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女明星羅賓·懷特(羅賓·懷特RobinWright飾)早已過氣,45歲的她因為執(zhí)拗和任性毀掉的很多機會,也讓公司老板杰夫(丹尼·赫斯頓DannyHuston飾)漸漸失去了耐心...
標題是我突然想起來《大佛普拉斯》的片尾曲。順便吐槽一下以色列電影完全不把自己當外人,全程英語、全部在美國拍的。
雖然The Congress的片名翻譯成了《未來學大會》,不過是一部妥妥的反烏托邦了。
第一次看以色列電影,女主看著面熟,結果電影就抖出來她是《阿甘正傳》中的珍妮,只是歲月留下了痕跡,也算是和女主演藝生涯的對照吧。
前半部分演員表演,后半部分變?yōu)閯赢嫷钠婊檬澜纾俣虝豪噩F(xiàn)實,最后復歸奇幻。這樣在真人演員拍攝、平面風格動畫來回之間穿插(反復橫跳)的風格,是電影的一種大膽嘗試。前半部分講述女主Robin Right早已過氣,面對miramout影業(yè)(對,就是用來黑派拉蒙的)要求將她掃描、數(shù)字化的要求,她一開始拒絕。因為這樣作為一名演員,能夠演什么、怎么演的選擇權就喪失。之后,因為她兒子Aaron,一個癡迷于飛行器和放風箏的騷年,病情不斷惡化,她最終妥協(xié),前往麥拉蒙掃描。這里迎來了前半段的一個小高潮——
女主站在由閃光燈和相機包圍的半球形框架,身穿一件,呃,秋衣,開始掃描各種情緒的外在體現(xiàn)。聽著她的經(jīng)紀人講述,她從微笑到開懷大笑,到慕然、最后大哭。這一系列情緒的變化,完全是因為經(jīng)紀人的對自己職業(yè)生涯的娓娓道來,不愧是體察人心的行家啊。每次的情緒變化,360°籠罩的閃關燈便會如億萬之眼眸眨動一般,泛著光茫。這是演員的一個囚籠,又通向某種意義上的解放——從此之后,實體的演員這一職業(yè)消亡了,代之以永葆青春的數(shù)字化的演員。演員不需要再用心地投入表演、創(chuàng)作作品中去了,而是由動畫師來構建人物的模型,演員本人躺著數(shù)錢就可以了。
如果這還是觸手可及的未來,影片后半段開始切換成動畫風格。
女主開著2013年的跑車,前往阿拉巴馬參加麥拉蒙的未來學大會。吸入一安甑的液體,從后面看應該是致幻劑之后,世界隨之變成五彩繽紛、奇幻瑰麗的平面化動畫——高速公路變成蜿蜒的彩虹,兩側的原野成了起伏翻滾的海洋,長鯨從一側躍起飛過頭頂?shù)搅硪粋热胨?,女主的跑車也變成了馳騁的摩托艇。未來學大會中發(fā)生的種種事情,導致了女主和動畫師迪蘭初次相遇。動畫師在二十年內(nèi)一直負責用數(shù)字化的懷特創(chuàng)作電影,他要揣摩演員的一顰一笑,久而久之,雖素昧平生卻愛上了女主懷特。后來,反對麥拉蒙推出大規(guī)模致幻劑使用的反對派沖突中,女主吸入過量而無法治療,而不得不速凍二十年。
二十年后,女主蘇醒,只有迪蘭來到她身旁。這個世界已經(jīng)全面的數(shù)字化,不再局限于阿拉巴馬。人們通過不同的安甑藥劑能成為自己想要的任何人,紐約大都會的摩天大樓頂上開著碩大的花朵,街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有耶穌、有觀世音也有維納斯,人們終于選擇了全面擁抱致幻劑。迪蘭帶懷特重新認知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幫助她找回兒子的感覺,同時也一訴衷腸,于是他們相愛了。他們吸入藥水,胳膊巨大化成了翅膀,飛往夕陽下的原野,他們水乳交融、繁華簇擁。
但女主想要找到兒子,不知道兒子是否也進入了這個迷幻劑構成的天堂。迪蘭雖然痛苦,但用了四十年的等待換來的愛人面前,他奉上了走出這個世界的唯一辦法——一顆膠囊。在女主選擇吞下前,他讓女主答應他,永遠不要去尋找現(xiàn)實中的他。他們一別,便是永訣。女主不能通過再吸入安甑的方式重新找到迪蘭。人們吸入想要的形象的藥劑、對外釋放信息素,讓其他人看到他想要成為的樣子,所以每次的形象都是對潛意識的重新投射。進入了這個迷幻的世界,就再也找不到現(xiàn)實中的人。
