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 The Last Starfighter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一個很搓的電影
2 ) 太空擊墜王,打機救銀河
幾乎每一個剛邁入而立之年的游戲小子都會在嫩DEN兒時代做過無數(shù)個黃粱美夢:自己在暗無天日魚龍混雜的游戲廳一幣通關(guān),破掉游戲的最高得分記錄,發(fā)現(xiàn)隱藏關(guān)卡,等到自個兒真變成活攻略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城市里的街機游戲人肉傳說了。這樣的段子一定有人真的演繹過,以至于直到現(xiàn)在有些老哥們兒們還不停的做懷古考據(jù),有理有據(jù)的回憶起某個城市當年的游戲魔頭,不過對于美國游戲迷來說,曾經(jīng)有這樣一部電影讓他們覺得自己確實拯救了銀河系。對于視頻游戲世代的小子們來說,《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The Last Starfighter)可能是一種特殊的愿望實現(xiàn)形式:一個時運不濟的鄉(xiāng)下窮小子通過游戲一步登天,并因此拯救銀河系,不管怎么說這都是堪稱完美的游戲體驗。
對于一部在豆瓣標注只有300人看過,500人想看的電影條目來說,《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對于國內(nèi)影迷來說基本可以算作冷門電影了。不過這里卻需要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這部帶著濃烈80’s fever的神片,因為從根本上說它甚至不是為普通人拍攝的,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獻給游戲小子,死宅和極客們的電影。讓我們先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美國,其時視頻游戲正開始在民間風行開來,作為時髦新興的娛樂消費載體,電子游戲不光吸引到了兒童少年,很多三十四歲的大叔們也爭相中毒不可自拔。當時正在廣告公司工作的Jonathan R. Betuel便是其中一員,丫就經(jīng)常混跡街機游戲廳派遣消磨時光,一次在觀看小屁孩兒們打機的時候便在腦中閃現(xiàn)出一道靈光:如果這些打機的小子變成游戲的一部分會怎么樣?彼時這哥們兒正在看一本名為《The Once and Future King》,書中的理論描述與當下的場景在他的大腦中激發(fā)出強烈的化學反應(yīng),《星空戰(zhàn)士》的故事雛形就此有了大致模樣,而后來在做出租車司機的間歇他又將故事完善并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電影劇本。幸運的是,最終米高梅相中了這個看起來有些另類瘋狂的劇本,因為這其中既有正流行的游戲元素,又有如《星球大戰(zhàn)》一般的太空戰(zhàn)爭場面,拍出來一定會有賣座潛質(zhì)。
然而編劇Jonathan R. Betuel和導演Nick Castle(此君為約翰卡朋特死黨之一,《紐約大逃亡》《逃離洛杉磯》《黑星》等劇本均出自其手,而且極愛客串)可并不這么想。前者雖然反復從斯皮爾伯格跟喬治盧卡斯的作品中尋找靈感和創(chuàng)作思路,但也有意規(guī)避很多已經(jīng)成模式的套路與設(shè)定,比如《星空戰(zhàn)士》劇本里最早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地是一處城市的郊區(qū),后來卻被改成了房車公園,這樣做就是要跟《ET》《鬼驅(qū)人》《第三類接觸》等區(qū)別開來;而后者打從一開始就玩命的兒比對斯皮爾伯格跟喬治盧卡斯的電影,力圖使電影做到最好以及有些許創(chuàng)新,因為他預(yù)料到人們一定會拿這部作品去跟《星戰(zhàn)》比較。然而這絕不容易做到,他后來談到:“你必須回到這兩位哥們兒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角落與細節(jié)當中去,你能看到所有的瞬間,并且意識到他們頭腦很清醒并且能整出很多花樣兒來?!?br>
