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无码不卡,在线精品网站色欲,国产欧美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亚洲成在线观看

播放地址

每分鐘120擊

記錄片法國2017

主演: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  阿諾德·瓦盧瓦  阿黛拉·哈內(nèi)爾  安托萬·賴納茨  阿里爾·博倫斯坦  費利克斯·馬利陶德  阿羅伊斯·索維奇  西蒙·博爾加德  梅迪·圖爾  西蒙·古拉  科拉莉·呂西耶  凱瑟琳·維納提爾  莎迪婭·本太耶布  讓-弗朗索瓦·奧古斯特  塞繆爾·丘林  

導演:羅賓·坎皮略

 劇照

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2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3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4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5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6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3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4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5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6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7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8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19每分鐘120擊 劇照 NO.20
更新時間:2023-08-10 23:28

詳細劇情

  故事發(fā)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時艾滋病肆虐,一個名為“ACT UP”的民間公益組織走到了公眾的視線之前,其中匯聚的除了同性戀群體外,還有身患艾滋病等待著醫(yī)療救助的病人們。組織希望能夠通過一些過激的社會活動來激起民眾和政府醫(yī)藥部門的關(guān)注。
  內(nèi)森(阿諾德·瓦盧瓦 Arnaud Valois 飾)是剛剛加入了組織的新人,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名為西恩(納威爾·佩雷茲·畢斯卡亞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飾)的活躍成員。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漸漸產(chǎn)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斷的惡化,但即便如此,他還是積極的投入到了抗爭的潮流之中。在此過程中,內(nèi)森的角色從一個情人漸漸向照拂者轉(zhuǎn)變,他對西恩,以及對ACT UP組織的感情也經(jīng)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長篇影評

 1 ) 塵埃與光斑

(文/楊時旸)

《每分鐘120擊》錯過了戛納金棕櫚,讓很多人惋惜,就像這部電影的名字一樣——那舞曲的強勁節(jié)拍以及血液敲擊心臟,每分鐘120擊的鼓聲——這是一個激情澎湃的故事,有關(guān)于權(quán)利、政治、斗爭以及摒棄偏見與身份認同?!巴尽焙桶滩☆}材的佳作屢見不鮮,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泛起的是漣漪般的柔情,更多的甚至是無關(guān)性別的愛戀與初見,那么《每分鐘120擊》則粗糲得多,它只注視“同志”內(nèi)部的激情,間雜著死亡和絕望,其實,由于題材原因,這部電影有時會讓人想到《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同樣的與艾滋病斗爭的故事,同樣有關(guān)爭取權(quán)利與打敗偏見,但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哆_拉斯買家俱樂部》以直男的眼睛從外部向內(nèi)打探,而《每分鐘120擊》最典型的特質(zhì)則是從內(nèi)部窺探內(nèi)部,同志圈子內(nèi)的視角,圈子內(nèi)的故事,圈子內(nèi)的隱秘心事與外界不知的細節(jié)與況味。所以,有的時候,你甚至會覺得這像是一部紀錄片,有人舉著攝像機不加干預地走進了他們的集會現(xiàn)場和活動中心,看著他們贊同時打起響指,反對時響起噓聲,在街頭高聲呼喊,對著他們認為虛偽的人和公司扔上一包猩紅的假血。從這個角度上講,與其說這是一個精心編織的故事,不如說,它更像是一次讓外界得以目擊他們真實境況的機會。

這個故事被分割為前后兩段,前半段展示群像,后半段聚焦個人。1990年代初,巴黎的抗艾組織Act Up努力用各種方式喚起公眾對于艾滋病的重視,他們和藥廠拉鋸,到學校宣傳,在街頭呼喊,而與此同時,組織內(nèi)部的新加入者Nathan與其中的激進成員Sean相愛,并且陪伴著Sean在斗爭與愛戀中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同志”只有態(tài)度,而缺乏細節(jié)上的認識,徒留下政治正確語境下的虛泛口號或者偏見驅(qū)動后的極度鄙夷,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他們是一群“異己者”,最多只不過是供自己表態(tài)的客體,而不是一群和性多數(shù)群體有一樣欲求的普通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每分鐘120擊》并沒有故意介入某種態(tài)度,而是選擇讓細節(jié)轟然而至,它客觀、真實地描述那些人的熾熱,努力,而與此同時,也不加掩飾地展現(xiàn)他們的幼稚和自私,所以你能看到他們在驕傲游行中的大放異彩,也能看見他們在平日會議中的怒目相向,甚至,在很多拉鋸和表態(tài)的場合里表現(xiàn)出了反理性的態(tài)度——他們也是普通人,和異性戀一樣,時而勇敢時而懦弱,有些人秉持理性,有些人會被情緒控制,當然,同樣,他們的愛情中有專一也有謊言。

