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劉家良,過時了
1980年,成龍的《師弟出馬》開頭就是一段舞獅,但成龍不講究什么規(guī)矩,好看有趣就行。
第二年,劉家良就推出了《武館》,一開篇就是一段講什么是舞獅規(guī)矩的介紹,表明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
可劉家良終究是過時了,票房雖位列當年票房榜第十,但前九全部是娛樂、看點、搞怪、獵奇兼具的電影,只有《武館》一部正經(jīng)電影。
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殺入香港電影市場,劉家良的《十八般武藝》被打得一敗涂地。
自此之后劉家良只有1986年借助李連杰主演的《南北少林》和1988年憑借周潤發(fā)主演的《老虎出更》進入過年度票房榜前十,這兩部也是他唯二破千萬票房的電影。
如果全憑劉家良自己的招牌,他票房最高的電影是1982年的《十八般武藝》,票房只有900多萬,這已經(jīng)是他從影以來最好的成績了。
1994年的《醉拳3》后,劉家良因身體原因隱退,千禧年后被方逸華邀請出山,但那時的電影市場早已不是劉家良的天下了。
他下一次被人記起還是徐克的《七劍》,五年后獲得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雖然他很守舊,但他對香港功夫片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
如《武館》片尾的那一段巷戰(zhàn),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比所謂現(xiàn)實派的《師父》中的巷戰(zhàn)高明多了。
如今斯人已逝,功過自有后人評說,但他的功績永存。
2 ) 正統(tǒng)功夫 以德服人
七十年代末香港已興起“新浪潮”,電影拍攝逐漸進入另一層面。在這期間直至八十年代初,拍攝的黃飛鴻電影其實獲得了相當?shù)纳虡I(yè)成功,可是卻並沒有建立新的黃飛鴻經(jīng)典形象。香港影評人蒲峰認為,這是由於”黃更依賴和他相關的徒兒形象,沒有徒兒就沒有了師傅“。這大概真的說中了要害,因此無論是成龍和劉家輝,他們所貢獻的精彩表演大多被個人的光輝掩蓋,沒有加成在黃飛鴻這個人物之上。
不過袁和平和劉家良還是各自拍攝了數(shù)部黃飛鴻商業(yè)電影以饋觀眾。比起袁和平,劉家良同樣修習洪拳,更名正言順的是,他的父親就是黃飛鴻的徒孫之一,因此提起劉家良拍攝黃飛鴻電影一事,無論看過與否,都會在腦中浮現(xiàn)正統(tǒng)二字。有趣的是,在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之中,選出《武館》和《醉拳》對照,可供人聯(lián)想之處還更多。 《武館》拍攝於《醉拳》之後,也是徐克改編該系列之前最後一部黃飛鴻電影,其後十年間都沒有人涉足該領域?!段漯^》實際上與《醉拳》也並不一致。
說起不一致,還是要回到劉家良身上。經(jīng)過家業(yè)傳承,劉有深刻的傳統(tǒng)武術家脾性,他求新求變之餘,對傳統(tǒng)相當敬重。是以《武館》一開篇,劉家良親自現(xiàn)身說法,講解舞獅的規(guī)矩。一來是為了讓觀眾對其後發(fā)展的劇情有更好的認識,二來無形中已經(jīng)為本片定下一個基調:傳統(tǒng)的傳與承。故事開始時,黃飛鴻與其好友王隱林還是兩個黃毛小子,成天惹是生非,爭強好勝,但總算都極富正義感。而慢慢發(fā)展下去,黃飛鴻逐漸領悟了武德對武術家的重要性,慢慢成長為新一代宗師,這樣的心理描寫,其形象的豐富是其他版本黃飛鴻都少有涉及的。