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改編真是一個艱難的工作
電影《三角地》是根據(jù)北大曹文軒教授的中篇小說《三角地》改編的,但是坦誠地說,這個改編不是很成功。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
1、臺灣導(dǎo)演選擇在臺灣拍這部電影,在語言上就有一些隔膜感,這并不是否認臺灣導(dǎo)演的能力,只是臺灣普通話的發(fā)音在普通人聽起來不是很舒服。另外,許多的電影具有一種原生地的美,表現(xiàn)這種美是需要有原生地環(huán)境的烘托的。這部電影如果放在大陸,放在曹老師的家鄉(xiāng)江蘇那里去拍,或許會更好。
2、電影對小說的改編比較大,其實改編就意味著改變,但是既然有原文本,就應(yīng)該借鑒原文本的許多地方。這部電影改的幅度比較大,很多重要的情節(jié)都被改掉了,比如:“我”(故事中的長子)幫助大弟去玩足球,最后一家人從大弟的成功獲得了自信;“我”為了幫助二弟提高成績,通過走街串巷收購破鋼筆轉(zhuǎn)賣來掙錢給二弟請家教……其實小說中的“我”是改變這個家庭的核心人物,而到了電影中,許多的改變其實是自發(fā)完成了,情節(jié)上不夠自然流暢。
3、再來說主演,因為“我”是小說的關(guān)鍵人物,所以電影中男主角的選擇就要格外注意,但是電影最后選定的男主角卻與小說中的描述相差比較遠,小說中的“我”應(yīng)該是帶有非常大的痞子氣,但是又有不甘心槽糕生活而希望有所改變的陽光一面,所以應(yīng)該是一個善良、陽光、進取但又憂郁、自卑的一個痞子青年,但是電影中的男主角似乎只在第一個方面有所展現(xiàn),缺少了后一方面的表現(xiàn),人物顯得很不豐滿。女主角的選定還可以,因為畢竟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但是女主角的表現(xiàn)不夠流暢,很多地方的銜接是有一些生硬的,所以對比小說人物,也是要打折扣的。
最后我想說,曹文軒教授的寫作秉承了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言不盡意”的傳統(tǒng),同時對于人性也有很高的反思和考慮,所以電影在表現(xiàn)這個故事的時候或許缺乏一些理解,所以很多地方表現(xiàn)得過于寫實了,事實也表現(xiàn)得過于瑣碎了,反而給人“一覽無余”的感覺,至于留給人們反思的東西則相對較少。其實我倒是覺得不論何種藝術(shù),包括電影,同樣可以利用“狀難寫之境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審美方式去展現(xiàn)。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PS:曹老師的電影改編了兩部,一部是《草房子》,一部就是《三角地》,而前者的表現(xiàn)或許更符合曹老師本人的審美理想。
跟片
父母電視上偶然播到的,但因為題材接地氣他們居然看完了。電影偶爾有點違和,看著農(nóng)村題材的感覺,咖啡館那邊劇情又特別小資,臺詞聽著挺難受的。風光音樂小清新,有的段落還挺感動的,最起碼結(jié)局陽光也不錯了,雖然有點不真實。
小清新的感覺哪??
臺灣小清新,溫馨誰能敵。
5.5
很勵志的電影,朦朧的初戀只是作為阿男成長的背景存在。阿男演技很好,女主角像是一個配角,并沒有太多戲份。菲比姐姐和燒窯師傅是阿男成長的師傅,他終于從自卑、自暴自棄中走出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這個…很難相信真的是陳坤厚導(dǎo)演,演員說起臺詞都感覺吃力
還好,還好…
明明臺灣片寫什麼大陸片啊
個人比較喜歡曹文軒的小說,只不過這個電影演員不好。
cctv6一大清早放的電影,還真是小清新,下過雨的早晨
好想去臺灣
轉(zhuǎn)折變化太突兀,太不可信了; 其他都還好
侯孝賢早年和陳坤厚是親密戰(zhàn)友,陳也拍出過臺灣新電影的扛鼎之作,但侯漸成大師的歲月里,陳的作品卻乏善可陳了,到2012年還在拍《幸福三角地》這種鄉(xiāng)土清新之作,可謂固步自封了。又是民宿,又是舞龍,該片還是苗栗縣的采風之作,也算命題作文吧。小說原著來自曹文軒,電影卻不怎么曹文軒,反而臺味十足。有友來自苗栗,她說苗栗是臺灣最窮的地方,但觀其村落(或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頗宜居。
畫面好,敘事一般
雖然覺得不厚道,但忍不住想說,單單看簡介就覺得自己不想看。。。
水軍真厲害
一般吧,故事比較弱
小清新,文藝范兒,女主還不錯。如果男主家庭這樣,誰會嫁給他,情有可原!
男主作的曲不錯~~有日劇那種突然被打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