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在鏡頭面前向全世界講述她跟藝術(shù)家的愛情故事:她是著名挪威女演員莉芙烏曼(Liv Ullmann),藝術(shù)家是已故的瑞典電影大師英瑪褒曼。女演員和導(dǎo)演,不是順理成章也是近水樓臺。她是他的御用女主角、靈感女神,在拍攝電影《假面》 (Persona)的時候燃起愛火。那時候,雙方皆已婚,那是不倫之戀。他們拋開元配在Faro小島上相宿相棲,不結(jié)婚但育有一女,但愛火最終也炙熱傷人。
褒曼的控制慾和嫉妒心甚強,他要成為烏曼戲裡戲外的導(dǎo)演,逼使她除了演戲的時候、以及逢週三的「假期」外,皆不能離開他身邊,要她成為另一個孤島。烏曼憶起他們拍攝《羞恥》(Shame) 之時,在北歐酷寒之時,褒曼自己穿著厚厚大衣,卻讓她跟男主角衣衫單薄,停鏡小休之時也要他們留在小艇上忍受寒風(fēng);換個場景變了熊熊烈火,褒曼卻不住叫烏曼朝著火焰「走近些!再走近些!」那是一種不用揮拳動腳的暴力;烏曼再也受不了,決定離開那小島--不只是指Faro,也是指那圍牆中的家,以及那整天困在房中思考,像孤島一般的男人。
半世紀過去,美人已變了樣子,只有哪雙湛藍的眼睛凝住了時間,猶像環(huán)抱孤島之海,但島已隱匿。褒曼於2007年逝世。他離開的那一天早上,烏曼心血來潮,乘搭飛機回到那島上找他,作一次不知是告別的告別。那時候,他們的關(guān)係早變成了知己好友。當(dāng)年烏曼假裝回鄉(xiāng)(挪威)小休,還帶著女兒同去,但已決定了不會回頭。即使那偉大的藝術(shù)家來找她,就像五年前追求她的時候那樣,她卻不為所動。
直至他真的放手了,二人各自在愛情路上尋覓。
分開以後,導(dǎo)演與女演員卻常常在電話裡懇談,情人變成了知己,也繼續(xù)在電影裡合作,先後攝製了十二齣作品。
《致褒曼的情書》這齣紀錄片主要以烏曼的訪問片段,加上她和褒曼各自的自傳內(nèi)容組成。攝製隊回到二人昔日愛巢,一堵牆上寫上了紅紅黑黑的神秘符號,除了心型符號以外,觀眾不會知道那些符號的內(nèi)容,因為那都是當(dāng)年褒曼和烏曼的愛情密碼。她說,分手以後,他也常常依著那些符號的筆跡再三勾捺補色,直到他逝世以後,才在陽光中日漸消褪。
導(dǎo)演在訪問片段中加插了二人合作過的電影片段,除了《假面》和《羞恥》以外,還有《呼喊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婚姻生活》(Scenes from a Marriage)和《夕陽舞曲》(Saraband)等等。褒曼作品中的主題除了對宗教信仰的質(zhì)疑,就是對愛的渴望和不安?!断﹃栁枨肥恰痘橐錾睢返睦m(xù)篇;《婚》中兩夫妻忍受不了對方而離婚,離異數(shù)十年,最後在《夕陽舞曲》裡還是記掛相依。《致褒曼的情書》裡烏曼憶述她與褒曼關(guān)係變化的片段與電影片段互相穿插,已分不清究竟是電影片段詮譯現(xiàn)實中二人的感情,還是褒曼一直把個人經(jīng)歷放在戲中。
導(dǎo)演沒有刻意模仿褒曼的電影風(fēng)格,否則他就會把烏曼繼續(xù)困在褒曼的影框之中。戲裡有一些不知是刻意編排還是巧合的「情節(jié)」,當(dāng)烏曼說過她有時感到褒曼逝世後仍回來找她,以蒼蠅之姿縈繞之後,有一幕就出現(xiàn)了訪問中途突然有蒼蠅劃過鏡頭之前,就像褒曼在《芬妮與亞歷山大》和《呼喊與耳語》裡,讓逝去家人的鬼魂重現(xiàn),表達對親情之渴望。
