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勝賢(鄭在泳 飾)怎么也想不到,自己那乖巧可愛的女兒李秀珍(李秀彬 飾)會以一具冰冷的尸體的形式躺在自己的面前,然而事實已經(jīng)發(fā)生,無法改變,李秀珍被卷入了一場謀殺案中,成為了案件里的受害者。 某日,痛苦的勝賢收到了一封神秘 的信件,追隨著信件中給出的線索,勝賢見到了女兒臨死前最后的影像,絕望和憤怒之中,勝賢殺死了罪犯之一的哲勇,事件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一位依然有殺害自己女兒的兇手逍遙法外。哲勇的死吸引了警方的注意,一直在調(diào)查李秀珍一案的刑警億觀(李成民 飾)展開了對于勝賢的追捕。
《彷徨之刃》 和原著比出入蠻大的,故事背景一個日本一個韓國。印象比較深的是父親殺害第一個男孩的場景。原著是父親在看了錄像之后少年回來了,電影是少年先回來,父親躲在衣櫥后面看到少年播放的錄像。原著里,父親拿菜刀狂砍,并且砍掉了男孩的某器官,可是電影里父親只是用棍子把男孩打死了。這里我覺得還是原著更好更有深意,因為這種殺人手法更能體現(xiàn)一個父親對待強暴自己女兒的罪犯的復仇心理。 還有父親在旅館殺了那個男人的情節(jié)在原著里沒有,他在這里才擁有了那把槍然后知道另一個罪犯的下落。而不是原著里的他本來就有槍并且是從第一個罪犯那里知道罪犯二的下落。但是電影里能看出來父親那個時候已經(jīng)精神崩潰了,我覺得這里電影表現(xiàn)得不錯。 在電影里,父親去滑雪場瘋狂問人,這里已經(jīng)不是原著里父親尋找人的細心和冷靜了。更別提他和民宿女老板的故事。 我更喜歡原著,還有一個原因。對比起原著來說,電影對于主角的心理描寫部分展現(xiàn)得肯定不夠。比如父親得到匿名消息第一次去罪犯家里,原著詳細描寫了父親如何分析罪犯幾時不在家而選擇入門時間段的,但是電影里沒能看出來。 還有那個懦弱的,給父親報信的少年,他在原著里的心理描寫很精彩,能看出他如何被其他兩個少年威脅,他如何分析自己和那兩個人的關(guān)系,他如何思考和警察坦白等等。這些心理描寫展現(xiàn)了一個受到霸凌的少年,在求同和膽小之間做抉擇的過程。 電影最后,父親自殺死了,原著里是被警察開槍射死。我無法評判哪種死法更為妥當,各有作用吧。原著里被警察打死,讀者可能會憤懣不平,痛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而電影里父親自殺則是他主動的選擇,這就能讓人思考他這么做的心理活動。
現(xiàn)實這個劇本遠遠比電影來的更加令人悲傷
江歌案你們都知道
陳世峰在江歌自己居住的公寓門外,殘忍殺害了她。
十刀、刀刀致命。
背后就是自己居住的房子,卻退無可退。
對于江歌來說,不知道那是怎樣的絕望。
然而這一切,最后兇手,也僅僅是被判了20年。
他真的有悔過嗎?
江歌媽媽應(yīng)該如何撫平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
不得而知,不了了之。
2014韓國犯罪懸疑片《彷徨之刃》,根據(jù)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豆瓣評分7.3,時光網(wǎng)評分7.2。
韓國版的觀感明顯好于2009日本版,故事講得更透徹,角色刻畫得更豐滿,無論是父親角色還是警察角色,都體現(xiàn)出了“彷徨”二字,雙男主的兩個演員都演得不錯,都演出了情與法兩難之下的彷徨與掙扎。
未成年人犯罪無法接受法律制裁,是個非常殘酷而矛盾的社會問題,有的未成年人犯下的罪行是令人發(fā)指的(比如本片中兩個男孩性侵女孩致死),但卻可以因為年齡而逃脫法律的嚴懲,法律在這種情況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任何被害人家屬都難以接受這樣的結(jié)果。作家東野圭吾正是探討了這一背景下的矛盾現(xiàn)實。
這一題材是韓國犯罪片很感興趣的題材,揭示人性的大尺度犯罪片歷來是韓國電影的特色,本片中,未成年人性侵未成年人,被害人父親千里追兇私刑處置,警察游離于情與法之間,未成年兇犯究竟該以什么方式得到嚴懲,構(gòu)成了故事激烈的戲劇沖突。
鄭在詠和李星民都是韓國演技派演員,雖然不算一線男星,但表演都可圈可點。有趣的是,我看過本片后,覺得二人如果角色對調(diào),各自都能有另一種發(fā)揮,兩位男星從外形和演技上都很適合飾演對方的角色。
兩部電影故事框架大致相同、大同小異,韓國版細節(jié)更多、更勝一籌。
在獵槍的來源上,日本版是來自于旅館老板,韓國版是來自于妓院老鴇。
性侵錄像,日本版是錄像帶,韓國版與時俱進為影碟。
父親的消息來源,日本版是電話機留言,韓國版與時俱進為手機短信。
在女兒的死因上,日本版強調(diào)了毒品注射過量而死,韓國版還額外強調(diào)了女兒有先天疾病,這一細節(jié)的目的是為了讓兇犯只能獲得6個月刑期,從而促使警察向父親透露兇犯信息。
父親深入妓院并殺死老鴇的劇情,在日本版中沒有。
父親舉槍的情節(jié),日本版是父親想看到兇犯的悔恨,韓國版
我很喜歡本片的港臺海報中的宣傳語“非法正義”,這四個字恰如其分地點名了影片的主題,正所謂“合情合理不合法”。在本片中,未成年兇犯付出的法律代價太小了,而這僅僅是因為幾歲的年齡差距。
