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此片故事電影和電視已拍過多次,但編導李翰祥在清宮戲的場面鋪陳上別有不同,而且情節(jié)上也有改動,所以還是較有可觀的。如西太后反對維新方面,改為遺老為保全功名和榮華富貴不惜長跪不起,加重她的責任感。光緒幽禁瀛臺的出走之夜,西太后又帶皇后夜訪光緒,并有意還政于光緒。這些細節(jié),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實感情。但描寫六君子的戲時過于簡略,是影片的一大失誤。
按:這是1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紀念紀念曾經(jīng)帶來無限快樂的達叔。
今天把李大導演的《泣血瀛臺》找出來看了,出字幕的時候無意間留意到吳孟達三個字,甚為驚喜。
原來這么早的片子已經(jīng)有了達叔的影子,并且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未想好夢一場空,達叔在此片之中只是一閃而過,且應年代久遠,已無法辨認他的音容相貌。本著紅花會會員絕不放過一絲蛛絲馬跡的“八卦”精神,開始了漫漫地網(wǎng)上“人肉”之旅,孰料網(wǎng)上達叔青年時代的相片聊若星辰,到處皆是他和周星星的搞怪相片,無奈之下只好采取了應付考試常用的“排除法”,但仍不確定自己應經(jīng)找到了真相,但是至少已經(jīng)做出了接近真相的努力,在茫茫的“人肉”搜索之中,也有少許發(fā)現(xiàn),現(xiàn)擇錄如下。
首先來看一張大圖,就是大名鼎鼎的“戊戌六君子”。
除了第一個是人皆盡知的岳華大俠,不知有沒有大俠可以猜出其余幾位的名字,哈哈,我是一個也人不出來啊,包括我們可愛的達叔。
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歷史上的戊戌六君子
上排左起:譚嗣同,楊銳,林旭,下排左起: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
上圖的答案應經(jīng)就在此圖之中,經(jīng)過“人肉”之后,我已經(jīng)將歷史人物和影片之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起來了,再加上第一張圖的職員表,相信大家可以知道答案,當然這個答案很可能是錯誤的,希望高手指點。
最后針對每個人物來一個簡單的介紹:
1、岳華VS譚嗣同
看了歷史上的戊戌六君子之后,發(fā)現(xiàn)譚嗣同是最帥的,穿著也是最洋氣的,不愧是先鋒知識青年,不禁為當下的許多偽文藝先鋒青年感到汗顏。而且對比兩張圖片,還發(fā)現(xiàn),譚嗣同和岳華是里面長得最像的,尤其是腮幫大嘴。不知道李大導演在挑演員的時候是不是也考慮到這個因素了。
2、麥子云VS楊銳
資料不是很多,在83版的射雕英雄傳中出演過角色,是個演員、也從事剪輯,不知道和剪了老怪大部分的經(jīng)典動作片的麥子善是不有親戚關系。
3、江毅VS林旭
原來他就是古天樂版的神雕俠侶中江南七怪之首,柯鎮(zhèn)惡。
4、關聰VS劉光第
原來他是“蝦叔”關海山的二任妻子的次子,在狄龍版的《蕭十一郎》中出演連城壁,今天特意翻出來看了一下,感覺不大像。
5、盧海鵬VS楊深秀
老了的時候樣子倒是挺熟的,雖然也看過他年輕時的不少片子,但是絕對認不出他來,最近的印象就是他在老杜的《柔道龍虎榜》中飾演古天樂的師傅。
6、吳孟達VS康廣仁
到最后,我對自己的這份榜單依然是一點也沒有自信,尤其是達叔,如果不是他淫邪的眼神和頗具特色的耳朵。
