眼中的驕傲的好學(xué)生,因為不愿意屈從于迂腐的老師,而不得不品嘗考試不及格的后果。他是父母和兄弟眼中最才華橫溢的那一個。這么個人,為了不能如愿地救出Giorgia,不能淘到生活中的公道,伸張他為之而奮斗的正義,棄學(xué)從軍。他離現(xiàn)世是遙遠的,他活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他的心被他的理想主義和激情的火焰灼燒而后干裂,他的堅硬,堅硬到無從彎曲,所以注定要破碎而后斷裂。無論家庭的溫情還是愛情于他而言,都是杯水車薪。他的心是自我封閉的,在這一點上,他與Giorgia是如此接近。
我在看到他們第二次相遇的時候,淚水盈眶。他們恪守一個距離,不肯讓別人靠近。但其實他們的兩人的心有著相通的能力和經(jīng)歷。
“還記得我們年輕時的那個夏天嗎?那時的你是怎樣的?那時的我又是怎樣的?我們還去投幣聽音樂,好嗎?”我以為,Matteo是在克服著內(nèi)心對溫情的抗拒,用愛情的語言對那個離他咫尺,卻被多年的創(chuàng)傷阻隔在千里之外,無數(shù)層壁壘之外的Giorgia說話。在此之前,他路過羅馬,曾經(jīng)想去看年邁的父母,他與他們擦肩而過,就像他后來選擇與深愛他的美拉莉擦肩而過一樣。Matteo一直在躲避愛,他只對那些相對于自己而言更脆弱的生命流露他的柔情。比如Giorgia,比如對年幼的孩童。他到底是否是在懲罰他自己。
Matteo的一躍而下,讓我想起頤和園里李緹的一躍而下。從六十年代到2000年,影片里意大利的社會發(fā)展和變遷,讓我總會聯(lián)想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變化。那些歷史的沉重的篇章,和我們周遭環(huán)境的迅速裝換。那一代人以青春和生命為代價的實踐。而生活中更通常的是,時間打磨掉青春的棱角,而歲月終于在我們的面頰和心里都重重地劃上了刻痕。我們所付的代價到底是什么?
我猜測婁燁是否多少受到這部片子的影響。我不斷地質(zhì)疑,頤和園的故事是否可以拍得更好。我想起我的兄長們,在圓明園的水邊放歌的群情激昂,想起那些被理想燃燒的眼睛和年輕的心?!罢垶槲页磺鲑惽?,用那遺忘了的古老言語,請用那美麗的顫音輕輕呼喚,我心中的大好河山?!?歲月給于我們什么,又從我們這里拿走了什么?我們的目光開始閃爍,開始回避正視別人的眼睛。我們開始隨波逐流,我們開始擁有現(xiàn)在,然后淡忘曾經(jīng)。而那些努力象斷了線的風箏,仍然飛著吧?有誰還能找到那個線頭,讓它越飛越高呢?
還是回到電影上。意大利的文化似乎更崇尚家庭,意大利不曾經(jīng)歷中國文革時的人揭發(fā)人,人背叛人,人投靠權(quán)利,人背棄價值觀的信仰大危機。所以,在意大利的電影里我們會不斷遭遇家庭的包容和友情的溫暖。
那個年幼時的妹妹對Matteo說,長大了我要嫁給你,也要嫁給Nicola。妹妹,仿佛是這個家庭的凝聚力,她代表著善良,平和及穩(wěn)定。
那么大姐呢?大姐仿佛是社會規(guī)范下的正義之眼,她會規(guī)勸早年的Nicola送Giorgia回一個更好的精神病院,會代表整個家庭去停尸房認尸,會幫助Nicola把Sara的母親,那個暗殺行動中的工具交付法律。
還有這部電影中的母親,她的眼睛是我見過的最美的老年人的眼睛,清澈而有力,寫著忍耐,寬容,愛和韌性。在她的房間的墻上,掛著Matteo小時候的成績單。她背著Matteo去照看Matteo的朋友。她的心中有多么深厚的愛,也就有多么深厚的痛。以致于我感謝電影在結(jié)束前送給她一個孫子,Matteo的兒子。
這篇文章寫到這里,我注意到自己還沒有化任何筆墨在Nicola身上。而Nicola似乎是生活中的美好的化身。他幾乎具備了理想男人所需的各項素質(zhì)。年輕時的他就寬容而正直,而這些品質(zhì)從來沒有離開過他。在他和Sara, Sara的母親,他的家人,他的病人和他的朋友的相處中,無一例外,我們都看到他的美德的閃光。