劇本OK了,自然就是要物色演員了。劇組當時很想找來正當紅好萊塢青春偶像出演,不過一來二去卻又撞見了有緣人-男豬腳Lance Guest跟女豬腳Catherine Mary Stewart。當Stewart還在為了《 Days of our Lives》(長青美劇)的一個角色試鏡時,Lance Guest正在拍攝電影《萬圣節(jié)2》。這就使得Guest與《星空戰(zhàn)士》產(chǎn)生了一些微妙的聯(lián)系:《星空戰(zhàn)士》導演Nick Castle就曾出演過第一集,并且跟制作人約翰卡朋特是工作上的死黨跟搭檔?!度f圣節(jié)2》是他參演的第一部電影,他很快就被舉薦了,簡直如直通車般駛向角色。Nick Castle跟卡朋特一起剪輯《萬圣節(jié)2》的時候就指著片中的Guest驚呼:“這家伙就是我想找的人啊,這哥們兒是誰?!”Stewart后來回憶說:“我跟Guest一拍即合,我覺得我們會有很好的化學反應(yīng)。與我們競爭的都是當時最火的好萊塢年輕演員們?!坝腥さ氖?,我們后來從紀念版DVD花絮中得知,男女主角的名字- Alex and Maggie,原來在劇本中叫Skip and Penny ,但是聽起來實在太卡通了,最終被改掉,而Alex來自于Jonathan R. Buetel兒子的名字。而當Jonathan R. Buetel提議讓Robert Preston飾演Centauri(帶男主去星際聯(lián)盟總部的老頭兒)時,他與Castle達成了一致。Castle稱其為“八十年代最偉大的演員之一”。為了充分體現(xiàn)他的演技特色,在正片中Nick Castle規(guī)定有Robert Preston出場的段落盡量不使用音樂,以突出其語速快的特點。據(jù)Alex回憶說:”我十分緊張,想嘗試與所有人都好好排練,當然也包括七十多歲的Robert Preston。他是個真性情并很隨和的人,絕不會說“離我遠點兒,我太老了”之類的話。他就像是那種“隨時要做好準備孩子,我們上”的人,真的太贊了?!安贿^令人遺憾的是,《星空》成為了Robert Preston的最后一部電影。事實上,他也是這部電影最為出彩的角色,并且貢獻了殿堂級的演出。
很多極客影迷都會跟你說《星空戰(zhàn)士》是繼《電子爭霸戰(zhàn)》(TRON)又一部大量使用CGI特效的影片,這自然是不假,但制作難度卻超乎想象。傳奇科幻概念設(shè)計大師Ron Cobb擔任了影片的設(shè)計總監(jiān)以及特效制作督導,而Jeffery Okun則負責視覺特效方面的計算工作。影片的特效制作從一開始就有點兒打攻堅戰(zhàn)的意思,劇組要求圖形建模渲染只有六個月的期限,但他的計算結(jié)果預(yù)估至少要17個月。這位仁兄馬上要求制片人Gary Adelson聘請Digital Productions加盟參與特效研發(fā),但是被拒絕,但事情總有轉(zhuǎn)機,最終Digital Productions還是來幫忙了。自從《電子爭霸戰(zhàn)》在CGI電影特效領(lǐng)域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聯(lián)合制片人John Whitney Jr就很清楚大量使用CG一定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他在采訪中說:“特效是為了故事而服務(wù)的,并非是目的?!庇捌蠫unstar的制作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COBB回憶說:”在剛開始的階段我們總是犯二,甚至不得不使用幾何圖繪制。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尤其是代碼和編程編寫越來越順暢的情況下,制作工作取得了大的進步?!暗靡嬗谶@些攻關(guān)進步,在Gunstar制作收尾的時候共構(gòu)建了750,000 polygons(電腦建模的最基礎(chǔ)單位),電腦里的編碼器足足跑了三個月做數(shù)據(jù)建模?!爱斘覀?yōu)閳D像編碼完成后,下面就是要實際生成。”Whitney說道。由電腦生成的飛船建模只能用矢量圖形顯示器來完成線框著色,不過這一切在后來得到了解決,Digital Productions帶來他們的大殺器: Cray X-MP電腦。COBB的團隊可以通過高分辨率的光柵掃描顯示器為GUNSTAR的表面線框著色。這使得那些飛船和太空場景更為逼真可信。Digital的軟件同時也支持技術(shù)編輯選擇700億種顏色。雖然人類肉眼其實無法辨別這么多顏色,但他們還是通過這些技術(shù)來為表面顏色做出修改-完成那些陰影與光線部分的微妙變化。但最終很多場景沒有達到劇組設(shè)想的效果水準,如 Gunstar(Alex躲藏的小行星),Ron Cobb抱怨說就像融化的冰淇淋。這些糟糕的渲染場景,即便在當時有技術(shù)能夠做的更好,但劇組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錢去做了。