而王隱林沉醉於煙花之地,用皮毛功夫取悅風塵女子,最終得到了相當?shù)慕逃?,這頗具有傳統(tǒng)黃飛鴻電影的教化意味。只不過當初主角撥亂反正,變成眼下親自體驗惡果,更有切膚之痛。影片裡的反面人物其實也並無大陰謀,大野心,無非希望自己開設的武館成為廣東第一。他們之所以得到懲罰,也是因為沒有武德,電影沒有用血流成河的畫面來表達善惡對立,僅僅用簡單又深入的講述方法,讓觀眾沉浸在漂亮的動作設計之餘,絕不會有沉重的心理負擔。編劇倪匡下筆如有神,故事未算獨步天下,但他輕輕幾筆就可以將矛盾的多方自如地聯(lián)繫起來,極具戲劇張力,值得佩服。
導演劉家良身兼動作設計,也將本片的視覺效果推上功夫片的極致。篇首他用了極為繁複又華麗的場景佈局和設計來展現(xiàn)舞獅採青的過程,行雲(yún)流水,如好萊塢歌舞片般的奢華。女主角惠英紅的俏麗身手,搭著劉家輝的俊朗和外江客教頭的老到,也讓影片之中的人物和動作各個分明。尤其影片最後的窄巷對戰(zhàn),已成為同類場面的教科書典範。在不到四尺的窄巷裡,劉家良讓兩位主角赤手空拳對打,聽起來平平無奇,劉家良就是可以設計得奇峰迭起。狹小的空間裡,可以紮馬,可以起腳,可以纏鬥,絕非言語可以形容。你看似花俏,實際在遍布的特技裡,招招都有實戰(zhàn)性,這也是劉家良的動作設計一大亮點。
之所以說劉傳統(tǒng),也正是因為他設計的這些一身正氣,你來我往的招式拆解成為功夫片的最後風景。之前的李小龍將功夫概念吃透,以打倒對手的實效為目的,招招奪命,展現(xiàn)的是凌厲,而袁和平與成龍的打鬥則充滿戲劇性和觀賞性,難度不低,但不可以以功夫論之。唯有劉家良將華南技擊小說的精髓極大程度地展現(xiàn)了出來,功架十足,揮灑漂亮。而八十年代迅速興起的槍戰(zhàn)片警匪片讓功夫片迅速沉寂下去,之後雖然借武俠片的殼重生,但也只能做另一種分身,不是本尊。有人將《武館》認作功夫片保育的活化石史性一頁,並不誇張。在功夫片不再的年代,重新看回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的確讓人有賞心悅目之感。何時功夫片能在動作片和武俠片的夾縫中再臨,恐怕也難以回答了。
3 ) 經(jīng)典永留存
為什么在老外眼中只記得中國的功夫片?因為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就可以拍攝出名垂青史的功夫片。電影的魅力讓劉家輝、惠英紅、王龍威等一眾功夫明星的輝煌影像永遠留在了80年代。
作為邵氏電影的經(jīng)典,劇情的瑕疵絲毫不影響武打場面的精彩。硬橋硬馬,一招一式,拳拳到肉的武打風格鑄就了那個時代的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
4 ) 有武有德 教頭做得
會獅不能嗅獅子屁股,不能眨眼,不能起單腳。扎腰帶左文右武,前面是教頭,后面是賣魚佬。劉師傅借三家武館和北方精武門武師之間的恩怨展示了武林民俗,文戲寓教于樂,噱頭都很簡單,甚至有頭無尾(例如那位來訪的本地武師),勝在有趣。
1:18分在戲臺上開打,沒心沒肺的戲子滿臺走,爆笑。劉師傅導技已臻成熟,前后景轉換和用動作轉移視線的手段活力十足,十分有效。
最后的巷戰(zhàn)硬橋硬馬,盡顯南派魅力,唯一可惜的就是還是十形拳那一套,北方拳腳沒能很好展示。王龍威在片中的角色大概是他最正派的了。麥德羅年輕時候還蠻俊。
5 ) 經(jīng)典功夫片,值得一看
經(jīng)典功夫片,值得一看
劇情緊湊,不乏插科打諢的幽默。
那個時代的功夫電影,淳樸直率,沒那么多虛情假意的鋪墊,嬌揉造作的威亞,稀里糊涂的神功,蔫了吧唧的馬步。要的就是硬橋硬馬,真材實料,功架純正,干凈利落,打得過癮!
