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中國中部沿江小縣淮川的一起兇殺案,模擬畫像師章欣奉命前往畫出嫌疑人。卻意外畫出了一個已經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來縣文工團的一個舞蹈演員嚴華。當全部人都覺得章欣畫錯時,案子卻又詭譎的和80年代的一起連環(huán)謀殺案關聯(lián)在了一起。章欣為了證明自己,一步步走向這迷霧之中......
其實對我來說,本片題材不錯,氛圍營造還行,兩段敘事也穿插有序,屬于看得過的片。
但看完之后總感覺憋著一股勁,沒個釋放點。
想來,除了人物塑造并不抓心討喜之外,大概就是邏輯問題稍多了些。
評論中有些朋友說這是文藝片,不必太計較BUG。但我覺得,對于一個故事來說,懸疑也好,文藝也好,即便是無厘頭,在劇情上也要以“合理”為第一原則,否則其他全部免談。
提幾個我眼中的問題吧。
1,日記本
作為案件偵破的重要線索,以及推進劇情的重要工具,我實在不理解這個日記本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案發(fā)現(xiàn)場。如果兇手是為了與昨天告別,那一把火燒掉日記本不是更符合傳統(tǒng)習慣嗎?而且也更安全。像這樣故意給警方留下重大線索,還不如直接去自首。
另外,日記里邊記錄的是嚴華和林音之間真摯的情感,讓如此珍貴圣潔的東西和一個BT殺人魔埋在一起,這幾個意思?
2,沈隊和章欣的關系
從一開始,沈隊就對這個文弱新面孔感到不爽,這很像《殺人回憶》的人物關系,大城市來的新技術派年輕警察,和小縣城的老炮,天生八字不和。
但在《殺人回憶》中,兩位刑警大概是同等的地位,彼此對立并不違和。而本片中,章欣只是個輔助畫師,即便沈隊心里不吊他,但真的沒必要每次見面都甩臉子,不吼就不會說話。畢竟人家是大城市來的同行,又是來幫你的,面子上的客氣都不要了?
而在后邊,沈隊對章欣的指責也是自相矛盾,有時會沖章欣嚷嚷一句“你很閑嗎?”,有時又指責他太過積極(越權辦案),也就是說,章欣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對的。
之后,在章欣幫助下,沈隊查清了陳默是BT殺人犯的事,了解了當年一樁懸案,按說兩人的關系應該緩和了,但卻依舊針鋒相對。
這種對立關系的刻意放大,我覺得有些生硬。
3,目擊者老石
章欣跟目擊者談話時,客客氣氣的叫了一聲“老先生”,然后老先生橫了吧唧的回了一句:“什么老先生,叫我老石?!?/p>
我擦,這是跟警察說話的語氣?我以為來了一個有個性的硬角色,馬上要有一場激烈的對抗了。結果老石馬上變臉,規(guī)規(guī)矩矩描述情況,一邊介紹還一邊哆嗦,嚇死寶寶了……
……??!那開始你橫那一下是啥意思?
然后,老石又介紹了一個重要線索,他當時看到的是個“女鬼”。
而之前,老石說他已經多次和警方介紹過兇手的大概情況,然而,警方竟一直不知道兇手可能是女的(至少警情大會上沒提過,章欣作為參案人員也不知道)?那之前警方問那么多遍,都問什么了?
4,準到離譜的畫像
這個問題可已經被廣泛討論了。技術方面我不懂,但我是真不明白,章欣是如何通過老石“沒看清面貌”的描述,就把已經毀容的兇手給復原的,而且還是她十七年前的樣子。
神奇。
5,嚴華申請入隊
嚴華竟然在隊長訓練隊員的時候,闖進來提申請,這時間點卡得令人摸不著頭腦。咱就不能等領導下了班,不忙且沒人的時候再去說么?尤其是這種“要進一個必須出一個”的敏感申請,真的要當著其他所有隊員的面說出來嗎?
