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卷”這個詞,這兩年基本充斥了二次元、三次元的所有世界。究竟,我們是怎么卷起來的呢?究竟,真的是亞洲人的“內(nèi)卷”天性導致的嗎?看了《再加把勁》這部紀錄片,我覺得內(nèi)卷或許真是一種天性使然,加之家庭、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一系列外部施壓以及自我精神的過度鞭策導致。
《再加把勁》可以算一部被片名耽誤了的、有趣的紀錄片。在我以為美國的中學教育制度都是采取快樂教育模式之時,這樣的一部作品至少讓我看到了原來西方資本主義、追求自由平等、樂觀積極的國家里也有一所衡水中學、毛坦工廠。
影片開頭先是展示了一種常人認為的美國高中生活: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青春歡樂的生活狀態(tài)、輕松簡單的學習氛圍……但與其他青春校園電影略有不同的是,片中的學生大多是亞裔面孔,而且通過拼接多位學生對于洛厄爾高中進行評價的鏡頭,使觀眾可以對這所學??焖俚禺a(chǎn)生一個初步印象,這同時也給大家?guī)砹说谝粋€有趣的視點:有誰能想到這么多亞裔集中在一所學校里呢?而且這所被稱為像監(jiān)獄的學校,能培養(yǎng)出多少位進入常青藤的學生?
隨后,第二個有趣的視點也出現(xiàn)了,一位亞裔的畢業(yè)年級的男學生出現(xiàn)在鏡頭中。他雖然對著攝像機進行自我介紹,并且?guī)ьI導演、攝像進入學校參觀,但實際上觀眾已經(jīng)將自己帶入成為影片中看不見的、扛著攝像機的人,就仿佛男主角在對著觀眾自己說話。這樣處理被拍攝對象與攝影機關系的方式使我體驗到了鏡頭的“呼吸感”。而且這樣跟隨被拍攝對象進行錄制的過程,會幫助觀眾快速走進紀錄片想要講述的故事背景與內(nèi)容中去。就好比我自己,通過這樣的具有真實感的跟隨鏡頭,迅速地進入了洛厄爾高中,在亞裔男生的帶領下,看到了一所追求精英式教學風格里每個渴求理想大學生活的學生的面貌。
片中的主人公不少,除了兩個性格迥異的亞裔男生,和一個精力充沛總是笑瞇瞇的亞裔女生,還有一位有著16分之1黑人血統(tǒng)的女生和一位年級低一級、生活讓人忍不住唏噓的白人男生。雖然人物眾多,但這些孩子們的性格卻各有特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線,且較完整。只有一位被所有學生奉為學霸、甚至是學神的男生,他在片中被記錄的畫面更像是拿來與其他主人公做橫向比較的,幾乎是個工具人的作用。如果影片可以再多展現(xiàn)一些關于這位“學霸”學習生活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通過學生、老師的評價等方式,或許會更能體現(xiàn)出片名里的再加把勁的意義,盡管此意義是對那些申請斯坦福、布朗等頂尖學府的學生而言。
不過,從另一角度分析也能理解導演刪減這一人物情節(jié)的原因。畢竟片中展現(xiàn)的學生形象已經(jīng)足夠豐富,額外的枝節(jié)或故事內(nèi)容或許也很有趣、畫面很精美……但為了保證影片整體所要敘述的內(nèi)容、保證主題的統(tǒng)一,忍痛刪去和情節(jié)無關的鏡頭也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
本部紀錄片在宣傳時用了頗具噱頭的標題企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校園版《甄嬛傳》,誰能笑到最后?”但實際上片中內(nèi)容遠比這標題有趣且有意義。
雖然,反對內(nèi)卷是我們大部分人類現(xiàn)階段的夢想之一,但夢想只所以是夢想,就是因為其難以實現(xiàn)的現(xiàn)狀罷了。在這個學校的學生,他們其實已經(jīng)足夠優(yōu)秀,但還在往更優(yōu)秀、分數(shù)更高、績點更滿的方向上前進。五個不同狀態(tài)的學生的內(nèi)卷路,各有各有的“卷”法。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就是Alvan,一個充滿活力與熱愛跳舞的男生。他的夢想是進入布朗大學,成為腦科醫(yī)生。