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分數(shù)它只是暫時的,它并不是真正的你們。你們與它截然不同,分數(shù)根本無法代表你們,它只是某一瞬間的影像,記錄了像數(shù)學英語這些微不足道的東西,更加重要的是,你們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輕人?!?巴赫曼最后戴上保加利亞男孩送給他的保加利亞帽,坐在空蕩的教室的一幕太讓人動容。
中間巴赫曼問孩子們對于兩個性別相同者相愛的看法,好幾位都回答感到很惡心,巴赫曼沒有評價,也沒有給出結論,只是不斷問他們?yōu)槭裁催@么想。這種integration教育給移民孩子們持續(xù)地提供平等對話、化解矛盾與偏見和彼此關愛的環(huán)境,反思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分數(shù)代表了我,真正的我就此隱形了。
去年在德國交換時我有幸接觸了當?shù)氐囊粋€雜志社的編輯,雜志名叫《Grenzenlos》(無界)。團隊是由當?shù)仉y民、移民和不同背景人士等組成,我是第一個加入他們的中國人。當時德國第二波疫情還未到來,我和編輯在辦公室交談,她向我介紹她創(chuàng)辦雜志的理念,一方面是基于柏林墻倒塌的歷史,另一方面她希望通過這本雜志為各個來自不同族群的人提供發(fā)聲的平臺,書寫其所在群體的故事,文章刊出時會同時使用德語和作者母語。她希望不同群體之間的界限和壁壘能夠突破。唯獨可惜的是,很快第二波疫情大爆發(fā),線下接觸被禁止,沒能有機會接觸更多當?shù)厝恕?/p>
疫情讓這樣的融合課堂變得不再可能,可以想見過去一年移民和難民孩子沒辦法去課堂有多痛苦。
Integration statt Segregation!(要融合不要分離!)
將近四小時的片子,每個片段都可愛動人,絲毫不覺冗長。閃光的不僅僅是老師的循循善誘,更是學生的妙語連珠。作為一名老師,很容易感到片子的真摯,也不禁在想,巴赫曼或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這樣的師生交流,在當下所處的環(huán)境,卻是非常難得的吧。
平等的溝通,互相的尊重,包容的環(huán)境……我覺得這些是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創(chuàng)造的,不僅僅是一個老師就能做到。比如一對一家長會的時候,巴赫曼老師拿起吉他鼓勵夢想做歌星的小女孩兒唱歌,旁邊的父親讓小女孩兒翻譯給老師說:你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老師;再比如巴赫曼先生說服另一個女孩兒的家長,讓她更多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潛力:她一開始來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只是因為不懂德語,現(xiàn)在已經很棒啦,將來也一定會很出色,最終女孩兒的媽媽還是尊重她的意思,讓她留在了這個學校,而不是強迫她搬走。再比如另一位我也很喜歡的女老師,在課堂上與移民的孩子們討論哪里是家鄉(xiāng)?聽著答案就流了眼淚。還有她因為休產假和孩子們告別時,得到的很多很多真誠的擁抱。
很多場景都很喜歡,感情都是藏在普通的教學場景里的。很喜歡有關同性相愛的討論:巴赫曼先生唱了一首同性題材的歌,然后問孩子們聽懂了嗎,怎么看?“愛才是最重要的呀?!焙汀皭盒摹倍际菚玫阶鹬氐拇鸢浮!澳悄銥槭裁磿X得惡心呢?”“是有人告訴你還是你自己這么覺得呢?”老師這樣問,孩子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啊。“不知道是為什么就好很多啦?!崩蠋熯@樣說。但是全程都是很溫和的,最后也不會給一個答案,只會鼓勵那個說愛才是最重要的女孩兒,也不會強迫跑出去課間活動的孩子聽他的說教。這樣的耐心、引導,真的很好(此處也有小女孩兒回答說關我屁事,哈哈哈哈非常精彩)。
還有巴赫曼老師可以坦誠說不喜歡給孩子們打分;學校旅行時有男孩子過生日,兩個女孩子給他烤了生日蛋糕,老師送了吉他;結尾時畢業(yè),學生們送了老師禮物,還有最后圍成一圈時老師說“我希望你們知道這些分數(shù)不能定義你們,它只反映了這一瞬間你們的數(shù)學或者德語學得怎么樣”……這些都是非常閃閃發(fā)光的時刻。情感表達很克制,最后只給了老師一個背影,他伸出手,面對空無一人的教室,好像擦了擦眼睛。