影片實際上只拍攝了四十天,并與1984年7月13日在北美上映,對于制作成本為1500萬的電影來說,最終2873萬美元的票房談不上太差也說不上多好。但這導致了續(xù)集一直難產(chǎn),更不要說系列化的出現(xiàn)。Lance Guest在若干年后的受訪時這么說:“大家都認為電影沒賺到太多錢,因此很難會有神馬續(xù)集?!庇幸馑嫉氖?,影片似乎在冥冥之中與《星際迷航》(STAR TREK)系列影視有著難解之緣。曾出演《星際迷航》多部電影與劇集,并在《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斗法的Wil Wheaton也出演了本片,雖然臺詞戲份被刪,但是他還是有兩場露臉的戲:一場是開場不久在房車公園溜達的戲,穿著紅色澤西隊球服;一場是片尾飛船降落時站在 Louis身后,穿著藍色夾克。此外像出演本片的Marc Alaimo, Dan Mason, Barbara Bosson, Norman Snow,Geoffrey Blake等人后來都出演過《星際迷航》的電影或電視劇。雖然在上映的年代并沒有產(chǎn)生巨大的波瀾,但影片的亞文化影響力卻顯得后勁兒十足:出版了改編小說,漫威為其出版過漫畫,甚至在2007年百老匯更將其搬上了舞臺。另外有趣的一點是,之后第二年上映的《回到未來》中的經(jīng)典載具DMC-12跟本片中的star car頗為相似,因為他們的設(shè)計都出自著名科幻載具大師Gene Winfield之手。
但人們最關(guān)注的卻是游戲領(lǐng)域的動作,這畢竟是一部以空戰(zhàn)射擊游戲為主題創(chuàng)意的影片。事實上Atari曾承諾制作過同款街機游戲,但從未發(fā)布過。有人假設(shè)這款游戲如果在當年可以發(fā)布,將是Atari第一款利用摩托羅拉 68000 處理器制作的全3D游戲。游戲中將會有大量電影里的游戲畫面以及太空場景,不過這些相應(yīng)的操控最終被用到了第一款《星戰(zhàn)》游戲中。它沒有被發(fā)售的原因是其整機成本價格太高(一萬美元),Atari的副總裁也認為不會有多少人肯為此買單。家用機方面,Atari 2600與Atari 5200控制臺以及Atari 8位家庭電腦都有投放。但游戲最終面世的名字并非星空展示,而是《Star Raiders II》(Atari 2600 上的名字則為《Solaris》)。1990年在NES平臺上曾發(fā)售過一款名為《星空戰(zhàn)士》的游戲,但那其實是從Commodore 64(Commodore International在1982年8月發(fā)行的8位元家用電腦,以595美元發(fā)售。作為Commodore VIC-20及Commodore MAX Machine的后繼者,Commodore 64具備64 KBRAM、及比當時IBM PC兼容機優(yōu)勝的聲音和圖像。在這臺主機上曾發(fā)行過一些游戲,但由于機能所限,畫質(zhì)不好,音樂也不算動聽。)移植過來的版本。2007年P(guān)C機平臺出現(xiàn)了一款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款游戲的免費試玩版,非常忠實于電影,且制作的相對完備。其有Rogue Synapse制作,而后來他們似乎真的搗鼓出來了電影同款街機,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http://www.roguesynapse.com/games/last_starfighter.php)
2008年2月,GPA Entertainment有意拍攝續(xù)集,并為此立項定在2010年上映,影片還是交由原導演Nick Castle執(zhí)導但卻沒了下文?,F(xiàn)在看來影片的設(shè)定除了跟游戲產(chǎn)生了難解難分的交集,同時也與當下流行的陰謀論當中的星際政治不謀而合:星際聯(lián)盟,負面外星人侵略,多宇宙種族等。如果結(jié)合好萊塢娛樂文化很多是由內(nèi)幕人士授意而故意將一些真相改編成文化產(chǎn)品推向社會為大眾洗腦的傳聞的話,那么你肯定樂意相信這事情真的發(fā)生過,也許就在你剛剛通關(guān)后的一霎那,已經(jīng)有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勢力盯上了你。那么就祝你成功吧,游戲英雄們!