女主吞下膠囊醒來,發(fā)現(xiàn)真實的世界中所有人衣衫襤褸、目光呆滯,全都沉浸在迷幻劑的作用中。這樣的景象觸目驚心。她找到了當年的醫(yī)生,卻得知了兒子在六個月前去了那個迷幻世界。她意識到,從此再也找不到兒子了。Aaron在那個世界里不再有失明和失聰,而是以自己想要的樣子活著。她選擇回到迷幻世界中去,變成自己的兒子,度過兒子的一生。最后電影在動畫版的Aaron放著風箏、回頭遠望中結束。和前半部分開頭何其相似,也是影片回歸親情基調(diào)。不論現(xiàn)實還是虛幻,女主都惦念著兒子。
影片中有很多不明了的地方,不過我重點想討論的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對于一個全民嗑藥、全民幻想的未來圖景,對于我明顯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我說這是一部反烏托邦。不同于黑客帝國里,每個人生活在母體安排的世界中,這個幻想的世界里,人們?nèi)匀辉诤汀闭娴娜恕敖换?,只是每個人都將以自己幻想中的方式呈現(xiàn)在其他人面前。娛樂主義可能帶來演員的數(shù)字化、私人定制化,每個人都能根據(jù)喜好定制自己想要的演員、想要的演出,乃至自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生活和演出的界限無線模糊。人們會為了沉溺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放棄“真實”生活嗎?
一、從商品消費到形象消費
流行詞和新詞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的特色。比如當下較為常用的“古風”、“小清新”、“皇家”等詞匯,都是描述某些商品營造的氣氛,它們本身并不能解釋這些商品的使用方式或使用價值,卻引領出不同的生活風格。人們對于追求這種生活風格而進行的消費便是形象消費(image consumption)。與過去的看中商品使用價值的商品消費(commodity consumption)不同,形象消費重視的是消費過程中形象(image)的變化。比如說,買房子為了居住,這是商品消費;而在北京二環(huán)以內(nèi)買的一套房子,比起居住這個功能,對消費者而言更重要的可能是這一消費行為所能彰顯的暗示了地位或財力的信息。
馬克思在論述商品社會時表示,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chǎn)不是為了使用價值而是為了交換價值,而商品交換的前提是一切都可以用價值(即人的勞動)來衡量,因而在這個過程中人生產(chǎn)商品的能力轉化為物與物之間交換的能力,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被取代為抽象的商品關系。[1]這種商品地位被抬高的結果被馬克思稱為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而它進一步的發(fā)展就是商品從實物領域擴展到形象領域,使用價值沒落、形象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景觀社會從此到來。
二、景觀社會的再發(fā)展