不過我最最喜歡的,還是巴赫曼老師和同事的一段聊天。他說,一開始,他也不確定自己喜不喜歡做老師。總覺得自己是不是應該對孩子更嚴厲一點?但是那樣就不是學習了,是把知識灌在孩子們腦子里。也覺得如果一直做老師,是不是就失去了自己的自由,被困住了?后來他發(fā)現(xiàn),讓孩子們循規(guī)蹈矩,只是這個工作的10%,而剩下的90%,才是最珍貴的。
當然啦,片子里除了教書育人的細節(jié),有關歸屬的討論也是非??蓯壅滟F的。來自于不同國家的移民的孩子,坐在教室里討論家鄉(xiāng),討論信仰,本身就足夠奇妙了。我也很確信,在這個每個人都會認真傾聽,互相尊重,勇敢道歉的環(huán)境里,孩子們都找到了自己的第二個家。建議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去看看這個片子,這不是什么教學探險故事,也不是理想主義者的高呼,只是一首可愛,樸素,真摯的,有關教育本身的詩。
從影院出來時,耳朵里還是課堂上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唱的歌呢。
[太陽]《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這是一部長達220分鐘的紀錄片。 德國的一個重工業(yè)小城在二戰(zhàn)中有沉重的過去,20名12~14歲的學生來自于12個不同國家,65歲的巴赫曼先生是1900年波蘭勞工后裔。 課本上的教學內容只占10%,更多的問題出現(xiàn)在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社會的認知、對自我的探索以及對人生的設想。巴赫曼先生協(xié)助學生探索怎樣看待問題、表達情緒、面對沖突,并學會傾訴、溝通、交流,在一個冬夏中,孩子們慢慢成長、轉變。 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學校,這是一群有著各種問題的學生,這是一位對自己人生也充滿困惑的老師。人生或許沒有完美的滿意答卷,但是站在告別童年走向成人的轉折點上,幸而有這樣一位朋友,教會了他們人生總有選擇。 故事從蒼白的冬天開始到綠盎然的夏天,老師的職業(yè)生涯結束,學生將步入初級中學展開自己真正的人生。 這部影片有一種強大而平淡的生命力量。近4個小時的觀影是漫長的,也是令人欣喜的[愛心]
巴赫曼先生可以說是大部分學生都會喜歡的老師。在他的班里,有著不同地方來的學生,他們有著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習慣。盡管如此,巴赫曼先生依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并盡量讓他們“同心”。最讓我感動的一個場景是,一個小女孩哭了,他立馬讓同學們安靜下來,并蹲在那位女孩面前輕聲問她怎么了,很是貼心。在他的課上,輕松快樂。他和學生們彈著琴,打著架子鼓,唱著歌,讓人看著感到溫暖。他說他也曾是這樣的學生,他知道學生們的感受。我看到了他身上尊重學生的品質,平等地和他們相處,細心聆聽他們的需求。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失威信,學生們也會聽他的話。
認識所有學生,知道學生家庭狀態(tài),知道學生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躲避,而且懂得如何有耐心的等待在最合適的機會(最合適,是動態(tài)的,沒辦法說得準是什么時候),給學生建議或棒喝的老師....存在嗎?
有可能有這種人,他們也許都集中在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當中。但是,獲得2021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和評審團獎的《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里的巴赫曼先生,他在公立學校教書。而且,全班20人來自12個國家,他們有人上課第一天,一句德文都不會。
這是一部拍攝團隊在黑森林州移民城市蹲點兩年,拍攝一班小學五六年級教室生活的紀錄片。斯塔特阿倫多夫在NZ期間是軍火工業(yè)區(qū),現(xiàn)在住滿了來這兒工作的東歐移民、二代、三代。
想像教室里面坐滿不會中文,打算賺飽錢就回老家過好日子的小孩,你會做何感想?
想像一號同學數(shù)學一直不好,老師要你的孩子跟他一組,多教他一點,你會同意嗎?
想像老師講到男生愛男生的故事,藉機問大家感覺如何,你聽到之后會有什么反應?