首發(fā)于VICE.COM
http://www.vice.cn/index.php/Read/the-thirty-anniverrsary-of-the-last-starfighter 3 ) 一九八四年的老科幻,十分正統(tǒng),百分主旋律
2009年,環(huán)球公司發(fā)行了[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The Last Starfighter)二十五周年紀念版藍光DVD。并且為這部電影重新制作了新的海報作為DVD的封皮: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8161131.68171692.jpg顯然,2009年不可思議的圖像處理技術(shù)迷惑了影迷的視線,絕無人會從此張海報上判斷出這是一部二十五年前的科幻電影。這樣一張富有雄圖大略、英雄氣概的海報更容易被誤解為像是[阿波羅十三號]這樣依托于真實歷史改編的劇情電影,甚至不太符合現(xiàn)在大眾對科幻電影幾乎一致的觀影需要。
于是,當年的兩張宣傳海報便顯得更為直觀:
一張SCI-FI風格: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925028.47064920.jpg一張充滿了古怪小元素的手繪風格:
http://img1.mtime.com/pi/d/2009/21/200951925118.60759223.jpg無論是新舊海報都毫無爭議的要表現(xiàn)影片正統(tǒng)的科幻理念和主旋律的敘事手法。
影片本身正是如此。
作為第一部完全用電腦特技制作完成的電影,呈現(xiàn)的卻是打街機般的效果(也是有意為之),幾乎立馬讓人想到兩年前上映的[電子世界爭霸戰(zhàn)],即使前者成為了電影特效制作的里程碑,這兩者還是在觀賞舒適度上比不過以特攝為主導的五年前的[星球大戰(zhàn)]。可以說此部影片正是一部無需置疑的[星戰(zhàn)]跟風之作。
劇情無需闡述,總歸為美國式的英雄故事。二十年前很吃香的調(diào)調(diào)。兩條線并進:太空中主角阿歷克斯駕駛剛星戰(zhàn)機擊潰反叛種族取得勝利,地球上房車小鎮(zhèn)阿歷克斯的替身被反叛種族派遣來的戰(zhàn)士追殺。
地外是直接沿襲[星戰(zhàn)]的場面,地上的戲份卻是和[終結(jié)者]有諸多巧合之處的片段。
世界之王卡梅隆的[終結(jié)者]也是于1984年上映的,準確的說還比本片晚上四個月,卻在上映后引起了軒然大波,迅速發(fā)燙。然而本片卻埋沒在不多的觀眾的記憶之中。
這兩片卻擁有某種奇怪的相似:替身阿歷克斯學習人類表情和生活習慣,外星殺手可改變外形的設(shè)定,最后替身阿歷克斯的英勇犧牲。仔細瞧來,這和[終結(jié)者]一一相映,只是后者把追殺者從外星人變成了機器人,替身的任務(wù)成了保護,還順帶把玩起了時間那微妙的東西。
卡梅隆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把早已存在的套路融入許多新點子加工潤色之后再換個皮囊說一個看起來全新又似曾相似的故事。
本片便這樣被秒殺。
直至現(xiàn)今,拙劣的跟風之作仍然大肆不減,但是1984年的這部[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算是完滿的講出了一個正統(tǒng)的主旋律的科幻故事的美國電影。拿到現(xiàn)今來看,這種正統(tǒng)便成了老土,主旋律成了死古板,沒有絲毫新鮮之處。但是這種老科幻片的韻味很難再被復制了。
實際上,這套[最后的星空戰(zhàn)士](The Last Starfighter)二十五周年紀念版藍光DVD是為了今年的翻新之作[星空戰(zhàn)士](Starfighter)而推出的,由SyFy以電視電影的形式播映,是直接延續(xù)老版劇情的續(xù)集,還是完全翻拍重制老版,現(xiàn)在還是未知數(shù)。