感嘆韶華易逝,那些曾經(jīng)的龍?zhí)锥加米约旱奶攸c在熒幕上留下經(jīng)典的形象或者依然奉獻著出色的演出,突然感慨時下香港演員的青黃不接,也許現(xiàn)在的演員確實錯過了上一輩人的黃金時期,但是上一輩人的輝煌離不開他們的辛勤努力,他們的成功不是靠他們的長相而是他們精湛的演技。演員一定要有型,這個型絕對不僅僅是指長相,這或許是我們能從上一輩的藝人身上學到的寶貴的經(jīng)驗。
譚嗣同確實爺們,不過他與光緒、康有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注定是個悲劇。按譚嗣同這個性參加興中會更合適。盧燕版的慈禧沒有那么被丑化,不怒自威,確實有水平。
7,整體也還行,傾國傾城基本都是宮廷戲,李翰祥駕馭起來非常輕松,這一部因為戊戌變法的背景,加了不少政治戲,整體較為刻板,譚嗣同的故事因為過于英雄氣,還是立住了,結尾跟光緒的對望令人唏噓。慈禧相對于上一部,形象也更為立體,去掉了不少裝腔作勢的戲份,顯得更為真實,但是沒拍庚子國變是個敗筆。整體看,李翰祥拍政治戲還是弱一些,后半段流連于光緒和珍妃的兒女情長,整個把格調拉低了。
評價同上集,我說孝欽咋這么眼熟,原是紅樓夢的寶釵像極了她,銀盆秋水一模一樣,可惜不適合扮長臉的孝欽。另外也沒富貴氣,粉絲們喜歡得了不得的北京味亦看不出有啥高明的。李蓮英更是成了個村霸打手,說話舉止都不得體,這倆一塊就是土豪府上老夫人和管家。話說回來攝影棚能出這效果也是絕大手筆了。
邵氏的棚內景層次一如既往地豐富,而拍攝當時距1898尚不足八十年……珍妃不重要,那慷慨激昂的譚嗣同才是最吸引人的,與光緒在暮色中對望真是多少怨念。
剛好在看戊戌變法的歷史,看了這部《傾國傾城》的續(xù)作,史實加合理想像,盧燕的慈禧,狄龍的光緒,一板一眼中透著神彩,怎么看怎么喜歡。清的覆亡不是偶然,譚嗣同那番慷慨陳詞有觸動,但讓亡國的只是一個老女人?
《傾國傾城》加《瀛臺泣血》兩部戲的歷史事件涵蓋量都沒超出《清宮秘史》,這部就只限于百日維新一個事件,有些單薄了。事件不夠,也就表現(xiàn)不出人物的性格弧光。光緒在這里不像是個一國之君,宦官和大臣們可以隨便近身講話,看起來也不是很嚴謹。
《傾國傾城》是以小說大,光緒與珍妃的愛情只是宏大歷史下的小插曲,政權爭奪、風雨飄搖之際尚有人為國為民振臂一呼;《瀛臺泣血》卻以大說小,慈禧卷土重來、六君子拋灑熱血統(tǒng)統(tǒng)都只是個淡淡的影子,突出的是光緒善良圖強卻軟弱的個性,以及后宮女人們浮萍般的宿命。東窗事發(fā)那場慈禧和光緒的表演絕了
憋屈小皇帝又被熱血大丈夫搶了戲。小包子真是玉人兒小可人兒啊(原諒這個花癡吧)?!暗引埖墓饩w,不做第二人想?!睅熖揖彤斈憧渌菁己昧恕?/p>
病變的外景大街真是厲害。劇情比前作單薄,歷史劇差點變言情劇,但狗血問題大為收斂??底T二人臉譜擔當雖然也有違史實但明顯比前作的奕?翁同龢靠譜,盧燕狄龍駕輕就熟,凌波的隆裕終于有了表現(xiàn)空間意外成為最有層次的角色,劇本最不好的是猥瑣的李蓮英,歷史上要真這么囂張的話早就領盒飯了。。。另外德齡為什么會和光緒混在一起。。。戊戌六君子之一是吳孟達,完全沒認出來。。。
續(xù)集時間未過半,百日維新大事件便已過去,剩下部分對刻畫光緒與珍妃之間的兒女情長有些多了,徒增乏味。這部里的慈禧其實多了幾分人情味,當光緒所做之事未波及自己時,她還只是聽之任之,但當傷害到自己時,立即雷厲風行,重新執(zhí)政。也只怪光緒優(yōu)柔寡斷,瞻前顧后,這樣的君王空有雄心壯志卻被禁錮在情長情短之中,難怪結尾譚嗣同在離開大殿時遇到試圖逃跑被抓回來的光緒,百感交集,從詫異到無奈再到恨鐵不成鋼表現(xiàn)得極其生動。tips:1.蕭瑤很漂亮;2.戊戌六君子之一由吳孟達飾演,不過戲份寥寥。
譚嗣同和康有為一出場,驚呆了,這不是西門吹雪和中原一點紅嗎?耳畔又響起熟悉的旋律:西門吹雪(康有為)吹的不是雪,是血;他一層不染,劍尖上的血如梅花,他對說譚嗣同說,維新不是要殺人,而是要花錢。中原一點紅(譚嗣同)還是板著他那張木訥的臉,冷冷回應道,但是革命就像妓女遇對了客人,殺人也是可以友情贈送的。噫,李翰祥讓兩個劍客表演愛國志士的惺惺相惜,不愧是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