巴赫曼先生有耐心,很貼心,隨時鼓勵并且要求學生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分數(shù),因為分數(shù)只代表考試那個當下的你,不等同于你的全部)。
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裡,描述林英子跟喜歡搬家的父親在北京城不同的地方居住過。最后小學要畢業(yè)了,她說:“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但我們又是多么怕呢! 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 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在今天之前,我每次讀到這一段,都要感動到鼻酸??戳恕栋秃章壬退膶W生》之后,我覺得巴赫曼挑戰(zhàn)學生對世界,對自己,對成績,對家庭的作法,不斷要他們不要松懈對自己的要求,這才是今天的老師應該有的作法。這才會讓小孩,不用害怕,的務實基礎。
三個半小時的影片,就是讓人被「善良」的海洋所包圍。
公平/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彼此都是公平的,此為真。
學習/人要學習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此為真。
潛力/人要知道自己有潛力是可以發(fā)揮的,此為真。
且慢。如果先天上就有這三個本質性的欠缺,這樣的人生要怎么過?
請看看巴赫曼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并且讓自己得到鼓勵跟啟發(fā)。
因為,我們都值得被好好對待。
日前,在今年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眾多好評的紀錄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終于來到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參加展映。眾所周知,紀錄片入圍三大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殊為不易,而能以三個半小時的時長入圍就更是難上加難。不僅如此,影片最終還獲得了評審團獎,這只能表明其質量之高已經完全無需置疑。影片意旨豐富、層次多樣,217分鐘分秒都是精華,每一個完整的部分和段落也都構成了導演瑪利亞·施佩特(Maria Speth)關于德國歷史和當下議題的重要表達。
瑪利亞·施佩特一直以來被歸入“柏林學派”,在學術和評論界,“柏林學派”的電影“采取一種極端主觀的視角對主題進行處理,旨在對社會狀況進行一種普遍共通的刻畫?!辈贿^,“柏林學派”并不是像法國新浪潮那樣的“運動”,也不是倡導某種特殊電影哲學的導演聯(lián)合,它更多是讓德語電影評論重新回歸到德國電影中來,而該學派自90年代開始也的確在德國引發(fā)了關于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社會意義的討論。
在被歸入到這一學派的導演中,最著名的包括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溫蒂妮》)、瑪倫·阿德(《托尼·厄德曼》)、安格拉·夏娜萊克(《我離家了,但……》)等等,近幾年來,這些導演紛紛在歐洲重要電影節(jié)嶄露頭角,德國本國的柏林電影節(jié)往往是他們的福地。不過,“柏林學派”非常松散,很多被歸入該學派的導演甚至不愿承認與這個標簽有任何瓜葛,而更愿意強調自身的表達及其獨特性。因此,“柏林學派”現(xiàn)在基本已經成為一個歷史概念。瑪利亞·施佩特這部作品同樣很難也不必貼上這樣一個標簽,然而就“柏林學派”對社會的觀察和探究而言,這部作品又可以說是和該學派某些作品的理念一脈相承。
瑪利亞·施佩特2000年以來拍攝了多部電影作品,《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是她的第二部紀錄長片。影片將我們帶到德國著名的移民城市斯塔特阿倫多夫(Stadtallendorf)。施佩特和影片主人公巴赫曼先生是多年的朋友,這種信任關系使得后者同意前者跟拍這個班級的教學情況長達兩年。在這里,跟隨父母從意大利、土耳其、俄羅斯、保加利亞等歐洲各國前來德國的二代移民從零開始,由于他們每個人家庭狀況不盡相同,德語水平和學習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也就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學習和生活問題。巴赫曼先生作為他們的主管老師(教授多門課程),所要做的就是了解每個人的情況,和其他老師通力配合,讓這些孩子能夠慢慢融入到德語社區(qū)和環(huán)境當中,然后找到適合他們學力水平和意愿的不同等級的初中。