他是執(zhí)著而有行動能力的。這樣的他,會在第一次沒有救出Giorgia以后,化悲痛為力量,選擇了去修精神病科。也是他終于在幾年后找到了Giorgia,并幫助把那些虐待精神病人的人,繩之以法。
他是浪漫而堅定的,他會在Matteo拋下他,又與卡路他們失去聯(lián)絡(luò)后,仍然獨自啟程。他會在對Giulia一見傾心時,追隨去都靈讀書。并在那個城市扎根繁衍下去。
他知道怎樣應(yīng)對生活的考驗和打擊。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他是我們理想中的模樣,有一顆善感而堅強的心。有看破塵世的慧眼,還不滅的對未來的希望。
但Matteo打動了我的心。Matteo讓我落淚。大約人總是傾向于愛生命中的脆弱和真實。
這是一場368分鐘的旅途,對于觀眾來說。這更是我們的青春寫照,在生活里。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寫它,就像你不能去寫你最愛的人,你需要時間和距離給你勇氣。而寫完以后,我還暫且不能看它,還有諸多的想法仍然沉淀在心里,重重還澀澀地,說不出口。
導(dǎo)演在鏡頭中為馬迪奧的性取向留下了草蛇灰線。
1983年12月31日,馬迪奧從警局回到妹妹家。生性與家人疏遠的馬迪奧能夠出現(xiàn)在新年夜的家庭聚會上,對于別人來說已經(jīng)是個驚喜。他嘗試著融入溫馨的氣氛中,和家人一起玩桌游,謹慎地不脫去外套,以防槍套和手槍被大家看到。
當他在小屋子里和媽媽討論應(yīng)該把槍放在哪里時,他是很想徹底讓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成為這個家里溫暖的一部分的,可是也是在這個時候,與母親相顧無言的尷尬讓他終于放棄了嘗試。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到。他謊稱警局有事,悄悄離開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幾分鐘后,在一片煙花之中,馬迪奧從陽臺翻身墜下。
很多評論都分析了馬迪奧自殺的必然性:耿直又善良的性格讓他無法接受現(xiàn)實無法改變的落差。極少數(shù)評論提到,馬迪奧的同性傾向。
這不是一部同性電影,是否關(guān)注到馬迪奧的性取向,對于觀賞影片而言不會出現(xiàn)理解上的斷層。不過如果能夠從性向上注意到馬迪奧的不同,會多一個因素去理解他的性格表現(xiàn)和最終的悲劇。
事實上,導(dǎo)演在影片中對于馬迪奧的性取向給出了幾次暗示。
影片開場后不久,馬迪奧和尼古拉一起去參加舞會。有一組鏡頭是這樣的。
馬迪奧的手規(guī)規(guī)矩矩地放在女伴的腰部以上
下一個鏡頭就切給了尼古拉。
再下一個鏡頭:
是因為馬迪奧今天憂郁屬性爆發(fā)了嗎?
也許舞會上的女伴并不是馬迪奧的菜?幾天后,馬迪奧帶著尼古拉和朋友們?nèi)フ易约赫J識的妓女玩。
馬迪奧出門前從書本拿出藏好的私房錢,換上干凈的襯衫,在篝火邊等待時也很確定妓女會來,看起來輕車熟路的樣子。然而在妓女的嘴里:
至少對于妓女來說,馬迪奧同包括尼古拉之內(nèi)的其他“客戶”訴求不一樣。
影片中段,馬迪奧驅(qū)車去找了另一個性服務(wù)者,也就是給了他項鏈的那個人。
小臂、手部和臉部的輪廓剛毅,嗓音厚重,唇膏潦草地畫到了嘴唇以上,可見這名性服務(wù)者并不是一個天生的女性。委內(nèi)瑞拉雖然不像泰國那樣以人妖聞名,也是存在變性者的。比如2014年國際變性人選美大賽的冠軍就是來自委內(nèi)瑞拉,當時媒體也有報道。
問題在于,馬迪奧找變性性服務(wù)者,是“饑不擇食”還是“有意為之”?答案還是要到上一組鏡頭里找。
開車出門前,馬迪奧獨自在廚房,用杯子接了一杯水,一邊喝一邊若有所思,鏡頭很短。第一次看到這里我有一點小小的疑惑。我想很多觀眾都會認同一點,即使電影時長達到了366分鐘,導(dǎo)演也不是一個濫用鏡頭的人。這樣一個主要人物的單人鏡頭,它的用意是什么?