相較于描述個體故事的后半部分,它的前半段看起來更像是某種政論片,用正面強攻的寫法直接描述Act Up的一系列活動。影片開場,他們吹著哨子闖入了一個演講現(xiàn)場,那成為了這部電影的基調(diào),一群年輕的、穿著牛仔褲的HIV病毒攜帶者,沖著一群穿著西裝打著領(lǐng)帶的中年“體面人”發(fā)起了攻擊,他們想拆穿遮蔽物,想發(fā)出聲音,一切由此開場,它在總體上關(guān)乎于一個少數(shù)派群體與社會堅固現(xiàn)實與長久慣性之間的對決與對峙。

這個伴生著疾病、痛苦與死亡的故事,卻有著昂揚的節(jié)奏和高飽和度的色彩與光亮,它極少出現(xiàn)那些晦暗和灰白的時刻,即便某個人在敘述自己染病的過程,即便最終還在討論一場喪禮,但呈現(xiàn)的方式仍然是平靜的,它少見沉郁和哀婉,也沒有自怨自艾,顧影自憐,更多的卻是饑渴地享受生活與當下,以及竭盡所能的為權(quán)利斗爭,這些隨時可能走到生命終點的衰弱者卻有著難以想象的蓬勃生命力。而在群像之外的個體的愛情故事中,能讀到的也和那些男女愛戀毫無差別,衰弱的Sean對戀人Nathan說,“很抱歉讓你成為了那個人?!蹦莻€人,指的又是什么?或許是說,那個看著自己的戀人走向死亡的人。他們的每一天幾乎都在愛欲與死亡的邊界上,而他們卻愿意高舉起彩虹,狂歡和吶喊。

這故事中那幾段跳舞的橋段中閃爍燈光下到處是光斑與塵埃。這幾乎就是這群人的寫照,散落在各處,沉默無聞,卻時而閃爍耀眼。

 2 ) 親愛的,在我死去之前,給我打最后一次飛機。

1 親愛的,在我死去之前,再給我打一次飛機。

當生氣漸隕的Sean在躺在病床上,對Nathan說,我感覺很不好。

仿佛空氣都飄滿著嘆息。人是怎樣的一種生物,我們超越不了生物的本能,依從著生與死的規(guī)律,但有時候,我們卻又似乎能戰(zhàn)勝一切,即便在最絕望的瞬間,生命的意義依然可以恣意地張揚開去,在黑暗的夜空中綻放出刺目的絢爛。生命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進化的初始預期,不再是為了繁衍而延續(xù),我們自己譜寫了它的意義,盡管這意義最終將落入虛空。我們知道如何造一個幻夢,并以此而生。

性原本只是什么?而事到如今,高潮意味著什么?也許它可以還原為生物的本能,但所有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快感早已與性器官上的感官神經(jīng)末梢解綁,盡管不那么徹底。而此刻,它變成了一種生對于死的宣戰(zhàn)。

沒有生可以戰(zhàn)勝死,但卻可以蔑視他它,否定它,超越它。射精原本是指向生命延續(xù)的噴涌,此刻他已不屑于繁衍自身,也就意味著生命并非被囚禁在無限的循環(huán)中必然的將要一次次被死亡消滅。無數(shù)的基因在此刻滅絕,走到了絕對的終點,生命脫離了輪回,射出來的DNA也許將不再重現(xiàn),卻同時也不會再面臨被死亡再度征服的可能。延續(xù)生命的動作在自我否定的同時,也變成了一場宣告死亡無效的儀式。

是的,生命走到了盡頭,真正的盡頭。這是每一個生命都將要抵達的場所。

然而有的人那樣早的到達了終點,正如Queen所唱到的:life had just began。這只是一個事實,不是一個應該被用來盛放任何一種情緒的容器。

他死了。死后的一切,也許對于他而言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但他用自己的尸體,多鋪設(shè)了一段道路,人們踩著他,離光明更近了一些。

2 死去之后

死去之后的人,人仿佛變得很小,卻又同時變得很沉。他變得很小,就在那里,在那逼仄的房間里狹窄的床上,好像要沉陷到?jīng)霰〉拇矄卫锶チ?。他不再擁有生命,也失去了一切其他的可能。他變成了一種物,不再具有人的身份,失去了這種資格。人們看著他,想到他曾經(jīng)活過,他的一切特征變成了過去時,他不再是生命,成了一個故事,一部電影,一本書,一段回憶。他是一團燃燒過,但熄滅了的火,不再朝外釋放能量,成為了冰冷的石塊,人們需要更多的力氣才能搬動他。

他不再呼吸,不再流變,不再發(fā)展,就算他處在靜止之中,我們也仿佛看到他在墜落,在坍縮。

但我想起了那個巨鯨陷落的故事。巨鯨落,萬物生。一頭鯨的尸體,成為了海底的一個巨大的生物群落,無數(shù)的生命因此而得到繁榮。

尸體變成了武器。成了一面鏡子。尸體被當做游行隊伍的先鋒,成為了活人的保護神。尸體被撒在精致鮮美的食物里,撒入滿嘴道貌岸然者的嘴里,令令人作嘔之人作嘔。

人看到他人的尸體,想到自己的宿命,一種始終在逃避的想象此刻終于無法避免。每一個對立者此刻都和尸體坦誠相見,面面相覷,合二為一。在尸體面前,所有的活人終于找到了一種共同的頻率。又或者是,在死者面前,生命具備了某種恥辱的印記。每一個活人都或多或少的成為了殺死他的共謀。便也在無聲之中,多了一絲妥協(xié)、退讓與媾合的希冀。

