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zz因素,著眼到歷史長河中去看,突然就理解了臺灣人的那種焦慮,雖然除了高山族的原住民,其余祖先都是從福建廣東一帶遷過去的,但自始至終,臺灣人就沒有真正掌握過自己的命運。似乎總是每隔三五十年,整個社會就會發(fā)生政權(quán)轉(zhuǎn)移和大動蕩,成為國與國,政黨與政黨之間的斗爭前線,不能說是犧牲品,但也的的確確造成了臺灣人沒有歸屬感這一事實,直到現(xiàn)在也是一樣,所以他們才拼了命地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吧。
當然,還是希望見證歷史的時刻早日到來,畢竟,兩岸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只是人們分離了太久,要在情感上重新建立聯(lián)系,雖然很難,但我相信快了!
一部完完整整反映我黨在臺灣問題上所持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紀錄片。
有的評論說,很客觀,不摻雜任何意識形態(tài)因素。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紀錄片里的“原住民”加了引號,就是一個明證。
在我黨的論述里,臺灣就是從祖國大陸移民過去的,跟祖國大陸有著天然的血脈聯(lián)系。
這一點,放在臺灣漢人身上,自然沒錯。
可是臺灣的“原住民”呢?有一些帶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生活習慣上,都有著明顯的南洋海島印記。
我們之前把他們籠統(tǒng)的稱呼為“高山族”,納入56個民族之一。而實際上,臺灣“原住民”本身可能就包含十幾個不同族裔。民進黨所強調(diào)的“轉(zhuǎn)型正義”,某種程度上,就是通過引入“原住民”的歷史,來對抗大陸史觀。這一點,是必須要引起重視的。
“日據(jù)時期”則是另一個例子。
關(guān)于臺灣被日本統(tǒng)治的那段歷史,究竟是稱為“日據(jù)時期”還是“日治時期”,就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這一點,在臺灣爭議很大,可是很多大陸朋友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肅性。
在紀錄片里,列舉的很多人物,在臺灣,實際上是充滿爭議的。
比如丘逢甲。我們從高中的歷史考題里就經(jīng)??吹剿摹叭ツ杲袢崭钆_灣”,他把兒子起名叫“丘念臺”以示不忘臺灣之義??墒且椅纯箲?zhàn)時期,他和當時的“臺灣民主國”總統(tǒng)唐景嵩、劉永福等先后內(nèi)渡,無論是在其個人生涯還是臺灣歷史上,都是難以抹去的污點。所以部分臺灣人會把乙未年間的抗戰(zhàn),概括為“保家”大于“愛國”,也并不是沒有原因。
比如連橫連雅堂。連戰(zhàn)的祖父。紀錄片里處處在引用他撰寫的《臺灣通史》??伤谂_灣卻因為“鴉片有益論”而備受爭議?!鞍肷健敝纱硕鴣?。當時的士紳領(lǐng)袖林獻堂帶頭將他除名。紀錄片里處處強調(diào)“祖國派”林獻堂對中國的熱愛,可并沒有提在“二二八”之后,他因為對國民黨當局的失望,旅居日本,再也不愿回來。
比如李友邦將軍。作為臺灣的抗日志士。片中除了提及他在大陸的抗日活動外,并沒有提到他在臺灣光復(fù)后的悲慘結(jié)局。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之下,這位愛國愛臺灣的抗日英雄被以“窩藏共諜”的罪名被逮捕犧牲。從他和中共、臺共的關(guān)系來看,這個罪名恐怕并不僅僅是莫須有而已。
還有關(guān)于臺灣開發(fā)中引起的爭議、臺灣的幾次重要民變、對陳儀的評價等等,至少,都是有爭議的。
紀錄片里呈現(xiàn)的都是真實的歷史,這是無疑的。但卻技巧性的掩蓋了另外一部分的歷史。完滿了自己的論述。
我一定要強調(diào),我寫這么多只是想說明歷史的復(fù)雜性。對于這部紀錄片而言,我認為能有理有據(jù)的完成融入我們意識形態(tài)的臺灣史論述,就已經(jīng)非常精彩了。至于是不是真實客觀的臺灣歷史,我覺得至少有值得讓人探討的空間。當然,對歷史的研究,也不是一部紀錄片能承載的了的。
有點遺憾。雖然片子里多次提到了“二二八公園”,卻沒有對“二二八”事件的介紹和定性?!岸恕笔录ε_灣歷史影響深遠。以至于直到今天,每逢二二八,民進黨就要跳出來,國民黨則要屢屢尷尬的道歉。缺失了這一段歷史,顯然是不應(yīng)該的。中共、臺共在“二二八”中的立場,值得玩味。直到今天,也沒能說的清楚。歷史課本上把“二二八”事件歸為臺灣人民反抗國民黨獨裁暴政的斗爭,這里面卻缺失了共產(chǎn)黨的身影??偢杏X有未盡之處。當然,也許因為“二二八”事件太過敏感,不適合在這樣一部宣傳統(tǒng)一的紀錄片里體現(xiàn),有被刪掉的可能(畢竟,誰做紀錄片做14集?一個尷尬的集數(shù),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不過我還是期待,我們黨關(guān)于“二二八”事件的定性和論述。統(tǒng)一歷史,統(tǒng)一思想,對于統(tǒng)一臺灣而言,很重要。
為這部紀錄片點贊!