隨著紀錄片的逐漸展開,巴赫曼先生和幾個學生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觀眾也隨著施佩特的一點點捕捉孩子成長的點滴。雖然并沒有像今年柏林金熊獎作品《倒霉性愛,發(fā)狂黃片》(Bad Luck Banging or Loony Porn)那樣,用完全不同的材質去拼貼出一個關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激進表達,但《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同樣是一部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影片,只不過施佩特是將這些觀念掰開揉碎放入到巴赫曼先生的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將現(xiàn)實與歷史勾連起來,形成了某種歷史社會學調查。關于怎樣講述德國歷史才能更加生動,才能摒棄那些陳詞濫調和不甚體面的感動,施佩特做出了一個相當優(yōu)秀的范例。
在影片中段,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基本由二代移民構成的班級前往當?shù)夭┪镳^參觀,工作人員向他們介紹了斯塔特阿倫多夫的歷史情況:這座移民城市原名阿倫多夫(Allendorf),在1933年納粹接管之后這里建成了兩座大型炸藥工廠,二戰(zhàn)爆發(fā)之后,納粹又把被占領國工人強迫輸送到這里進行勞動,并為之建設了集中營。通過這樣的段落,施佩特不僅表明斯塔特阿倫多夫的強迫性移民歷史與當下移民之間的關聯(lián),同時也是在暗示德國有義務和責任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顯然,對施塔特而言,片中的巴赫曼先生所要做的也就是要撥亂反正,徹底顛覆從前移民在此處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直到影片后段,我們了解到巴赫曼先生本人也并非土生土長的日耳曼人,而是被納粹強迫改姓的波蘭裔勞工的后代。
從這個角度上說,巴赫曼先生這個國族混雜的班級(包括他自己)首先是一段痛苦歷史的延續(xù)。不僅如此,這個班級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濃縮版的德國社會:在某些段落里,學習成績成為一種“階層”,移民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而受到班里本土學生的嫌棄,巴赫曼先生希望能有人對其給予幫助,但一個本地男生表示拒絕,認為對方考得不好是她自己的問題,與他人無關。從這里我們也多少能看到一些排外和自利的萌芽,巴赫曼先生則嚴厲指出,作為一個班級應該團結一致,幫助剛剛來到德國的同學。在這里,施佩特其實是借巴赫曼先生之口傳達出了她自己關于歷史和政治問題的看法,也是暗中駁斥了德國右翼在難民/移民問題上的態(tài)度,扇出了一個響亮的耳光。
在片中,巴赫曼先生的班級更像一個生活空間,一個大的家庭,而非一個完全一板一眼有嚴格紀律的、普遍意義上的班級。這里有休息和娛樂的空間,學生可以在教室里的沙發(fā)床上睡覺,也可以隨著巴赫曼先生一起演奏樂器。教師跟家長之間也建立起非常友好的關系,在很多段落里,巴赫曼先生都和家長、學生二人共同對話,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給出最好的升學建議,甚至給家長和學生以最大程度的鼓勵。巴赫曼非常善于營造良好舒適的環(huán)境,而這對于一個國族成分極其多樣化的班級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在這種環(huán)境下,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宗教傳統(tǒng),才能走向融合、理解而非對抗和分裂,教齡將近20年,現(xiàn)在已經將要退休的巴赫曼才得以讓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最大程度地接收到他的善意。