景觀社會指的是真實生活為形象所替代,“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轉化為一個形象?!盵2]此外,“景觀社會意味著控制和默從,分離和孤獨”[3],因為多數(shù)人全神貫注地觀看而不參與到創(chuàng)作之中,在沉默的觀看里彼此失去了交流。電影《未來學大會》對于景觀社會里未來的消費做出了有趣的推測。主角羅賓是年輕時如日中天現(xiàn)在卻已經(jīng)過氣的電影演員,迫于生計只好與電影公司簽訂協(xié)議出賣自己的人物形象、退出演藝圈,而公司則可通過計算機加工這一形象拍出不需要演員表演的電影。根據(jù)電影后續(xù)內(nèi)容可以推斷,在隨后的二十年間,公司將羅賓的形象調(diào)整為巔峰時代的樣子,并“拍攝”了許多為觀眾所喜愛的電影。羅賓年輕時代的形象被公司與觀眾永久地擁有。喜歡羅賓的消費者可以無限地消費他們所欲求的年輕的羅賓。
二十年后,羅賓與公司續(xù)約,進一步將自己的形象出賣。在動畫化的埃布爾拉荷馬市,公司利用新技術制造出一種化學試劑,服入后的消費者可以短時間內(nèi)變成某個固定的人物形象,羅賓遂成為這些形象的一員。公司召開未來學大會,聚集起各種影迷,即潛在消費者,宣布即將到來的消費方式。在大會現(xiàn)場,主持人站在高臺之上俯視眾人,旁邊有人擂鼓助興。主持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簡短且富有煽動性,配合鼓聲與歡呼聲,如同一教之主;大眾則專注地仰望高臺,露出癡迷或狂喜的目光,不時高聲歡呼回應,宛如狂熱教徒。這樣的情境與馬克思所闡釋的商品拜物教相呼應,大眾在消費中自我貶值,商品(即此時的形象)地位被抬高。與此同時,消費者的欲求也由擁有形象轉變成占據(jù)形象,雖然有些夸張卻是商品社會發(fā)展的合理推斷。
再后來,電影中人們可以消費的選擇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道路上能見到形形色色的形象,孔子、佛陀、邁克爾·杰克遜、湯姆·克魯斯……男主角迪蘭甚至曾經(jīng)變成宙斯并完成了化身公牛勾引少女歐羅巴、創(chuàng)造牡牛座的典故。人人的愿望都能夠?qū)崿F(xiàn),似乎這個社會充滿了自由與和諧。然而,正如迪蘭在為羅賓介紹這個世界時所說,“這里不再有自我(ego),沒有競爭,沒有暴力,沒有戰(zhàn)爭,沒有強弱也沒有秘密……當我們消費我們的新人格(personality)時,我們會在空氣中散發(fā)出費洛蒙讓他人在腦海中形成我們想呈現(xiàn)的形象?!盵4]正如居依·德波(Guy Debord)所說,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景觀是人們自始至終相互聯(lián)系的主導模式”[5],電影中人們的互動基于對雙方形象的認知與肯定,形象背后的真實自我不為人所識,也不再有意義。羅賓得知女兒也進入這個動畫化的世界并希望去尋找她時,她才意識到,她是無法在這些如同假面的形象背后找到她的女兒的。人們在徹底占有這些形象之后最終將自己完全顯現(xiàn)成該形象,漸漸放棄了自我。當自我消散之時,假面的內(nèi)在空無(the inner emptiness of masks)[6]就成為這些人屬性,他們由一副副面具組成,而且“面具背后沒有別的,惟有另一副面具。沒有等待被面具重復的初始點[7],只有面具本身的無盡重復。”[8]景觀社會由此發(fā)展到極致。
三、景觀社會發(fā)展的利與弊
在景觀社會發(fā)展極致的設想里,人們生活在一個輕松無競爭、悠閑且自由的社會中。根據(jù)迪蘭的介紹推論,這是個無政府的社會,各種文化形態(tài)得到多元發(fā)展——畢竟每個人都可以變成任意文化背景下的任何角色。當每個人的欲求都被滿足、而身份又不能固定時,國家機器的存在也失去了意義。從社會和諧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發(fā)展成果的確令人向往。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于自我的消失。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組成部分,其中本我是人格結構的基礎,遵循快樂原則;自我作為人格的執(zhí)行者則與現(xiàn)實相連,由現(xiàn)實原則來阻斷快樂原則,對本我進行限制。