相比之下,第二次找主任提申請的場景就合理得多。但這次被主任乘機那啥,我覺得有些無趣。為藝術獻身有點……太俗套了。而且失身事件對于劇情推動并不起決定作用,林音本來就不能跳了,另外這件事對于嚴華思想的變化也沒有起到太大作用,有種為了暗黑而暗黑的感覺。
6,發(fā)現(xiàn)尸體
警方估計死亡兩三周,實際死者已經死亡一個月,但我想,即便是一個月的時間,也不至于分辨不出容貌吧?芭蕾隊的隊長和隊員可就在旁邊看著呢。
7,時間錯誤
王寶介紹案情時說,嚴華于1980年11月7日失蹤(實際是死亡),但根據老李的查案記錄和墓碑上的日期來看,嚴華是死于1981年的。這是個硬傷。
8,報紙細節(jié)
如果確定嚴華死于1981年,再根據章欣找梅莉時說的這句“十七年前”可以推斷,當前是1998年。
而前邊章欣準備回上海時,有一個鏡頭細節(jié),他在碼頭看報紙。
在殺人案的上邊,是葉利欽訪華的新聞。葉利欽當總統(tǒng)時一共四次訪華,分別是1992, 1996, 1997, 1999,單單是1998年,他宅在家里沒過來。
這張報紙,做的不嚴謹。
9,拜訪老李
章欣拜訪刑警老李,當時,老李在吃飯,章欣坐在他的對面,頓了頓之后,他開口說道:“老李同志,有個案子想請你協(xié)助一下?!?/p>
這個???章欣進門之前就沒說過來意么?老李不問清楚就讓他進來看自己吃飯?
10,沈隊推斷林音已死
沈隊從廣州找到的資料顯示,五年前廣州一場大火,燒毀了林音(其實是嚴華)住的酒店,造成6人死亡,141人受傷。于是,沈隊認為,林音很可能死于那場大火。
但如果查閱當年的案底,應該很容易核實死亡名單,至少酒店也會有人員記錄。而且沈隊自己也說,林音是“很可能”死于那場大火,后邊還專門對章欣補了一句:你要找的人,或許早就死了。
林音這么重要的線索,卻用“可能”和“或許”來草草對待,實屬費解。
11,腳后跟認人
無論后來章欣如何解釋,反正他通過腳后跟就鎖定嫌犯,然后開槍射擊,這點我是不能信服的。
12,季節(jié)問題
淮川應該是虛構在湖北的某個縣城。
根據王寶介紹,林音(其實是嚴華)是去年6月份回的淮川,而根據嚴華自己的口述,她是回淮川半年后來到了照相館,也就是12月。那天下著大雨。
但湖北的12月,會下暴雨嗎?至少我在湖北的那幾年,冬天是沒見過的。
13,一雙繡花鞋
巧合,是在以邏輯為主的懸疑推理片當中,應竭力去避免的。
而此時,嚴華之所以發(fā)現(xiàn)陳默就是當年的殺人兇手,恰恰是因為碰巧那天陳默在鼓搗那雙繡花鞋。
一個離開了十多年的人,回來后偶然來到照相館,又偶然看到老板拿著當年的那雙鞋,這得多大的緣分呀。
倒不是說故事中不能有巧合,但在重要的節(jié)點上,靠一個巧合來推動進展,這是很拉分的。
另外,她僅僅因為這雙鞋就斷定陳默是兇手,其武斷程度不亞于沈隊認為林音已經被火燒死。
14,陳默智商堪憂
根據嚴華供述,她計劃了好幾個月,然后約陳默到蘆葦蕩。
陳默來了以后說:我來了,你是誰呀?
他居然連約他的人是誰都不知道,那自然更不知道要去干嘛。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去了?而且是去他的作案現(xiàn)場!
再者,前邊嚴華在照相館看到繡花鞋之后,反應那么大,陳默竟然一點警覺都沒有!作為一個連環(huán)殺手,顯然他很不合格。
15,尷尬的禮物
前芭蕾隊員梅莉曾讓章欣幫她畫一張像,然后章欣畫了,臨走前送給了她,但是梅莉說:你留著吧,做個紀念。
我擦!我給你畫的,專門送過來,然后你讓我自己留著,還做個紀念?
無語,又發(fā)生了一個重大轉折。
林音因腳傷而不能再跳舞這件事,舞蹈隊早就知道的,但這個消息居然是在抓到兇手之后,才由梅莉傳到警方這里。那之前警方的都調查什么了?再假如,章欣走之前不來找梅莉,那影片就提前結束了?