6 ) 考古武俠片,這樣的黃飛鴻更有范
徐克的黃飛鴻系列,讓我們對于一代宗師黃飛鴻有了一定的認識,當然,這某種程度上也源于李連杰對于黃飛鴻刻板印象般的表演。我們對于黃飛鴻的印象大都源于此。而黃飛鴻的扮演者并不僅僅局限于李連杰以及后來的趙文卓。早在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黃飛鴻就作為一個題材試水過,不過那個時候的黃飛鴻是劉家輝。在劉家良版本的黃飛鴻中,并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故事,更多的是帶著觀眾了解武術的真正內涵以及一個武者的修養(yǎng)。《武館》講述的是黃飛鴻少年時期的所作所為,當然,這個詞不是正面詞匯,但是卻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少年黃飛鴻的深厚的底蘊,這個底蘊之下,是他日飛黃騰達的佐證,不過這個飛黃騰達指的是武術事業(yè)。民國年間,舞獅盛行南方,南方的武館是舞獅的主要有生力量,鄭天壽所在的武館在承接了商演之后,本來進行的非常順利,然而卻被半路冒出來的陸正甫百般羞辱,鄭天壽氣不過,而老朋友黃麒英帶著兒子黃飛鴻出面調停,但并沒有順利的調解二人,反倒是給自己惹了麻煩。陸正甫覺得黃麒英幫鄭天壽出頭,于是,他將心中的怨氣全部記在了黃麒英的頭上,兩家的恩怨由此結下了。陸正甫從北方請來了精武門退隱高手單雄,想要讓單雄殺殺黃麒英的威風,結果單雄卻意外的跟黃飛鴻成為了惺惺相惜的好友,與此同時,通過跟黃飛鴻的交手,單雄也單方面見證了一代宗師的崛起。《武館》的故事并不復雜,但是有幾點卻可以收獲觀眾們的贊譽,對于武術的詮釋,對于動作武打場面的設計,對于故事主線以及分線的涇渭分明,以及對于主角與配角的設定。這些方面之下,一部優(yōu)秀的武俠片躍然于紙上。在很多當代武俠片的設定中,武術的意義被俠義化了,武術是可以用來懲強扶弱的,甚至于是為國為民的。當然,這沒錯,但當所有的武俠片都試圖以這個精神內核作為自己的基點的時候,就會讓觀眾們覺得很空洞,這并不是武術的終極目的,武術或許還有別的解釋。因此,本片中的解釋就難得可貴了。《武館》中武術的解釋很明顯,舞獅是其中一種,舞獅屬于商業(yè)表演,自然是代表著一種宣誓,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收入,《武館》不諱言自己的目的是為了盈利,因此,對于舞獅王者的爭奪才是正常的追名。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鄭天壽所在的武館搶了陸正甫的生意之后,兩家便開始交惡。這是赤裸裸的利益糾葛,同時也強調了武術的基礎作用,有時候是需要吃飯的。而本片中的動作場面設計堪稱經(jīng)典,大家一定不會忘記巷戰(zhàn)中的精彩打斗場面,后來的很多武俠影視作品中都會借用這樣的巷戰(zhàn)來體現(xiàn)一對一打斗的精彩程度,最為被大家津津樂道的當屬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當然,后來的徐浩峰的《師父》中巷戰(zhàn)也是作為重頭戲出現(xiàn)的??梢?,這種設定的可沿用性以及本身的經(jīng)典程度。