活人們齜牙咧嘴,撕心裂肺,叫喊,爭吵,扭打,卻如同一處啞劇,活人們聽不到一點對方的或自己的聲音。尸體沉默,陰郁,卻像烏云深處傳來的雷聲,活人們聽到了尸體的語言。

而有的變化,正是人們從尸體中看到自己開始的。

 3 ) 性愛告白(劇透慎入)

剛剛從墨爾本影展看完放映回來,憋了一肚子的話來捋一捋 因為錯過了Call Me By Your Name的放映日,無意間掃到的同樣作為headliner的LGBT影片BPM??戳艘幌骂A告,被緊實的配樂和男主的眼睛深深吸引而定了票。 全片144分鐘,色調(diào)偏冷。其實我不太喜歡民間團體的運動的題材,電影摻了政治味變得太冷酷。但是這一步冷得溫度正好。 裸眼3D做的病毒在細胞內(nèi)增殖傳染和現(xiàn)實的鏡頭相互漸入漸出。那種悄然而生,在生命力旺盛的歡呼聲下,悄然發(fā)生的破壞,讓人理解并且原諒了ACT UP那些破壞性的抗議活動。這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何時喪命的末日狂歡。搭配強烈的音效與閃光燈,一切都是美好的,不忍白目的。 最喜歡的是導演對床戲的處理,一絲不掛一點不露,這已經(jīng)在眾多文藝片里習以為常了。而絕妙的是導演把回憶里的性愛場景與當下的畫面,借由人物身體的輪廓做了Dissolve。這樣連續(xù)的裸露鏡頭看著,不但不違和,因為連續(xù)性被延續(xù),反倒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角色同步呼吸的觀影體驗 最震撼我的還是在醫(yī)院,Nathan和Sean的飛機戲(有這個說法嗎?不能說是床戲因為兩人并沒有上床啊喂) Sean絕望的大眼睛像是一面平靜的湖,他虛弱到連掀起漣漪的力氣都沒有了。他對Nathan說著”我想你”,眼淚滑落,Nathan上前親吻他,用嘴唇給他最切膚的安慰。Nathan撫摸Sean的下體,兩人瘋狂的親吻,也許是因為最后一次,也許是因為分開太久,也許是因為愛的太委屈,也許是因為還有太多的愛沒有辦法做了。我隔著屏幕, 能感覺得到滿屏的負面情緒,有無助,有怨。Sean發(fā)出的,不知道是哽咽還是呻吟,他扭動著身體仿佛用盡了他最后的力氣完成了這一次與愛人,特殊的交媾。他笑了,如往常逗人一般地笑了,那一瞬間他仿佛還是那個在地鐵里談笑風生的Sean。Nathan用紙巾擦干凈Sean小腹上的精液,然后再抽了一張拭去愛人眼角的淚水。這一幕看得我真的是太揪心了,我曾片面地認為染上艾滋就是因為頻繁性愛和”行為不檢”,可是看完那一幕我才理解:人們的愛是那么深, 那么濃,這樣的愛不是紙筆,音符,顏料能夠傳達的;只有最純粹最原始的切膚交合,才能表達。我們想要表達,我們需要表達。而我們之中就是有人那么輕易就愛上一個人,那么輕易,那么“隨便”地,把身體獻給自己愛上的人,在床上、在桌上、在陽臺、在湖邊。這是一種最直接的告白,用不會說謊的身體告訴對方對他的愛。從這個角度看來,并沒有作賤自己傷害自己,至少故事里的Sean,他并沒有。 對著被染紅的河流的長鏡頭(那個時候我實在憋尿憋不住錯過了兩分鐘?。。。。。┓路鹪诎涤髦烙诎痰娜藗円惭鞒珊?。躺在病床的Sean,去到舞池卻沒了愛人陪伴的Nathan,他們即將和可能會成為那血河的一灘血水。 Sean死的時候,鏡頭的特寫給到Nathan的同時也用余光給了Sean不瞑目的雙眼。他的眼睛像陳意涵一樣無辜,天真,悲傷。 Sean的兩成骨灰被灑在了下一個抗議運動的會場,他會被雨淋濕,然后沖擊下水道,他也會蒸發(fā)成云,與自己的理想和愛自己的人們一同奮斗。我討厭騷人他人生活的,“莫名其妙”的抗議示威活動,但很難去譴責這故事里的這群人,如果他們不持續(xù)向制藥公司施壓,制藥公司就可以一直裝死:反正得艾滋的不是我,有沒有至于藥物與我何干,我大可以有意限制生產(chǎn),提高價格,大賺一筆。而那些被視為濫交的“淫亂“之人,卻要承擔經(jīng)濟,心理,身體,道德偏見上的四重折磨。 最后影片在高強度的閃光和節(jié)奏中戛然而止,沒有后續(xù)交代,沒有二十年后。就像為理想奮斗過的運動,也許是自己內(nèi)心崩潰的發(fā)泄口,也許是對社會歇斯底里的憤怒。運動沒有結(jié)束,運動不會結(jié)束。就像Nathan的愛不會因為Sean的死就五年守寡,觸屌生情。他的愛情,人們的愛情;他雙唇的激情,人們在床上的萬千體位,川流不息,不會停止。 這部電影就像是一束冷冷的火星,多加了藍色的冷色調(diào),冷靜的歡愉,冷靜的悲傷,冷靜的崩潰,看似強悍,實而迷惘不安的囂張。 Nathan最后與Thibault雨云之際還是崩潰大哭。是對Sean的心疼與不舍,還是群體伙伴們殊途同歸的結(jié)局感到悲傷。

