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處女評獻給了這部《光語者》:看紀錄片也會笑,但和喜劇的大笑不一樣,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由得會心一笑。 在挪威北面,北極之內(nèi),北緯78度。我們對光的理解會變,對溝通理解會變,對太陽的理解會變,對狗的理解會變,對時間的理解會變,對工作的理解會變,對科學的理解會變,對宇宙的理解會變,對國家的理解會變,對地球的理解會變,對空氣的理解會變,對藝術(shù)的理解會變,對生死的理解會變,對旅游的理解會變。 最好的還是對自己的一生心滿意足。就像那位在北極小城生活了五十年的最年長的奶奶,到老之后,臨終前回望一生,可以說如果回到年輕時,還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重來一遍,包括重犯曾經(jīng)犯的錯,這才真的是過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騰訊視頻上映了這部《光語者》,宣發(fā)如此低調(diào)以至于上映時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在極光之都費爾班克斯待了三晚都沒看到正兒八經(jīng)的極光,影片第32分鐘開始的美輪美奐的極光對我似乎是一種補償,然而影片的意義不僅在于此。
對于愿意定居在北極圈忍受漫長極夜的人來說,他們都是厭惡城市喧囂、擅于忍受孤獨、甚至內(nèi)心具有憂郁氣質(zhì)的人…北美大陸的最北端也有一個兩千余人的小鎮(zhèn)Barrow ,略顯破敗的小鎮(zhèn)與新奧爾松無異,遠嫁于此的大陸姑娘兼職出來做導游,就是為了聽聽鄉(xiāng)音,向我們講述迎著極光默默流淚的故事;在幾乎與世隔絕的whittier 小鎮(zhèn),那個慵懶的下午,與餐廳臺灣老板聊起來他家族的生平,在那個全鎮(zhèn)人住在一幢大樓的小鎮(zhèn)里,他家開著鎮(zhèn)子里唯一的超市和餐廳;也曾馳騁在冰天雪地的道頓公路、曠野里一望無際的苔原公路通向天的盡頭,在珍娜溫泉里與池塘邊的駝鹿對視、一邊等待極光一邊仰望滿天繁星。在無盡的時間荒野里,人類只是大自然的匆匆過客…
人生總是會充滿遺憾,有的遺憾還可以述說、還有機會彌補,比如在費爾班克斯沒看到極光,經(jīng)歷珠峰和北極之后、去南極的夙愿一直被新冠疫情所耽擱。有的遺憾卻被永遠壓在了心底。但我們依然應該不失對生活的熱愛,正如影片里德國老太太Freya所說,If I would get young again,I will live my life as I did once more with all faults I did in my life。
影片最后,是片尾曲《無盡光芒》,很許巍。
兩處地點,五個故事。作為一個在2016年親自拜訪過斯瓦爾巴的人,看完紀錄片后勾起了我對這兩個小鎮(zhèn)的回憶。我的體會是雖然朗伊爾賓與新奧勒松相比,因為游客的到來而更加喧鬧,但作為一個外來者,我還是更喜歡在朗伊爾賓的日子,包容,平靜,又不失煙火氣息。
即使像我這樣只短暫居住一周的自由行g(shù)uest,也會覺得可以很輕松的融入其中。當走到最北教堂門前的太陽節(jié)標志性的小樓梯,或者看到紀念因大火而喪生的逝者紀念碑,或者只是遠望煤礦的傳送帶,巨大的最北端郵筒,斯瓦爾巴種子庫,都能深深地體會到世代在此生活和守護的人們對于美好的渴望。而這種渴望也轉(zhuǎn)變成了對光影特有的追逐和紀念??赡苓@也是Frey等這么多人選擇安居在此的原因之一吧,安靜,純粹,又依然與塵世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而新奧勒松更像是辦公區(qū)的感覺,如果并非工作生活在此的科考隊員,外人的闖入感和疏離感會很強。在各種巨大科學儀器和嚴格電磁限制籠罩的King Bay,烏托邦只存在于外人的想象中,通過與黃河站站長短暫的交談和拜訪,我看到更多的是嚴肅、理性和秩序。由于到訪的時間正好趕上一批科考隊員離開,雖然是夏季,但黃河站也只有兩人駐守,加上黃河站的位置位于小鎮(zhèn)最內(nèi)側(cè)邊緣,粗略體會到片中老劉一人堅守過漫長冬季期盼陽光重現(xiàn)的孤獨。
