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科倫拜校園事件

記錄片加拿大2002

主演:Jacobo Arbenz  Mike Bradley  Arthur A. Busch  

導演:邁克爾·摩爾

 劇照

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2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3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4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5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6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3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4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5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6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7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8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19科倫拜校園事件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1 01:31

詳細劇情

  這部記錄片拍攝的起因是美國哥倫比亞中學的校園槍擊事件。紀錄片人摩爾著眼于大屠殺的背景、環(huán)境以及公眾對這個事件反應(yīng),深入到美國暴力事件的本質(zhì),把槍支作為一種符號來探討美國自由和自我毀滅之間的聯(lián)系與矛盾。
  摩爾通過與南方公園作者Matt Stone、美國槍支協(xié)會時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樂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動,逐步揭示出科倫拜恩大屠殺發(fā)生和美國高暴力犯罪的根源。

 長篇影評

 1 ) 警鐘為誰而鳴?

美國人怕死。自我保護到了強迫癥一般的地步。無論是里根式的理想主義者,還是克林頓式的實用主義者,所有政客都希望把暴力堵在國門之外。合乎其利益的,他不管對不對都要扶持;不合乎其利益的,他就要根除之?!度A氏911》導演Michael Moore 拍攝的紀錄片Bowling for Columbine一開始就記錄了這樣的一部歷史:

? 1953, 推翻伊朗總理摩薩德(Mossadeq),扶持伊朗國王上臺;
? 1954, 中情局推翻瓜地馬拉民選總統(tǒng)阿爾本茲(Arbenz),其間200,000 平民被殺;
? 1963, 支持南越總統(tǒng)吳庭艷被刺殺;
? 1963-1975年期間,美國造成了東南亞4百萬人喪生;
? 1973年9月11日,美國策動智利政變,民選總統(tǒng)阿連德(Salvador Allenda)被殺,獨裁者皮諾切(Augusto Pinochet)被扶持上臺,5000智利人喪生;
? 1977,美國支持薩爾瓦多軍事統(tǒng)治者,700000薩爾瓦多人被殺;
? 1980年,美國扶持本拉登對抗前蘇聯(lián),中情局給了本拉登30億美元經(jīng)費;
? 1981年,里根向“反抗軍”(contras)提供培訓和資金,其間30,000尼加拉瓜人喪生;
? 1982年,美國向薩達姆提供幾十億資金,支持薩達姆發(fā)展武器對抗伊朗;
? 1983年,白宮秘密運送武器至伊朗,讓伊朗對抗伊拉克;
? 1989年,CIA特工、巴拿馬總統(tǒng)諾列加(Noriega)不聽華盛頓指揮,被趕下臺,其間3000巴拿馬平民死傷;
? 1990年,伊拉克在美國武裝的武裝下入侵科威特;
? 1991年,美國發(fā)動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老布什把科威特國王重新扶持上臺;
? 1998年,克林頓轟炸蘇丹的“兵工廠”,后來發(fā)現(xiàn) 該工廠原來是在生產(chǎn)阿司匹林;
? 1991年后,美國飛機幾乎每周都對伊拉克執(zhí)行轟炸任務(wù),截至Michael Moore制作本片時為止,聯(lián)合國估計有50萬伊拉克兒童因轟炸和制裁而死;
? 2000-2001年,美國向塔利班政權(quán)提供了2.45億“援助”;
?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利用他從CIA那里學來的專業(yè)知識,實施了 911恐怖襲擊,殺死3000人。

然后,Moore的影片讓我們看到:1999年4月20日,美國發(fā)動了科索沃戰(zhàn)爭中最猛烈的一次轟炸,轟炸中遭到襲擊的包括醫(yī)院和平民住宅等非軍事目標。

然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此次轟炸的一個小時以后,禍起蕭墻,科羅拉多州Columbine高中發(fā)生學生槍擊事件,12個學生、一個老師被殺,無數(shù)人受傷,從現(xiàn)場錄像看,場面如同好萊塢電影。借助軍事強權(quán),廢一國元首如殺小雞。可是這沒有消滅暴力,就如同長城沒有擋住秦王朝衰亡的厄運一樣。

Michael Moore是一個被人斥責為叛國者的人,也被另外一些人看成是美國的良心。從他這部《美國社會的暴力》上看來,他是一個難得的愛國者。他在認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暴力?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