40分鐘后,影片給了答案。
1983年12月31日,從家庭聚會上,可以說是“逃”回公寓的馬迪奧,給美拉莉打電話不通,再次從廚房接了一杯水,露出若有所思的樣子。
放下水杯,馬迪奧打開了陽臺的門。
喝水,就像是馬迪奧的條件反射。從導(dǎo)演的角度出發(fā),喝水是一把象征著“孤寂”的鑰匙,一把鑰匙只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對于馬迪奧來說就是——“我要去做點讓自己真正輕松的事情”。
上一次他選擇遵從內(nèi)心,去找一個身為男性的性服務(wù)者;這一次他選擇從陽臺一躍而下。
這是意大利。出于天主教的原因,意大利在西歐國家里更為保守。
影片開始的1966年,馬迪奧拿好了私房錢換好了襯衫準備出門前,撞見了爸爸媽媽的爭吵:爸爸為了拿到資金擴大生意,把家里的房子抵押了出去,媽媽憤怒不已。最終妹妹緩和了這次家庭糾紛,不過媽媽一時間還是無法原諒爸爸,氣鼓鼓地和小女兒說:“可惜國家不許離婚……”
1972年,意大利才立法允許離婚。
電影《意大利離婚》,就是講在無法離婚的背景下,移情別戀的貴族為了逃離圍城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對待婚姻已然如此,對待同性戀可想而知。
從去年大火的電影《完美陌生人》里,我們可以管窺意大利對于同性戀的保守態(tài)度。故事發(fā)生在當下,即使面對從小長大的一群好朋友,人到中年的深柜男依然要小心翼翼地守住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性向不小心被人所知后,他面對的是單位粗暴的解約、朋友恩斷義絕的質(zhì)問。
時間倒回到上個世紀,連轟轟烈烈的同性平權(quán)大背景都沒有了。
影片里,爸爸來到尼古拉家探望小孫女。爸爸看到尼古拉依然用兩個手指敲打字機,提出要幫忙。尼古拉知道了爸爸身患絕癥的秘密,沒有拒絕爸爸的好意。
整理庭審記錄的過程中,尼古拉讀到,受審的精神科醫(yī)師懲罰性地對病人使用電擊療法,并且這個醫(yī)師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需要特殊療法(電擊)治療。爸爸回頭認真地問:
這一段“同性戀不是病”的臺詞,有與沒有都不影響當時的語境,加上了,是導(dǎo)演的善意。好像在一個平行時空里,家人可以徹底接納真實的馬迪奧??墒乾F(xiàn)實中,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
馬迪奧有一套自己的善惡標準。
他可以在考試里頂撞老師,偷出遭受電擊的精神病人、以暴制暴救下戰(zhàn)友、和帶著小孩子圍觀兇殺現(xiàn)場的家長對罵、毆打找人頂罪有恃無恐的毒販。為了他所認為的“正確”,馬迪奧做了許多超越世俗規(guī)則、不計自身后果的事。
在“愛”這個問題上,他的善惡標準失靈了。即使去找妓女,和愛慕自己的女孩一夜耳鬢廝磨,他也無法欺騙自己的感情。他愛不上女人。
被壓抑的同性戀會導(dǎo)致多種多樣的問題,其中的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會帶來畸態(tài)的家庭關(guān)系。一個人無法忍受親人認識的自己是一個不真實的自己,于是他選擇回避,刻意疏遠了親情關(guān)系。
調(diào)職回到家鄉(xiāng),馬迪奧沒有告訴家人。開車路上遇到年邁的父母在路邊蹣跚而行,他沒有停車打招呼,徑直開走。
那么多次,馬迪奧敢賭上自己的人生去堅持做對的事,難道連和父母打個招呼的勇氣都沒有么?