當自我消失時,本我無從得到限制,不經(jīng)道德層面的思量而直接追求快樂,因而解釋了為何情景主義者批判景觀社會——它不知不覺將具有批判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引向偏離思想和行動的方向,讓人不再想著如何改變身邊的環(huán)境,而是轉向娛樂。電影中的無政府主義也暗示了景觀社會中最典型的非政治化:不干預主義。
但另一方面,自我的消失對于身份的界定創(chuàng)造了新的可能。身份依靠他者(other)來理解自身,因此他者是確定主體性的重要存在。當一個人可以成為任何人時,自我與他者的界限就被打破,二者間的區(qū)別變得模糊甚至消失,因而就不會再有他者打擾自我的情況,從根源上克服了主體焦慮的產(chǎn)生。電影里景觀社會中的人們感到幸??鞓罚粌H是因為自由和愿望的實現(xiàn),更是因為失去了自我觀照的主體不再產(chǎn)生因人際關系而生的負面情緒。這似乎正是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對于消費者的創(chuàng)造性消費想象——通過使用性消費、創(chuàng)造性消費,積極地創(chuàng)造消費社會中的藝術生活。正如羅賓在第一次消費改變自己形象的藥品時選擇的是烏謝爾綜合征,她利用“手指腳趾呈蜘蛛腳樣的畸形骨骼”在天空中飛行,而不是像醫(yī)生猜測的要研究這種疾病的病情。
當這種創(chuàng)造性消費具備了的時候,按德塞托所想,接下來便應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共同體、進而在消費社會里打開民主的可能性。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需要較為穩(wěn)定的溝通,政治上的民主要求具備理性思考能力的民眾,這兩點在自我消失的情境下都不能實現(xiàn),重視創(chuàng)造性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且這種創(chuàng)造性保留的程度也值得思量。羅賓能夠創(chuàng)造性消費很有可能是因為剛剛進入這個社會,尚且保留自我,因而能夠理性思索決斷。若是追求欲望滿足成為人生的唯一任務,失去了理性道德等會與快樂原則相矛盾的因素,那生而為人又與執(zhí)行固定指令的機器有何區(qū)別?回顧馬克思關于商品拜物教的討論,商品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被“異化”為商品關系,而在景觀社會則有了新的發(fā)展——被“異化”為景觀之間的關系?!耙霐[脫這種異化,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新的集體性(collectivity)”[9],即通過溝通建立現(xiàn)象之下的,自我與自我之間的聯(lián)系,尋找共通點的連接。因而只有保存主體性、保持自我才能有打開交流空間的可能,從而從剝奪人類獨特性的景觀社會中逃脫出來。
四、總結
《未來學大會》中的景觀預言是基于在精神世界中的發(fā)展,有許多夸張之處,但是這種藝術手法的“過量”(excess)諷刺地將景觀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合理地表現(xiàn)出來。它一方面肯定了自我消失帶來的快樂,一方面又在再現(xiàn)這種快樂時將沉迷于此的人描繪成一個物,將這種“當局者迷”獻與旁觀者。當下我們正處于景觀社會的發(fā)展中期——擁有形象并占據(jù)形象的階段,偶爾能聽到普通人整容成明星的新聞,便驚覺現(xiàn)在離顯現(xiàn)形象的階段日益趨近。當前車之鑒已在面前,重視自己的主體性、保存自我、建立與他人形象之外的聯(lián)系交流才是避免重蹈覆轍的出路。