有很多人都開始責怪歌手Maryln Manson,因為此人形象頹廢,不男不女,看起來像個活鬼。兇手喜歡聽此人的音樂。這就如同因為馬加爵愛聽崔健音樂而讓崔健對兇殺負責一樣。Michael Moore 問:你怎么不去責怪保齡球呢?因為兇手兇殺前還打過保齡球呢!不是說這個人所代表的文化沒有責任,可是因為其形象恐怖,在電視上更容易印證正邪之對立,而把責任全部推給他,這人們找到一個簡單的解釋,讓處在思考的大腦得以休息,卻讓更多禍因“逍遙法外”,那就非常危險了。警方把附近所有的兇殺全部推到一個認罪的兇犯身上,對未了案件結(jié)案處理,警方“大功告成”,可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候,說不定真正的兇手還會跑出來禍害。

也有人說是電視和電腦游戲造成了暴力,可是Michael Moore說,暴力游戲日本更多,怎么日本當年兇殺案不到百起,而美國有一萬一千多?又有人說,這都是白人和黑人的沖突造成的,可是Michael Moore跑到加拿大,發(fā)現(xiàn)其社會構(gòu)成更復(fù)雜,而加拿大的兇殺也很少。同樣,德國人也聽類似于Maryln Manson之類古怪歌手的音樂,也不見這么多暴力?怎么就是美國有這么多?

社會暴力是個復(fù)雜現(xiàn)象,有多重因素在發(fā)揮作用,包括上述這些原因。為一個事件找原因,其實是一種實用研究,要想在事物之間建立因果關(guān)系,你得排除所有其它可能的解釋(rule out alternative explainations),才能真正讓人信服??墒乾F(xiàn)象越復(fù)雜,就越是難以找到簡單的因果關(guān)系。比如暴力思維的影響、個性、家庭教育、社區(qū)環(huán)境、貧困、種族對立、歧視、學校的安全保護、都有可能造成了Columbine事件。但是如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那樣,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

要改變,只能綜合防治。Michael Moore正在其網(wǎng)站上呼吁人們采取行動,給現(xiàn)政權(quán)所忽略或者失誤的一些社會領(lǐng)域開展糾偏。這往往是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面很廣,未必能一朝一夕成功,卻需要一磚一瓦的努力。如果聽任現(xiàn)狀的延續(xù)而無動于衷,我們交給子孫的,是什么樣一個世界?

另外,把責任推向整個社會,尋求社會改良,很大一個可能的結(jié)果就是不了了之。造成暴力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發(fā)揮影響的力度卻不對等。有些原因卻更值得關(guān)注,比如本文開始所說的在海外的窮兵黷武,因為在海外的干涉,影響了整體社會資源的調(diào)配,使人們沒有足夠的資金去關(guān)注內(nèi)部的社會改革。其間接影響更是無法估量。再比如槍支泛濫,也更值得去努力改變。這次事件當中,槍支均合法購買,子彈來自附近K-Mart大超市。10天后,美國槍支協(xié)會在丹佛市集會,丹佛市長Wellington Webb事先警告大會主持人不要來,說他不受歡迎。對方回答說:“這是美國,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復(fù)述這句話的時候,場上掌聲雷動。如此愛好槍支,捍衛(wèi)槍支擁有權(quán),又不希望受害,魚和熊掌,豈能得兼?

另外一些小的努力,可能會產(chǎn)生大的結(jié)果,我們稱其為杠桿點(leverage points)。比如學校里的保安措施、著裝規(guī)定(讓武器不便隱藏)。但這些治標之策,和治本的人心工程、社會工程結(jié)合起來,才能產(chǎn)生長久收效。對個人來說 ,無論在朝在野,要想做成一點事,就得從具體的行動入手,每次做出一點改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次影響一個人,對普通人來說,這可能是戰(zhàn)術(shù)層面的可取之道。

中國幸虧是一個實行槍支管制的國家,否則目前就已經(jīng)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學校兇殺,不知還要增加多少。如果不去查找精神的、社會的、教育的、家庭的、個人的各方面原因,情況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社會郁積的對立和矛盾、偏見和歧視,也同樣會成為暴力成長的溫床。Michael Moore給美國敲的警鐘,我們不妨一同側(cè)耳傾聽。