 4 ) 他們無暇他顧

【跟這部電影沒啥關(guān)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說一通,豆瓣能設(shè)置瀏覽權(quán)限就好了?!?/p>

豆瓣上,九只蒼蠅撞墻“2017十大最想噴的電影”說這部片子乃至于當代同性電影最大的問題是重視事件,忽視人本身,容易淪為政治新聞專題片或意識形態(tài)的的戰(zhàn)場。

我想了想,這么說也不能算錯。同性電影的內(nèi)容指向、人物上向來都薄弱,立意較窄。這部片子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等帶有很強的政治性;《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代表的一大票純愛電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這一類電影試圖將這群人還原為普通人,講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爾》一類以各種方式探討人性。后兩者似乎是一條出路。

但問題是,無論哪一種,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政治性。藝術(shù)來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說國內(nèi)吧,同性戀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樣子?在我的經(jīng)驗里,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多姿多彩”,沒有豐富的人物價值取向。他們的實際生活的面向其實真就這么窄。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腐文化大行其道,整個社會看似十分寬容,但這都是糖衣炮彈。且不說這些是否只是一種對這個群體的“消費”,就說群體內(nèi)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軟件里,唯一的主題只有約炮,約炮只有顏值和金錢。無論是北上廣名媛,還是大山里的人民,無一例外。

在一個同性戀跟社會接觸時,他選擇要隱藏自己,還是凸顯自己?當同性戀內(nèi)部接觸時,他們談論什么?在我的這將近十年的經(jīng)驗里,他們正在”退步“(或許用詞不準確)?,F(xiàn)在在各個聊天軟件里,包括微信QQ,gay與gay談論的一切都會帶上“男色”“性”和“gay”的標簽,而沒有自己。他們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專業(yè)、生活、人生等等,他們在乎的只有一個:我們是gay,約嗎?在同性群體內(nèi)部,性,幾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動力。在我小時候常常聽到一些朋友因為家庭社會的壓力深深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聽到gay友失戀后反復敘述的難過,跟所有的戀愛并沒有什么不同,而現(xiàn)在,這些都已經(jīng)近乎絕跡了。

這樣來看,同性群體跟社會接觸、跟自己人接觸時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套話語體系。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式的自我內(nèi)化,還是同性群體在社會位置上的變化使然,但這確實是同性戀群體的現(xiàn)狀。

在激烈的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中,同性戀要付出更多、更艱辛的努力來過的”正常“,或者凸顯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戀大游行、某國開放婚姻政策時保證自己的gay性如同黨性,嚴格的政治正確。不客氣地講,同性戀群體的問題本質(zhì)上是性和社會關(guān)系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政治問題。

這也引出了第二個問題,同性戀群體與社會的關(guān)系。歧視到底還存在多少?每一個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戀,他們?nèi)绾慰创詰伲@些問題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為一種消費現(xiàn)象出現(xiàn)。你們gay其實只能配合表演。

本質(zhì)上的同性人群與與社會的關(guān)系,沒有得到任何的進展和解決。法律允許結(jié)婚,只能解決某些人群的社會性問題,在根本的“人”上沒有任何改變。當然這也是一種進步,一種微乎其微的進步,然而許多人尤其是gay還是沉浸在這里享受巨大的勝利喜悅。我也不知道他們是真傻,還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個同性戀在社會生活中可供選擇的面向其實十分狹窄。要想不孤獨就要融入群體里去,但群體的“政治性”與個人的屬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須要換一種語言;戀愛在同性異性里都是無解的問題,目前更多同性選擇滿足身體一時的空虛;這就構(gòu)成了同性群體內(nèi)部生活的主調(diào)。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爭、要么隱藏、要么凸顯自我。他們并不會有太多的多面性,他們只有兩面性: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戀人群中的他。

社會只是看似開放,同性群體遠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自洽”,沒有太多的選擇。當我們批評這類電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時,是不是存在一個“現(xiàn)實正是如此”的問題。是不是應該想到,我們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復雜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們對于這樣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的一種想象,一種來自異社會的獵奇式的期待,而這部電影只是拒絕了這種想象。

電影如果來反映他們的生活,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如果把他們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更好的展現(xiàn)某些主題、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斷面,這似乎可以成為主流。但這只是把他們當做一個較為特殊的素材,而不是關(guān)注他們本身,“同性”成為萬千標簽中的一個,這到底能不能被稱為“同性電影”?如果來探討這個人群的的深刻處境和心理狀態(tài),或者說他們與人群的關(guān)系,那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性問題,雖然他最終可以指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主題。如此一來,電影得以豐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歸根結(jié)底,我在想的一個問題是:如果拋卻政治性,他們的生活會多姿多彩嗎?他們這個群體或個體身上會更有沖突性嗎?他們有可能更加復雜而深刻嗎?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像這部電影一樣,這些事件便構(gòu)成了全部的這個人,他們無暇他顧。說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個“人”,還是首先是一個“同性戀”呢?放大來講,到底是人類的一致性和個體的特殊性到底誰先誰后?