作為讀過原著的觀眾,失望之余不免嚴厲。該片是仿佛很努力很用心還是做出了殘次品的垃圾。論故事有那么強那么適合動畫發(fā)揮的底本原著,論范例紅辣椒珠玉在前,卻搞得原著不像原著,原創(chuàng)又沒創(chuàng)出什么,連基本內(nèi)在邏輯都沒有,沉悶黯淡、轉場極其生硬,動畫真人交替毫無邏輯,書中那么多奇思居然都浪費掉,簡直浪費時間。
把電影還給電影后演員還剩下什么?前40分鐘太打動人心了,以至于后面動畫反而相形見絀。羅賓·懷特,終于記住了這名字。不是“阿甘正傳”里永遠在路上的女孩,不是“共犯”里被冤屈的林肯謀殺犯,不是“紙牌屋”里無情的政治女性,她叫羅賓·懷特。
優(yōu)點:有想法的改編,沒一門心思“還原”原著;缺點:對真-幻關系的討論有亮點,但基本上是原作的功勞,編劇自己添加的伐木累故事屬實平庸,說充滿哲思的相當一部分應該都不思吧,與此同時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過于簡單化以至于使這種批判淪為姿態(tài)喪失有效性。還改不了非要給真實找一個“保證”的基礎主義毛病,所以最后的結局就是沒有改變,掌握表象之后的所謂真實當然沒有任何反抗-生成的可能。
很少看到這么難懂的片子了??不過大半原因是因為電影用詞較深,對話快,所以語言跟不上吧(VO法語字幕)故事和觀念是明白的,但邏輯與細節(jié)難以理解。三個聰!明!姑娘看完了面面相覷,大嘆好!難!懂?。?!不過不懂也不影響欣賞,動畫部分非常美,一定有吃一些致幻藥品才能做出如此畫面吧。
能拍出這種電影的 一定是神
沒完全看懂,不太喜歡這種畫風??傮w上是一部夢蝶型反烏托邦電影
一部關于迷影哲學的終極寓言,前半段還在闡述數(shù)字時代技術奇跡與傳統(tǒng)行業(yè)情結隕落的對立矛盾,后半段就將這種潛在的存在主義迷思直接放大到結構置換的無限解讀中去??此坪甏髷⑹卤澈蟮谋澈筮€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選擇,愛,家庭,夢境,重生。動畫制作秉承懷古迷幻風,配樂煽情恰到好處,信息量也很大。
真人部分略弱,還是動畫部分更有味道。絢爛與絕望
好久之前看過,前幾天還在微博上推薦,到頭來自己都還沒在豆瓣上點“看過”……關于這個片子可以說的太多,現(xiàn)在只說一句:這片子早晚被封為神作!
與原作氛圍相比改編可以用『絕望』二字來形容。娛樂至上的社會以數(shù)碼取代真人演員,二十年后在大區(qū)域內(nèi)進行致幻藥劑實驗,四十年后人類縮回精神世界的殼里等待死亡。象征自由的風箏撞碎鋼鐵飛機只是夢境,或許此刻的我們都不是真實的。
米歇爾岡瑞加塔可夫斯基,再來點韋斯安德森和特瑞吉列姆,造就了如此超越時代的作品,那游離飄渺的視角是否來自于人類也未可知,可能電影本身就是屬于未來的,但我們卻依然能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動,為其中的影射而思索,也許我們真的應該慶幸,慶幸我們還存在于能夠感觸的世間。
[想看2014-01-02] 2013戛納雙周。女主角用本名出演且cue本人的職業(yè)生涯這件事還是蠻厲害的,有點想看看萊姆的原作。對未來反烏托邦的描述也太套路了點(反烏托邦故事里,看到抵抗軍就想笑),加上對影視行業(yè)特別套路且說教的自反……當然真人進入動畫的那個時刻實在是美妙,動畫與真人的對比也相當棒,但是其實缺少一層兩重世界穿透性的互動(就是動畫空間里發(fā)生的事情,在現(xiàn)實空間里怎么對應),這一點上[盜夢空間]和[頭號玩家]都做到了。雖然確實是好片但實在打不出五星。