片中前期給出了一組關于他的鏡頭:Alvan身著西裝,在一個活動上用十分專業(yè)的生物學知識闡釋自己小組最近的實驗成果,并且贏得了一位生物/醫(yī)學博士生的贊嘆,認為他作為一個中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了一項頗具挑戰(zhàn)的任務,是十分出色的。而Alvan在鏡頭前展現(xiàn)出來的青春活力也讓觀眾對這個學生實現(xiàn)大學夢想的可能性顯得格外期待。隨后他的物理課老師因病要暫時離開校園時,鏡頭給到了這個男生難過哭泣的表情,這也展示了他做為一個孩子脆弱、善良的一面。諸如此類作用的鏡頭在片中可以多次看到,這樣也給成年觀眾帶來了反思的機會,尤其是有孩子的、正面臨考學壓力的觀眾。Alvan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即便看起來再優(yōu)秀、堅強的人,在其內(nèi)心也有壓力與焦慮。而片中的主角學生們也逐漸對著鏡頭說出了自己糾結與復雜的內(nèi)心。
比如一直不愿承認自己是黑人的非裔女生Donna,她在面對采訪時說出了自己的壓力來源——她的母親。Donna的媽媽要求女兒制定嚴格的時間規(guī)劃表,她幻想著女兒能考上斯坦福和哈佛,甚至在手機上設置了波士頓(哈佛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尤其是母女二人在車上的談話,數(shù)次讓我覺得窒息。但女兒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將母親的期待安置在自己的肩膀上,由自己承擔所有壓力的來源,她面對鏡頭說出了母親對自己的期待,以及她自己做出的許多違背內(nèi)心的選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母親快樂。在傾訴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后,Donna笑著說自己本不想說這個,但不知道為什么還是說了出來,這一鏡頭也使我內(nèi)心受到觸動。為什么導演能在與被拍攝對象的相處過程中,挖掘出許多學生們的內(nèi)心想法,甚至是那些不敢與家人吐露的、真實的、內(nèi)心深處的焦慮與不安呢?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事情。
影片內(nèi)容的展開方式,是通過字幕提示距離申請XX大學還有幾天,以及距離XX大學放榜還有幾天等,使我們在短短幾十分鐘內(nèi)與這些期待人生重大轉(zhuǎn)折點的學生有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共情體驗。雖然影片的結局,除了學神不出意外地進入了最高學府,以及非裔女生Donna同時被兩所常青藤學校錄取外,其他學生幾乎都沒能進入自己當初最理想的學校。而值得慶幸的是,影片開頭帶領大家參觀、介紹學校的亞裔男生,通過曲線救國的方式進入了理想學校,影片展現(xiàn)的他是積極內(nèi)卷,而母親卻是反內(nèi)卷的角色,與另一個亞裔學生Alvan的母親作出明顯對比。而低一個年級、家庭不幸的男生Shea,在幾個月后如愿被斯坦福錄取。其實在快要結局的時候,影片展示他的績點與成績都要比其他頂尖學生低了許多,降低了觀眾對于他實現(xiàn)夢想的期待值。這樣的鏡頭組接方式也可理解為“欲揚先抑”,給了觀眾一個驚喜。
看完這部紀錄片,忍不住要問,為什么大家都這么內(nèi)卷?但也忍不住回答,內(nèi)卷,可能也只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最發(fā)我深醒的是學校墻上的一句話,(貌似,具體句子一晃而過沒記住)你追求的學校究竟是自己想做的還是價值20萬美元的身份認證。
反觀自己好像一直都在做最自己的繼續(xù)教育,但是初心卻搖擺不定出。我接受的教育沒教會我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考好的學校大多是為了身份認證,包括我認識的一些朋友,為避免就業(yè)而讀研也是在尋找身份認證。但是這份身份認證背后,自己有沒有真正的實力對的起這個學校的頭銜呢?進入社會之后打算怎么實現(xiàn)自己這個“學?!睅Ыo自己在工作方面的“便利”呢?你真的在做的是你愿意為之終身努力的工作嗎?