 2 ) 有點迷惑

我想相比之下華氏911比這部要更成功一些,原因可能在于華氏911主題比較單一,而bowling for columbine要探討的東西太多,結(jié)果浮于表層。
事實上整部片子是有些自相矛盾的:一方面提供證據(jù)否認槍支與謀殺的關(guān)系,一方面卻又對出售槍支的公司步步緊逼。既然我們知道加拿大的持槍率不低于美國而謀殺案件遠少于美國,為什么還要強迫商場停止售賣子彈呢?既然我們也知道導致校園槍擊案的真正原因并沒有定論,為什么要逼迫NRA主席向死于6歲男孩槍口下的同齡女孩道歉呢?此外,為什么片中一方面反復(fù)強調(diào)美國人自相殘殺的傾向遠高于其他國家,一方面卻又聲稱這些都是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呢?
我們知道Moore出身草根,因而一向關(guān)注美國貧困問題。此片也涉及到了失業(yè)率、福利制度、單親家庭,但同時又提出加拿大的例子將這些因素導致謀殺率高發(fā)的可能予以否決。個人感覺這一段偏離主線,顯得游離。實際上Moore唯一沒有否定的因素,是他一向擅長的陰謀論:美國政府試圖通過keep people in fear來加強控制,使人們忘記這個國家存在的其他問題。這在華氏911中有了進一步闡釋,并在該片結(jié)尾引用奧威爾《1984》中的經(jīng)典言論予以攤牌。但在這部片子中,這一點只是提出了一個懷疑,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證據(jù)支持。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篇幅給了商業(yè)媒體,控訴他們?yōu)榱宋矍蚨粨袷侄蔚貭I造恐怖和血腥氣氛;但Moore并沒有探討在這層關(guān)系中媒體和觀眾究竟誰處于主導地位而誰是被影響者。
事實上,Bowling for columbine以Columbine校園槍擊案為起點和中心,探討了若干導致類似悲劇的原因,但由于涉及的方面太多,線索太龐雜,而所有討論都充滿自相矛盾的證據(jù),導致整部片子雖然有引人反思的功效,卻也與此同時讓人迷惑。明顯地,導演本人在努力試圖找到一個立場,因此他的若干采訪和行動策劃都是有嚴重bias的;但很遺憾,我沒有看到他最后在哪里站穩(wěn)了腳。不僅對槍擊案原因的討論沒有結(jié)果,甚至連美國的犯罪率究竟是高是低、在美國生活到底安不安全這一判斷,片中也在反復(fù)搖擺著。
也許整部片子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最后一句話所表現(xiàn)的:美國是一個充滿恐慌的、人與人之間充滿不信任的社會。但對這個結(jié)論,連我都不能接受--盡管我在邁阿密,美國人(也是中國人)印象中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就我認識的美國人而言,并沒有如片中所極力渲染的一般充滿恐慌和敵意,事實上盡管校園中也出現(xiàn)過盜竊和搶劫事件,但大多數(shù)宿舍還是不鎖門的。
Michael Moore的一大法寶是:采訪特定對象時(主要是他想踩的那些人)問一些十分古怪的問題,錄下對方反應(yīng),并以諷刺的立場剪輯后放入電影。很多時候,他采訪的語氣表面友好甚至卑下,實際上句句藏有譏諷和機鋒,給人以被挑釁之感。此時,大部分人都會有一些下意識的抗議性或者抗拒性的不友好的舉動和言論,于是正中莫氏下懷。比如NRA主席Chalton Heston,實際上他的態(tài)度已經(jīng)相當誠懇了,結(jié)果莫氏竟然拿出小女孩的照片要求他道歉,自己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而以審判者的眼光去看待對方。事實上,既然這本來就是沒有定論的問題,便沒有必要把自己搞得像正義的化身一樣,這樣對方換誰都會覺得臉上掛不住的。Heston已經(jīng)足夠克制了,沒有端槍轟他出去。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采訪才好看,這樣的紀錄片才能拿獎;如果Heston真的大發(fā)雷霆,恐怕Moore就更開心了。很多時候,他的所作所為,貌似充滿人道關(guān)懷,實際也是為了片子拍出來更具有戲劇性、更能吸引觀眾和評委眼球罷了。否則,何必去問那些誰都知道答案的問題,何必去做那些誰都知道是白費力氣的事情。每個人都是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Michael Moore的工作,就是從意識形態(tài)上去挑其他努力工作著的人的錯。
事實上很難講究竟誰錯了。我們能看到的是,至少在美國,有Moore這樣的導演,有華氏911和bowling for comunbine這樣的影片;而且,它們不僅能上映,還能拿獎。因此,盡管很多人看了莫氏系列紀錄片后對美國失望得一塌糊涂,我還是可以因為它們,而更加喜歡這片土地。

 3 ) 永別了武器

我和我的美國同事華伯特都看過這部電影。華伯特的一門課程作業(yè),寫的就是這電影。Colunbine槍擊案中死了12人,兇手還特地將其準備過程錄制下來,丟在車庫里,并在車里留下線索,引導警方查找到錄像。他們希望借此喚醒點什么,雖然這樣非常愚蠢。說到這里,我開始有印象了,以前看過報道。他說在美國,這幾乎是公立學校發(fā)展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性事件。從此以后,中學大多數(shù)都安裝了金屬探測器,攝像頭,學生被管制得如同在蹲監(jiān)獄一樣。“凡是你進美國海關(guān)時遇到的一切,我們在自己的國土上,在公立學校的門口,也一樣經(jīng)歷?!彼f?!暗俏铱催^一篇報道,說你們中國學校里就沒有這些事,為什么?”