我們經(jīng)常質(zhì)疑藝術(shù)作品的真實,但是你真的認識“真實”嗎,你試圖去了解過“真實”嗎,你敢于面對“真實”嗎?我們知道,一切藝術(shù)作品都來自于真實現(xiàn)實,但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實”被包裝成藝術(shù)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評論它的真實性呢?

而當一個同性戀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狹窄的生活里重心將變成什么樣子呢?

對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個很特別的話題,它幾乎是唯一一個能預知自己生死的疾病。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十年后會死去,而為了這十年不得不嚴格按時吃藥,他的心理乃至整個人生觀會產(chǎn)生什么變化呢?

戀愛幾乎是不可能的,約炮是被唾棄的,隱藏也是藏不住的。似乎就只剩下了為了生存而斗爭,為了斗爭而極力強調(diào)自我的存在和尊嚴。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問,真的只剩下這些了嗎,或者說他們真的想這樣嗎?如果沒有社會的歧視,如果他們能較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種“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態(tài)度,他們是不是就沒有必要成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個真正的自己呢?像普通人那樣上班、聚餐、讀書,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獨而冰冷的、秘密而“骯臟”的死亡。

《每分鐘一百二十擊》里,主角張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權(quán)力,他們訴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樣的對待。為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電影里阻止的老大;或者索性放棄對社會的幻想,只為了生存斗爭,拒絕一切對于他們的來自于距離的“想象”,拒絕一切虛假的認同,袒露令人惡心的傷疤。但無論如何,他都要面對預知的死亡,并且要在來自社會生活的所有壓力之下,處理自己作為“人”的一切欲望。他也要處理他原本的夢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個詩人、一個老師、一個空氣動力學家,一個普通的白領(lǐng),一個文采好的人,一個拾荒者。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說明,他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然而為此,他卻必須首先得放棄自己,去變成一個“斗士”。戰(zhàn)斗時,他也不能哭喪著臉,他還需要笑容。

 5 ) 120BPM

Sean在十六歲第一次感染上艾滋病,從此以后他的人生完完全全地被改變了。

他是Act Up Paris的核心成員之一,這個組織為了保護艾滋病患者的權(quán)益而與社會、制藥公司作斗爭,他們每周二晚上聚在一個階梯教室內(nèi)開例會,討論大大小小的事,游行、口號、服裝…支持就打響指,反對就發(fā)出噓聲。他們是一群憤怒的人,這也使得他們的形象更為鮮活。

電影一開始通過快速發(fā)展的的情節(jié)制造出緊張的氛圍,剪輯也讓人印象深刻,比如說導演先呈現(xiàn)出組織的一場抗議活動,但是并沒有詳細刻畫,而是通過之后的一場例會總結(jié),通過成員的口中來重現(xiàn)當時的場景。

Sean和組織里另一個成員Nathan在一次在中學的宣傳預防艾滋病的活動中產(chǎn)生化學反應,Sean在大庭廣眾之下吻了Nathan。而他們的一場激情戲(可能會造成部分人不適)開始將故事主線由組織轉(zhuǎn)向個人。

關(guān)于兩個人的相愛雖然使劇情開始變得拖沓,但真的有很多情節(jié)是我非常喜歡的。(開始劇透了…一直到圖片前…嗯…國內(nèi)不會上映…想看劇透的就看唄…)

在制藥公司抗議完之后,一群人坐上了RER(或是métro,bah我對巴黎交通不是很熟悉),Sean對著窗外掠過的風景開始講述他的恐懼,Nathan坐在對面安靜地看著他。

兩個人脫光衣服在床上瘋狂親吻,Sean突然想起來,找出了避孕套要Nathan戴上,Nathan笑著,隨你。(在看這場激情戲的時候,我在想,社會對于艾滋病患者可能還是存在一些偏見的,可能大部分人還是認為他們是亂性、縱欲過度的人,可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不是這樣的。即使得了艾滋病他們也有想表達情感的欲望,真的很令人難過,他們沒有辦法真正親密無間,他們之間得隔著一個避孕套。)

在街上游行,Sean和幾個男生穿著粉紅色的裙子喊著口號。Nathan突然倒在地上。他站起來的時候,越過人群看著他們,他笑著,然后走到Sean身邊抱住他。

Nathan在階梯教室想吻Sean,Sean說了句什么想拒絕他(我看的法語原版沒有法語字幕,唉沒有聽懂),然后Nathan說了句我不在乎(Je m'en fous),然后吻上了他。