重啟該電影的凱文·科爾(Kevin Coll)表示老版只是一個概念,拿到技術(shù)更為完美的現(xiàn)在來更新是一個絕好的主意。
然而指導[星空戰(zhàn)士](Starfighter)的正是老版導演尼克·卡斯特爾(Nick Castle)。此人在導演領(lǐng)域的成就可以忽略,但是編劇領(lǐng)域的作品絕對值得一提:1981年卡朋特的成名作[紐約大逃亡](Escape from New York),和在近兩年較為顯赫的音樂愛情片[八月迷情](August Rush)。
2010年的[星空戰(zhàn)士](Starfighter)呈現(xiàn)給我們的究竟是怎樣的驚喜,不妨小小的期待一把。
IMDb User Rating:6.4/10(10,587 votes)
其余小點:
1,片中有一設(shè)定十分有趣:飛船上的主要工作的種族,估摸著便是賴羅斯星的原住民賴羅斯人,為何沒有一個是星空戰(zhàn)士?或許是因為他們寬大的額頭和靠后的發(fā)際線詔示了他們是頭腦發(fā)達的種族,同時只看見賴羅斯人做基地的后勤和技術(shù)性工作,那么四肢顯然也不發(fā)達了。所以便需要善于運動的他星的其他種族來駕駛戰(zhàn)機。片中幾乎沒有直接說明設(shè)定的龍脈,這樣的小點子還有許多。
2,還有一個說明本片是[星戰(zhàn)]跟風片的佐證——人物設(shè)置。打破規(guī)則選拔地球人的船長,債務(wù)纏身敢于犧牲又充滿了幽默感,不就是星戰(zhàn)里的漢·索羅么?戰(zhàn)機里附駕蜥蜴人的作用,不就相當于導航員R2-D2么?
3,本片還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卡德的《安德的游戲》,把游戲和真實戰(zhàn)爭、實時操縱弄一塊兒。本片是通關(guān)STARFIGHTER游戲被選拔成戰(zhàn)士,《安德的游戲》是通過游戲最終消滅敵人(書中游戲與主角安德命運的聯(lián)系遠遠不止這一點)。這本作為安德系列第一部的小說發(fā)行于1986年,不排除卡德被這部影片啟發(fā)或借鑒的可能性。
4,關(guān)于特效、配樂和其他彩蛋(摘于時光網(wǎng)譯文):本片是第一部完全用電腦特技(除了結(jié)構(gòu)和爆炸)制作完成的電影。所有太空船、宇宙飛機等的激光射線均由Cray X-MP電腦合成。在舵手簡報期間,當朗斯離開屋子時,你可以聽到Slim Pickens在描述飛行員救生包里的東西的聲音。這個聲音素材是從電影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或Love the Bomb (1964)里剪下的。影片里外星人在電腦屏幕上的字實際上是希伯來語經(jīng)過一些變化得來。艾里克斯在拖車屋停車場玩的電子游戲的聲音是由片中Centauri的飾演者Robert Preston所配。Centauri駕駛的星球車是根據(jù)著名汽車DeLorean改造,包括海鷗翼形車門和不銹鋼結(jié)構(gòu)。
4 ) fun
開頭拖車場戲的人物描畫還挺上心的
到了太空就成kuso的星際大戰(zhàn)了
筆鋒一轉(zhuǎn)回了地球,又讓我眼前一亮,心想全這么演下去這片子就真有意思了
然后還是不能免俗地回到了太空,在386特效中獨挑群boss——那個死亡霸王花是夠酷,強過任何街機游戲的放雷或者說天魔解體大法
這會兒再來穿插地球戲就成標準的反高潮了
不過不失,看著還挺樂,就是八十年代的CG過時得離譜了,不像星戰(zhàn)之類的模型特效怎么看都挺得住時間的考驗
一法加蜥蜴人普及電影版,打機才能拯救宇宙!??!別信星際聯(lián)盟!
只能說星戰(zhàn)一點都沒有給其他片子留后路。包括這部人物設(shè)定還湊合,情節(jié)特效薄弱的電影。當涼菜品一下也是可以的。
過時得離譜啊。
玩游戲的時候開個手機看的。本想打一星,一看是1984的,加一星。
多炮塔無雙才是宇宙正道!