我覺得這很簡單。我們找不到槍支,槍支管制得非常嚴格。我在中國時,只是大學軍訓的時候打過六發(fā)子彈,除此以外,槍碰都碰不著。倘若槍支到處都是,難保不出現(xiàn)同樣問題。人心深處都有些非常可怕的黑暗,放在特點的環(huán)境下,人真是會做出意想不到的舉動。

華伯特顯然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說是不是政府對學??刂票容^強導致這種相對安全呢?他說美國的狀況是在很多情況下不敢犧牲民權(quán),比如擁有槍支的權(quán)利,所以才會有這些問題。中國根本就不尊重這些權(quán)利,所以才沒有這些問題。

這顯然文不對題。政府對中國學校的管制,我看多半限于考試和言論,其余的什么哪里去管,學校的安全隱患我就知道很多,還不是聽之任之?我覺得關(guān)鍵,是我們怎么去認識犯罪,是從哪些方面去降低犯罪的可能。

2002 年雪城大學入學Orientation時,警官Williams的一席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造成犯罪一般有三個因素,一是犯罪者的動機,一是犯罪者的行為,一是犯罪的條件。我們每個人為了保護自己,在出現(xiàn)危險的時候都應(yīng)盡可能地改變以上條件,使自己脫險。如果一個美女衣著暴露,言語輕佻,就可能增加對方的犯罪動機。如果你獨自出門,在不安全的地方出沒,你會增加對方的犯罪條件。如果你自己喝醉了酒,毫無防范之力,你就可能增加潛在犯罪者的行為能力。

華伯特顯然只看到了一個方面,他覺得應(yīng)該對學生下功夫,對家長下功夫,形成各種“介入”方案,從內(nèi)部改變可能會犯罪的學生。同時并不犧牲大家擁有槍支的權(quán)利,因為一刀切下去,有些人可以合理擁有槍支,你就剝奪了他們的民權(quán)。我能理解這一點,但是我又覺得,在生死攸關(guān)的問題上,民權(quán)算得了什么?可是很多美國人絕對不會支持這一觀點,我在馬龍鎮(zhèn)(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3382.aspx)一文中曾經(jīng)描述過一位傳奇的前陸戰(zhàn)隊員道格。他家有100多支槍,而且我去的時候還一次打了個夠。 聽我的同學、道格的妹妹蘇珊說,他的表哥瑞04年圣誕,給上學的兒子的禮物是一支手槍,在我聽來,這幾乎匪夷所思??墒悄闳绻ノ譅柆斂?,你會發(fā)現(xiàn)有槍支出售。在一個出售兒童用品、服裝、蔬菜的超市,居然有槍支賣!這樣的環(huán)境是否需要改一改了?再怎么改變?nèi)藗兊膬?nèi)部動機,也不如對槍支進行管制的效果更立竿見影。

華伯特說,你管制槍支沒有用,因為真想犯罪的人,怎么著都會找到辦法。比如你想吸毒,你會千方百計去找毒品。他如果知道馬加爵事件,肯定會一樣告訴我說:沒有槍支人家會去買大鐵錘。這些情況我覺得有些特殊,這些是人的問題??墒窃诟嗲闆r下,更多的人是游走在犯罪與不犯罪的邊緣,犯罪或不犯罪都是一念之差,過了適當時機,什么事情可能都沒有了,這種情況下,你如果在外部條件上制造困難,使得他們的行為受到影響,會大大降低犯罪的可能。相反,假如我的辦公室里到處都是毒品,我難保我有一天不會有意無意沾染上。因此,作為一種外在條件的調(diào)解手段,槍支管制絕對必要。

 4 ) 當大象踩著保齡

    昨天突然收到老媽電話,原來她終于得知UW的槍擊事件,我花了好一陣子才安慰她說這種情殺在哪個大學都有的,浙工大也有,只不過別人是動刀子,我們這是動槍子。后來琢磨著我怎么就能對這樣的事情無動于衷呢,也許是吳宇森看多了,奧利佛.斯通看多了。