而本片中的任何的打斗都講求的是一招一式的對打,這跟我們現(xiàn)在的武俠片中動輒飛天遁地不一樣,可能是大家看慣了某一種類型之后,重新看別的類型就感覺很新鮮,武俠片從來沒有固定形式,如果僅僅是一種類型大行其道,那么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再次,故事的主線是什么,分線是什么,本片看似分的很清楚,實際上是循序漸進的。在一開始,本片就為我們刻畫了少年黃飛鴻的爭強好勝,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雖然爭強好勝的他卻也能抵擋住誘惑,按照自己本身設定的目標前進,王隱林的成長路線就是一種對比,對比之下,黃飛鴻能夠成為一代宗師,可見還是有道理的。再者就是在這種故事線的設定之下的人物設定,雖然配角們諸如王隱林以及陸正甫父子那樣的人物都是臉譜化極其嚴重的工具人,但是對于主角來說,本片所彰顯的某種俠義的精神卻能在主角的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甚至于在反派的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反派單雄并不是單純的反派,而是一個正常的對標者,單雄的出現(xiàn)是為了告誡黃飛鴻一山還比一山高,而陸正甫父子請來單雄的目的并沒有達到。作為一個反派,徹底的將反派的故事線完全的拋棄這是很多武俠片沒能做到的,但是本片卻做得很好。而這也跟本片的主旨,尊師的修養(yǎng)有關。以上,《武館》看似古老,實際上卻是一種不同的體驗,且體驗的不錯,總的來說一句話,宗師該有宗師的風范。
硬橋硬馬的南派功夫片。功夫片里的佳作,劇情就不必提了,忽略吧。谷峰跟王龍威居然出演正面角色……
開頭十分鐘,商鋪采青會獅;結尾十分鐘,窮巷講手會武。精華盡在此兩段已矣。剩余的武戲也還能看,但文戲部分就能過則過罷,年紀大了,實在受不得這種無腦人設和生硬劇情,時時皺眉瞪眼講話的表演方式也讓人看得尷尬不適。星星全部給劉家班、給民俗、給國術、給功夫。
1.真的是二話不說就打。。2.劉家班對武學的執(zhí)著與嚴謹真感人
重溫劉家良的經(jīng)典,舊時舞獅傳統(tǒng),武館過招禮儀,幾句話之后就開打,從頭打到尾,結尾劉家輝和王龍威的巷戰(zhàn)堪稱經(jīng)典,緬懷一代宗師劉家良
不錯,難得龍哥演一回剛正不阿的北派武師。一些舊式的舞獅、武師規(guī)矩也有普及,譬如腰帶的結扎在哪里顯示不同身份。
結尾的巷戰(zhàn)拍的非常具有觀賞性。片中出現(xiàn)了一些舞獅的風俗規(guī)則,如不能聞對方獅子的屁股、兩獅對面不能眨眼,是為不尊重挑釁。還有武師系腰帶的規(guī)矩,紐襻在左為文,右為武,中間是教頭。片中的主要情節(jié)就是武館間好勇斗狠,出現(xiàn)了北方武師來南方踢館的南北矛盾,結尾展現(xiàn)了洪家鐵線拳。
直接看最后的巷戰(zhàn)就可以了,前面其實挺無聊的。
繼前一年少林搭棚之后,劉家輝/王龍威組合再次奉獻經(jīng)典的窄巷對決!只是,終局高潮來臨之前的這個故事,要明顯遜色于前作。無論舞獅風波,還是踢館尋仇,都屬于太過套路化的港產(chǎn)功夫情節(jié)通式,傳奇感與新鮮度均不及禿頭赤膊劉家輝在廟墻竹架上的無意識偷師。
6.5;練武強身,科教興國