另一幕訪問中,烏曼說她多年前寫了一紙細語綿綿的字條,這次回來老家拍攝,竟在窗邊一隻小熊布偶的衣服裡,發(fā)現(xiàn)了那字條被導(dǎo)演小心藏著。烏曼展開那字條,讀出內(nèi)容,再也忍不住淚水。這都是巧合嗎?對於習(xí)慣把藝人視為「偽人」的香港觀眾而言,他們會相信一個傳奇女星在鏡頭前的眼淚嗎?褒曼在電影中對信仰和愛的質(zhì)疑和焦慮,在香港以另一種形式出現(xiàn)。不過,倘若他們看過褒曼的作品,或許會領(lǐng)略到,即使在虛構(gòu)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也能流露出真摯的思考和感情。
問題只是,人們是否仍會相信真實,抑或甚麼也不信。但香港的文化處境跟褒曼作品的分別是:他的電影中,人無法相信,因為上帝總是沉默;在香港,卻是因為噪音太多。
(原載於《時代論壇》1356期,2013年8月25日)
這部傳記片本身就美得像電影,因為兩個主角與電影的關(guān)系,更因為那片藍色的挪威海岸。在海島上,麗芙第一次與伯格曼相遇,他們在島上建了房子,筑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美夢,明知會醒,但之后的愛恨糾葛依然如期上演。 印象中,麗芙給我的感覺并不算驚艷,因為她扮演的大多是些平凡的女性角色。但也是她讓我第一次新奇地感到,原來在生活的平淡瑣碎里還有那么多豐富細微的情緒,她的表演不是細膩而是細微,讓你覺得就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瞬間里,她忽然會美得熠熠生輝。一個好的演員并不在于他出演過多么光芒萬丈的角色,而在于他可以把平凡的人物刻畫得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就是麗芙的魅力所在,她善于替平凡的生命發(fā)聲,而這種魅力與麗芙對伯格曼的感情密不可分,她在電影中投射著自己對于愛的真實而細微的感受,也可以說是用電影在訴說自己的故事,電影也成為他們愛情的見證和紀念。 在麗芙回憶式的傾訴中,有三句話讓我記憶深刻,有種巨大的痛苦是你被孤獨的留下來,你最終要學(xué)會的一件事就是放下,我們只有深愛過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片尾麗芙發(fā)現(xiàn)了伯格曼在維尼熊里藏著的當(dāng)年她寫給他的紙條,終于在那一刻潸然淚下。我們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我們之間一直痛苦地聯(lián)系著,那是上帝的恩惠。麗芙可以感知到伯格曼的喜怒哀樂,甚至感知到他即將離世。也許,只有當(dāng)我們放下愛戀和傾慕,認清占有和欲望,在愛情漸漸消退的時候,才能學(xué)會重新理解并尊重彼此。 麗芙說,分手后安慰她的不是任何女性朋友,而是她打電話給那個已分手的人,是他安慰了我。這需要相當(dāng)?shù)某墒旌屠硇圆拍茏龅?,而同時又是那樣坦誠而勇敢。伯格曼的母親去世后,麗芙陪他散步,路過伯格曼父親布道的教堂,他忽然說道,真是不可思議,35年過去了,我們今天還能在一起散步,我們成了最好的朋友。只有深愛過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這句話的背后是怎樣的經(jīng)歷與修為,也堪稱一種境界。原來自以為深知的愛情還可以如此新穎,也許每個人都有能力不斷地賦予愛情嶄新的意義。