這樣看來,倒是可以理解為什么梅莉不要那張畫了,因為畫本身不重要,趁機向觀眾透露重大訊息才是目的。
16,嚴華埋尸
嚴華發(fā)現(xiàn)林音的尸體后,沒有選擇報警而是埋尸,然后化身林音,這肯定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也是被廣泛討論過的,其心理動機我就不多說了。
我只從事件邏輯來說,林音從走出化妝間到后門,再跟隨陳默去蘆葦蕩,然后在那里被殺,這需要多少時間?
嚴華怎么來到蘆葦蕩的?又怎么發(fā)現(xiàn)林音尸體的?
發(fā)現(xiàn)之后,她難過了好一陣子,又花掉了很多時間。
然后她要徒手挖一個大坑,這又要多少時間?
她還要給兩人換衣服,要知道,給死人換衣服,又是個花時間的活。
然后還要一點一點把尸體埋好,又是時間。
所以,嚴華能準時回到劇院登臺,我認為這是個奇跡。
17,不透明的透明面紗
最后在舞臺上,嚴華僅僅因為蒙上一塊透明面紗,就騙過了所有隊員和隊長。
要知道,這些都是朝夕相處的人,一丁點異常和變化都會引起注意,但他們就這樣盯著看,竟沒能發(fā)現(xiàn)這是個贗品?!
以上只是個人觀點,有不當之處歡迎指正。
另外,雖然說了故事中的一些問題,但不影響本文開篇的評價,這片子還看得過。希望國產懸疑片越做越精,瑕疵越來越少。
小成本的制作,沒有自帶流量的演員,沒有震撼的三維特技,沒有崇高的英雄主義,也可以帶來非常不錯的藝術和觀感,這句話是說給別的某些看了也不想評論的電影聽的。
影片的服化道普通又簡單,通過光線、構圖與后期,細致入微的再現(xiàn)了那個似乎已經很遙遠的八九十年代的真實質感。
即使有一些劇情細思也許不合理,但也不影響影片的真實與唯美。
我曾有那么十幾分鐘在質疑,誰的人生被替換了,而親戚朋友都沒有一個知曉的?
嚴華已“死”,或許親友就斷了念想。
而“林音”卻是“活著”的,不應該像一陣煙就消失了,她的同學、玩伴、父母、姐妹、師長、朋友,以及警察,難道沒有一個人發(fā)現(xiàn)她被別人替換了?
看著看著,就釋然了。
電影故事能觸動你內心的,有時候就是那么極致到偏執(zhí)的東西。
變態(tài)連環(huán)殺手,因為被母親和女友拋棄,就殺了那么多無辜的人。
那為什么就不能有一個熱愛舞蹈的年輕女孩,付出一切去爭取實現(xiàn)夢想,在唯一一個對自己好的朋友被害的時候,勇敢的踏上舞臺,埋葬自己,繼續(xù)別人的人生呢?
觀眾,看的雖然是劇中人的悲傷故事,其實哪一個故事,不是來源于真實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生呢。
就像我,年少時喜歡畫畫,但并沒有真正的去熱愛畫畫,奔波中的空閑時間,多半用在看漫畫、看電影、看小說,或者吃好吃的。
現(xiàn)在喜歡寫字,可是大綱還沒寫完,就停筆好久了。
不夠拼盡全力的喜愛,談不上熱愛,也不配有夢想,多么的悲哀。
那么拼盡全力去熱愛,就不會悲哀了嗎?