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共有三部,一是本片,二是2009年的日本版,三是2021年的中國版。各國爭相拍成電影,足見原著小說之受歡迎。
沒想到東野圭吾的小說韓國也拍了三部。這一部彷徨之刃的小說,當時看了后震撼不及白夜行。也許是學法律的緣故,這種維護法律爭議和實質(zhì)正義的爭論在法學理論上從來就沒有停歇過。
正如每個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都需要平等法律保護一樣,對受害者家屬的權(quán)利保護在日本就感覺薄弱了很多。根據(jù)早起日本刑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庭上一句“對不起”就可以被視為有悔過情節(jié),可以減輕處罰。這樣看來,中國的書面悔過書,以及惡行后的死刑執(zhí)行更能讓人敬畏法律,敬畏人類道德底線。
電影里父親的扮演者悲憤的神情與警察錯綜復雜的情感交織,劇情畫面把握很好。其實最重要的是,韓國電影能夠把這么多令人深思的東西拍出電影。把表面上精美的東西撕成血淋淋的現(xiàn)實,自我反省,這是最讓人致敬的地方。
個人認為改編的非常好!更戲劇化,效果更佳。父親殺第一個少年的處理,小說和日版都是進屋發(fā)現(xiàn)女兒被性侵錄像,等少年回來直接下殺手,這版讓父親進屋先是慌張躲在暗處,少年回來打開錄像,暗處的父親看到女兒被性侵錄像,無能地哭泣,這時,他聽到了錄像里女兒對自己的呼喚....這張力....這情緒...
有改得不錯的地方,比如勝賢殺掉哲勇(小說里是自行發(fā)現(xiàn)錄像,然后埋伏后殺人;改為當場看著哲勇回溫錄像,沖擊力更大)。但總體反思性變?nèi)?,不如小說中的那般情與法的糾結(jié)。
沒有一路高歌猛進的主角光環(huán),也沒有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政治正確。甚至都替他著急,怎么戰(zhàn)斗力這么渣,怎么最后又放棄。可是,這才是普通的父親,沒有高智商的布局和戰(zhàn)斗力爆表的復仇,有的只是憤怒絕望和悲忪,以及拼盡全力的一搏。到底什么是對的,似乎不管怎樣都無能為力。
未成年的壞家伙多著呢,殺人強奸就判六個月??????
基本上就是個正常的案子,沒看到有什么推理的地方,東野圭吾的貢獻在哪里呢?
這個世界,有和愛一樣多的無法原諒
兩位男主角,一位辛苦了,一位值得稱贊,但電影后60分鐘太拖沓了……
又玩了一次血性氣質(zhì),上中學的女兒被未成年混混奸污殺害,老實的父親決定復仇,沒看過東野圭吾原著小說的可以一看,電影改編一般,好在鄭在詠演技一流,絕望和憋屈能博同情分。未成年人作惡有少年法保護,不必死,他們的惡怎么消除?日本小說經(jīng)常探討這種問題,湊佳苗《告白》是榜樣。
悲劇性的復仇,唯有以暴制暴能一解心頭之恨。
其實是先看的小說后看的電影作品,題材真的挺沉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看到兩位母親在警局的各自訴求,真的感覺看的要窒息了。未成年人傷害未成年人,社會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判定真的值得深入研討,否則真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什么時候有資源啊?!
又是一部韓國現(xiàn)實題材的片子,全程壓抑。法律與正義的兩難,換之當下社會,困境如是,未成年人保護法不該作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保護傘。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一個父親的復仇,懸疑性差了點。
我倒是一直支持以暴制暴!父親就是處在彷徨的狀態(tài),情感糾結(jié),以及復仇的快感。殺第二個人的時候眼神里都是死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會和法律要探討和反省的問題,印象很深警察長官的一句話,小孩殺大人不是什么大新聞,大人殺小孩就嚴重了,什么屁!這種事只有一命抵一命能解心頭恨
不喜歡這個結(jié)局,應(yīng)該把那幾個小崽子都斃了!
韓國人這是第三次改編東野的作品了。《白夜行》改成了狗血韓劇,《嫌疑人X》更像日本片,倒是《彷徨之刃》改得接“韓氣”。較原著而言,有改動,但大的框架都留了下來,算是一次成功的改編。演員很棒,鄭在詠演得牛逼極了。
沒死太不解氣了
殺人償命有什么問題嗎?
鄭在泳飾演的父親,李成民飾演的警察,還有那個年輕警察,各自胸中或迷惘或執(zhí)著的那份東西,清晰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白锓改睦锓执笕诵『?,只有壞人而已!”陰暗的色調(diào),卻講述的是何其需要延續(xù)的故事。
犯罪不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壞人。即使是未成年人也應(yīng)該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