美國的高中生也是迷茫的,我們都很像,但是他們對未來職業(yè)的思考和嘗試更早。
最想討論的是那個父母離異,因為想就讀這所高中而跟著毒癮父親生活的男生。憂傷的氣質(zhì)讓他跟身邊的其他人明顯區(qū)分。家庭的不幸讓他沉重,也讓他更早的開始思考自己要什么,一開始一樣的迷茫,但是他申請成功了斯坦福,拋開白人的優(yōu)勢,我認為他清晰的路徑規(guī)劃和對未來的深刻思考都幫助了他得到這份offer,大學希望每一位學生有清晰的自我定位、追求,才能在有限的事件里盡量夠自己想要的蘋果
今年金紅棉影展的第二部,這部真的比那部死氣沉沉的開幕片《潮汐之寂》好很多,哈哈。
雖然片子還是典型的PBS的做法。美國導演真的基本上離了采訪就不會做紀錄片了,歐洲導演恰恰相反,這個武斷的結論來自于,將這部片子和某年也是金紅棉影展上看的法國紀錄片《入學考試》進行的比較。本片導演林立仁是第五代中國移民,不過這種對于中國學生的共情能力卻是顯而易見的。故事結構非常完整,有頭有尾,Debbie Lum真是個很有經(jīng)驗和能力的女性導演,而且態(tài)度十分真誠,在面對青春期的高中生的時候,顯得游刃有余,能看出那些學生都比較信任導演。其實PBS公立電視臺紀錄片這個做法不容易做出紀錄電影的感覺來,很容易變成一部電視紀錄片,不過導演控制的還是蠻好,雖然沒什么留白,但是勝在絕不拖泥帶水,拳拳到肉,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要反應,都絕不含糊,看完倒也十分熨帖。
我很驚訝廣州那些一心送孩子去國外上大學的國際班家長們都去哪里了,居然沒有把影廳塞滿。在美國讀頂級公立高中到底是什么樣子,以及申請美國大學是什么樣子的所有細節(jié)在這部片子展示的一覽無余,非常地貼切和到位。他們?yōu)槭裁床粊砜茨??周末還有一場,不看真的可惜了。簡直就像美國高考指南一樣。
那些上著AP課的高中生,和我們奧數(shù)的學生們簡直一模一樣啊。而且大部分都是亞裔,簡直就像衡水中學轉(zhuǎn)學過去的一樣。但是看完一想,美國頂尖高校的錄取比中國的頂尖高校還有更多不可確定的因素。內(nèi)卷真的是無處可逃。
沒有任何數(shù)據(jù)基礎,但最后發(fā)現(xiàn),除了那個作為神一級存在的亞裔學生在提前批就被哈佛錄取了之外,其他爬藤成功的只有考取布朗大學的黑白混血女生,還有最后神奇地被斯坦福錄取的白人落魄男生。剩下的華人學生不管多么優(yōu)秀,基本上就是去了UC伯克利、UCLA這些公立名校,被藤校一片片地拒掉。美國的高校界限也是如此分明,藤校和斯坦福這種頂級私校高高在上,接下來是UC伯克利、UCLA這些。里面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選擇上的對比,一個華裔的小胖子,最后在UC圣地亞哥和UC伯克利之間選擇,盡管UC圣地亞哥的專業(yè)很對他的理想,他在高中關系親密的物理老師也勸說他去UC圣地亞哥,但顯然母親的意見占據(jù)了上風,他最終還是去到了名氣更大的UC伯克利。而前面提到的黑白混血女生,在手握布朗和康奈爾兩所藤校OFFER的情況下,盡管在拉扯她長大的黑人母親屬意康奈爾的情況下有過搖擺,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她自己心儀的布朗大學,和導演成了校友。
導演就是為了拍虎媽才來到的這個學校,亞裔家長(基本上就是華裔)對孩子的執(zhí)念和控制,在本片中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不過也許導演自己作為華裔并且有過類似體驗的緣故,處理起來還是比較溫情的,點到為止。翻了翻這位導演的履歷,處女作是2012年左右拍攝華人新娘嫁給美國老頭子的跨國婚姻紀錄片,后來拍攝了一部華裔虎媽的紀錄片,她是第五代移民了,還是主拍華人題材,還是可以說明一點問題的。