影片中的刑偵隊長,在與畫像師臨別時,說出了幾句肺腑之言。
他年輕時逞能,拼命做英雄,守護一方平安,多年后回頭看,卻似乎什么都沒有做。
他說,拼命換來的,風一吹就沒了。
可是,無論多么悲哀的結局,我想總有一天回頭看,拼過命的人生,一定更值得。
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影片只有6.6分,不應該這么低,特此5星。
她來自警察世家,特意邀請了家中的刑警長輩們一同觀影,從專業(yè)的刑偵角度評價了《遠山淡影》。
在我看完《遠山淡影》之后,那種隱藏在唯美氣息背后的隱喻與哲學反思讓我無法平靜,我將這部片子安利給了很多朋友,尤其是年長的、有過深刻閱歷的朋友們,不出意外的得到了諸多共鳴。讓我驚喜的是,昨天收到了一位刑警朋友的回復,她來自警察世家,還特意邀請了家中的刑警長輩們一同觀影,從專業(yè)的刑偵角度做了評價,給了一份別具一格的“影評”——
我家里有四個警察,其中大伯是老刑偵,并與模擬畫像師合作過許多次,中秋時一起看了這部劇??赐甏蠹叶颊f,這劇拍得亂七八糟,沒看懂。但是大伯說片子里的辦案倒是挺真實的。
章欣畫出嚴華不是BUG
聽大伯說,模擬畫像基本都是通過目擊者的描述還原出嫌疑人,所以畫像師需要特別有想象力,畢竟不是自己親眼看見嫌疑人。第二,模擬畫像是畫骨而不是畫皮??赡軐W過畫畫的人都知道,人的三庭五眼都是有比例的,長什么額頭就有什么眼,有什么鼻子就有什么嘴。所以,章欣聽老頭描述完(老頭并沒有看清楚嚴華,可能只看到個面部輪廓,否則模擬畫像師是不會反復去畫一個嫌疑人的,還畫了一整墻。因為畫的越多,就越主觀,就會越不準確),能畫出嚴華并不是神話夸張,而這就是畫像師的基操。并且目前模擬畫像師數量很少,全國就好像就百來個人,希望看完這部劇的觀眾不要對這個職業(yè)有什么誤解。
林音死后為什么會被認為嚴華,這個也不是BUG
看劇里這個片段警察是青色警服,應該是80年代初,或者更早。這個時候沒有DNA技術,DNA用到刑偵是90年代之后,全國普及更是2000年后的事了。所以當時甄別受害者身份,如果沒有其他線索的話,就是靠“認領”了。
另外,好像記得劇中警察說過尸體過了幾周被野狗叼了出來。其實尸體白骨化的過程遠比大眾想象的快得多。
而在河邊這種潮濕的環(huán)境下,尸體潰爛腐敗得會更快。可能48小時內就會達到巨人觀(尸體膨脹,氣腫,開始腐?。┝恕K詰{外表不可能能認出受害者身份,只能靠衣物信息。
劇中靠文工團的人辨別死者身份,這個是合情合理的,不是BUG。
在公共場合下開槍,對警察來說,是嚴重違規(guī)的。
警械使用的管理非常嚴格,現(xiàn)實中基本不太可能會發(fā)生把自己配槍給其他人追捕逃犯的情節(jié)。而章欣用沈隊的配槍擊倒逃犯后回來只是寫檢討,這個處罰太輕了。
其實,沈隊幫章欣解釋特別重要“如果不開槍,攜槍逃逸”,如果不是這個原因,追責起來章欣可就慘了。
這部劇拍得其實很有意思,畫面攝像很好,女演員也特別好看。但其實我沒太看懂(只看懂了嚴華為林音報仇,殺了照相師),于是上來豆瓣看看影評解釋,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不太了解警察辦案,于是寫點東西留下來。
以上評價來自我的刑警朋友,在此向她和她的家人們致敬,也向所有人民警察致敬。這份來自專業(yè)刑偵視角下的評論,讓我再次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電影 讓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也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我們人人都是林音,想把當下的美好延續(xù)下去;可誰又不是嚴華?雖然當下尚未擁有美好,但依然堅持向著美好努力奔去。