    這就像范.森特在<大象>里的觀點,我們看到子彈嗖嗖地從身邊飛過,我們覺得自己處在虛假的夢中,而不覺得一個社會制度正處在荒謬的境地。但數(shù)據(jù)這種東西往往是你不調(diào)查就會可能有一個模糊得可怕的錯誤,比如加拿大的人均槍支占有和槍殺死亡人數(shù)之比,雖然但從麥克.摩爾那里得知答案也不是嚴謹?shù)淖龇?,但是他的偏激至少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吸引已經(jīng)完成了摩氏記錄片的作用,能更容易地激起我們心中的非理性意識。

    對于記錄片的作用本身就有很多爭執(zhí),完全忠實于事實,還是加入適當?shù)闹饔^觀點?這是如薛定諤的貓一樣的窘境,事實上,我們在觀測并記錄事實的同時,已經(jīng)改變了觀眾對事實的原始理解。麥克.摩爾把我們當傻子?我看他只是不想給我們送上一杯白開水。范.森特倒是端上了一杯白開水,卻是亮色的,而且冷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導演的存在,只有攝影機的游走還隱約透露著一只大象即將闖入的信息。

    戈爾在<麻煩的真相>里有效地把記錄片當作武器攻擊了布什政府,記錄片的忠實粉絲可能會不大喜歡這種形式,因為他的觀點很個人,詮釋太個人,甚至把數(shù)據(jù)這樣比對,前一個是CO2含量曲線,后一個是溫度曲線,CO2高到一定程度,他讓你覺得溫度也會高到那個程度,樂哥看了肯定會不高興,這簡直就是視統(tǒng)計于無物啊。但不能否認,戈爾真的讓觀眾在某一刻相信,布什就是Global Warming的大幫兇,這是一種很牛的技巧,摩爾擅長的技巧。我覺得僅僅是憑這種開創(chuàng)性的嘻笑怒罵式記錄片技巧,摩爾就應(yīng)該獲得一個電影的終身成就獎,如果電影屆有《Nature》,他的<科倫拜恩的保齡>就應(yīng)該憑那個南方公園式的動畫而成為這種學術(shù)期刊當年影響因子最高的論文。

    所以盡管他的記錄片不夠"客觀"不夠"真實"不夠"邏輯性",但卻讓受眾輕易地接受了一個新穎的形式,赫爾佐格沒做到這點,王兵也沒做到這點。范.森特把電影拍成記錄片,拿走一座金棕櫚,麥克.摩爾把記錄片拍成電影,又拿走一座金棕櫚,<大象>和<華氏911>都不夠好看,也許戛納只是想說,我們比威尼斯更學術(shù)。

    兩個美國人在科倫拜恩上報持了不同的觀點,范.森特把他當作一個時間地點人物的青春期新聞事件,麥克.摩爾則頑皮地跳到了步槍協(xié)會會長的面前,自認為才高八斗的影評人為<大象>里類似<閃靈>的低機位移動贊不絕口,而美國人卻為摩爾扔出的弧線保齡球感到震驚。亞特蘭大爆炸案的主角在森林里躲了數(shù)年終于被揪出來,卻只是讓我想起那次奧運會的主題曲,作者是美國五十年來最出色的作曲家John Williams,他的作品就像美國人的典型性格,高昂,大開大壑,推進迅速,織體單薄。大部分的美國人嘴上什么都不說,但心里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他們堅持的觀點是你很難動搖的,雖然他們初接受自己的觀點時可能也只是一時的沖動,所以你很難想象為什么經(jīng)??梢栽诿绹鞯乜吹讲鬲毢湍彻Φ闹С终?,Phoebe肯定沒去過西藏,而給某功發(fā)傳動的美國人估計也沒幾個見過那張蓮花座像。我們常說國人思想蒙蔽,但我看國人至少一點也不死頑固,美國卻一如既往地堅信他們的正義,他們在別國做的是幫助而不是屠殺。

    比起在薩爾瓦多和科索沃死去的數(shù)萬民眾,科倫拜恩死去的12枚花骨朵似乎只是個微不足道的數(shù)目,但看到Discovery里Harris和Klebold拿保齡瓶做射擊練習時,我卻感到一種莫名的哀傷,民兵隊也這么做,相似的動作并不代表保齡是一場殺戮的罪魁禍首。就像美國人突然地就大肆抨擊朋克,抨擊哥特,抨擊Marilyn Manson,這些都有相似之處,但并不是真正的主因。歐洲人也看<操我>,亞洲人都看銀河映象,加拿大人說我們有很多桿槍,卻只有美國人一天到晚為夜半的槍聲而惴惴不安。

    <大象>里的男孩長得很漂亮,天空也很干凈,越干凈就越讓我們恐慌,我不想在UWay上遇到憲法第二修正案的尷尬:This was my first gun. I couldn't wait to go out and shoot up the neighborhood.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想讓大象踩著保齡,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去碰槍,雖然我小時候也經(jīng)常拿氣槍去打獵,但潛在的危險可能會扼殺一切。社會倫理無法阻礙科學讓人類觸碰原子彈,但我還是有能力讓孩子遠離槍支彈藥的。

    說來,小時候雖然被搶過,但我真的覺得中國比美國安全,這是冷兵器給予的安全感?