雖然此片故事電影和電視已拍過多次 但在清宮戲的場面鋪陳上別有不同 而且情節(jié)上也有改動 如西太后反對維新方面 改為遺老為保全功名和榮華富貴不惜長跪不起 光緒幽禁瀛臺的出走之夜 西太后又帶皇后夜訪光緒 并有意還政 這些細節(jié) 使西太后更有人性的真實感 但描寫六君子的戲時過于簡略 是影片的一大失誤
不及上一部。因為“珠光寶氣”的賀峰而認出了扮譚嗣同的岳華,變化很大,年輕時原來是張四方群眾臉,不及老年熟男形象迷人有型,不過當年他竟與亦舒師太相戀真是段稀奇的老八卦。
與《傾國傾城》一脈相承,把李蓮英拍成魏忠賢,實在過于離譜。明治天皇和彼得大帝與清朝列祖列宗的畫像共處一室,也是天方夜譚。還有一個大bug:外國公使夫人出入紫禁城,尤其是美國公使夫人還給西太后畫油畫,以及洋化的德齡公主入京,都是辛丑年后的事——慈禧在心理上對洋人畏懼了。本片唯一比較接近正劇的戲,可能就是譚嗣同結尾「請自君始」的慷慨陳詞。雖然整體故事比較狗血,盧燕的慈禧還是有不少看點,10年后在《末代皇帝》里再續(xù)前緣。
感嘆下龍哥演技好細膩啊,好多細微的眼神戲,尤其和珍妃告別那場戲,真是看得唏噓不已,眼睛還總是淚盈盈的,怎么做到的。龍哥要是不露肌肉不拍打戲真是十足文藝小生啊,主要在于長相是斯文俊秀型,所以不需要武的時候就文氣十足,一點不覺違和。而且氣質實在太好了,即使是沒有實權在握難以大展宏圖只能看人眼色,但是皇帝的貴氣與威儀還是藏都藏不足啊,所以看到這個光緒更覺心痛,本應是一個年輕有為抱負遠大有望重振國威的君主,卻是這么無能為力。慈禧也確實演得很好,而本來姐妹不合的瑾妃珍妃,卻因為妹妹遭難,而重拾了姐妹之情,卻是讓我感動。
the moral ambiguity is still there. Tan Sitong is too rash, while Yuan Shikai's betrayal is depicted as somewhat reasonable.
李翰祥《瀛臺泣血》,接著《傾國傾城》講下去的故事注定也是場悲劇,光緒憋屈的一生也只能在維新的一百天中暢快地釋放一下了,但事實上改良的一腔熱血是沒辦法撬動守舊派的,表面是恪守祖制規(guī)訓,實際則是不想輕易讓出利益,從古至今,“壞人”總是玩兒的這一套,但關鍵這一套確實保證了即時的穩(wěn)定……本片戊戌六公子完全被邊緣,譚嗣同,康有為被塑造成了無腦青年,反倒西太后依舊端莊霸氣,統(tǒng)領全局,扮演者盧燕的氣場實在太強,一個不屑的眼神都足以震懾全場,光緒弱雞般顫抖著,骨子里男人最后的尊嚴,帝王最后的尊嚴全部被碾碎,還真是唏噓……李翰祥的歷史片總能把著一個很好的調子,有一種高高在上俯瞰眾生的氣派,人情人性那點東西又恰到好處地融在其中,也是很厲害的一個導演~
★★★☆ 和《傾國傾城》相比,電影后半段遜色,但還是不錯的電影
總體上來說沒有上一部精彩,盧燕的表演確實令人驚嘆,收放自如,欲擒故縱,在貌似的不經(jīng)意和不在意之間,陡然轉向情緒的高點,表演的層次,角色的性格一下子展現(xiàn)出來了,將一個表面上不聞不問而實際上握有生殺大權的老太婆的形象雕刻的淋漓盡致,影片重在表現(xiàn)后黨和皇黨之間的斗爭,最后以變法的失敗和志士的流血而告終,可惜對于新思想的烏托邦描述不多,對于舊思想對新思想的扼殺也表現(xiàn)得不夠慘烈,糾結于簡單的權勢之斗,光緒的形象倒是還有那么的幾分在,總之李翰祥歷史是寫人的歷史。
《傾國傾城》原班人馬續(xù)集姊妹篇,略遜于前者,兒女情長部分略拖沓??赐暧址鹆?,一切因果都不是偶然,光緒優(yōu)柔寡斷、兒女情長,維新黨在一群老狐貍面前稚嫩莽撞,歷史仿佛就該是這樣一步步向前??蛇@,“我自橫刀向天笑”也好,瀛臺泣血也好,畢竟功不唐捐,大清亡了,中華民族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