第三集: 鄭氏政權(quán)反抗清廷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剃掉頭發(fā)。這與《叫魂》一書中的描述簡直不謀而合,政權(quán)的合法化,是需要外在形式感的,那是一種服從、認同的表現(xiàn)。反過來講,自我的意義和承認,往往就是那么不堪一擊。
第五集: 墾荒這件事情并沒有被臺灣特別強調(diào),一來,他與中國中心論極強關(guān)聯(lián),似乎意味著父子、祖先之義,象征占據(jù)、占有,有強烈的歷史意涵;二來,那與“殖民”一詞密不可分,有著強烈的歸屬關(guān)系。分隔來講,大陸東南沿海也有許多小島,有些島嶼的墾荒被宣傳成“墾荒精神”。這當然是一種時代號召和回過頭來的政治褒獎。可反過來想,臺灣沒有“墾荒精神”,黃河沒有“墾荒精神”。為什么這種“飲水思源”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沒有被平均地分攤到各地呢?事實就是,祖先并非同一位祖先。臺灣鄉(xiāng)村社區(qū)的祖厝祠堂中,供奉著為自己目前生存的土地開疆拓土的祖先,那是他們自己的信仰。但他們沒有將自己凝結(jié)成一個“共同體”,去共同祭拜一種大的“精神”。而大陸不然,因為有一種需要。當時孫中山創(chuàng)建“中華民族”一詞時,幻想凝結(jié)一種民族主義號召,為擺脫清廷和抗擊帝國主義、外國殖民凝聚力量。這時,華夏的“墾荒”就成為了“歷史依據(jù)”。那是“政治說”。也有“資源說”,比如...。所以,研究“墾荒”,就好比研究“祖宗祠堂”,中國的弱裔性,華語境下的“反離散”,都是一種對于“落葉歸根”中“根”的反思。就如同“女媧造人”、基督教中的“神”,那種本質(zhì),是對于自我來源的認同,可以說是思想的認同,或是政治的認同。
亞細亞孤兒苦難史。從幾乎空白的史前文明,到明末正式登場再到光復(fù),就沒過上幾天太平日子。荷蘭人,法國人,日本人一個個輪著上。可惜了劉銘傳,一個具有超越時代格局眼光的偉人。生逢其時,不遇明主。愛新覺羅家族都他媽的廢物啊。
看到第十三集,講的是臺灣二戰(zhàn)的慰安婦和征軍,再看看現(xiàn)在的臺灣人對于日本的態(tài)度,實在心寒
最有意思的不給拍,拍出來的也不太有意思,總之史學(xué)觀是不能變得,跟看官修史書差不多
拍得很詳實,從南島語族和大坌坑文化展開,記錄了臺灣從史前時代至今的發(fā)展歷史,非常不錯的紀錄片。
終于了解了臺灣的歷史,然后從1945年之后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國內(nèi)戰(zhàn)了,這樣就銜接起來了 ,我最近很閑,可以補補課了
中華文化,一言以蔽之,耕讀傳家。這在過臺灣的移民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可以說政治上我是中立的,看了第一集就和朋友一頓感慨:歷史是真實發(fā)生的戲,是編劇都編不出來的戲,甚至歷史學(xué)家都做不到,從大義角度應(yīng)該合,可是洪流中的某些人真的為了“義”嗎
影像版的《臺灣四百年》。不算有獨創(chuàng)性,制作也只是中規(guī)中矩:官方制專題史類紀錄片一向知識性大于藝術(shù)性、教育性大于思想性,傾向以單元主題為經(jīng)、時間演進為緯,在既定框架內(nèi)羅列歷史材料、構(gòu)筑歷史片段,而不大能夠提供視聽沖擊和深刻關(guān)照——以更嚴苛的標準看,很平庸。因為題材的敏感性,官方參與能克制直白的政治宣傳沖動、把政治意圖盡可能融入到詳盡而新鮮的史料中:表達范式的突破難能可貴;將明末以來的臺灣史置于遠東乃至世界近代歷史運動中予以考察,格局感提升的同時反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皟砂兑患摇⒀獫庥谒钡拿}建筑在更堅實的基礎(chǔ)之上,作為命題作文是相當高明的:把公共教育遺漏而為其他勢力利用、曲解的史料納入官方宣傳,需加一星。