影片中不斷出現(xiàn)的藍色海灘真是美得讓人難忘,是夢境也是真實??粗愜缴罹济匀说拇笱劬?,那里面有種安靜的憂郁感,讓我想到一切美好的感情終歸于那片藍色的平和與神秘,凝練的又充滿智慧的輕捷的靈性,如白晝的浪涌,似靜夜的濤聲。鏡頭拉近時,我看清了麗芙湛藍的眼眸,雖然她的頭發(fā)眉毛都已花白,但卻還有著濃黑的睫毛。一個人的睫毛是不會因老去而變白的嗎?感覺像是天使眷顧的神奇一般。
真是喜歡講述回憶的她啊,笑起來像個小女孩,眼睛是綠寶石的顏色。
一直覺得她額頭高,眉毛顏色淡,顴骨、嘴角和下巴好像都要再好看些。
記錄片里,麗芙.烏曼老了,緩緩地講述,帶著笑,但是小孩子一般的笑,很放松,能蕩漾開來。真好,那個小女孩終于讓自己安全了。
找來了Liv的這本書。1977年出版,她38歲,一個人帶著女兒Lynn,為事業(yè)奔忙:拍電影、演戲劇、接受數(shù)不盡的采訪。紀錄片里的麗芙和英格瑪:愛、孤獨、憤怒、離開……友誼,在書里并沒有占多大篇幅。
書里的麗芙,不是英格瑪?shù)柠愜?。記錄片里她說,曾經(jīng)自己就是個小女孩啊,想前面有個人牽著她的手一直走,后來這個手沒有了怎么辦?自己走。書里更清楚地讓讀者看到,不假設(shè)“如果…”,不沉溺于悲傷,敢堅持、敢掙脫的麗芙。
好萊塢的制片人跟她說,“你必須要把頭發(fā)剪一剪?!薄澳阋缕犯膿Q一下,我能把你變成眾星中最亮的那一顆?!?/p>
“No!”“I had soul and depth,
and was European.I didin't use make-up,
and I came from Norway.”
幾乎所有的采訪都感興趣的是她和英格瑪在法羅島一起工作、生活。她不喜歡。書里這樣說,
We entered into each other's lives too early and too late. I sought the absolute security,protection. A great need to belong.
He sought the mother.
五歲時失去父親的麗芙,不斷地尋找安全感,與英格瑪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有很多不安。她心里的小女孩真的勇敢呀,斷然地離島,“沒有回頭路?!?/p>
很多故事是到這里結(jié)束的。
他們故事更加令人感動,因為彼此越到后來越明白,是對方一輩子的好朋友。
不會不掉眼淚的。
CC伯格曼花絮,8.2分+
作為紀錄片來說,是一部完成度與情感渲染力很出色的作品,尤其通過巧妙的蒙太奇將伯格曼/烏曼的電影和人生穿插并置重疊,仿佛假面一般模糊了現(xiàn)實與夢境的界限,暈染出愛情與生活的真相,聽著麗芙緩緩又動情的講述,我是真的相信即便歲月摧殘了感情的相守相依,到頭來折磨讓相愛之人走向分離的必然歸宿,麗芙那一顆顆動情的眼淚仍是對曾有過最美好時光的追憶與祝福,正如那湛藍的眼眸深處藏著法羅島海灘滾滾而來又逝去的風(fēng)浪,將他們初遇年輕的我倆,你的害羞,還有那我對你默默又歡喜的凝視,永遠定格進電影的歷史長河。
"You let go and that's a good lesson to learn in life Let go Don't grow into a bitter "and what if?" and "what if i'd done this?" Never, never Let go
For a period of time, we had taken each other's hands and been painfully connected. But only when it was all over did we become true friends."