 5 ) Bowling for Columbine隨便說說

    1, 這是一部2002年被國際紀錄片協(xié)會評為歷史上最佳紀錄片的電影。在嘎納,影片放映結(jié)束后,觀眾起立鼓掌13分鐘。我對摩爾那肥胖臃腫的樣子很有好感,也喜歡他采訪時候肆無忌憚的腔調(diào),這一切讓他看起來像是一個文化頑童。我喜歡聰明的,有文化的孩子。他的電影充滿了魯迅式的“順擊一槍”,攻擊了美國主流社會的諸多方面。以俄克拉荷馬爆炸案和科倫拜恩高中屠殺案為引子,他發(fā)現(xiàn)美國社會自911之后,恐懼已經(jīng)成了美國人紅細胞的一部分通過血液流遍了全身,深刻影響著美國人的思維和行動。外在上,表現(xiàn)為強烈的妄想癥。而在恐嚇美國人以及美國人受到恐嚇之后開始自我恐嚇的過程中,大眾媒體功不可沒。面對嚴肅的話題,摩爾沒有輕易放棄詼諧,并不停的追求刺激,結(jié)尾不出我意料的沒有給我答案,是的,表明態(tài)度就可以了。

    2, 關(guān)于自由。摩爾在2003年的oscar頒獎典禮上言辭激烈,宣稱:Mr.Bush shame on you。他甚至寫過一本叫《笨白人》的書,在書中痛罵自小布什是“賊頭”,并主張應(yīng)該派遣軍隊、發(fā)射飛彈來驅(qū)逐這個賊首。他在書中還宣稱“美國已經(jīng)偏離了應(yīng)走的道路,并處于無知愚蠢的狀態(tài)。”摩爾為什么可以在大庭廣眾公開攻擊總統(tǒng)呢?正如他自己所說“這個國家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你能說出你想說的。所以我說了?!币驗檎f話的權(quán)利是受憲法的保護的,因為說話是言論自由的一種,言論自由是自由的一種,自由是天賦的權(quán)利。根據(jù)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美國的公民持槍是合法的。這是對個人自由權(quán)力的尊重和保護,美國的開國元勛們在指定憲法的時候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政府的可怕,它很可能會濫用自己的權(quán)力而從民主走向?qū)V?,進而妨礙人民的自由。用林達的話說就是“總統(tǒng)是靠不住的”。所以,美國才會有三權(quán)分立,權(quán)力制衡。而保護人民自由權(quán)力不受侵犯的最后一道防線就是人民的持槍合法,這意味著當政府走向?qū)V?,開始侵犯人民的利益的時候,人民有權(quán)力并且可以實際上用武器進行反抗。摩爾運用言論自由的權(quán)力來批判自由的基礎(chǔ),一個悖論?

    3, 關(guān)于客觀。我知道有個名號叫“新紀錄電影”,它肯定了以前經(jīng)常被否定的在紀錄片中使用的“虛構(gòu)”的手法。摩爾的這部電影也招到了廣泛的質(zhì)疑,認為個人色彩太過濃厚,摩爾作為片中人物帶領(lǐng)觀眾走進其所要展示的世界,他的聲音充滿了暗示和誘惑的力量。他在片中帶領(lǐng)哥倫比亞的受害者去K-MART討還公道,對NRA主席拜訪之后將6歲女孩的照片留在主席家中這樣對個人立場的一再申明,無疑讓不少人對其影片的客觀性產(chǎn)生懷疑。但是,這是個何其混亂復(fù)雜的世界啊。所謂的客觀冷靜,縮在攝像機之后透過冰冷的鏡頭真的能夠捕捉到所謂的真相嗎?那么,那一排排在小學門口做現(xiàn)場報道的記者先生們,他們知道了什么?他們浮光掠影式的程式化報道真的能夠逼近事件的真相嗎?如果紀錄片真的要求絕對的客觀,那么要將影片的作者置于什么樣的地位呢?紀錄片的生命和力量在于真實,但是真實就是所謂的“攝影機式不會說謊的”,還是應(yīng)該追求思想形態(tài)和意識上的真實?“絕對的真實”是不存在的,這是討論紀錄片的潛在前提。因為它永遠記錄的是現(xiàn)在,缺乏歷史的參照和縱深,因而是局部而膚淺的,既然如此,為什么不借助理性的光芒來照亮尚未被認識清楚的事件呢?我傾向于創(chuàng)作者的介入,雖然同時我們要警惕他用自己的觀念玩弄曲解真相。