但無論在這兩個地點的哪里,或者更靠北的斯匹茨卑爾根群島北部,甚至是在俄羅斯人依然在采煤,格局超像七八十年代大國企廠區(qū)的小鎮(zhèn)巴倫支堡,只要來過斯瓦爾巴,就會理解極地生活中光的意義,就會無法忘記那斜在海平面的不落的夏日的陽光。
光語者,追逐著光,便是守望著希望。
小時候我也住在農(nóng)村,盡管在盆地,但天氣晴朗的時候,夏夜的天空還是有很多星星。那時看星星就是看星星,星星在天上掛著,閃一閃,我在地上看著,高興一下。慢慢長大,還是在盆地,但再也分不清夏夜是不是晴朗。
而小時候看到的“很多”星星,在《光語者》那段不到兩分鐘的延時里,理所應當?shù)仫@得很少,我也理所應當?shù)孛靼诪槭裁葱呛邮切呛樱硭鶓數(shù)胤智辶颂炫c地,分清了什么是天上的海,分清了自己的渺小與時間的偉大。
所以,我被那樣的星辰大海所震撼與感動。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光語者》想表達的太多,因而顯得散,更顯得蜻蜓點水。
因為身處黑暗,所以更明白光明。
不喜歡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想保持這里最純粹的樣子。
全球變暖,永凍層開始融化。
這是一個沒有生與死的地方。
......
對這些,我說不上不喜歡,更說不上喜歡,很多東西點到即止,記錄者不愿意,又或者是不能去做更深一點的探討,留給觀眾,至少是留給我的思考空間也不大,從這點來說,這部紀錄片并不優(yōu)秀。
當然,造成以上觀感的最大原因可能是我本來就很少看紀錄片,不太搞得懂紀錄片的表達方式。
但是,我確實很喜歡音樂老師的那一段,他大概是這么表述、我是這么理解的:
這里沒有樹木,因此我們等待陽光回來,就像等待春天的萬物復蘇一樣。
我其實不太喜歡冬天的陽光,總感覺冬天的陽光照在身上有一種劣質(zhì)毛衣扎身的不適感。
但在《光語者》里的這一段,我能很明顯的感覺到,那種對陽光的期待,能感受到陽光變成了春風。
但相對的,在整部紀錄片里,不時出現(xiàn)的荒涼空鏡,也讓我陷入無可自拔的莫名感動。
大概這樣的荒涼,與頭頂?shù)男浅酱蠛R粯?,都讓我產(chǎn)生了滄海一粟、忽如遠行客的孤獨吧。
《光語者》是一部在極地環(huán)境下拍攝的紀錄片,每一幀絕美的鏡頭背后都鋪滿了極地環(huán)境所帶來的寒冷。在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下,我們該如何把控轉(zhuǎn)瞬即逝的鏡頭畫面?導演馮馮和楊紫云在面對我們的提問時表現(xiàn)極為淡然,在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一種紀錄片人經(jīng)過常年創(chuàng)作歷練后所產(chǎn)生的從容。
馮馮說:“紀錄片它不像是劇情片那樣,我們可以寫劇本、可以編、可以鏡頭再來一遍。紀錄片都是拍攝自然發(fā)生的東西,自然人文的東西,很多都是你沒法兒再來一遍的?!?/p>
在不可控的自然環(huán)境下拍攝,馮馮跟楊紫云都提到了一點,就是預判。
預判并提前做好調(diào)研是紀錄片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想要捕捉轉(zhuǎn)瞬即逝的一瞬間,就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去迎接那份美所帶來的挑戰(zhàn)。而極地的惡劣環(huán)境,無疑是拍攝時需要應對的首要挑戰(zhàn),但這并不足以阻擋紀錄片人創(chuàng)作的熱情。
馮馮說:“我相信多數(shù)拍攝紀錄片的人,是對紀錄片本身有熱情的,因為想拍攝好紀錄片還是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要有對它的熱愛和熱情,必須保持這份初心,如果你丟掉了你就沒辦法做好它?!?/p>