大師最人性的一面,恐怕不是他拍過的那么些電影,而是他愛過錯過背叛過珍惜過的那些女子。
沒有人能掙脫情與欲的火焰。
你我皆凡人。
開始看的時候跟朋友調(diào)侃這是“戀愛腦”的故事,但觀影結(jié)束,我被liv的敘述帶入一種安寧悲憫的情緒,從她的視角理解這段關(guān)系。他對她的人生形成無可否認的締造與影響,她被成就也深度糾纏在這段四十二年超長跨度的關(guān)系里。
Liv對關(guān)系分裂的敘述極其真實,毫無回避,描述中痛苦本身帶來的質(zhì)感和分量無可否認: 在關(guān)系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兩個人假裝這只是一次普通的旅行,但心里都知道這段關(guān)系結(jié)束了。被留下的痛苦是巨大的,這段關(guān)系如此美好,她害怕這一切不屬于她,也從未被她擁有。
她形容離開的時刻在痛苦里又帶著一點新生的希望:“那一刻我覺得我已經(jīng)變了,我內(nèi)在的一些東西已經(jīng)永遠的改變了?!?/p>
她的形容之后的心情,宛如赫爾墨和諾拉的最后一幕里諾拉的臺詞:我不知道我會成為怎樣的人,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我只知道我不能再在乎別人說了什么,我必須找到自己的路。 用她自己的話說,“這并不是離開一個所愛之人的情緒,這并不是伴著昂揚鼓點,我們離開熟悉的世界去獨自面對陌生世界的世界的勇敢,這是一個小女孩,在她身后關(guān)上了一扇門,一個小女孩正在成長。”
在感情結(jié)束后,Liv用她的開朗、直白的方式消解了這段中途崩殂的浪漫愛情中的很大一部分痛苦,她把它變成了一段友誼,一直到兩個人衰老,生死相隔,她維系了一種獨特的聯(lián)結(jié)。
這部片子當(dāng)然是Liv的敘述視角,但感情本身的敘事也是應(yīng)當(dāng)是由感情里的雙方完成,英格瑪已去,Liv的敘述就是這段感情的敘事。我毫無動機或意愿去質(zhì)疑。透過liv的視角,我能夠看到25歲那段熱戀的浪漫,她的單純熱烈和真摯,在感情中的寬容、溫柔的愛與付出,看到這段關(guān)系的痛苦和不容易,也看到她在感情結(jié)束后的超越,而這些都是Liv用她的人格、她的視角呈現(xiàn)給我的,完全獨創(chuàng),也非常坦誠。
她在他死后的那段敘述,有時候她仿佛能夠感覺到“光線的變化,微風(fēng)的吹拂,采訪到一些時候突然出現(xiàn)的小蟲子,也許都是他的意志和存在的閃現(xiàn)”,這非常浪漫,這是一種超脫的解釋和信仰。這段感情是她選擇、體驗、經(jīng)歷、諒解和最終解讀封存的故事,是她對世界的理解、她的生命體驗以及個人信念的折射。
所以世界上是否有絕對的客觀真實,以及絕對的真實是最重要的嗎?
在觀影的最后,我意識到,如果只會像八卦小報一樣點評"渣男和戀愛腦",那這個觀影歷程對我來說才是毫無意義。
麗芙的回憶。無意冒犯(愛他們的電影)但本片格調(diào)不高,比較《藝術(shù)人生》。同居時期分明是很不健康的關(guān)系男方要把一個有正常社交需求的年輕女性完全封閉在法羅島上,而雙方保持自己生活圈后反而能成為心靈支柱。意外的是看到伯格曼賣萌的小畫
伯格曼和麗芙·烏曼長達42年的友誼,兩人合作了差不多有12部電影,兩人還有五年的同居關(guān)系,并生有一個女兒。720p.BluRay,bttiantang.com/subject/20994.html中字版lb/5lbeejx1dpph絕壁真愛與SOULMATE??!
意境、相遇、光影、愛情、懷念、懂得...Beautiful!?極致. "穿梭時空"的刻畫了Liv和IBergman之間超越歲月、婚姻、甚至電影膠卷的最深最動人的感情詩篇。當(dāng)她顫抖的拿出了他一直保留著的紙條時,我哭了。她說出了我的心聲:有時不是不想念了,而是想念早已融入了呼吸,難以察覺!真愛·無悔·一直陪伴在
Liv Ullmann充滿深情的主觀回憶,經(jīng)過時間積淀的回憶都會自動美化,即使宣稱“放下了”,曾經(jīng)共同的回憶會捆綁她一輩子;用薩拉邦德、婚姻生活表現(xiàn)婚姻的磨合,用羞恥、秋日奏鳴曲凸顯共處的煎熬,情感走到盡頭的孤獨與伶仃感,Liv敘述得太棒了;北歐清冷景色絕佳。