是的,就是沒有。這不是不孝順,這是一種無法和自己妥協(xié)的懦弱。
下一次馬迪奧聽到自己父親的消息,是他的死訊。
1984年的元旦,一家人來到馬迪奧的公寓。
眼看著一屋子遺物,媽媽想帶點什么走,她用懇求的口吻說服兒女們幫忙帶一些書回去。書,是馬迪奧摯愛一生的東西。寒冷、衰老、悲痛的媽媽只能抱得住幾本書。
出門時看到工人正在清潔馬迪奧的血跡,媽媽再次情緒崩潰,剛剛還當寶貝一樣抱著的書被她重重扔出去。她生自己的氣。
前一天晚上,兒子突然造訪,即使多年疏遠,母愛的本能還是讓她感覺到了兒子的異常。整個屋子里,她是對馬迪奧關(guān)注最多的人。
想關(guān)心又怕打擾,除了說幾句客套話,媽媽只能敏感而小心翼翼地笑著。
太晚了。媽媽既不知道馬迪奧的憂郁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他的生命將去向何方。一個母親只能靜靜地看著兒子從世間流逝,無所適從。
后注:
有豆友在評論中認為把馬迪奧的性取向歸為同性戀有過度解讀的嫌疑。我去外網(wǎng)搜索了一下影片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找到了影片的宣傳資料。地址如下: http://www.public.asu.edu/~srbeatty/466/TheBestofYouth%20Pressbook.pdf
資料中的一部分是馬迪奧的演員Alessio Boni的采訪,里面提到了他對于角色形象塑造下了許多功夫。其中有一個段落就在講馬迪奧的性別認知,演員認為馬迪奧有很強的性別認知模糊(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He has a strong – repressed, undisclosed - homosexuality. ”并且采訪中也提到了妓女認為馬迪奧“奇怪”,以及馬迪奧要找異裝癖(a transvestite )性服務(wù)者的情節(jié)。
Matteo has a strong sexual ambiguity, a problem with women, but nonetheless he still feels attracted by them. He falls a little for Giorgia (Jasmine Trinca), but is unable to understand her silent love declaration beside the jukebox. He falls a little for Mirella (Maya Sansa), but is unable to return her generosity. He has a strong-repressed, undisclosed-homosexuality. In the beginning while bringing his brother and friends to a whore, we see him already with changed features. She's going to be the first one to tell us that Matteo is "weird". And during the years, prostitutes are going to be a fixed appointment,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al women he doesn't want or doesn't know how to deal with. The last one will be a transvestite.
補充翻譯一下這段英文,只把英文放在這里又沒有翻譯,確實是我懶了,也影響了很多朋友理解影片。
Alessio Boni這樣理解他所飾演的Matteo這一角色:
Matteo有著一種強烈的性別模糊,在與女性打交道時存在障礙。盡管如此,他仍然會被女性吸引。他有一點喜歡Giorgia,但是卻不能理解在點唱機旁她那種緘默的示愛;他也有一點喜歡Mirella,卻無法回報她的慷慨付出。Matteo的身上有著被強烈壓抑的、無法示人的同性情結(jié)。
在影片的開始,Matteo帶著自己的兄弟和友人去狎妓,人們就可以看出這個角色身上的不同尋常。這里的妓女將是影片里第一個告訴觀眾Matteo有點“奇怪”的人。多年以來,每當Matteo不想,或者不知道如何和女性打交道時,跑去尋訪性工作者就成了他的固定習慣,他把這些人當做是真正女性的“替代品”。Matteo的最后一個風塵伴侶是一名異裝癖。