種族問題、政治正確在片中有過討論,作為華裔云集的灣區(qū)頂級公立中學,受到了斯坦福的刻意打壓,充分可見美國社會矛盾的頑疾的教育系統(tǒng)中的體現(xiàn)。片中采訪提到,斯坦福宣講教師在被問到為什么壓低該校錄取率(實際上就是華裔錄取率)隨即反問,“你愿意你的周圍都是和你一樣的人嗎?”然后學生們就啞了火無一人再能和敢做回應的那一幕,簡直就是無比諷刺但又無奈的悖論寫照。經(jīng)過幾百年發(fā)展的美國精英教育體制,走到這里,感覺也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一種死胡同。
無奈,死胡同,還是很多很多人前仆后繼地鉆,藤校錄取率年年降低,高昂的學費,擋不住虎媽們的勇敢的心。
“you are asian!” “和一群亞裔孩子一起念書,就像和一群關心成績的人一起學習” “你怎么知道我是否準備好做愛了? -在你父母同意之后” “我不管你管不管,我要你吃你就吃” “耶和華啊,希望能收到錄取信,我們明白這一切都是按照你的計劃進行的” “現(xiàn)在激動還為時過早。 -但我被錄取了!” “你是10.2萬個申請者中的一員…” “他們總是這種借口” “ What do you actually want? An education? or a 200,000 status symbol?” “你能進恐怕是因為你是黑人” “我試著讓自己不那么像亞裔” “堅強起來,因為我們一直如此” “我會做的,我知道怎么做” “我該打給誰?我第一個打給誰?” 即使遠離語境,但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不再需要做過多的贅述,臺詞本身就代表了一切。
比預想淺,然而代表性、信息量足夠
2022-01-14 21:04
跟拍沒有很完整深入(比想象中淺),然而所選人物均很有代表性,內(nèi)外圍的信息量也足夠了:移民國家的種族現(xiàn)實;各地大學資源風格地理現(xiàn)況;美國課堂折射的文化差異(尤其物理老師:創(chuàng)意、用心、交代自己、和學生的關系);關于孩子個性的塑造、教育文化、社會大環(huán)境……都有啟發(fā)。
在幾位角色的個性和認同漸漸定型的軌跡中,孩子成長背景的制約/支持的力量的所長慢慢顯露出來:家庭的壓抑和反叛,家庭困難和早熟獨立,白紙一張等待塑造,稟賦、現(xiàn)有實力和成長空間,從找學府就開始涉入處理社會現(xiàn)實問題,讀書以外的磨練和意志……看下來確實有某人比較看好/不看好,甚至有你不自覺會牽掛的角色。
盡管混雜了各種問題幾率偏見,但似乎大學也能某程度正確篩選人,盡管也可能會漏——(某程度上)也見不同名校的傳統(tǒng)(信息量之一)。
喜歡,連著看了幾部比較沉的故事,再到這部,朝氣撲面而來。看孩子們申請學校到等結果,簡直自己也要跟著緊張起來,以及很羨慕他們能在高中的階段就有這么多想法去推進,以及去學會接受和重啟??赐暌恢痹谙耄松绻屯嬗螒蛞粯泳秃?,這樣就可以先存檔當前的進度,重新開啟一個新故事。我想,這或許也就是看紀錄片的一種樂趣,在90分鐘里體驗別人真實的故事。#金紅棉#
#8th廣州金紅棉#美國高三學生的狀況其實并沒有比中國舒坦多少,區(qū)別主要在于申請制還是考試制(后者甚至更公平一點$,升學壓力大家都一樣(笑。但本片讓人思考的還有每個學生的父母與孩子的培養(yǎng)方式和相處模式,作為局外人的我們,坐在熒幕前能管中窺豹般發(fā)覺很多問題。以及,對啊,為什么大家都這么卷啊,這個世界怎么了!