臺灣史是中華民族史的一部、是后者的縮影,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感謝這部紀錄片,讓大陸的觀眾了解了臺灣地區(qū)的歷史。臺灣確實是民族英雄輩出之地,可惜現(xiàn)在寶島有些人數(shù)典忘祖,辜負了這幾百年的先烈。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見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歷時8年,3入寶島,跨越京、滬、蘇、皖、浙、閩、臺、粵、陜9省,采訪海內(nèi)外學(xué)者、專家逾300人,拍攝素材超過1000小時。14集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p>
可以說是中國目前條件下所能拍的最好的臺灣史紀錄片了,盡可能地做到了不說教,而讓故事自己說話。但受限于目前條件,只能講到抗戰(zhàn)勝利臺灣光復(fù)?!悆x、林獻堂、謝雪紅、李友邦、鐘浩東后來怎么了?這些問題暫時還只能讓觀眾自己去查考。
很全面,但我并不喜歡,過于瑣碎,不夠吸引人。
筆力深厚,史料詳實,制作相當?shù)鼐季??………全方位了解tw不可錯過的一部好片!【四星半】 ps. 古代史、近代史都覆蓋到了,能再連上光復(fù)后的現(xiàn)代史就真的圓滿……
希望可以聽到臺灣人的觀后感。影片講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新中國成立前,作為大陸人,覺得史料翔實,有共情渲染的意圖。整體很用心,推薦。
央九看的,結(jié)合晚期明史來重看鄭氏家族更加有趣,比單薄的“民族英雄”要厚重得多。片末總結(jié)說鄭成功切斷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上補給線,使荷蘭殖民者再也無力北上掠奪,給康乾盛世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稱鄭為偉人。這位國姓公生前爭戰(zhàn)顛沛,死后被臺灣尊為本土的神來供奉,只可惜活得太短了。
從鄭成功征服臺灣,并開始在臺灣建立政權(quán)體系;到清王朝對臺灣的移民和經(jīng)營;再到割讓給日本、抗戰(zhàn)勝利后回歸中央,最后到國民黨割據(jù)臺灣,這短短幾百年內(nèi),臺灣真正和平穩(wěn)定的也就清王朝的那段時間。唉,真是可憐。
央九剛播完第一集,從人類剛進入臺灣和澎湖開始講起,可以了解臺灣歷史,希望后面依舊可以客觀的講歷史
信息量大,作為了解臺灣的基本歷史紀錄片很合格,雖然量大導(dǎo)致看起來有點累,需要真愛的支撐。如果望海南可以達到這個高度就好了
看開頭,從舊石器時代開始講然后就是1-8集的偷渡和墾荒反復(fù)的講從第九集開始好些但還是講的繁瑣總結(jié)下來就是冗長乏味音樂和音效的亂用
“福建省海外聯(lián)誼會、福建海峽電視臺、臺灣中天電視臺聯(lián)合攝制”。以漢族人活動為主題;文物,影像資料非常豐富,私人記錄,口述,采訪也齊全。一、荷西時期(1集,海盜,明荷戰(zhàn)爭);二、明鄭時期(2-3集,鄭成功的收與復(fù));三、清代中前(4-8集,移民,農(nóng)墾,儒學(xué),班兵,郊商,漢族社會擴大發(fā)展的專題地方史,個案為主);四、晚清(9-10集,沈葆楨、劉銘傳的近代化建設(shè),中法戰(zhàn)爭,中日海戰(zhàn));五、殖民地階段:1895割臺(11集,三十年中的本島武裝抵抗);1920s(12集,新文化運動,請立議會等非武裝抵抗);1930s(13集,臺灣人的渡??箲?zhàn));-1946】(14集,被卷入大戰(zhàn)的臺灣人,戰(zhàn)后接收安排)。補上了被自己拖延了二十年的臺灣史。在戰(zhàn)爭還沒開始的今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