相信Alessio Boni的這番話來源于編劇、導(dǎo)演和他自己對于角色的理解,并且他把這種理解留在了影片中角色的身上。
好的演員對于好的角色塑造常常是在豐富的人物小傳的基礎(chǔ)上,我想表演者對于角色的解讀更貼近于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不過在文藝作品評價上,我是一個“讀者/觀眾至上主義者”,影片傳遞了什么觀點、傳遞了多少觀點,讀者/觀眾的主觀感知才是重點。
文藝作品不是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馬迪奧是一個怎樣的人,你的觀點更重要。
當時寫這篇文章只是因為在刷了兩三次電影之后,我個人從前面文章里面提到的情節(jié)中感覺到了一些可能性,去網(wǎng)上搜索類似的觀點,卻發(fā)現(xiàn)中文網(wǎng)絡(luò)上類似的討論很少(其實英文網(wǎng)絡(luò)上也不多,畢竟是意大利電影,還是時長6小時的小眾文藝片),因此想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如果有其他觀眾搜索類似的內(nèi)容,他們至少可以找到點東西。換句話說,上面的觀點不是一個“定論”,而是一個“坐標”。
花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意大利電影《燦爛人生》,細膩而溫柔,一向?qū)τ谶@種溫情的文藝片就毫無抵抗力,而六個小時的電影,帶給人的又豈止是感動。尼古拉和馬迪奧是1960年代羅馬城的兩個青年,哥哥尼古拉為人仁慈、沉穩(wěn)、豁達、擔當、幽默、溫雅,簡直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并且老少皆宜;弟弟馬迪奧一頭長發(fā)像極了米蘭的皮爾洛,就比皮爾洛帥了點,性格卻遠比不上球場上的皮爾洛那么冷靜瀟灑。跟哥哥相反,馬迪奧沖動、倔強、毛躁。相同的是兄弟倆都有一顆善良的心,而性格的差異也導(dǎo)演了他們極為不同的人生。
如果可以選擇,我一定會選尼古拉做我的朋友,但看電影的時候我卻對馬迪奧更有興趣。電影的跨度接近40年,而尼古拉從在學(xué)校時起就一直是那么完美,他如此懂得愛別人,尊重別人,引導(dǎo)別人,陪伴別人。兄長、兒子、父親、情人、朋友,他都處理的恰到好處。而馬迪奧,我一直在期待導(dǎo)演對他的性格安排一點變化,六個小時的電影,長得我都不敢預(yù)測情節(jié),但我希望他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兄弟倆的差別在送佐珍回家的時候,第一次展現(xiàn)了出來。當我還在納悶馬迪奧怎會如此和一個失常的女孩那樣較勁的時候,尼古拉出場了。他把弟弟勸回去,在雨中用笑容、愛心、智慧、幽默很快就讓佐珍平靜了下來,又拿自己的干衣服給佐珍換上。這是片中尼古拉第一次展示他的風采,真的是瞬間就被一個人的風采給秒殺了,那種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的氣質(zhì)根本是學(xué)不來的。之后他與青春期的女兒的交流,給獄中的愛人寄去巴赫與貝多芬的樂譜,扮旁人扶買菜歸來的母親上樓。那種溫柔的愛,世間每一個渴望愛的人無不會為他傾倒。所以他在頭發(fā)花白的時候,依然能在女兒、媽媽、朋友面前有此純真、燦爛的笑容。如果你愛他,你會懂得是怎樣的悲傷與喜悅松弛了他的皮膚、染白了他的頭發(fā)。溫柔,這是一個絕對溫柔的男人,溫柔,是我能給一個人最高的贊賞。我從來不把和顏悅色、低聲細語就當作溫柔,溫柔絕不是一種單一的品質(zhì),溫柔是尊重、理解、包容、愛與智慧的融合。溫柔就像花香,吸收了陽光、雨露,才能在暖風的搖曳中把那種氣息傳遞到你的身邊。