    4, 關(guān)于恐慌心理。謠言的傳播以及群體心理在這個社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我現(xiàn)在正在閱讀思考的問題,希望能寫個長一點的詳細討論這個問題。我已經(jīng)寫成了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我們在指責媒體的公德心何在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檢討一下普通民眾在恐慌以及制造恐慌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起的作用呢? “議員們都是好人,但羅馬元老院是野獸”,個人也許是理性而富有智慧的,但是,但社會的原子——個人聚合成為集體的時候,那種癲狂應(yīng)該說是接近病態(tài)的。并且,這種癲狂傳染性極強。

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10881515.html

 6 ) QUOTES

Michael Moore: If you were to talk directly to the kids at Columbine or the people in that community,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if they were here right now?

Marilyn Manson: I wouldn't say a single word to them. I would listen to what they have to say, and that's what no one did.

Chris Rock: You don't need no gun control. You know what you need? We need some bullet control. We need to control the bullets. I think all bullets should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Five thousand dollars for a bullet. You know why? 'Cause if a bullet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there'd be no more innocent bystanders. Every time somebody get shot they'd be like, "Dang, he must've did somethin'! Shit, they put fifty thousand dollars worth of bullets in his ass!" And people would think before they killed somebody if a bullet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Man, I would blow your fuckin' head off... if I could *afford* it! I'm a get me another job, I'm a start saving some money, and you a dead man!"

Marilyn Manson: The two by-products of that whole tragedy were, violence in entertainment, and gun control. And how perfect that that was the two things that we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with the upcoming election. And also, then we forgot about Monica Lewinsky and we forgot about, uh,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s overseas, yet I'm a bad guy because I, well I sing some rock-and-roll songs, and who's a bigger influence, the President or Marilyn Manson? I'd like to think me, but I'm going to go with the President.

Michael Moore: Do you know that on the day of the Columbine massacre, the US dropped more bombs on Kosovo than any other day during that war?

Marilyn Manson: I do know that, and I think that's really ironic, that nobody said 'well maybe the President had an influence on this violent behavior' Because that's not the way the media wants to take it and spin it, and turn it into fear, because then you're watching television, you're watching the news, you're being pumped full of fear, there's floods, there's AIDS, there's murder, cut to commercial, buy the Acura, buy the Colgate, if you have bad breath they're not going to talk to you, if you have pimples, the girl's not going to fuck you, and it's just this campaign of fear, and consumption, and that's what I think it's all based on, the whole idea of 'keep everyone afraid, and they'll consume.'

Marilyn Manson: When I was a kid growing up, music was the escape. That's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no judgments. You know, you put on a record, and it's not going to yell at you for dressing the way you do. It's going to make you feel better about it.

[about accusations that he was responsible for Columbine killings]

Marilyn Manson: I definitely can see why they would pick me. Because I think it's easy to throw my face on the TV, because in the end, I'm a poster boy for fear. Because I represent what everyone is afraid of, because I say and do whatever I want.

 短評

相當有趣。在觀影中能夠清晰的看到摩爾提出問題再構(gòu)建論據(jù)最后提出結(jié)論,整個刨根問底的過程雖有主觀煽動卻沒有太多說教,嘲諷的口吻讓影片非常具有觀賞性,同時也足以引起觀眾的深思。片中僅僅數(shù)分鐘的卡通來嘲諷整個美國歷史是最大的亮點之一!