偶然刷到這部片子,本來是快進過完的。覺得畫面很美,有文藝片的氣息,也拍出了八十年代縣城的破敗感,男女主都挺漂亮。
看過來目前的一些影評和人物關系解讀,最大的bug在于嚴華當晚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林音死亡的現(xiàn)場,以及她為什么要更換身份遠走他鄉(xiāng)而不是報警、留在文工團當首席。
如果從嚴華的角度去考慮,她對林音是無限崇拜的,甚至精神錯亂到想變成她,繼續(xù)走她的人生路。
那個時候沒有DNA刑偵技術,破題的題眼在那雙鞋。
畫面閃回的時候,照相師手里拿的是嚴華的鞋,嚴華認出來是自己鞋了,她當時換走了林音身上的衣服和鞋子,回去參加表演。我認為是嚴華精神錯亂之后,殺了林音并把自己當成了林音,借機離開文工團和主任的魔爪,過起了林音的生活。此后發(fā)現(xiàn)照相師當晚也去過現(xiàn)場并拿走了自己的鞋,因而有了殺他的動機,連環(huán)殺人案的邏輯形成閉環(huán)。
沒想到,以網大身份上線的《遠山淡影》竟然是印象里近幾年中國內地表達最為細膩,層次最為豐富的國產懸疑劇情片。
這是一部關于時代的電影。由一起謀殺案牽扯出另一起多年前的連環(huán)殺人案,辦案過程中,公安民警與涉案人員一起描繪遠去的真相,打通了塵封已久的記憶,抽絲剝繭地揭開了時代的面紗。
縱觀全片,影片并沒有粗制濫造的跡象,無論影像質感、服化道年代感,還是電影完成度都在及格線以上。稍緩的故事節(jié)奏和文藝片風格也表明導演并沒有向商業(yè)和觀眾妥協(xié)的傾向。這足以看出制作團隊對作品本身的熱愛和自信。當然不少的邏輯問題和過多的巧合設定等明顯的劇情短板也被不少觀眾所詬病。
《遠山淡影》是取得公映許可證(龍標)的,一定是按實實在在的院線片立項籌備的。但選擇自降身份“保本”上線流媒體,正說明了在后疫情時代的大背景下,整個電影行業(yè)急速衰落的窘境。龍標已不再是院線身份的“尊貴”標識,電影人放棄某種堅持向“錢”低頭,被迫給自己的作品打上網大的標簽是困境、是無奈、更是現(xiàn)實。正如本片深陷迷案的角色們一樣,當今所有的電影人都陷入了時代的迷霧之中,光影被“癘氣”阻擋,看不清遠處的山。
一、90年代
中國中部沿江小縣淮川發(fā)生了一起槍殺案,被害人為當地照相館老板,男主章欣作為一名模擬畫像師支援案件,卻不受當地刑警隊長沈張待見。
章欣通過與目擊者溝通,畫出嫌疑人的畫像,卻牽出了原縣文工團女舞蹈演員嚴華,而嚴華早已死于十幾年前淮川縣發(fā)生的另一起連壞謀殺案,并且此案至今尚未偵破。警方將兩起謀殺案并案偵查。
此時執(zhí)著的章欣已深陷案件迷霧之中不能自拔,他走訪案件辦理人、排查資料和周邊人員,逐漸把間隔十余年的兩起案件背后的人與故事勾連起來。
二、80年代
嚴華是縣文工團庫管員,一直有著做芭蕾舞演員的夢想,朋友鼓勵她報名舞蹈團,可惜名額已“滿”。為了夢想,嚴華只能犧牲身體委身主任,以求名額。
舞蹈團首席演員林音從嚴華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經常私下教授嚴華舞蹈。林音自知年齡和腿傷已經不能再支撐舞蹈生涯,于是準備在謝幕演出后,離開淮川南下廣州,將首席讓給嚴華。
可演出結束當晚,林音提前離開,嚴華在找林音回來謝幕的路上被連環(huán)殺手殘忍殺害,而林音也就此再無音信。
三、70年代
被槍殺的照相店老板獨居多年,當年有一個已到談婚論嫁的知青女朋友。但上山下鄉(xiāng)結束時,女知青“拋棄”了他,義無反顧地離開淮川進城返鄉(xiāng)。
照相店老板感情上受到了挫傷,精神上也受了刺激,對想要離開淮川的青年女性產生了恨意,于是十幾年間犯下了多起連環(huán)兇殺案。
四、90年代