一次激進游行中被警察控制了,Sean被粗暴地帶上車,Nathan大叫著,他生病了,他是病人。

后來Sean病情開始急劇惡化,他躺在病床上,對趕來看他的Nathan說我很抱歉。他用虛弱的聲音告訴N,他很想他。他們開始接吻,N幫他手淫,S高潮了,精液射在肚臍上,S笑出了眼淚,N扯出幾張餐巾紙為他擦去精液和眼淚,也高興地抱住他。

故事進行到后半段的時候,導演節(jié)奏沒有掌控好。有幾場例會的大段發(fā)言及爭執(zhí)使情節(jié)過于冗長。我看到前方一位老年男士從激情戲開始就坐不住了…多次拿出手機查看時間…

但我覺得結(jié)尾收尾還是不錯的。Nathan和Thibault的床戲為Nathan人物的刻畫加了分。故事中止在了一次街頭抗議活動中,后來沒有過多描寫社會各界對于Act up行動的反應,展現(xiàn)出這場斗爭真的是一場孤獨的斗爭,他們都是這場抗爭中一往無前的勇士。

Sean死后,朋友們都來家中探望他和他的母親,其中一個為Sean的死寫了一篇文章,他站在大家面前朗讀,文章中贊揚了他的品質(zhì)和他為艾滋病群體所作的貢獻。Sean的母親沉默了一會說,我不知道這樣說會不會有點幼稚,能不能加上他是一個很勇敢的人。

每一個接受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并且與病痛、與社會抗爭的個體都是勇敢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灰心的時候,給他們一點勇氣,并且告訴他們,希望你們活下去。

Silence=Mort

Action=Vie

Nous avons envie que vous viviez !

最后希望大家注意個人衛(wèi)生,像Nathan在中學發(fā)放避孕套的時候說的那樣,保護好自己。à la santé!

(電影是我昨晚看的,從電影院出來之后在路上邊走邊哭,難過到話都說不出來?,F(xiàn)在回憶思緒也還是很混亂…)

 6 ) 雖然光芒轉(zhuǎn)瞬即逝,然而發(fā)著光的我很美麗吧

油麻地的百老匯中心是HK小眾影片的匯聚地,每年都會有LGBT電影的集體展映,這部片子跟朋友已經(jīng)因為各種原因錯過幾次,正巧元旦放假,朋友一大早從深圳跑過來,就為了這一場電影。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這部電影的上座率非常之高,我們旁邊有異性情侶、有只身前來的50歲大叔、有頭發(fā)花白慢慢悠悠坐在第三排正中間的奶奶……

這是一部艾滋病主題的電影,卻哀而不傷,極盡物哀之美。
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在雖不多見但也不乏涉及的艾滋病主題電影中,罕見的把鏡頭對準了艾滋病群體和社會/運動,對我而言,這是第一部讓我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去窺視、去了解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

影片給我的感覺,是疏離而隱忍的。即便片中大家的抗議方式看起來非常的激烈,可影片始終帶著一種禮貌而克制的疏離感,用理智的態(tài)度辯論、平靜的展現(xiàn)死亡,生活中殘酷的部分輕描淡寫,只是用盡全力的去生活、去為他人爭取活下來的機會……一如帶菌者們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
這種態(tài)度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也是讓人心痛和肅然起敬的。

片中用很大的篇幅來展現(xiàn)協(xié)會的內(nèi)部會議(旁邊的大叔打起了響亮的鼾聲),可這看似冗長的內(nèi)容,卻成為了影片的內(nèi)核:既借會議這個場景刻畫人物群像、生活狀態(tài)和人物關(guān)系、人物心態(tài)狀態(tài)的變化;又用辯論這種方式極盡可能的展現(xiàn)了群體內(nèi)部的每一種觀點、把事件相關(guān)的各方(如藥廠方、艾滋病協(xié)會方)放在一個公平公正的立場上。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一設(shè)置,一部電影想要在有限的篇幅中細致刻畫多個角色是很難的,想要盡可能的展現(xiàn)所有觀點更難,這個場景解決了同時刻畫多個形象的問題,還最大程度把所有想表達的觀點淋漓盡致的吐露出來,而且調(diào)度、鏡頭、構(gòu)圖都無需挑剔,可以說這是一舉多得的巧思。
另外辯論這個形勢,不但突破了我們對于帶菌者既定的想象角色,讓我們知道他們是不僅是客觀理性的,還是充滿生命力和積極自救的(包括為了看懂實驗報告自學醫(yī)學);更讓人感受到影片的客觀性:它給予藥廠代表跟群體成員們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給予他們“說話的權(quán)利”而不是僅通過成員的激烈反抗去單方面的、側(cè)面的描繪藥廠方的形象。

除此之外,影片的美體現(xiàn)在了方方面面,畫面、色調(diào)、符號都不無亮點。看完電影情緒和思維都是亂的,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鏡頭大概有6個:

第一,成員們在迪廳蹦迪,灰塵甚囂而上,鏡頭推進、再推進,模糊的背景一片深藍,而灰塵的鱗片卻閃閃發(fā)光。在迷幻的畫面中,紛飛的光斑似乎匯聚成了一朵花,再次變焦疊化以后定睛一看,卻是病毒的顯微畫面。多么具有象征意義的一個鏡頭啊,他們肆意揮灑著汗水的同時,病毒也在悄悄的感染著他們?yōu)閿?shù)不多的T4細胞。在那里躍動著的每一個人都是散發(fā)著光芒的浮塵,他們的生命之花美麗卻危險。

第二,面對高中女生說出“我不會得艾滋病,我又不是基佬”的歧視性言論時,在陽光燦爛的廣場上,Sean沒有任何的反駁,只是微笑著吻上了他面前的Nathan,這是這段陽光下情感的開始,也是他們無聲的反抗。

第三,同性戀游行上,身穿粉色短裙手拿粉色彩球的Sean,在漫天飛舞的噴花中一邊喊著口號一邊起舞,慢門下他的笑容極富青春和生命力,美得讓人不由得跟Nathan一樣炫目。

第四,Act Up成員之死(實在記不起名字了)僅用2個場景數(shù)個鏡頭就帶過了,對于這樣一場死亡,沒有著力去刻畫角色的痛苦,只有一句“我不能呼吸了”的臺詞和他平靜地躺在病床上的鏡頭,而直到疊化出來Act Up舉著他的遺像游行的鏡頭,我們才知道這個人物已經(jīng)去世,鏡頭里只有肅穆的人們、黑白的遺像、車里的鮮花,鏡頭非常干凈卻充滿了張力。

第五,Sean入院后,有一個藍天的空景,看到的時候還在奇怪構(gòu)圖怎么這么歪,看到的藍天都不是完整的,還帶一部分墻壁,但鏡頭一轉(zhuǎn)給了Sean一個近景才知道:這就是躺在病床上的Sean看到的藍天,對他而言,外面的世界只剩這一方不完整的晴空,天空的顏色藍得刺目。

第六,艾滋病日當晚,Nathan和Act Up的成員集體躺到,身上蓋著十字架樣的標語板,這是一場安靜而肅穆的抗議,仿佛一場大型葬禮。躺在地上的每個人都面臨著死亡,而他們在人間煉獄中用生命去爭取活下去的救贖。那天晚上,垂危的Sean的眼中,塞納河被染成了紅色。

影片的最后,Act Up沖進宴會撒著Sean的骨灰,電光火石間,又回到影片前面大家蹦迪的畫面,鱗片折射出光芒,光斑影影綽綽,這次再沒有病毒的出現(xiàn),大幕一黑,戛然而止,沒有任何的片尾曲或音樂,演職人員表的字幕就這樣滾動出現(xiàn)了,靜默地、肅穆地滾動著,雖然語言不通幾乎看不懂,可是它仿佛成為了一種哀悼和一種警示,敲打著我們的內(nèi)心。這也是我第一次被片尾字幕震撼。

影片結(jié)束后,我跟朋友一邊哭著一邊走出影院,她說:最后那一幕是不是就是他們在死亡來臨時的最后的感知。
我不知道死亡來臨的感知是什么樣子,但如果真如畫面這么美,那一定讓人能夠獲得瞬間的滿足。而我百感交集到不知道說什么,只能哽咽跟她說,這太美了。

哪怕是甚囂塵上瞬間灰塵在燈光下折射的光芒,都讓人感受到生命之美。
突然想到我喜歡的野田洋次郎的《螢》的歌詞:“雖然光芒轉(zhuǎn)瞬即逝,然而發(fā)著光的我很美麗吧”。

最后,雖然我只是一個普通觀眾,可是在資本遙控產(chǎn)業(yè)的現(xiàn)狀下,這部無冕之王的影片給了我一個歸屬感:這才是我學的電影,這才是屬于我們的光影世界。

 短評

還是那個寓言:獵犬追捕一只兔子失敗,獵人責怪獵犬追不上兔子,獵犬說我只是為了飽餐一頓,而它卻是為了生命在奔跑。

6分鐘前
  • 安德烈大叔
  • 推薦

又一部即將在戛納載入史冊的LGBT電影

7分鐘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薦

這條路太難太艱辛,何時我們才能像說發(fā)燒感冒一樣談論它。想到我的hiv好友,在得知他生病后我們依然親密如常,同食一碗飯,而他至今都不知道我知道他患病,這可能就是我們能做到的最簡單的事

8分鐘前
  • 彌張
  • 推薦

一些轉(zhuǎn)場真是花哨而巧妙,讓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時候拉過Nathan的一吻,吻得盡興而驕傲

12分鐘前
  • 偽裝的甘黨
  • 推薦

一部自信的電影,拍得沉穩(wěn)自信,演得誠實自信,自信地面對疾病,自信地面對身體,自信地面對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自信地去激辯,去抗爭,去生存,用陳丹青的話說,里面每個人都長了一張“沒有被欺負過的臉”,很慚愧啊,別人的電影在自信地關(guān)注自信的問題時,我們的電影還在猥瑣地關(guān)注猥瑣的話題。

16分鐘前
  • 內(nèi)陸飛魚
  • 推薦

今年最重要的同志電影,完完全全拍給同志看的、讓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樂章。激蕩的群體運動和個體的愛、病、死交纏在一起,以每分鐘120擊的強度澎湃敲打心臟,靈活多變的剪輯讓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議還是在開趴體??赐赀@部電影,我覺得我也是HIV陽性。真正該得金棕櫚!