而楊紫云也堅定了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的理念。并說:“這是我們的工作,我們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自己選擇的職業(yè)負責。我們這一幫人,我們共同喜愛的一個靈魂契合度,或者說是我們對于影像質(zhì)感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想做我們心中高質(zhì)量成像的紀錄片作品?!?/p>
當我們希望兩位導演給新一代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分享一些經(jīng)驗時,馮馮和楊紫云各自表達了自己的建議:
吃苦精神是馮馮首先提出的觀念,其次是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這樣的前提下,如果你有非常喜歡的題材,你就要堅持去做。因為在你拍攝的過程中會有很多未知,很多不確定,你要在這個過程中去慢慢調(diào)整,用時間去磨練。其實一部好的紀錄片是需要時間去打磨的,不管是前期的還是后期的,都是需要時間去磨礪出來的?!?/p>
楊紫云認同了馮馮所提出的“敏銳度”,在此基礎(chǔ)之上他又提出了創(chuàng)作者對于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應該具有堅持的態(tài)度。他認為,相對來說紀錄片還是比較好去堅持的,因為紀實性本身它需要我們?nèi)ミ@樣做。 紀錄片其實給所有喜愛它的人留出了很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去試錯的,我們是在客觀記錄而不是編一個故事給大家聽,所以既然是客觀記錄你是有很多的選題可以嘗試去做的,這樣你就擁有了很多的試錯空間。既然你想做這個東西,就要勇于去試錯,在試錯的過程里它會給到你很多至關(guān)重要的經(jīng)驗。
這是一座沒有生死的城市,是一個綻放藍色的絕美之城。在這里,你能看到北歐人的生活哲學,能為心靈種下一顆種子。極光的背面是太陽的到來,人們將如何面對黑夜所產(chǎn)生的困頓?全球氣候變暖又將給極地環(huán)境造成怎樣的影響?《光語者》將為你揭開疑問的面紗。
北緯78度,北極·斯匹次卑爾根群島。
每年10月24日進入四個月的極夜期。
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所在地,2017年至2018年冬季,黃河科考站只有一人駐守。
他就是科考隊員劉揚。
他將在這座長年極夜的城市里,獨自一人度過整個寒冬。在這個冬天里,他需要負責的是讓三臺極光成像儀,一臺極光光譜儀,一臺成像式宇宙噪聲接收機正常運轉(zhuǎn)。
“極地科考跟普通人的生活離的很遠,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艱苦的條件和危險的環(huán)境?!?/p>
但其實比這個更艱苦的,是如何在極夜中找到平衡。
在極夜里,光隱藏了蹤跡,濃稠的黑暗容易讓人難以辨認現(xiàn)實與虛幻。
時間變成了無法參照的重負,人們正式進入極夜帶來的迷宮。
這是一場關(guān)于孤獨的對抗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劉揚開始了自己的挑戰(zhàn)。
朗伊爾城,一座隱蔽在人類視野之外的小鎮(zhèn),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首府。是世界上最接近北極點的城市,人口不超過兩千。
即便是在環(huán)境的臨界點,人們還是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從世界各地來到朗伊爾城,開始一段追尋之旅。
生活在朗伊爾城的版畫家,奧拉夫,是最熟悉這座遍地綻放著藍色的人。
30年前,他第一次來到朗伊爾城,這個寒冷、干燥、沒有樹的,甚至是聽上去有些嚇人的城市,卻在一瞬間打動了他。
奧拉夫說:“這正是一直以來我所追求,但是并未尋找到的?!?/span>
是什么打動到了他?