而馬迪奧,他始終學(xué)不會控制、表達他的愛,為此錯過了臨終前的父親,并長期與家人分離。他其實一直想成為哥哥那樣的人,甚至在邂逅女友的時候,刻意報上了尼古拉的名字。而最終,卻在新年夜突兀的從陽臺跳了下去,一如他的脾氣?;蛟S如果美拉利接了那個電話,一切就會不同,或許如果他沒有在新年會回家又離開,悲劇就不會如此發(fā)生。我一直覺得最勇敢的人是能夠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人,承擔自我的責任,直面自己的缺點,按照一種美好的意愿去生長。其實在馬迪奧自殺前,他和女友有一段時光還是非常美好的,他幾乎能壓制住性格的缺陷去好好愛一個人了。甚至,有那么一刻我覺得,這個弟弟終于有點像哥哥了。但女友在不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卻打亂了這種步調(diào)??藸杽P郭爾說:人最大的痛苦來自于自己與想成為的自己的差距;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我說:生命如果沒有支點,在低落的時候就容易跌落,生命如果沒有動力,在平淡的時候就無法前行。他的支點不足以支撐他的痛苦,他的動力也無力推動。我不認為馬迪奧的自殺是一種選擇,自殺只不過是他在一個瞬間的表達。馬迪奧與尼古拉,真的一個是鋒利脆弱的生鐵,一個是能化繞指柔的百煉鋼。
我一直期待導(dǎo)演能讓歲月給馬迪奧帶來一種質(zhì)變的成長,而我期待的,卻一直沒有發(fā)生。我很想說這是我對這部電影唯一的不滿,但導(dǎo)演想表達的并不是成長,也不是性格如何決定了人生這種拙劣的主題,而是通過這種靜止來告訴人們一個事實,愛與痛。我們?nèi)垡粋€人,就一定會痛。而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去掌控自己的愛,將會帶給自己與摯愛的人帶來多大的傷害與悲痛。即便完美如尼古拉那樣,也只能從一扇門永遠地放開了兩個心愛的人。我們可以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理解一個人,陪伴一個人,開導(dǎo)一個人。但拯救一個人,實在是件太難太難了。我們可以從正確合理的角度出發(fā),然而力度卻無法拿捏得恰到好處。也許根本就不存在拯救,只有自我救贖。
馬迪奧死后,媽媽想從他的房間里帶走幾本書,但這是多么蒼白的挽留。失神的抱著書走到院子里卻拿不住掉在地上,兒子撿起來再給她。她卻把書扔了,她想要的是兒子。母子三人終于在雨中擁抱著痛哭了,這種細膩動人的刻畫實在是太賺眼淚了。一個母親該怎么去承受這種老來的悲傷,或許只能依靠那些歡樂吧。她和丈夫去看尼古拉的女兒時喜悅的眼神,女兒弗蘭斯卡婚禮上那個搞笑的牧師,真是又溫馨又好笑??唆斠练蛘f過:如果你不能享受足球的樂趣,你就承受不了足球帶來的壓力。人生,不也是這樣嗎。我們最悲傷的淚水只會在最摯愛的人面前流,最燦爛的笑容也只能為最摯愛的人綻放。所以,尼古拉會有幸再次遇到佐珍,所以,他還能找到馬迪奧的女友,所以,媽媽還能在生命的最后發(fā)現(xiàn)她還有一個孫子,馬迪奧的兒子,所以,他還能在再不帶過往的去愛一個人。
影片的過程已經(jīng)極為美麗了,人物的生死悲歡,意大利的陽光,西西里島的海面,挪威的森林,阿爾卑斯山的雪峰。而結(jié)尾卻給了觀眾一個神來之筆,當馬迪奧出現(xiàn)在尼古拉和美拉利的身后,我就知道導(dǎo)演要干什么了,并為此激動不已。其實美拉利送尼古拉坐船走的時候,我就感覺到這倆人要“出事”了,起伏顛簸的帆船,搖晃的容顏。最后馬迪奧出現(xiàn)在尼古拉與女友的身后,撫著他們的雙肩,把他們送到一起,轉(zhuǎn)身消失在小路里。然后他們相擁、親吻,“尼古拉”和美拉利終于走到一起。人常說,初戀是美好的,因為年輕,沒有痛苦,沒有見過陰云。但這樣經(jīng)歷了歲月滄桑,眼睛還依然帶著晴空的顏色,還能夠彼此不帶過往的相愛,才真是珍貴得讓人由衷祝福。
愛讓人生如此燦爛。
你有沒有試過,看完一遍,立馬跳到影片前10分鐘看幾分鐘,恍如隔世?!铩铩铩铩?/p>
人生如夢,跌宕起伏。生老病死,幾度哽咽。黯然銷魂,唯別而已。燦爛人生,生生長流。
我們應(yīng)該以怎樣的方式來愛這個世界?是馬提奧那樣寧為玉碎,朱莉葉那樣飛蛾撲火,還是像尼古拉那樣柔情似水?追尋自由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到底怎樣才能用愛換取愛?這些最重要的問題,我們從來也得不到回答,多少人的一生就這樣枉惘而過。數(shù)度落淚,想給六星。
我電影名單里永遠的第一名。影片里充滿了哭泣,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淚水。影片里充滿了悲傷,但不是為賺取你的悲傷。影片里充滿了堅強,但不是為說教你堅強。你是馬迪奧,你也是尼古拉。