凡是和哲學和未來學沾邊的東西,總會讓人覺得燒腦,一個不再需要演員親自表演的未來,一切都被數(shù)字化和電腦CGI取代,讓演員在大銀幕上永不老,甚至讓死去的演員的復活。但致幻的未來世界依然繞不過一個人一生中的那些遺憾和不圓滿,無論從幻覺中找到多少次彌補的機會也都是讓遺憾更遺憾?!铩铩铩?/p>
近年較為罕見的軟科幻大作《未來學大會》,真人加動畫的嚙合,令觀者腦洞大開,上天下地、云里霧里。但探討的主題似乎有些嫌多,前半段像《33D》那樣大肆討論電影的未來——尤其是真人演員的未來。后半段正式進入了嗑藥的真實與虛擬世界討論,無奈不知如何收尾,倒打一耙,以此生不渝的母子情收場…
好燒腦,一開始以為是諷刺未來科技和電影工業(yè)的(喜歡?。?,變成動畫之后發(fā)現(xiàn)完全變成了另一回事,然后變回真人之后就徹底沒邊兒了。。。這思維真是比里面的翅膀和風箏還要無邊!我要看原著!另外你們是不是都沒看出來演羅賓萊特的女兒的是超脫里面的賈斯汀碧波啊。。。
真人部分漫不經(jīng)心,動畫部分力挽狂瀾。
3.5;采用了萊姆原著中致幻劑達成未來狂歡盛世的概念,但比起原文本之高度隱喻、時間線之跳躍和政治指向性之強,本片的重點緊扣于母子關系的羈絆與電影在未來是否有存在必要,倒也別開生面,畢竟原樣呈現(xiàn)原著極其困難,影片在情感部分的濃墨重彩彌補了想象的不足——雖然多少因輕“技術”而顯得清淺。前半部真人部分還可以砍掉些,動畫部分的華彩很美,但流于淺嘗輒止,這么好的概念落腳于“愛”還是太美式了。
科技時代先是把人變成一串代碼,然后是變成化學分子,只要聞入味道就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成為你想成為的。從神話到后現(xiàn)代社會,一切轉瞬即逝,你不再是你,而是被他人利用,成為他人的注腳,而這種傷害和失去是相互的。羅賓懷特,阿甘喜歡的女孩和紙牌屋的總統(tǒng)夫人,在片中演出了作為演員的復雜。被機器捕捉表情的那段是失去演員這一身份與職業(yè)的開始,這種時光的奔赴不會回頭。在吸入藥劑成為動畫人物踏入麥拉蒙號的時候,舒伯特的D929第二樂章響起,描繪著變成代碼后的電影明星,電影這一最年輕的藝術,到最后或許真的會成為刺激大腦的電波,對于追求大片的當下真諷刺。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創(chuàng)新,顛覆的烏托邦類型電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隱喻,虛擬網(wǎng)絡文化、知識產(chǎn)權、權利、自由、恐怖主義、資本主義、生命延長……前半部分是電影業(yè)的未來啟示錄,羅賓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緒被掃描進了電腦,從她簽約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現(xiàn)她的才華;后半部分動畫是離奇怪誕、充滿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數(shù)人否定真相,選擇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致幻劑是人類精神最后的堡壘?飛艇是現(xiàn)實與虛妄交融的集控站,不僅在其功能,更在其形象表達。動畫化的未來世界,消瘦了人類實質(zhì)的肌體,卻讓繁花與哲人成為生活之中心,不在乎現(xiàn)實的得失,享樂在互動的高等靈魂層面?;氐浆F(xiàn)實如直面遺憾的過去,謊言洞破,這轉折真叫我悲憫。親歷一遍,愛更無憾。
科幻概念玩的飛起。烏托邦固然虛幻,可現(xiàn)實同樣不堪。在這么個娛樂至死的夢幻烏托邦時代,動畫沉浸取代真實社會,如何辨別真實與夢幻未必最重要的,是否有勇氣逃離“柏拉圖的洞中世界”才是脫離的關鍵。本質(zhì)上,都是現(xiàn)實里給窮人精神高潮的維穩(wěn)工具,窮人是不配擁有“自由意志”的。大趨勢看,這概念可能真的就是未來。7.8