這是座有關(guān)于極光、寒冷、冰川的城市。美好跟冒險并存,現(xiàn)實跟理想交融。
這里的風景中存在著一種來自于當?shù)厝说恼軐W,這種哲學捕獲了奧拉夫。他用他細膩的感知發(fā)現(xiàn)了這份奧秘,并為之沉醉。
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平衡,一種信仰。
一種可以在黑暗中等候光明,在光明中解密黑暗的東西。
這種雙重屬性讓這個即使存在寂寞,荒涼與極度寒冷的地方,也無法掩蓋它自帶的最原始的關(guān)于自然與生命的想象。
奧拉夫不斷嘗試著理解他心目中所追求的景象——這座遍地綻放藍色的寒冷之城,這座極光永駐的美麗勝地。
2014年,歐頓和米婭從挪威搬到了朗伊爾城。從前老板那里,買下了斯瓦爾巴哈士奇狗場,從此開啟了他們與狗狗們在朗伊爾城的理想生活。
每天早上他們都會去檢查狗的狀態(tài),看他們是否健康。歐頓負責修理狗場,米婭幫忙清理狗屎。
他們甚至在鏡頭前笑稱:“總有狗屎要撿,總有東西要修。總有狗要擁抱?!?/span>
“你不能把它當成一種工作,這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就算是休息的日子,我們還是會去狗場里做事情。因為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
米婭用輕松且習以為常的方式講述著他們的生活,她的眼睛里閃爍著對生活、對狗場的熱愛。
他們將生活融入到世界上最靠近北極的地方,用最誠摯的人間煙火溫暖這座冰冷的城市。
幸福是藏在他們嘴角止不住的笑容,連同熱情一起,綻放在鏡頭里。在生活面前,他們始終保持著一種原始的相信。
這是非常簡單的一種人生哲學,他們愿意把愛帶給動物,也愿意相信動物會在風暴中帶領(lǐng)他們走向光明。
寒冷和閉塞讓來自各國科學家討論科研成果,共享數(shù)據(jù),共同解決問題,極大地促進了科學進步。
這如同是一個個科學部落,人們不會被移動網(wǎng)絡綁架,不會被電子產(chǎn)品支配。隱匿在北極圈中,與外界隔絕。
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小鎮(zhèn)的寧靜。
朗伊爾城的人們害怕因此失去原本熱愛的生活。
奧拉夫說:“現(xiàn)在可能是你最后一個看到斯瓦爾巴真面目的機會,因為兩年后再回來斯瓦爾巴就被毀了?!?/p>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在考驗著朗伊爾城,甚至整個人類。
十年來,峽灣不再結(jié)冰了,冰川正在融化。導致很多建筑出現(xiàn)了裂縫,它們不再穩(wěn)固的釘在永凍層上。
隨著極夜的結(jié)束,太陽也在歸來的路上。這里的人們?yōu)榱颂柕臍w來舉辦了太陽節(jié)。與此同時,黃河站的駐站越冬任務正式結(jié)束,這段旅程也要劃上句號。
昨晚,GZDOC 2020金紅棉影展在大家的熱情參與下收官了。
《光語者》作為金紅棉優(yōu)秀紀錄片評選終評入圍影片,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
今日,《光語者》正式上映!