OMG!本來只是為了練習意大利語聽力,但是從BGM,美術(shù)設(shè)計,情節(jié)節(jié)奏,人物呈現(xiàn),還有借由一個家庭還魂的歷史那個水乳交融。那些我曾經(jīng)去過的城市,讀過的故事都有了新的面孔……下次去意大利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吧。能handle這種超長片而不叫觀眾走神不讓敘事或人物跳針的,都是大才啊~~~
我愿肝腦涂地地深情推薦這部電影。所謂“人生中不能錯過的六個小時”,我看,可遠不止六個小時,因為,看完一遍還會想看第二第三第四遍。我記憶中的意大利,我所不知道的意大利,真實溫暖或熾烈燦爛的感情。漫溢于所有的畫面。
平民史詩也可以如此回腸蕩氣。366分鐘里濃縮了40年的時光流轉(zhuǎn),用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徐徐描繪意大利戰(zhàn)后人事變遷。對積重難返的社會,導(dǎo)演顯然是如第一男主一樣的溫和改良派,并把人情置于理念之上,這點相信也是意大利人的民族性。劇情演進的前后呼應(yīng),結(jié)尾的輪回與傳承,精妙絕倫。
昨晚,獨自三瓶燕京啤酒之后,是一部六個小時的電影,意大利的《燦爛人生》。第二遍看它,感觸愈深。電影是關(guān)于兩兄弟和身邊一些人的事,四張碟,六個小時,故事從1966年進行到2002年,應(yīng)該可以說算是意大利的近代史了。關(guān)于歷史兩字,實在不怎么喜歡,以前接觸的無非是課本上堂而皇之的一些玩意兒:某個年月某個人某件事,缺乏細節(jié)的幽默與驚喜,看了如同嚼蠟,無趣之至。關(guān)于細節(jié)的印象,建立在一次影視賞析課,那是看了《天使艾米莉》之后,老師布置了一個當堂的作業(yè):每人寫十個細節(jié)。實在分不清像艾米莉迷戀把
雖然有點長,但絕對是每一個人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從一個家庭(具體兩兄弟的家庭)的成長,大到囊括意大利的歷史變遷,小到每一個個人的領(lǐng)悟,轉(zhuǎn)折,和生老病死??吹梦覝I流滿面,而且極度想家,也想擁有一個家庭。Everything that exists is beautiful?。?!也許青春以后就不再相信感嘆號了,但是世界依然美好。
對于我這種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部罪大惡極的爛片=。 =
6個小時,1個家庭,44年的世界跨度,一晚上看完一群人的一生,太完美了!★★★★★
愿每一個骨子里住著馬迪奧的人,都像尼古拉一樣溫柔的活著。
6個小時,酣暢淋漓,波瀾壯闊,又見微知著,充滿人性光輝(完美承接了貝托魯奇的<一九零零>);我堅信每個人都會從這部人文史詩電影里看到自己靈魂的投影,去尋找生活的真相、生存的意義與生命的本質(zhì)!——真的無比燦爛,無比輝煌??!// 追加:近十年來已反復(fù)重看了五六遍,這是在絕望中讓我重拾信仰的圣經(jīng)!
他讓激進的朱莉婭彈得一手好鋼琴,讓暴躁的馬蒂奧成為一個書迷,讓美瑞娜在失去馬蒂奧之后得到兒子,讓尼古拉在女兒離開后重新得到愛情。他端詳、雕刻、安撫每一個輾轉(zhuǎn)反側(cè)的靈魂,讓你覺得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正在變得更好,還會變得更好。
"「眼前一切都很美麗」,還有三個感嘆號,你現(xiàn)在仍然認同嗎?" "我不認同那三個感嘆號.."
六個小時真有閱盡人生之感,雖然這種人生仍不免理想化,過于美好總叫我恐懼;自由的代價是死亡,可是為了追求生命中最微小的幸福和最飄渺的美,即使死亡也不足惜;要有多大勇氣重溫歷史重溫回憶;蒼老的愛情多么美麗,為了等到那一刻,漫漫長夜,我愿意等。
從耐心上來講。。我是不推薦的
6個多小時,長得不像話,讓人想寫詩,不寫白不寫:美國往事意難平,步履不停愛且行。美好何需添感嘆,燦爛寂滅總關(guān)情。體制自由各孤影,他朝黃梁幡然醒。一生幾屆世界杯,人間正道是悲憫。
三星到四星到五星躁動中的平靜最后勝出
動蕩年代年輕人的青春理想和生活。是很難得的,每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卻依然異常飽滿的故事。明明不可解的矛盾最后被友情和親情的溫情脈脈遮蓋,可我還是接受溫情牌。故事比立場有力,人物比態(tài)度有力,忘不了Matteo那在漫天煙火背景下的縱身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