20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薦

新鮮的內(nèi)容,獨特之形式,獲戛納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無愧。按我的看片感受,它比獲金棕櫚大獎的《方塊》(又譯《廣場》)和或評委會獎的《無愛可訴》都要更勝一籌,因為表情精彩,達意清晰。只是明顯兩段體的結(jié)構(gòu)影響了主角與主題的深入和豐厚。法國人的風格、品味著實特異!

22分鐘前
  • 謝飛導演
  • 推薦

還是熟悉的「墻壁之間」或「東方男孩」的味道……比類似題材「平常心」拍得好,但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稍弱。重點其實是社會運動和群像,這片處理的得還是有點散。但剪輯是真好,全靠剪輯提氣。感覺影帝應該沒跑。

25分鐘前
  • 胤祥
  • 推薦

與其無聲消匿,不如直面迎擊,無畏面對是最后的驕傲,攜手抗爭,你并不孤獨;前半程肆意飛揚,后半段沉郁悲哀,病痛的吞噬被寸寸放大,揪心的嘆息飄揚在紅色塞納河上,處理死亡的細節(jié)剜心,結(jié)尾甚感人;特別喜歡幾場夜店戲,飛舞在塵埃里的光芒,糾纏在陰影里的愛與死,受損的生命亦在傾力渴求自由。

27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我看到的是民主最純真的一面

30分鐘前
  • 老晃
  • 推薦

A Celebration of love, sex and life 把疾病處理得如此沉重、憤怒和緊迫但又毫不悲傷,反而像游行像抗爭像夜店像愛情像性一樣充滿了生命力,這群人就像被歷史遺忘的塵埃,如此精彩且有意義的活過,個體死亡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悲劇,更多的是繼續(xù)抗爭/生活下去的動力。

34分鐘前
  • 陀螺凡達可
  • 力薦

前半段堪稱驚艷,然而跟導演前作《東方男孩》相比,影片的節(jié)奏掌控力在后半段尤為讓人失望。影片在第二次夜店特寫塵埃時覺得要結(jié)束了,在集體躺尸抗議而且響起一首疑似片尾曲的英文歌的時候也覺得要結(jié)束了,在塞納河水變血水又覺得要結(jié)束了。盡管最后的死亡段落冷靜克制,仍然覺得累贅。

38分鐘前
  • 弗朗索瓦張。
  • 還行

三星半,前半部分更好,社會運動拍得特別熱血,剪輯,攝影與配樂全面配合。不提主題,它也是一部很好的社會運動題材。后面逐漸從面進入點,個體情感描述之后,反而落俗了。

42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看完全場沒有掌聲,只有響指??拱废褚粭l血之河流,染紅了巴黎的天空。每一個每一個死去的人,連灰燼都在對無視之人吶喊。同志題材電影的標桿。

43分鐘前
  • LORENZO 洛倫佐
  • 推薦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趕在這個時候看了這部電影,感受到無盡的青春和生命力,雖然是關(guān)于艾滋病和人權(quán),但片子的基調(diào)沒有一絲沉重,反而能讓人感受到這群年輕人的活力,在死亡面前,越發(fā)凸顯出那份殘酷。影片的第一幕非常完美,從一群人到一個人的生與死,一部非常同志的同志電影,可以入年度十佳了。

44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推薦

開年第一部。當多數(shù)求新的同志電影都在力圖把“同性”回歸到“愛情”時,BPM回歸到了更本質(zhì)也更同一的“生命”。格局上雖由大變小,實際卻完成了從集體到集體組成、從抗爭到抗爭意義的遞進。飛舞的塵埃詮釋著散落個體的靈動魅力,血紅的塞納河一如群體運動逝而不息的壯麗。多次以瞬間提升整體,觀感非常法式多蘭。

49分鐘前
  • Ocap
  • 推薦

電影放完,大家打了響指

54分鐘前
  • bressanone
  • 力薦

舞池里的浮塵遇冷凝結(jié)暴風雪,浴缸中的血水外流染紅塞納河。19歲的欲望烈火干柴可以點燃暴風雪,26歲的骨灰揚清激濁翻涌塞納河。絢爛的彩條中,舞動的啦啦操好似歡慶我19歲的驕傲;躺倒的隊伍里,懷抱的十字架如同哀悼他26歲的早夭。會前宣布肖恩的死訊,大家打起響指假裝若無其事,只因戰(zhàn)役尚未終止。

59分鐘前
  • 西樓塵
  • 推薦

非常有尊嚴和力量的一部電影。對于沒看懂最后在家里吊唁場景的朋友,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國因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沒有權(quán)利得到殯儀服務...

1小時前
  • 馬西吼吼吼
  • 力薦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鐘120擊。

1小時前
  • 影志
  • 還行

返回首頁返回頂部

Copyright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