嚴華已死但她的日記卻以另一個視角延續(xù)著,這很蹊蹺。章欣查到南下的林音并不是去廣東舞蹈團繼續(xù)跳舞,而是淪落到酒店當服務員,在酒店火災后她又一次不知去向。
章欣也從另外的舞蹈演員口中得知,所謂嚴華日記里的內容并不真實的或者說并非發(fā)生在嚴華身上的,比如她并沒有當上首席演員等。起初的查案思路被日記誤導,章欣重新思考案件。
而警方查到,有重大嫌疑的林音近期已經回到淮川,并在嚴華墓前抓到了她,此時的林音因火災毀容已面目全非。
在提審過程中,章欣根據毀容的林音,又一次復原疑犯畫像時,卻發(fā)現(xiàn)畫像再一次指向了死去的嚴華,最終真相大白。
五、80年代
照相店老板無意中得知林音即將離開淮川,因精神刺激起了殺心,準備在謝幕演出后將其殺害。
嚴華被團長派去找林音,卻發(fā)現(xiàn)林音已經被殺害。她懷著復雜的心情與林音互換身份,林音代嚴華死去,嚴華“重生”代林音南下圓她們共同的芭蕾夢,可嚴華哪里知道廣州并沒有歌舞團在等她。
六、90年代
重回淮川的“林音”意外在照相館發(fā)現(xiàn)“嚴華”當年被害的證據,于是策劃買槍殺人為“自己”復仇。
嚴華槍殺照相館老板后,章欣被上級以模擬畫像師的身份派來淮川協(xié)助破案……
《遠山淡影》的時間線在三個時代迂回穿梭,這也是電影視聽語言最為精彩的地方。從上山下鄉(xiāng)、粉碎四人幫再到改革開放,遠處的迷案與近處的兇殺相映成一臺悲舞,揭開了人們內心深藏的“欲望”。
電影里的人物被一個個立體地勾勒出來,被女知青“拋棄”的照相館老板,熱愛舞蹈的嚴華和林音,身患重病依然敬業(yè)查案的隊長沈張,心思精細縝密的模擬畫師章欣,為給孩子治病失足下海的前舞蹈演員,手拿名額潛規(guī)則女團員的主任……他們有的為了熱愛,有的緊握權力,有的執(zhí)著感情,有的嚴守職業(yè)操守,用自己的能力對抗著命運,卻不知道命運早已毀于時代之中。
幾十年間,人們逐漸從狂熱的時代意識中清醒復蘇,當局者留下了時代的陰影與心魔,回憶者剝去時間消逝的偽裝,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看見的時代畫像竟是滿屏悲傷。
這片曾經熱愛,因時代改變而破敗的土地,是離開還是留下?誰也給不了誰一個準確的答案。
我是個畫畫的,所以看完這部片子特別有感觸。刷了兩遍后,依然被打動,不得不留下些文字。
這部電影,其實懸疑破案的地方都比較簡單,第一遍看到一半時就能猜到兇手了,這對推理愛好者來說沒有什么挑戰(zhàn)。但是,我看完第二遍后,我覺得導演編劇的重心根本不在這方面,而是想去展現(xiàn)在理想與現(xiàn)實落差下人生的無奈,該何去何從。所以如果把它當成懸疑片來推理可能會很失望,但是如果把它當成一部文藝片來看,它的能量密度是極其大的。
先兵后禮,先說不足。
故事分兩線,一條是90年代章欣與沈張破案過程,另一條是80年代嚴華和林音在文工團的破碎記憶。
90年代,章欣最大的壓力是來自“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 “畫了個死人”。而另一個主角沈隊長的“沒時間了”被章欣與徒弟認為他想的是升職,實際上是因為胰腺癌末期,他覺得沒有時間破案了。所以,90年代的矛盾是建立在“誤會”上的。章欣關心的是自身價值,沈隊關心的是破案,這兩人都沒有對80年代那兩位女性有過同情或者悲憫。這造成了兩條故事線無法交匯形成更大的力量,十分可惜。
而80年代,林音為嚴華放棄團里位置,嚴華在林音死后成為她放棄自我。這個情感容易理解,但是缺乏事件的鋪墊,導致整體比較抽象,浮在空中,需要腦補很多她們的生活場景才能完成共情。這是本片,我認為最可惜的地方。
我看了下其他的評論,有兩個問題被提及的最多,一個是章欣根據老石畫出嚴華。但是老石看到的應該是毀容后的嚴華,那章欣怎么畫出來的?一個是林音被陳默殺害后,為什么不報警?