#第八屆金紅棉#這所高中以亞裔學生為主,人人想上斯坦福,但斯坦福對這所高中的學生錄取率只有4.4%,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看他們內(nèi)卷挺好玩的,電影主要拍攝的學生們都非常有個人魅力。阿爾萬好慘,最終還是聽媽媽話,沒有去老師建議的自己也喜歡的學校。
前半小時以為是薄荷實驗《特權》里圣保羅那種精英上流學校,后來發(fā)現(xiàn)不是,他們是一群已經(jīng)在學術上超過同齡人卻又被錄取所困的普通人。鏡頭給Chou的聚焦不多,他是那種拿著平鋪直入式劇本的孩子,一切優(yōu)秀,從高一就知道能被哈佛和斯坦福錄取。鏡頭更多的是給到了Alvan和Donna的對照組,一個是亞裔二代努力擺脫“學習機器”和亞裔家庭控制,另一個是非洲裔努力證明自己所獲得的機會是自己應得的而不是得益于“非洲裔”。拍的很好。很真實,對于申請的迷茫和家庭之間的權衡有太多感同身受。最后片尾曲加分。
1. 整個片子的布局、走向都和Curtain Up!很像,因此又喚起了拍片子剪片子時的許多回憶;2. 片子的故事是申請大學的整個流程,于是七年前的自己申請時的回憶一幕幕涌現(xiàn),想不到時間過得那么快... 3. 很快又要做一些協(xié)助美本申請的工作,和有關聯(lián)的片子,因此又要回到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場景里。總之會特別感慨,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片子的首映簡直冥冥中有天意,也不斷提醒自己在做的和想做的事情也許真的源于某種calling?;氐狡颖旧?,其實能看出來拍攝上有些倉促,一些家庭的access也不是很充足,但是基本上呈現(xiàn)得比較完整。中規(guī)中矩吧。
此部有趣的教育類紀錄片乃把鏡頭對準一所以亞裔後代為絕對多數(shù)的美國高中,講出了舊金山版本的“衡水中學故事”。亞裔從來並不謀求打碎並重建一整套新的遊戲規(guī)則,而總是在他人已經(jīng)劃定好的規(guī)則範圍內(nèi)苦心鑽營,卻依然因其價值和做法而遭受到了系統(tǒng)性的歧視——然而如果你認真看了這部影片,甚至反而會為這種歧視發(fā)現(xiàn)某種“正當性”來。影片的標題“再加把勁”對於它所記錄的亞裔為擠進名校的拼搏而言並不確切:這些學生的“問題”可能恰恰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努力的方向。2022年1月14日19:40於百麗宮天環(huán)1號廳,GZDOC08-01。
海外華人內(nèi)卷于美國衡水中學的故事?!拔┯凶x書高”的儒家思想根植于大腦深處,并不會因為脫離了鄉(xiāng)土而有所改變。儒家文化追求“修身齊家”,遺憾的是標準永遠是由外界制定的,一旦達不到家人期待的(也是華人社會共識的)理想職業(yè)就很難達到自洽。Arwin的悲劇即在于此,他期待能在“自己想做的”和“父母希望的”之間達到某種平衡,但最終還是難以兼得。與之相比,非裔母親的鼓勵和理解讓女孩高興地去了布朗,另一華人家庭的“躺平政策”也讓兒子對去埃默里心滿意足——反倒是他們達成了儒家所認同的終極目標“和諧”。那么內(nèi)卷是否是思想演進過程中對本質(zhì)的曲解?第八屆金紅棉—天河百麗宮。
全片結尾Shea說:Who do I call?看得我是差點兒淚奔。所以學習這事兒靠自己~Alvin的媽媽看了真的頭疼,連新年送紅包也想得出來??反思就是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想做什么事兒,自己放手去做就是了。無畏才有所得。
#2021GZDOC# 所謂驚天奇才沒有被較多筆墨描繪,大多數(shù)困于競爭又不甘落后的同齡人才是值得共情的主角??雌苾?nèi)卷很難,“習慣平庸”更難。我花了十年看破求學路上的斗爭風云,又要用多久習慣逃避比較的“碌碌無為”?進步一程,逃離一程,遭遇一程,而你擺脫了階級,問題還有族裔。
需要對比一下隔壁Homeroom。講述了全美聞名的菁英高中Lowell High School高三學生的一年,Lowell是少數(shù)以成績?yōu)闂l件錄取學生的公立高中,80%以上的亞裔,人均都上AP課SAT都考1600。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學生們都知道,Stanford非常討厭Lowell的學生,直接說他們千篇一律毫無性格,稱他們?yōu)镾AT machine,片子里拍到的那些學生都申了,但是全軍覆沒,我也是有點同情這些Asian kids。看完電影之后就看到新聞,將把錄取方式改成和學區(qū)里所有公立高中一樣的抽簽制,以期望增加學生的diversity。