在快節(jié)奏的時代里,這里將為你提供一處精神棲息,撫慰你疲憊的靈魂。在2020年最后一個月,跟你愛的人一起去感受極光與黑夜的魅力吧。
采訪: 王湘琳
文章:k
編輯 :k
光語者——一群生活在極地里對陽光極其渴望與向往的人。極地小鎮(zhèn)隱藏在人類視野之外,這里寒冷且長夜漫漫,尤其在極夜的幾個月里看不見任何陽光。“沒有人能在這里出生和死亡”,來到這里的要么是科研人員,要么是向往極地美景與生活的愛好者。紀錄片里先是展示了北極冰天雪地、清澈透明的天空和海洋與極夜里神奇的極光美景,詮釋了一個令人向往和膜拜的極地之美,而后通過朗伊爾城和奧松爾城兩個小鎮(zhèn)里里不同的人員展示他們對極地生活的初衷、熱愛與希冀。紀錄片表達了人們對追求自己生活的自由、為適應每一種自然環(huán)境的生活做出的嘗試與努力,也表達了對當前氣候變暖對極地環(huán)境的影響與擔憂。紀錄片中展示了一位在此獨自生活了50年的年過80的老奶奶,因為年齡與健康她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但她心態(tài)卻是那么年輕而坦然,“每個人都有他或她自己想過的生活的自由”。這里有一個節(jié)日叫太陽節(jié),是為慶祝經(jīng)歷漫長極夜后太陽光重回極地的節(jié)日,來到這里的人們都會在這一天相聚而為之歡歌——"光將世界分為晝夜,蘊含了人性里固有的具足和美好。光也是一個媒介,讓每個人都能發(fā)現(xiàn)自己,不但能照見自我,也照亮別人"。
如果不是《光語者》,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了解離北極點最近的城市和小鎮(zhèn),人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劉博士雖然在獨自在極夜寒冬里守衛(wèi)著黃河科考站,但因為有無可比擬的迷人夜色和單純可愛的當?shù)鼐用?,孤獨的日子卻也沒有那么難熬。生存環(huán)境再艱苦,大家也有期盼太陽再次到來的虔誠希望。
非常難得的極地題材紀錄片,也不知道此生有沒有機會去一次極地
1219不散觀影團廣州天環(huán)百麗宮提前觀影。沒有太大期望,結(jié)果卻很驚喜。大概是在大屏幕上看的第一部紀錄片,講述了真實存在卻離我們有些遙遠的一塊地方,一些人。在一個四個月見不到太陽的地方,每個人似乎都是積極的。而對我們來說稀疏平常的陽光,對他們而言,卻是神圣的。喜歡后面的主創(chuàng)交流,對影片的認識又加強了。
一般電視片的水準,景色絕美。
這部電影不是一個命題作文,它展現(xiàn)了科考人真實的生活和這個奇妙又令人神往的小鎮(zhèn)
不散點映。“光語者”一名會被認為是北極科考與極光研究題材,其實用訪談結(jié)合人文記敘,更偏向?qū)Ξ數(shù)厝颂幨勒軐W和生活狀態(tài)的表達,主題有些不定。佩服于在那樣極易孤獨的環(huán)境中生長或留下,并持續(xù)洋溢熱情與堅定意志的人。
極光畫面出現(xiàn)的眼眶突然一瞬間濕潤了。見過這樣的風景,人生還有什么值得遺憾的呢?養(yǎng)哈士奇的夫妻和80歲的奶奶,彷佛是平行時空在世界盡頭生活的另一個我
極光好美
人類終是自然的過客,但后者卻給了前者更加珍貴的東西
可算是看上這部片子了還是附近的影院太不容易了!像天助我也昨天發(fā)現(xiàn)今天突然掉下來似的排了3場!客觀地說,作為紀錄片,平淡而中規(guī)中矩(而且怎么感覺還有政府背景),只是簡單呈現(xiàn)。給4星當然是因為題材,畢竟中國沒有什么極地電影包括第三極的。朗伊爾,這個不允許有生死的城市,從采礦開始(“為了面包他們把生死交給命運”)80歲的Freya老太太真棒!斯瓦爾巴、新奧爾松…冷且風大!真的很想在這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但人家也是不喜歡游客的。中國黃河站的男科學家其實在里面存在感不高都沒記住名字,而且似有點自卑,比北歐人還內(nèi)斂的樣子。狗狗們真棒!在這北京大風降溫極冷的天氣里,看這部影片真是相得益彰了!外面冷影廳也冷就5個人!一天碰到倆抖腿男也真是奇葩了!回來等車沒凍死!天幕新彩云4號廳 用融給的聚優(yōu)福利卡買真不禁使
極光部分絕美,映后交流得知劉楊拍了四五個月,他是真正的light chaser。導演鏡頭下有著不少鮮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可惜全篇流水賬敘述,少一個將眾人眾故事凝聚的主題。最后,北極狐真好看。
#年度佳片#因為私心喜歡極地與極光的緣故,情感上給四星半。從紀錄片的客觀角度來看并不算出彩,基本是國內(nèi)紀錄片的平均水平,從國內(nèi)極地科考隊員的個人視角,去詮釋北極小城風情以及環(huán)保的議題(看著日漸消融的冰層與皮包骨的北極熊實在痛心哇),日記體的形式拉進了觀眾與鏡頭的距離,再融進輝煌壯麗的極地風光,在大銀幕上欣賞就真是無比震撼。因為持續(xù)的極夜不見陽光,所以人們對太陽的感情愈加深厚。當?shù)厝酥g那種淳樸友善的關(guān)系令我很羨慕,理想的烏托邦生活啊,那個在極地從年輕一直生活到90高齡的德國老太太給我印象最深,她喜歡登山旅行,說過人應該有自由去選擇過什么樣的生活……還有那位深愛藍色的版畫家老伯與他的狗狗,在極地生活過的人就是不一樣?。▽ι钫軐W的感悟也與眾不同),最后許巍的片尾曲《無盡光芒》也是可聽性極佳的。
個人感覺片名是敗筆
我查了一下,去斯匹次卑爾根的永夜之地看極光,滑雪橇,玩北極熊至少需要38000元。幸好還有電影院可以去,一趟只要38元??