第一個問題,我可以幫助回答。模擬畫像的工作應該類似于畫畫的默寫,只不過畫畫的人沒有見過實物,靠的是對人物面部的結構與比例的熟悉,先在心里組合出人物的印象再落于紙上。因為人的面部結構與比例是在一個范圍里的,只要捉住人物特征,實現(xiàn)并不難。而老石在晚上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看到的應該是嚴華的面部輪廓與比例,而沒看清嚴華的臉被燒傷(從影片后面嚴華燒傷的程度來看,還是特征輪廓分明),所以章欣能畫出來。這點還是符合邏輯的。
第二個問題就像有人殺人時警察為什么不及時出現(xiàn)一樣,現(xiàn)實邏輯不能代替戲劇邏輯,林音就是嚴華自卑人生中的美夢一場,她的死也是嚴華的夢碎。前面林音交代了這是她的最后一場演出,嚴華看著林音的尸體,想到的也應該是替她完成人生的謝幕而不是去報警,而嚴華在舞臺上與林音的幻影無聲對話后才最終決定要替她活下去吧?我是這么理解的。
接下來就要夸夸這部電影了。
首先是攝影??犰?,風格化的見多了。這部電影的攝影基本上沒有炫技,沒有搞那種為了奪目而刻意的方式,而是把格調意境都藏在平實的敘事交代上,這點特別難得可貴。無論是一開場暗示嚴華失去自我的埋尸;還是章欣在畫室的孤獨尋找;到舞臺上的嚴華看著林音起舞時,表達遙望而不可及的夢想……這些都那么的自然,又那么的讓人深入其景。
然后是音樂,第一遍時并沒發(fā)覺。但是看完第二遍,我發(fā)現(xiàn)我被感動共情的那幾個點,幾乎都是音樂促動的。例如嚴華林音最后一次在天臺對話,音樂寡淡無華,卻遼闊孤寂,沒有絲毫煽情卻讓人感受到白云蒼狗,世事無常的無奈。最厲害的是,最后一次舞臺上,林音剛死,氛圍應該是壓抑的,但是音樂從歡快圓舞曲開始,讓我覺得世間那么悲傷,實際上只有自己才知道。然后嚴華失誤,臺前幕后都在詫異時,音樂開始轉折,思念,悲傷的情感如溪水緩緩的流出,跟隨著林音的動作慢慢匯聚成河。河中暗流奔涌,卻表面卻波瀾不驚,使我更加能感受到嚴華的悲傷:她已經不在了,從此天人永隔,我無法再走近她一步??吹竭@里,不由為作曲的才情拍案叫絕。這部電影,如果沒有這樣的音樂,那高級的情感基本就出不來了。
其次是表演。男主章欣是一個柔軟的人,但是我感受到的卻是他的堅韌和真實。這一點不單只是建立在沈隊的咆哮下,依然的堅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在章欣開槍的那段戲中,開槍前的猶豫,開槍后的緊張失措,一直回到警局寫檢查時仍然魂不守舍,沒從開槍時回過神來。勇敢的人并不全是性格使然,而是在關鍵時刻所做出的選擇。章欣的表演很好的闡釋了這一點。他的表演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在畫室里對徒弟的對話,畫畫的價值是由時間來衡量的,但是作為畫畫的人的價值又是應該由什么來衡量呢?我自己畫了二十多年插畫,往往一個項目最后是作者獲得成就,出版商獲得利益,那我的價值在哪里?這時,我覺得我和章欣是同一個人了。林音,那悲傷與高雅的氣質,光是站在那,都令人心碎,讓人想去安慰。這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嘛。嚴華最多的詞都是在旁白中體現(xiàn)的,我在看其他文藝片時,像這種華而不實的旁白,基本上都是忽略掉的,而這位演員的話速聲音,蒼涼沙啞,看似不帶情緒又飽含經歷一切的荒蕪,使我一下子掉入那個時代洪流中。沈隊,這是一直要被人誤會的角色,一開始有多討厭他,最后就有多感動。一個大老粗,卻是無比細膩的人,這種反差效果最難的是“自然”這個度的拿捏,這位演員做到了,他那句“就此別過,來生再見”那么文的詞,從他嘴里說出來,那么的讓人信服。更令人佩服的是,照相館變態(tài)殺手,他戲份不多要不是死尸要不就是日常對話,真正的表演就一場戲。而正是這一場戲,能讓全片唯一的壞人立住了,還能交代出他殺人的目的與痛苦,讓人去想象他到底經歷了什么。戲份那么少的人物,都那么認真去雕琢,這部電影實在是誠意十足了。
看完兩遍,觀感是復雜的,我沒辦法組織出更好的語言去表述出來。但是我覺得好的電影正是這樣的,它不需要教我懂的了什么道理,而是讓我能隨著電影里的人過了一段不屬于我的人生。這就夠了。
這部電影,我很喜歡。謝謝。
我很喜歡這種慢吞吞的感覺,現(xiàn)在已經沒有什么人拍這種娓娓道來的片子了
很耐心地講了一個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夠,尤其是主角
服化道質感都在線,幾個空鏡很有感覺。探案中夾雜著一絲感性的思考,骨子里是個文藝片
懸疑劇情確實不足,但是色調和鏡頭挺美的!就有一類刑警吧總覺得自己刑偵才是科學,其他都不是科學。這時候活該你們刑警被一個叫夏洛克·福爾摩斯的人治的死死的,鎖住,毫無翻身機會。