他們有的不過是申不上前20,申個前50不也挺好,雖然比慘不好但忍不住要比下,和國內(nèi) 印度相比他們其實就蠻幸福了
窒息與欣慰反復交替,還好孩子們都很好都還有希望。真的替Shea開心。
【自譯】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Y4y1e7hU/?spm_id_西瓜:https://www.ixigua.com/7187596628058964495?logTag=53d7827b46f9f7f83f4c能看出美國的大學錄取評價體系非??粗貙W生是否有對自己前途的規(guī)劃,但這其實是片中不少受父母支配亞裔甚少思考過的。家長是否把很多期待的砝碼放在孩子肩頭,似乎還是和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階層有關:Sophia的母親獨自撫養(yǎng)女兒,Alvin的父母則是剛落腳美國的新移民,這兩個家庭經(jīng)濟狀況似乎一般,所以懷揣著讓孩子考取名校、謀得穩(wěn)定職業(yè)的想法。相比之下,Ian的家庭其實早就扎根穩(wěn)定下來了,因此對孩子就不那么push。影片還觸及了這種高壓體制下,學生對作為自己價值評判機制的學業(yè)表現(xiàn)的質(zhì)疑和掙脫,也稍微展現(xiàn)了亞裔被以diversity的名義的犧牲。
Shea的成績很好,他的背景應該是這一群孩子中最艱難的一個,斯坦福估計是考慮到他這樣的背景會比普通人更企圖能有一番作為所以錄取了他。亞洲人在美國會被認為是做題機器而不被大學招生辦待見,這也正常,我要是校長也不喜歡千篇一律沒有個性的學生。黑人血統(tǒng)是加分項,黃種人血統(tǒng)是減分項,種族因素真是滲透到方方面面。哪有什么公平的統(tǒng)一標準,能被心儀的大學錄取才是每個人想要的結果。
#2022金紅棉深圳站#出乎意料的好看!80%亞裔的美國精英高中人人都以藤校為目標,幾乎以為是美國衡水式的除了卷只有卷的故事,但是沒想到隨著隨意而輕快的節(jié)奏,展開的是遠比申請大學豐富很多的故事,個人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家庭關系和種族認同,如何接受失敗和定義成功,最終要講的還是你是誰、你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真正的熱情和真正想要做的事在哪里,這樣的問題永恒存在于人生之中。以及這部片子里的青少年都好可愛啊!出來之后我激動地和朋友說,希望這個片子拍他十集二十集的,我愿意一直追下去。@平安英皇
#SUNDANCE2021 想當年我也是個為去美國而拼命讀書的人...整部作品給我的感覺就是恨舒服,視角的切入以及深入的討論,主角們的表現(xiàn)也都很自然,挺可愛的一部作品。以及:SAT真的是我的夢魘!?。?/p>
最喜歡的是Alvin,一個善良的nerd+class clown,得知敬愛的老師患病,當場無法控制的痛哭,而即使心中厭煩媽媽的過度掌控和干預,也不會跟爸媽翻臉。希望Alvin可以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快樂!
又哭又笑,同樣的努力,亞裔卻受到更多的歧視,被當做機器,不被認可,這樣的話借由一位黑人學生說出來,似乎又多了分寓意。我最喜歡片中的Sophia,沒有父母插手生活,自立自強,受了挫折也沒流露半分怨怒,而最后小一年級的Shea,也為他開心,畢竟他真的是整個片子中透露出自己的夢想,以及正面討論學校意義的學生,當他覺得哪座學校都無所謂時,斯坦福錄取了他,紀錄片在他呆在原地“我該打給誰”時結束,這才提醒觀眾,他才是那個最無依無靠之人。
看到后面在一個美國紀錄片里看到一張張亞裔臉看出了視覺疲勞。說沒有種族原因還是不可信的,畢竟非裔姑娘和白人小伙子都順利進入了自己想去也難去的學校,或許那個媽媽來自臺灣的男生如果把父親的情況寫在自己的申請表里情況也會有改觀。
一方面覺得太relatable了,一方面又覺得和國內(nèi)還是沒得比(特別老師患癌那一段更顯溫情(好喜歡Sophia和Rachel(Alvin也好可愛,但最后擇校的區(qū)別真是太東亞了...他媽媽好典型的控制狂~不愿意寫爸爸的事也非常能體會......但更顯出瑞秋對自己身份思考的可貴,感嘆不同族裔的文化歷史背景對青少年的影響(好奇其他族裔看完這個是什么感覺,是會改變觀念還是加深stereo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