開場劉師父講規(guī)矩和結尾巷戰(zhàn)功夫(我為啥關注點在墻上小廣告“婦女圣藥”)解說既像失傳的科教片又可當做現(xiàn)在的短視頻。聞獅子屁股當對方母獅子是侮辱,誰還不是個性客體了!王龍威也是很像好人的,陸家父子沒個教訓,劇情隨便。麥德羅練功了炫耀和真·白嫖,惠英紅的打女格外沖動,她去踢館京柱沒說臺詞,但過招時候的表情就是當你是?;?,不過是一種挑逗,恰如楊康對穆念慈(紅演過),學武不是為了“比武”,為的是“招親”
劉家良也是嶺南舞獅文化推廣者了。
故事講的是舊時人情世故,江湖武師,不是打打殺殺,更多的是為人處世立德立品,因之造就武館場斗,戲里戲外津津有味。李連杰版的黃飛鴻在屏幕上打的是北方拳,利用了很多借位剪輯技巧,更有觀賞性,這無疑是種精致的修飾(葉問4部更甚)。劉家良這一批是原生洪拳體系真?zhèn)?,這里南拳展示硬橋硬馬大開大合,北方拳也是剛烈威猛,尤其片尾巷子對打這一段,由寬巷入窄巷,六尺之內,長橋大馬,大開大合,四尺之內,沉肘落膊,左右騰挪,二尺之內,二字鉗羊馬,鐵板如橋,貼身近打,招式一來一回隨機應變,由長及短,以形變形,有板有眼,行云流水,酣暢淋漓,真是絕了。現(xiàn)在這種功夫片子真絕版了,一是找不到這種演員,二是錢來的太慢,沒人會這么賣力演了,你且看舊時演員那一身腱子肉。小時候覺得這東西花拳繡腿,現(xiàn)在怎么會這么喜歡?8.1
開頭普及南派舞獅的習俗規(guī)則,后面就是各種理由打打打了,無非就是誤會、滋事、尋仇、報復、踢館。王龍威飾演了個精武門正義之士,卻被反派利用(反派父子倆最后也沒下文了),最后與劉家輝的寬窄巷之戰(zhàn)堪稱賞心悅目,劉家良的動作戲就是視覺享受。
那個年頭的武術真的是武術,有招有式,打的很漂亮。不像現(xiàn)在,十個人都能打,一揮手,一片特技出去了。。。
除了BOSS有點人物形象之外,其他角色就只會喊打喊殺,然后就沒有其他臺詞。劇情呢,就是:打!打!打!…………………………………………………………
硬橋硬馬的功夫片,充分體現(xiàn)了劉家班作為黃飛鴻正宗傳人的實力。結局劉家輝和王龍威的巷戰(zhàn)絕對是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了
會獅不能嗅獅子屁股,不能眨眼,不能起單腳。扎腰帶左文右武,前面是教頭,后面是賣魚佬。三家武館和北方武林之間的恩怨展示了民俗。1:18分在戲臺上開打,沒心沒肺的戲子滿臺走,爆笑。劉師傅導技已臻成熟,前后景轉換和用動作轉移視線的手段活力十足,十分有效。最后的巷戰(zhàn)硬橋硬馬,盡顯南派魅力
硬橋硬馬的南派功夫在電影里如行云流水,干脆利落,不假不浮,觀賞性極佳,尤其是最后一場小巷比武,技巧與力量并舉,看得人一陣熱血,尤為精彩。電影的配樂也非常得體,整部影片就像馬步一樣穩(wěn)扎穩(wěn)打,堪稱完美展現(xiàn)硬派功夫的經(jīng)典武打片。謹介紹此片,以緬懷今早逝世的劉家良先生。
所以說,邵氏出品 必屬佳片!太精彩了,編劇又是又是倪匡??!。。。劉家輝打十分精彩,一招一式都很精煉,視覺效果一流,現(xiàn)在這亂七八糟的功夫片只會玩剪輯和特技了,什么甄子丹吳京統(tǒng)統(tǒng)都是浮云 雖然他們打的也很炫。。。
動作戲分成為了真正的核心輸出,從開頭一路到結尾,劇情高潮迭起,武館斗爭因“誤會”緣起,又因“誤會”結束。從來不曾正真面對“誤會”,只回避。這大概就是江湖中你知我知卻閉口不提的傳統(tǒng)規(guī)矩吧。最后劉家輝和王龍威老師的華彩功夫戲份真是厲害。作為打女的惠英紅老師也增添了不同于男性的氣息,有調節(ji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