又名《人工天眼》
攝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強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問題了,2小時的時長水份太多,剪掉20分鐘完全沒問題,無論當初目標是院線還是網絡,這個時長都是很難接受的。劇情方面,看了開頭,推理愛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個大概來了,但是bug實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當初的尸體被被刨出來沒人發(fā)現(xiàn)真身。老警察的錄音帶自己聽了也不上報,夜晚遇到強奸犯也沒有后續(xù),土槍來源避而不談了,這都是明顯的問題。新老警察配的經典組合卻沒有用好,缺少互動交集,老警察老發(fā)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沒影響他。兩個女性的交集缺少鋪墊,僅僅是一點點跳舞宣傳片蒙太奇就把關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夠。再加上調色的泛黃老調子和現(xiàn)實沒有區(qū)分開,表演上女孩見到主任就上去動手動腳等等問題??傊畡?chuàng)作者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
中國電影人對《殺人回憶》的執(zhí)念這是有多深,前赴后繼地模仿和致敬……這一部其實還好,質感完全不像一部網大,尤其是攝影,非常出色。
比大多數電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數中國電影好太多。
泛黃老舊的濾鏡加持下,懸疑復古的氛圍還算尚可;但是劇情而言,懸疑、文藝兩手都沒拍好,尤其是雙線敘事下,兩位女主的感情沒有任何鋪墊,兩位男主的糾葛更是毫無緣由,莫名其妙;節(jié)奏上更是冗長拖沓,無數繁瑣的獨白更是降低觀感
像殺人回憶,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開的是時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獨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遙遠,可望不可及的美
有在用心做,但是劇情存在bug,后期懸疑力度也不大
電影版《獵罪圖鑒》,中國版《殺人回憶》,網大里的五星作品,無論節(jié)奏、美學、剪輯、故事、演技、氛圍感都是對的,被時代傷害的棄兒,絕境中的女性互助,貧瘠土壤開出夢里花,復仇黑天鵝的金蟬脫殼,每一個元素踩在懸疑的點上。
這是一部誠意十足的劇情片啊。在最后的舞臺上,嚴華看著林音的感覺一切文字都無法形容,光憑這一場戲,這部電影就已經無法被時間抹去它的價值。
起了一個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說,然后一味的往《殺人回憶》的風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藝,絮絮叨叨兩個小時,其實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邏輯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給三星是因為它居然是網大,以網大來說有這種資質就算不錯了。PS:三個女演員我感覺都一個模樣。
文藝片和犯罪片的恰到好處的融合,促成了這部佳作。遠山處,層巒疊嶂,只緣身在此山。待云霧散去,淡影處,山巒互為映襯,不分你我。
因為題目而看,結果無關,但也還不錯,2倍速播放毫無影響,也不會過分在意紕漏和細節(jié)。
女知青、文工團、芭蕾舞、照相館、殺人案、畫像師、懸案,這些元素被國產懸疑片翻來覆去地拍,比的就是哪個更有新意。顯然本片從劇作和攝影上只能說乏善可陳,缺乏那種新意,最后的反轉也沒有絲毫意外。還有,和石黑一雄沒有一毛錢關系……
★★★☆☆ 導演的選景和對光與影的認識蠻好的,一看就是有攝影功底的,很多場景,慢下來截一副圖就是壁紙。唯一不足的就是對案件的敘述與呈現(xiàn),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畫面與調色終于像學過攝影了,但是各路人物動機行為漏洞百出。感情牽強,懸疑不足,整體很平淡。
為什么要用人石黑一雄小說的名字啊,明明一點關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