Liv講述的回憶和娓娓道來時的神采,語氣幾乎是我見過的最極致的浪漫。慢慢消融在陽光里的愛情日記和他們的電影所見證的是兩人間從未消退,但若靠得太近就會灼傷彼此的相互需要。因為太相愛所以沒辦法在一起,因為太相愛,所以永不分離。
情書寫得真棒
太動人了。他們相愛,孤獨,嫉妒,爭吵,見過了彼此好與不好的一面,一面合作,《假面》是熱戀與相識,《羞恥》《婚姻生活》的爭吵,《秋日奏鳴曲》的分別,最后是《薩拉邦德》,“你為什么來?”“因為你打給我了。”伯格曼將她的紙條,放在自己的泰迪熊里,他去世后,她念著信:你的麗芙……
太細膩的紀錄片,Liv是感性的、情感豐富,想不到Ingmar如此的浪漫,可他對其他女人是不是這樣的呢?其實真正讓我感動的是兩人分手后的關(guān)系,既是合作伙伴又是好朋友,我們又曾經(jīng)深深的愛過,當(dāng)兩個人都老去了,愛情更純粹,已經(jīng)沒有性的交雜。
一段被美化的孽緣,重心明明全在花邊八卦卻從頭到尾避重就輕裝扮地好像世界一直很美好真愛一般~最吊詭的地方在于,幾乎唯一的敘述者即當(dāng)事人本身,而其作為出色演員所具備精湛的演技讓人無法分辨清說起一見鐘情時的少女羞澀和最后的落淚到底有幾分真實~及,Liv真是枚越看越好看的女子~
大 哭 /(ㄒoㄒ)/~~ 幾乎每一段都有感動到不行的元素,比如一大幫朋友在機場等著安慰Liv,還有最給力的是最后藏在小熊里的紙條。想讀她的自傳。
蠻感人的唉,伯格曼出人意料的浪漫啊。那些書信。麗芙烏曼年輕時候的樣子有點像杰西卡查斯坦。。不過我怎么老覺得料還不夠多的樣子!【我到底想看什么料。。。
“You're my Stradivarius。” This is the most romantic love story in cinema history。
他們沒有在一起,他們也沒有真正離開過。他們只是…愛著。
If we had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tragically, I wish we could be close like them afterwards.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他倆在島上的關(guān)系就像瑞典版的顧城和謝燁,一種極度孤立偏執(zhí)的情愛結(jié)合。Liv對伯格曼的感情是無可取代的,但伯格曼對Liv就難說了。伯格曼的童年經(jīng)歷決定了他是個難以自足的孩子,他需要的永遠比付出的多。
'This is a little like hell, almost romantic.''We are painfully connected. Such a connection is full of grace.'以后要給愛人一只有紙條的小泰迪熊??
后面幾乎都在流淚,感謝麗芙,愿意對鏡頭分享與伯格曼的故事,分享他們曾經(jīng)有過的甜蜜、瘋狂、折磨、痛苦,和最后那份超越愛情的友誼。英格瑪是甜蜜的:拍片時所有人都在忙碌,而英格瑪就那樣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麗芙。英格瑪也是殘暴的:同居生活讓他們相愛相殺,他甚至在拍攝中不斷折磨麗芙,讓她靠近火焰,讓她在零下30度的海面上只穿著單薄的外衣。英格瑪也是溫柔的:分手后,是他的電話安慰陪伴麗芙走出痛苦。為了支持麗芙的選擇,討厭坐飛機的他甚至專門抽出一天半的時間飛到美國,只為看一場麗芙的百老匯演出。紀錄片的最后,麗芙發(fā)現(xiàn)英格瑪把她寫的小紙條藏在泰迪娃娃的衣服里,麗芙哭了。她說她從來沒有擁有過英格瑪,但我們都知道有一部分的英格瑪永遠屬于她。
伯格曼的自傳里對于和麗芙同居的這一段倒是輕描淡寫,他情人數(shù)不勝數(shù),估計麗芙于他也僅淡淡如此??墒撬麑Υ愜綗o疑是極殘忍的,正如他對待所有情人那般過分。這點不該用天才必然帶刺的論調(diào)來掩飾掉。所以麗芙啊,或許、或許你就該狠狠地罵上一句,伯格曼是個渣男大混蛋!而不是浪漫地、懷柔地憶往昔。伯格曼痛苦又貪愛,他是不接受拯救的。
我不覺得是演技。很多啟發(fā),關(guān)于connection,關(guān)于思念,關(guān)于友誼和愛情之間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