對巴赫曼先生而言,與其說課堂或者教學空間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地方,不如說是一個樹立最重要、最基本價值的場所。影片后半段,施佩特讓影片漸漸脫離歷史,鏡頭中的巴赫曼開始觸及當下歐洲以至世界范圍內的諸多議題,比如點燃關于性別平等和婚姻觀念的爭論——男女學生兩方不斷論辯兩性對家庭的貢獻,并且逐漸體認到對方在社會和家庭中的重要角色;而在關于性向的爭論中,巴赫曼先生反復追問“為什么兩個女人不能相愛”,迫使學生動腦思考、進行思辨。在這些過程中,這些二代移民緩緩地構建出一套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認同自身,如何看待性別、民族差異的基本價值,而對于一個剛剛開始認識世界的孩子而言,這種思辨性的人本主義教育顯然將在他們今后的人生中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學生》是一張歐洲社會議題的詳盡試卷。它測驗的對象首先是德國人,但影片考驗的更是所有看過它的觀眾:它敦促你思考如何在這個價值駁雜的世界當中找到不變的善良與正義,敦促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至少仔細想一想,到底什么才是“更好”。
9.3/10 #siff24th 幾乎超越了任何一種類型的電影,或許從另一角度講,再次證明了紀錄片才是電影之王:青春,歌舞,景致,不失敘事。當懷斯曼不知疲憊地將鏡頭對準機構或體制時(instituition),此片瞄準的則是一種社群(community),因此它不必如市政廳或圖書館一樣構建一個拼圖或連環(huán),不必均勻地關注每一個散點,只是去呈現(xiàn)最有感受最有關于“人”的一切(社群不就是關于人嗎),既不急于展現(xiàn),也不急于下結論,反而所呈現(xiàn)出最動人的一面。音樂和肢體呈現(xiàn)了具有脈搏的動感,地貌證明著時間的緩慢流動,而面孔和話語則是關于“人”的本體。
#siff2021# 晚上看德國隊踢球,白天看德國人上課,這個巴赫曼先生可比勒夫有型多了。推薦克萊爾西蒙的《年輕的孤寂》和《入學考試》,整兩塊屏幕跟這片同時放,對比著看就跟法國踢德國似的。
在中國學校,我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考試,但沒有學過如何和別人相處,如何和自己相處,如何欣賞生活中的美 ,如何尋找身份認同,如何面對民族歷史
追蹤了預科學校全科老師巴赫曼先生和他一整個班級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況,雖然在觀點表達上并沒有《發(fā)狂黃片》那樣激進,但該片同樣將現(xiàn)實(移民)與歷史(種族)勾連起來,形成了某種歷史社會學調查。在巴赫曼對學生的循循善誘和反復追問中,二代移民兒童緩慢地構建出一套關于如何對待他人,如何看待性別、民族差異的價值觀??梢哉f,整部電影是一套歐洲社會議題的百科全書,同時也是難得一見的人本主義的典范之作。
幾乎是一種理想主義的教育模式(作為前教育行業(yè)人員無比羨慕)——專業(yè)業(yè)務能力強悍(身兼多職,寓教于音樂讓人欣羨,唱起老迪倫太迷人!講解作文/閱讀/語法的方式一看即知深諳教育心理學),又兼愛心情懷(關愛學生的種種細節(jié)好貼心),更難得的是做到嚴慈相濟(引導學生如何面對/解決問題);學生群像也是成功的。特別感動的三點:1、針對個人情況商討升學計劃;2、課堂上談論兩性關系,這般寬容自由的言論氛圍令人激賞,談及同性相戀——“只要他們相愛”,只想給孩子們鼓掌!3、以現(xiàn)狀的移民潮結合二戰(zhàn)時期勞工,選取施塔特阿倫多夫含有豐富蘊意,這是一個通達歷史縱深處的管道——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歷史教育。很喜歡空鏡掠過的景物時序,季節(jié)流轉,巴赫曼先生送走學生的后腦勺上寫著孤獨。
高亮簡介中的一句話吧,“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個壯觀的過程”。談技巧是沒什么用的,再高亮一遍:教育不僅是重要的,而且是一個壯觀的過程,但這個過程不包括再教育。
巴赫曼先生如天降的圣誕老人,給學生帶來智識,歡笑和音樂。沒有《墻壁之間》的聚焦,卻更為溫柔悲憫。