4分鐘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薦

then we forgot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 overseas,yet, i'm a bad gay, because i sing some rock and roll song

6分鐘前
  • 下輩子再努力吧
  • 力薦

曾扮演賓虛的好萊塢影星Charlton Heston竟然是美國槍支協(xié)會時任主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右翼激進的新保守主義者,其渾厚敷衍而缺乏耐心的嗓音的確讓人不由唏噓,紳士的特權(quán)和趣味掩蓋不了種族歧視的自我消毒

7分鐘前
  • 戛劍生
  • 力薦

美國媒體灌輸恐怖,美國人無安全感。(反例:加拿大)中國媒體灌輸拜金,中國人要擁有各種名目的生活方式。(反例:所有正??尚械男腋8校?/p>

10分鐘前
  • 希尼莫
  • 推薦

今天和往常一樣,政府不斷轟炸名字很難念的國家……

12分鐘前
  • iceman
  • 力薦

Charlton Heston:“我們有暴力的歷史,開國先知覺得對,我就覺得不錯?!薄謽寶v史決定論在中國民主立憲的面前是那么的...另人心酸。那是不是我也可以舉著槍說“民主?你要讓我們死了以后再說罷!”

15分鐘前
  • 誰在水立方我撐起一把紙傘回頭望
  • 還行

喜歡行事作風犀利的胖子。 還是對曼森不來感,《大象》始終不敢看第二遍。 平民槍指平民,無解的暴力甚為悲劇可怕 。 看到有政客為單身媽媽出來工作而說話,還有一些人一被問到要害就裝作失聰真的很好笑,其實都只是身在其位的無奈吧。

19分鐘前
  • 推薦

并沒有完全的說服力,倒是造成了更多思考的空間。而且可以看到導演很強烈的個人立場和感情,當然,這不一定就是個缺點。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此片雖然諷刺了媒體對“恐懼”的概念的宣傳,但其實它本身從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

22分鐘前
  • Caesura
  • 推薦

加拿大是天堂?。浚?!不過也正如劇里美國和加拿大的對比,為什么Michael Moore喜歡拍這類題材。不過沒有深入研究下為什么學校總是首當其沖呢?!話說如果按照新聞聯(lián)播,應(yīng)該怎么分析中國人的安危意識呢?新聞聯(lián)播從來沒有講過地溝油?。≠u切糕入室搶劫當街搶劫死個人就更去你妹的?。?!

24分鐘前
  • ★Napoleon,
  • 力薦

禁槍這事真不好說,那么多的主義要研究,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的,要不然早禁了,何必等到現(xiàn)在?美國都有4位總統(tǒng)死在槍子下。 8.1

29分鐘前
  • 巴喆
  • 推薦

hapiness is a warm gun。。。。MM真有點兒秋菊的架勢

32分鐘前
  • 賈小寧
  • 力薦

剛好自己幾天前才開了槍,朋友家里也有十幾把槍。第一次摸到上膛的真槍時,我想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會有害怕失手的恐懼。但摸久了竟然就習慣了。怎么能習慣呢?操。于是我驚異美國買槍的方便,似乎對未成年人來說,買槍和毒品比買煙酒容易。美國人對萬物的恐懼純屬病態(tài)。槍支合法無非是往瘋子手里塞刀子。

36分鐘前
  • 思陽
  • 推薦

一開始以為是討論槍枝的威脅的紀錄片,但Michael Moore卻為我們講述了恐懼與犯罪的聯(lián)系。Charles Heston的言辭和他身后歷劫佳人的海報在一起,怎么那么扎眼!

40分鐘前
  • 馬西吼吼吼
  • 推薦

這胖子很喜歡在鏡頭前玩政治嗎?中間的動畫和音樂配合的真好,戲謔和調(diào)侃的調(diào)調(diào)和后半部分的對話居然還能融合起來。PS:對于一個走在街上隨時可能被對面的人一槍打死的國家,我堅決不去。雖然我們這里的死法可能更奇特。

45分鐘前
  • 望仔放棄減肥了
  • 力薦

最需要槍的人得不到

48分鐘前
  • 衛(wèi)衛(wèi)衛(wèi)
  • 力薦

invisible problems for U.S. strongly inspiring

53分鐘前
  • 冥想高潮
  • 力薦

所以the daily show實際上做出來還是個嚴肅的紀錄片,算是模仿了吧

56分鐘前
  • Mamula
  • 還行

結(jié)構(gòu)和節(jié)奏都非常好 不過 美國之所以有趣 不就是他總結(jié)出來的這個原因嘛 加拿大多沒勁啊

1小時前
  • 柴斯卡
  • 還行

十五年前摩爾的作品就已經(jīng)如此成熟了,故事結(jié)構(gòu)上還沒那么花哨,但摩爾太善于敘事,咄咄逼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剪輯和配樂同樣充滿了諷刺意味,娛樂性十足。PS:喜歡片中的美國史動畫。

1小時前
  • mOco
  • 推薦

他一直都是這個調(diào)調(diào),不過可怕的是我竟然超喜歡這個大左派......囧.....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覺得《大象》實在有點操蛋的憂傷了......

1小時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薦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