和終結(jié)者同年出品,地外跟風星戰(zhàn),地上與終結(jié)者不止是一兩點相似。十分正統(tǒng),百分主旋律。詳見長評。
遭受到來自五毛特效和垃圾劇情的猛烈攻擊。。
我不知道這片子是不是最早的一批結(jié)合了電子游戲的電影之一,反正劇情是夠唬爛,也有80年代美國農(nóng)家樂的意思。有點喪的男主是村里的打機高手,他破一個游戲記錄竟然能引起全村圍觀,然后其實他玩的那臺街機是外星人的篩選設(shè)備,是選天縱英才來打擊太空叛軍的,于是男主拒絕、男主反悔、男主建功立業(yè)、男主榮歸故里還帶走了女友上太空,從頭到尾都是套路,為了不看睡我也是努力了。這片里的外星人都是真人帶頭套,太空戰(zhàn)的部分都是電腦3D動畫,那個年代的3D水準真是感人,但實際效果比星球大戰(zhàn)或是異形這些同時代電影的模型實現(xiàn)的效果差了不少。留在地球上替換男主的那個變身機器人還算有意思,自己摘了頭維修什么的,還有那個總傻嗨的早熟小弟弟,造了些笑點,當然這片子從頭到尾只是一部兒童片。全美票房勁收2800萬,成本才1500萬,應(yīng)該是賺了
橡樹HD原聲中字1080i,話說現(xiàn)在無論是局域網(wǎng)還是開網(wǎng)修復版的老電影看到爽啊。PS:外星接引的妹紙跟我一個發(fā)型啊??
就像是星球大戰(zhàn)和黑衣人的結(jié)合體,外加克隆人與游戲穿越的概念。特效場面確實和現(xiàn)在的不能比,不過看看是1984年的電影,也算是精彩。
情節(jié)上真的挺幼稚的,特效也很過時,對于我而言看的是80年代的流行元素:街機和星球大戰(zhàn)。其實仔細想來,片子的構(gòu)架和《創(chuàng)戰(zhàn)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創(chuàng)戰(zhàn)紀》的首部特效也很過時,不過人家故事講的還算不錯,所以在科幻界是有一定位置的。這部的編輯能力也很普通,注定淹沒在科幻片歷史的塵埃中。
have i ever watched anything more stupid than this...??????
試問中國男足有多愁。男足年薪最高能達五百至六百萬人民幣,一般的球員收入也在五六十萬道一百萬之間。中國男足的平均收入是中國人均收入的130倍,而英國是28倍,法國是11倍。再怎么魚腩的球隊,只要碰上中國足球,就變成牛腩了。功夫聯(lián)賽。試問中國男足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jiān)逛青樓。文字版:http://ww
除了星球大戰(zhàn),還有很多被忽視的好太空片?。 逗谝氯恕吠馓招』镒影?。。。
片中的3D技術(shù)和特效現(xiàn)在看來很假,但是當時算是很驚艷的了吧,和80年代的整體氛圍也很搭??上Ч适乱桓?,導致了這部片到現(xiàn)在幾乎被大眾遺忘,而同年的《終結(jié)者》卻成為了科幻經(jīng)典。男主很萌很可愛,看了他現(xiàn)在的照片完全認不出來了。
84年的片子,當時看起來應(yīng)該很牛比的樣子.
感覺超弱智來著;bd-don
感覺超級粉絲向的東西啊,像如今這個TEEN SCIFI橫行的年代,真的好翻拍一彈。
修頭顱,轟飛碟,蜥蜴拍檔多熱血。小鎮(zhèn)青年打機打到上太空,留下生化替身大戰(zhàn)外星刺客。CG特效好丑好開心,可惜就差一個巨大化怪獸啊~
如今最大的意義僅僅是跟風星球大戰(zhàn)(太空飛船大戰(zhàn)擴大化)的一種青少年向電影,可以視為某種街機游戲的衍生品,所謂「第一部完全用電腦特技」的電影無論當時(與同年上映的終結(jié)者天壤之別,更何況之前更多經(jīng)典科幻作品)還是如今更像是某種反電腦特技的案例,亞文化與流行元素也僅限于影像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