“藍色,是這里最美的顏色” 這是一個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城市——朗伊爾城的故事。城市英文名就很有寓意,Longyearbyen,一年很長,時日很短。關(guān)于它的極地科考、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判定死亡違法的城市等,我都不關(guān)心,因為通過這部紀錄片,在這個“光有故事、房子有感情”的地方,跟隨鏡頭和主角們經(jīng)歷一場4個月的極夜生活,將會是一段更新鮮曼妙的旅程。北歐有個傳說,極光可以把人的靈魂吸走,片中那段長達5分鐘各式各樣的極光曼舞,伴隨大氣的音樂,大飽眼福,必在大銀幕上看!而3月8日的太陽節(jié),我甚至第一次聽說,你能想象在經(jīng)歷漫長極夜后,人們對于期待太陽回歸的熱情會有多高多神圣?!斑@里沒有樹,所以我們把感情給了太陽” 當?shù)谝豢|陽光直射在教堂的第二臺階上,我仿佛置身人群當中,一起歡呼、迎接新的生活曙光。
當結(jié)束了四個月的極夜生活準備離開時,盡管有了一場事先張揚的告別,但他依然顯得那么平靜,而銀幕前的我反而生出了諸多不舍,這大概就是親歷者和旁觀者的區(qū)別吧。一個遠離塵囂的烏托邦帶給你的,不止是也不應該只是風景和平靜,更應該是學會接受,接受相遇,更要接受離別,因為我們終究是要離開了的,離開熟悉的地方,離開熟悉的人,離開彼此,離開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于是趁現(xiàn)在,好好愛吧。
這里的人懷著各種目的來到這里,因為自己、因為他人、因為國家、因為世界,有人因為這里的改變而擔憂,有人要離開,人們在這里相識并分別。不管人來人往,還是世事變遷,永夜里總會有極光相伴,永夜結(jié)束也總會有陽光照耀。
人文紀錄片,挺好看,不是那種源于地球最北端城市和最亮極光的美景,而是在這個永凍土地區(qū)、四個月極夜的居民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整體結(jié)構(gòu)有點散,但好在視角廣泛,有科學站、旅游者、更有永久居民等多個視角。電影觀點也比較冷靜,主要還是提供了了解如此特殊生活狀態(tài)的機會,很難得。說到獵奇,其實更想看看西伯利亞雅庫茨克、諾里爾斯克這些地方的人文類紀錄片
泰和 冷酷的美
不散抽到的點映。這個紀錄片和想象不太一樣,還是挺不錯的,能看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生活,那里的極端氣候和美麗自然,一直想去看一看??!其中有位80多歲的老人在那兒生活了50年,令人印象深刻。那與世無爭的平靜小鎮(zhèn)生活,與自然對話的感覺,極夜黑暗中的火,天空的絢麗色彩,是我非常向往的。希望可以有機會去看看,也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這類似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