巴赫曼老師夸杰米,出乎意料地是一個細膩的,能觀察到同學情緒和行為變化的“硬漢”,竟然有點淚目。真的每個人都會希望“被看到”,那教育是不是就是在做這件事。SIFF 2021.6.14
開場兩個細節(jié):清晨,導演拍了上學路上的面包店;巴赫曼先生問剛到達的學生們還想不想再瞇一會兒;結論就是這部電影很懂一個在電影節(jié)趕場看電影并在開場一分鐘前還在努力把披薩塞進肚里的人的心境,讓人感動。
7/10。如烏托邦的課堂,不同國家的孩子在老師教育下融合在一起。探討性別、國家、愛、同性戀等等。紀錄片本身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甚至我覺得有點啰嗦了,但它可以作為所有老師的必看電影,學會和孩子說話。
太棒了,四個小時居然不覺得累,津津有味看完,孩子們都太可愛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以及性格在這里碰撞,在課堂上和生活中交融。這是未來社會的常態(tài),這是歐洲的未來。
言語的駁斥只捍衛(wèi)了一種觀點,而身體力行的教育實踐搭建了無數(shù)座世界。比起金熊在架勢上的咄咄逼人,巴赫曼先生在對待歷史與當下的態(tài)度上更溫和卻也有著直面無法終結的爭論時的果敢與堅定。
從結構和指向上看,是最像波士頓市政廳的。隱退至攝影機后,將陳述交給拍攝環(huán)境中的人,由大量市鎮(zhèn)風景、工廠設施、工作場面的空鏡介入進行定調。更加寶貴的是,巴赫曼老師是教音樂的,他自己就可以掌控影像的節(jié)奏和旋律。畢竟陳述(想法的表達)和傾聽是最重要的,由此展開溝通的可能。如果說勞倫岡泰的課室風云是一次提問,那么這里提供了一種解答的可能,那個我們期望中最好的形態(tài)。
4.5,室內場景負責講述,一組組環(huán)境鏡頭則將講述的內容引向更廣闊的外部,已述的人物和無需贅言的背景,言與不言的兩面。
9.19 不必理解為教育,更愿稱之為:一種更正常的交流與對話。他在不斷地引導對話持續(xù)進行,引導思考,誘發(fā)想象。勇敢地說,于是便也能勇敢地做了。理解城市與歷史;討論歸屬感、少數(shù)群體;理解家庭與身世;梳理夢想和路徑。深刻理解周遭世界并隱蔽了身份的導師,給予家的記憶與歸屬感。他依賴的工具:閱讀、音樂與寫作,都太美好了。
2022.9.16
論公民的養(yǎng)成 從教育出發(fā)輻射大到集體國家民族種族文化政治歷史的學習和爭論小到個人知識藝術情感等精神觀念意識的培養(yǎng)和成熟落點于教師和學生的關系 諄諄教誨不過如此//不僅一遍遍耐心真誠肯定地告訴孩子們他們的特別和優(yōu)秀還始終將孩子當作能夠交流溝通的對象的老師實在是太有魅力了 學習在甚至針鋒相對的意見之下平和討論這件事太重要了//難得在三個半小時內保持了專注和好奇
#71st Berlinale# 評審團獎(原鮑爾獎,現(xiàn)三等獎)。鴻篇巨制,比起一部“愛的教育”和更為直觀的移民/身份問題而言,導演更關心的問題實際上是德國的人口政策:為何要引進外勞,如何對他們進行公民教育,如何通過語言和教育體制(還專門補習了一下相關資料)來塑造“德國”。導演精湛地用直接電影的方法把這個大問題貫徹在日常細節(jié)中,并將其歷史化(追溯到20世紀初、納粹德國時期、60年代土耳其外勞等等),工業(yè)小城施塔特阿倫多夫這個地點選得也非常精妙。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柏林學派居然開始煽情了,結尾真的好動人!
想把Hasan在結尾唱的那句歌詞補完:從前有位巴赫曼先生,他在移民聚集的小城教書育人。孩子來自五湖四海,在此成爲一家人。他的課堂很不一樣,常常能聼到動聽的音樂響——傳説中的精靈、鮑勃·迪倫的福音、同性之間的愛情,隨著音符流入大家的內心。他樂意與我們聊故鄉(xiāng)、話信仰、談愛情、講兩性、解矛盾、建友情。看到我們的成績平平,他也會操心。體貼細膩的諄諄教導又讓我們重拾對未來的信心。他説,分數(shù)只是一個瞬間的縮影,每個孩子都遠比這個符號更行。我們是一把琴,他激發(fā)了弦的無限可能,我們是一塊石,他開鑿出夢的初始輪廓,他更是一彎潺潺的甘甜溪水,滋養(yǎng)著在異國他鄉(xiāng)成長的心靈。(Bach在德語中的本意為小溪,Bachmann即住在小溪旁的人。)歌曲Und Wenn Ein Lied和巴赫曼自己創(chuàng)作的Rottweil太好聼了,尤其是歌詞的含義。
看完后愛上巴赫曼先生了,盡管從中段開始才進入他的私人空間。三個半小時不嫌長,就像助教一樣旁聽一節(jié)又一節(jié)課,觀察巴赫曼和小孩們的交流溝通。音樂段落很動人,空鏡很有效,素材組織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